-
簡介:導言納米羥基磷灰石(NANOHA)比普通磷灰石(HA)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性,近年來研究表明,NANOHA晶粒的尺寸和形態(tài)與天然骨組織中的HA晶體十分近似,具有更好的降解性能、細胞粘附生長能力和骨誘導能力。目的以NANOHA和PDLLAM19W為原料,制備多孔納米復合支架材料并對其進行評價。并在此支架材料基礎上,結合三維虛擬數(shù)字人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溶劑澆鑄粒子瀝濾技術及激光燒結快速成形(RP)技術,進一步構建三維組織工程支架,探討新的組織工程三維支架制備方法。方法采用溶劑澆鑄粒子瀝濾技術制備出六種組織工程多孔支架材料,分別是D,L型聚乳酸(PDLLA)、微米級羥基磷灰石(MICROHA)D,L型聚乳酸(PDLLA)以及四種不同比例(羥基磷灰石與聚乳酸的質量比為19,14,23,11)的納米羥基磷灰石PDLLA復合多孔支架材料;將軟骨細胞種植于上述支架上。在SEM電鏡下觀察支架的結構形貌,采用MTT方法觀察細胞在多孔支架材料上的生長增殖情況,體外培養(yǎng)一周后對六組材料做SEM電鏡測試。使用三維虛擬數(shù)字人的數(shù)據(jù)重建三維人體軟骨組織模型,運用兩種方法制備組織工程三維支架利用選擇性激光燒結(SLS)快速成形技術制得硅膠模具,然后再用傳統(tǒng)方法澆鑄成形;設計合理的支架孔結構,再由SLS技術直接成形。結果羥基磷灰石納米晶粒均勻分布在PDLLA基質中,多孔支架中大孔與小孔共存、且互相連通,復合支架的孔隙率可達90;六種組織工程支架材料中,以含HA(50WT)的NANOHAPDLLA復合支架對軟骨細胞的黏附能力和增殖能力最好。RP技術可以精確快速便捷的構建出所設計的三維組織工程支架,相比傳統(tǒng)方法制備的支架其孔隙率及孔徑大小的控制有待提高。結論該工作表明,NANOHAPDLLA復合多孔支架材料以及快速成形技術對于組織工程方法修復軟骨缺損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5
大?。?1.5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一、研究目的附著于髖關節(jié)骨結構的關節(jié)囊韌帶有助于限制股骨頭相對于髖臼的位移而可允許復雜的旋轉和平面運動組合盡管這個重要的功能髖關節(jié)囊韌帶經(jīng)常在用來治療骨性關節(jié)炎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HA以及用來治療關節(jié)囊內移位骨折的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被部分或全部切除本研究通過計算機三維有限元分析從仿真學角度模擬THA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來驗證和考察THA術后假體脫位的生物力學機制以及髖關節(jié)囊韌帶重建對THA術后髖關節(jié)穩(wěn)定的作用及其生物力學機理主要包括1、髖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三維有限元分析探討髖關節(jié)生物力學特性并為構建髖關節(jié)周圍韌帶提供定量的空間基礎以及模擬THA提供基礎模型2、人工髖關節(jié)假體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三維有限元分析并模擬THA與髖關節(jié)進行裝配進一步探討其生物力學意義3、坐股韌帶重建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三維有限元分析探討其相關的生物力學意義驗證該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4、包括坐股韌帶重建的THA術后假體脫位過程三維有限元分析并與僅有金屬模型進行比較探討關節(jié)囊韌帶重建對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機制二、材料和方法1、髖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構建及有限元分析模型構建分3個步驟完成①獲取CT圖象對一具濕髖關節(jié)女49歲進行CT斷層成像每1MM層厚掃面一次所得圖象直接存入CT機刻錄光盤獲取表示髖關節(jié)每層橫截面的圖象②處理CT圖象將髖關節(jié)CT掃面圖象以DICOM格式存入計算機按照掃面的順序逐張?zhí)幚砻恳粡圕T圖象去除圖象中骨骼周圍的軟組織得到處理后的髖關節(jié)每一斷層CT圖象③重建CT圖象選取圖象左邊標尺的上端點為第一基準點下端點為第二基準點使每一層的兩基準點嚴格保持一致以髖關節(jié)的近端為Z軸正方向遠端為負方向計算圖象中各像素點間的灰度值梯度確定圖象的輪廓對每層圖象進行處理提取髖臼及股骨近端外表面和內表面的一系列關鍵點連接輪廓點得到表示髖關節(jié)形狀的內、外輪廓線導入三維有限元模型構建軟件中進行重建單元屬性設定應變率為001泊松比為03三維有限元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SOLIDWKS2006進行網(wǎng)格劃分采用三維十結點四面體實體單元2、人工髖關節(jié)假體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有限元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SOLIDWKS2006SP00進行建模之前根據(jù)假體的工程圖特征先將全髖假體拆分成4部分即鈦金屬髖臼杯、聚乙烯內襯、股骨頭、股骨柄分別分析各個部分的結構特征將外形結構輸入到有限元軟件中生成體積構建出零件的三維實體模型將所構建的零件按假體的整體特征進行裝配獲取一組非商業(yè)性質的人工全髖假體三維有限元模型將所構建模型輸入COSMOSWKS2006軟件進行網(wǎng)格劃分采用完全程序自動劃分方法模擬人體坐位腿交叉動作過程分析假體脫位過程的角活動度和相應的假體應力場分布情況3、坐股韌帶重建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選擇多重獨立連接界面來構建髖關節(jié)囊韌帶坐股韌帶被定位在適當?shù)慕馄手亟ㄖ裹c處骨結構的詳細解剖特性均來自于上述的CT數(shù)據(jù)及由其構建的髖關節(jié)骨解剖結構有限元模型劃分的有限元網(wǎng)格為建立關節(jié)囊韌帶附著區(qū)域提供定量的空間基礎在計算模型中關節(jié)囊韌帶的準確定位是借助于共同的參考點而完成的開始的幾何材料測量來自于HEWITT的實驗工作關節(jié)囊韌帶以實驗依據(jù)的材料特性進行六面體連接單元網(wǎng)格劃分對于不同高彈性材料模型在關節(jié)囊韌帶擬合實驗應力應變曲線方面選擇高彈性模型操作4、髖關節(jié)囊韌帶重建生物力學有限元分析在以上幾步實驗的基礎上將模型導入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66及COSMOSWKS2006模擬坐位腿交叉動作載荷計算通過輸入一系列增加的股骨假體屈曲內收角位移來運行屈曲和內收比為21同時髖臼承受由髖部肌肉收縮力經(jīng)股骨頭傳導的應力沖擊942N關節(jié)接觸合力通過位于股骨頭中心的BEZIER面實體參考結點進行加載載荷的方向模擬步態(tài)周期髖關節(jié)峰載荷于額狀面內與垂直軸位225°的后中方向以屈曲內收21的比率模型連續(xù)操作直到有限元計算當接觸合力離開指定的杯載荷負重面產生數(shù)值不穩(wěn)定而終止即當髖臼合阻力矢量活動方向從負重面移向內襯唇斜面的時刻預示著脫位在這個時點上計算變成數(shù)字不穩(wěn)定這個狀態(tài)可能意味著生理的頭開始無限制的自由向外滑出凹面計算獲取假體脫位過程的角活動度和相應的阻力矩值以及假體界面產生的VONMISES應力值分布情況并對結果進行歸納分析三、結果經(jīng)建模后得到了在體髖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右側髖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人工髖關節(jié)假體三維有限元模型在髖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THA、關節(jié)囊韌帶坐股韌帶重建三維模擬的基礎上進行計算得出人體坐位腿交叉動作載荷下假體脫位動態(tài)過程中各個工況下YONMISES應力結果僅金屬模型情況下股骨屈曲90°時關節(jié)面最大主應力值為5045MPA屈曲925°時最大主應力值為5540MPA屈曲95°時為6280MPA屈曲975°時為6362MPA屈曲100°時為7480MPA而增加坐股韌帶重建的THA脫位模型分別為4676MPA5579MPA6986MPA7293MPA18819MPA動態(tài)過程中杯中心的股骨阻力矩值在僅金屬模型股骨屈曲90°為02NM屈曲925°時為05NM屈曲95°時為07NM屈曲975°時為O6NM屈曲100°時為07N111屈曲1025°時為075NM屈曲105°時為775NM屈曲1075°時為1125NM屈曲110°時為115NM屈曲1125°時為105NM屈曲115°時為93NM屈曲1175°時為81NM屈曲120°時為52NM屈曲1225°時為38NM屈曲125°時為06NM而增加坐股韌帶重建的全髖脫位模型分別為75NM72NM76NM79NM78NM83NM138NIN167NM181NM162NM148NM138NM123NM107NM74NM僅金屬模型的典型阻力距輪廓包括三個明確的階段①起始非0的基線力矩代表超高分子聚乙烯內襯與股骨頭之間軸承磨察摩擦率0038②從起初阻力距輪廓小的部分到最終完全的碰撞連接開始阻力矩輪廓線性增加部分③開始于近峰阻力矩的半脫位階段而表現(xiàn)為股骨阻力矩值的下坡直到計算不穩(wěn)定的開始相應指生理脫位相反在增加坐股韌帶的模型中角運動輸入能夠提供更大的阻力因為關節(jié)囊累積的拉緊使得整個坐位腿交叉脫位過程中的阻抗明顯增加增加坐股韌帶重建的模型和僅有金屬的模型相比降低了撞擊點和脫位點峰應力各為17﹪、31﹪峰阻力矩增加了57﹪并提供了229倍的穩(wěn)定性曲線下的面積在整個實驗中的各個工況中均能夠清楚地顯示整個整體的應力結果、應變結果、位移結果及變形結果比如僅有金屬模型股骨屈曲975°時最小應力值出現(xiàn)于4633號節(jié)點位置處于379582MM122788M231805MM力值為158784NM2最大應力值出現(xiàn)于13515號節(jié)點位置處于260584MM181485MM989955MM力值為636214E006NM2應變結果最小應變處于5905號節(jié)點位置處于355608MM917404MM86409MM應變值為65561E007最大應變處于2560號節(jié)點位置處于0816801MM146763MM160733MM應變值為000146277位移結果最小位移處于6984號節(jié)點最大位移處于6224號節(jié)點位移分布范圍0M~0000876198M變形結果比例因子為15947能夠清楚地顯示整個整體的變形結果四、結論1、本實驗構建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為系統(tǒng)地研究THA術后假體脫位生物力學機制開辟了新的途徑重建髖關節(jié)囊韌帶后將提供更大的靜力支持因此也需要更大的扭轉力矩才能使假體發(fā)生撞擊和脫位坐股韌帶作為髖關節(jié)后方關節(jié)囊一個確切的解剖結構對后方穩(wěn)定裝置的力學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髖關節(jié)成型術中應該重建髖關節(jié)囊韌帶分析結果圖可以看出髖關節(jié)囊韌帶重建既有助于穩(wěn)定髖關節(jié)其降低撞擊點和脫位點的最大主應力值從另一側面可能證實該技術可降低由于撞擊處應力過大所致的磨損介導的假體松動率2、本實驗結論為臨床重建關節(jié)囊技術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9
大?。?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正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它已經(jīng)進入到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各行各業(yè)。當前,全球正出現(xiàn)以信息網(wǎng)絡、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浪潮,我國也因此開始倡導各行各業(yè)要在兩化融合的背景下進行轉型。宜興紫砂作為傳統(tǒng)產業(yè)之一,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與沖擊。過去的設計制作方式局限性很大,設計者只能通過傳統(tǒng)手法來進行紫砂壺的設計制作,而如今通過運用高科技信息技術如三維打印,使得紫砂壺的設計和制作更方便、快捷和高效。三維打印在紫砂壺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紫砂壺藝術設計的表現(xiàn)力,同時,它開拓了設計者的思維,豐富了產品的表現(xiàn)形式,引導了大眾的審美理念,將紫砂壺設計帶入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說,兩化融合是這個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是工業(yè)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前進方向,是調整紫砂壺設計思維、轉變紫砂壺設計制作模式的必然要求。本文將紫砂壺設計制作結合當下兩化融合的背景,以理論研究指導實踐活動,應用當前火熱的三維打印技術,探討在信息化社會中紫砂壺設計制作的傳統(tǒng)模式將如何改變和應對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并研判高科技環(huán)境下紫砂壺設計制作的發(fā)展趨勢,這對宜興紫砂這樣一個傳統(tǒng)產業(yè),將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革命性的突破。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9
大?。?7.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婁號密級學位論文基于錯切一變形的三維地震數(shù)據(jù)場可視化方法研究題名和副題名孫杰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堂三生割墊途申請學位級別碩士論文提交日期200506專業(yè)名稱鹽簋扭廛旦墊盔論文答辯日期學位授予單位和日期壺盎壟墨盤鱟答辯委員會主席評測人2005年06月日注L注明國際十進分類法UDC的類號碩士論文ABSTRACTDISPLAYINGPLANARIMAGEBYUSINGSEISMICSECTIONANDHORIZONTALSLICEISATRADITIONALINTERPRETMETHODOF3DSEISMICDATA,WHICHHASGRE組TLOCALIZATIONMANYYEARSAGO,PEOPLEBMUGHTFORWORDSEISMICDATAUSE313INTERPRETATIONSCIENTIFICVISUALIZATIONISCHIEFINTERPRETMETHODOF3DSEISMICDATA,WHICHINCLUDESSURFACEVISUALIZATIONANDVOLUMERENDERING,INTHISPAPER,WEWILLRESEARCHSHEARWARPALGORITHRAINSEISMICDATAFIELD,THATISONEOFVOLUMERENDERINGFIRST,THEPAPERDISCUSSESTHEKNOWLEDGEOF313SEISMICDATARECO喲MEODSTHEMAINLYMETHODSANDTHECURRENTLYSITUATIONOFRESEARCHTHEN,EXPLAIMNGTHEKEYMETHODSANDPROCESSESOFDIRECTVOLUMERENDERINGANDINTRODUCINGTHETRADITIONALRAYCASTINGALGORITHMAFTERTHAT,THEPAPERDISCUSSESSHEARWARPALGORITHMINSEISMICDATAFIELD,WHICHISTHEKEYOFTHISPAPERTHEN,THESTEPSOFSHEARWARPALGORITHMAL“EEXPLAINEDFIRST,TWOMETHODSALEUSEDTOCLASSIFYTHEDATA,ONEISLINEARITYBASED,ANOTHERISEQUILIBRIABASEDSECOND,USINGINDEXFILEANDOPACITYCURVETOTRANSLATEDATATOINDEXTHIRDSHEARINGTHEDATAANDBILINEARINTERPOSEDVALUERESAMPLE,THENIMAGECOMPOSITIONTOPRODUCETHEMIDDLEIMAGEANDLAST,PROJECTINGTHEMIDDLEIMAGE,ANDWARPINGTOPRODUCETHEFINALIMAGETHERESULTSOFEXPERIMENTSHAVESHOWNMETHODSOFTHISPAPERISAVAILABLEKEYWORDS3一DSEISMICDATA,VISUALIZATIONDIRECTVOLUMERENDERING,SHEARWARPⅡ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2
大?。?3.1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課題應用計算機輔助工程COMPUTERAIDEDENGINEERING,CAE軟件,建立了基于兩個志愿病人CT圖像的伴有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非線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兩個模型的生物力學結構,然后對優(yōu)化模型進行有效性的驗證。在這基礎上,我們仿真模擬伴有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后路矯形手術,討論選擇不同下固定椎LOWESTINSTRUMENTEDVERTEBRA,LIV的矯形效果差異以及脊椎的應力和應變水平變化。第一章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目的應用CAE軟件(MIMICS和HYPERMESH,建立基于志愿者CT圖像的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非線性有限元模型兩個。方法選擇1例17歲男性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志愿者和1例15歲男性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采取仰臥位,應用32排螺旋CT從T1上緣至尾骨以1MM間距進行連續(xù)掃描,獲得DICOM格式CT圖像分別為539張和544張。分別導入軟件MIMICS1001,建立包括胸腰骸尾椎胸廓和骨盆等結構的完整脊柱側凸三維幾何模型。對模型進行幾何清理,然后分別導入有限元前處理軟件HYPERMESH100,劃分出有限元實體網(wǎng)格,并添加椎間盤和韌帶等結構單元,定義了接觸和連接,生成完整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有限元模型。結果成功建立了兩例包括全部胸腰椎T1L5、骶尾骨、完整胸廓、椎間盤、脊柱所有韌帶、小關節(jié)關節(jié)突及骨盆的伴骨盆水平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有限元模型,采用5種單元類型和14種材料性質第一例模型(A志愿者)共包含節(jié)點數(shù)197195,六面體單元9633個,四面體單元578031,殼單元228273個,線纜單元5239個和桿單元1441個,總單元數(shù)821676個第二例模型共包含節(jié)點數(shù)219162,六面體單元10559個,四面體單元601982,殼單元2330646個,線纜單元6528個和桿單元1320個,總單元數(shù)852133。建立的模型分別與兩位患者的X線的脊柱幾何形態(tài)相似性非常接近。結論成功構建了兩例基于CT圖像數(shù)據(jù)的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有限元模型,模型均完整、逼真地還原了被模擬患者的脊柱形態(tài)。第二章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三維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學有限元分析和有效性驗證目的對初步建立的兩個有限元模型進行參數(shù)優(yōu)化,使模型的形態(tài)結構和材料屬性均實現(xiàn)個體化,驗證優(yōu)化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探討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椎間盤、小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體等的應力的分布,為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的生物力學機制提供可靠地依據(jù)。方法對兩個建立的三維有限元模型賦予不同材料屬性和皮質骨厚度,模擬左右側屈試驗,并與臨床X線片對照,應用SPSS190軟件按照正交實驗設計進行三因素三水平分析,再用直觀分析法對正交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實現(xiàn)模型材料性質和皮質骨厚度的參數(shù)優(yōu)化。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與原始臥位X線片比較,驗證模型的幾何外形。通過模擬臨床臥位側屈實驗,參照文獻數(shù)據(jù)在脊椎各個節(jié)段施加載荷模擬站立形態(tài),然后分段加載實驗驗證在兩個建立的模型中均各自提取T711、T11L1以及L1S1三個節(jié)段,分別參照歷史同類體外(尸體)實驗對有限元節(jié)段模型進行約束加載,并將加載結果與各自參照的體外實驗結果進行比較,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在前屈、后伸、左側彎、右側彎四種工況下對模型進行加載,計算和分析脊柱的活動度、椎間盤、椎體及小關節(jié)關節(jié)突的應力分布。結果各椎體中心位置以及矢狀面、冠狀面上各彎的角度,兩個有限元模型與各自對應患者的仰臥位X線片之間均有很好的一致性T711、T11L1以及L1S1三個節(jié)段各段有限元模型加載結果與各自參照的歷史體外(尸體)實驗結果基本吻合。兩例三維有限元模型比正常腰椎的活動度要小,椎間盤應力分布趨向于椎間盤的四周,后伸運動時各椎間盤應力最大,側彎頂點椎體容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的情況,在后伸工況下小關節(jié)關節(jié)突的應力集中最明顯,尤其以側凸頂點節(jié)段的小關節(jié)關節(jié)突影響最大。結論幾何外形及分段加載實驗均驗證了所建立的兩例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為下一步生物力學模擬研究奠定了基礎。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頂點容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后伸運動可加重側凸發(fā)展。第三章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后路三維矯形有限元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兩例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分別模擬后路三維矯形手術過程,并探討研究選擇不同下固定椎對矯形效果的影響。方法應用建立的兩例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有限元模型,均模擬后路全椎弓根螺釘固定三維矯形手術。具體約束加載過程如下參照文獻在T1S1各椎節(jié)分別施加模擬自身重力和肌肉韌帶因素的向下載荷,在固定節(jié)段凹側模擬置入“椎弓根螺釘”,并放入“預彎”的矯形鈦棒,在棒末端施加向凹側的旋轉力矩,使棒向凹側旋轉90°,模擬旋棒矯形操作同時在頂椎區(qū)A患者模型為T12L3,B患者模型為T10L2固定螺釘施加10NM的扭矩,模擬椎體的去旋轉矯形。A患者模型的上固定椎選擇T10,下固定椎分別選擇L4、L5、S1B患者模型的上固定椎選擇T7,下固定椎分別選擇L4、L5、S1。比較三種固定方案的矯形效果。結果兩例模型分別模擬的三種不同方案有限元模擬矯形最終的腰椎側凸COBB角已測。A患者模型三種方案分別為25°、23°、20°,B患者模型三種方案分別為29°、24°、21°。胸腰段和腰椎矢狀面生理曲度得到維持。結論1、本研究成功實現(xiàn)了后路手術的90°去旋轉操作和壓縮撐開矯形過程的三維有限元模擬。有限元模擬為伴骨盆矢狀位失衡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矯形手術方案優(yōu)化和治療效果評估提供了足夠的理論依據(jù)和精確的操作平臺。2、本研究中兩例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椎體序列恢復明顯,脊柱外觀通過矯形方案操作后基本變直,但也存在融合節(jié)段至S1后出現(xiàn)應力過大的問題,我們需進一步的模擬出保護S1螺釘?shù)姆桨福m當?shù)募虞d約束,這也是本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有待解決的問題。3、A患者的方案二和B患者的方案C為對應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矯形手術后所取得的最佳方案,矯形效果最佳且對應的椎體應力較平均,能盡量短節(jié)段融合,保留一定的節(jié)段活動度。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21
大?。?9.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SPLINE種植體基樁連接的三維有限元研究姓名葛建埔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口腔臨床醫(yī)學指導教師王少安20050501罔川大學口腔醫(yī)學_賾士論文SPLINE種植體一基樁連接的三維有限元研究研究生葛建埔導師王少安教授摘要種植體一基樁界面的穩(wěn)定性是影響種植義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種植體一基樁界面的穩(wěn)定連接依賴于中央螺釘?shù)念A負荷,不同的界面形態(tài)結構影響中央螺釘預負荷在功能狀態(tài)F的維持。一般認為,SPLINE連接方式的種植體是一種機械性能穩(wěn)定、旋轉動度極小的種植體。【目的】本研究為SPLINE種植體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旨在分析該連接方式的種植體一基樁關節(jié)在不同載荷下的受力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臨床上該種植體的臨床應用及義齒設計提出參考意見,并為該種植體的改良提供實驗依據(jù)?!静牧吓c方法】采用PRO/ENGINEERWILDFIRE20軟件建5ZSPLINE種植體模型,使用ANSYSWORKBENCH90軟件對其進行三維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加載角度對SPLINE種植體一基樁連接受力的影響,模擬臨床上前牙不同傾斜程度時義齒的受力情況2加載面積對SPLINE種植體一基樁連接應力的影響,模擬不同頜面面積時義齒的受力情況;3通過改變SPLINE結構的高度,分析連接高度對該種植體一基樁連接受力的影響?!窘Y果】1不論在何種載荷或不同的加載面積或不同SPLINE結構高度下,SPLINE種植體的最大應力值均位于齒狀SPLINE結構根部,雨中央螺釘?shù)膽性诼葆旑^部與螺桿交界的位置;2隨著加載角度的增加,SPLINE種植體、基樁及中央螺釘上的應力值均增加;3隨加載面積的增大SPLINE種植體中央螺釘?shù)膽χ禍p小,而種植體和基樁上的應力變化不大;4SPLINE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46
大?。?3.7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第一部分雙源CT重建前交叉韌帶移植物新技術目的探討雙源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三維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CRUCIATELIGAMENTACL重建術后移植物的技術方法。方法對30例ACL損傷移植重建術后患者進行DSCT掃描利用軟件三維重建ACL移植物的三維圖像對圖像效果進行分析。結果采用作者設定的參數(shù)和方法30例患者的ACL移植物均獲得三維重現(xiàn)其中24例獲得清晰的移植物圖像6例移植物圖像略模糊。結論利用DSCT可以清晰三維重建出ACL單束重建術后移植物的模型圖像。對臨床檢驗、評估重建技術、修正重建方法、實現(xiàn)解剖重建有重大價值。第二部分應用雙源CT三維重建前交叉韌帶單束重建術后移植物的走行和骨隧道定位的關系研究目的利用DSCT重建ACL術后移植物的三維模型圖像評價移植物的定位。方法設定特定的掃描參數(shù)對76例關節(jié)鏡下ACL單束重建術后患者進行掃描重建出膝關節(jié)ACL移植物、骨隧道位置的三維立圖像。根據(jù)患者ACL移植物的走行和骨隧道的位置分為3組撞擊組22例ACL移植物與髁間窩有撞擊偏后組21例移植物與髁間窩頂間隙大脛骨隧道位置偏后33例滿意組脛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滿意。BERNARDQUADRANTMETHOD法測量股骨隧道中心點的相對位置FX、FYAMISJAKOB法脛骨隧道中心點的相對位置TX、TY測量計算移植物的長度L、矢狀位夾角和冠狀位夾角評估隧道位置、移植物長度和角度及其與移植物走行的關系。結果在撞擊組中股骨隧道FX1、FY1分別為226±12%224±11脛骨隧道TX1、TY1分別為536±20、347±17移植物L1為3367±350MM、1為4457±885°、1為6750±978°偏后組中股骨隧道FX2、FY2分別為224±10、237±14脛骨隧道TX2、TY2分別為568±08、509±13移植物L2為2038±393MM、2為6963±539°、2為6593±539°滿意組中股骨隧道FX3、FY3分別為217±10、233±11脛骨隧道TX3、TY3分別為554±16、430±19移植物L3為3231±230MM、3為5542±376°、3為7156±598°。三組股骨隧道FX、FY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TX、TY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滿意組TY撞擊組TY以上組別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結論利用DSCT可以三維重建ACL單束重建術后骨隧道及移植物的圖像。在股骨端隧道位置相對一致的情況下撞擊組和滿意組移植物長度比較無明顯差異偏后組的移植物長度明顯變短撞擊組移植物在矢狀位上夾角明顯小于滿意組在冠狀位上無明顯差異脛骨隧道偏后組的移植物在矢狀位上夾角明顯大于位置滿意組在冠狀位上無明顯差異。該研究在臨床上能夠用于評估骨隧道定位、移植物長度和角度與移植物走行的關系評價重建技術指導術者改進手術方案實現(xiàn)解剖重建。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9
大?。?1.9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三維幾何匹配與相似性技術研究是通過對三維幾何模型的分析、變換、特征提取等手段來實現(xiàn)對幾何模型的識別、相似性度量、匹配等三維曲面的匹配問題作為其中主要的部分在多視數(shù)據(jù)拼合、虛擬現(xiàn)實、醫(yī)學圖象配準以及藥物分子結構設計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該文主要對三維自由形曲面匹配算法及其預處理技術進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研究并提出了一種三角網(wǎng)格曲面模型孔洞光滑填充算法●研究了帶有向腳標的幾何哈希曲面匹配技術提出并實現(xiàn)了一種通用的三維自由形曲面匹配算法●引入了ICP曲面匹配技術分析了其主要限制及相應的解決策略●介紹了利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對曲面匹配算法的軟件實現(xià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54
大小: 2.3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獲得性免疫缺乏綜合癥,簡稱AIDS病,是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目前尚未有徹底治愈解決方法的世界性重大疾病。對HIVⅠ型逆轉錄酶蛋白結構的解碼為研發(fā)抗AIDS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的靶標。雖然在此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但由于臨床上迅速出現(xiàn)的耐藥性這一世界性難題,仍有必要繼續(xù)研發(fā)對野生型和突變型RT均具有高抑制活性且低毒的候選藥物。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在藥物的先導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過程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等計算化學和計算生物學方法地運用,可以在原子水平上系統(tǒng)研究藥物分子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藥物和其受體的結合;信息學和統(tǒng)計學方法可以有效地處理越來越多地化學和生物信息,從而將其更好地運用到藥物設計中去。因此CADD已被公認為一種高效的藥物設計手段。在本論文中,我們分別采用傳統(tǒng)3DQSAR方法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圍繞兩類重要的逆轉錄酶抑制劑候選藥物,即HEPT類和SDABOHIV1逆轉錄酶抑制劑展開研究。本論文首先基于AUTODOCK確定的活性構象,采用3DQSARCOMFA、HQSAR方法進一步對65個6萘硫基和萘甲基HEPT類目標化合物分子進行了構效關系總結,建立了具有較高預測能力的3DQSAR模型Q20504,R2097。結果顯示以立體作用、靜電作用為描述符建立的QSAR模型可以圓滿解釋論文中所涉及HEPT類化合物活N1位的構效關系,并闡明其活性高低的原因;還發(fā)現(xiàn)N1側鏈與RT酶的相互作用主要是N1末端取代基與周圍殘基的疏水和ΠΠ堆積作用;同時表明該取代位的結合口袋具有明顯的空間取向,N1側鏈尤其是其末端取代基的一定柔性對化合物的抗HIV活性是必要的;HQSAR模型能直觀顯示抑制劑分子中對活性起關鍵作用的原子或基團等結構信息。此外還從電子結構角度分析了6萘硫基化合物普遍比6萘甲基HEPT活性低的原因,進一步闡明增強C6位芳香環(huán)與受體富電子氨基酸殘基TYR181、TYR188之間的電荷轉移ΠΠ堆積相互作用對提高抑制劑活性的重要原因;基于前人研究工作及本論文中QSAR模型。所有這些結果為HEPT類化合物的進一步結構改造和修飾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結合前人研究報道,本論文中還對HEPT類NNRTIS的進一步結構改造和優(yōu)化提出了可行方案,以期找到更高抗HIV1RT活性的候選物。在生物體內蛋白質分子動態(tài)地與其它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從而表現(xiàn)出生物功能。分子動力學模擬是研究蛋白質分子動態(tài)性質的主要方法之一,與實驗方法互補,在生物大分子體系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論文對分子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歷史、力場和算法的發(fā)展以及分子動力學中常用的模擬策略和技巧進行了綜合論述。在本論文第四章中首先對文獻報道的DABO合成以及構效關系研究進展做了簡要綜述,接下來采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對SDABO系列中化合物O與RT的結合模式進行了2NS模擬。結果發(fā)現(xiàn)配體小分子與RT受體酶的相互作用,尤其是HBOND氫鍵、ΠΠ堆積相互作用是形成束縛復合物的主要動力。結合體系總勢能因素與SDABORT間形成的氫鍵數(shù)目及強度,“馬蹄型”及“海馬型”構象結合模式均是可能的,這與文獻報道中對TMC125R165335的研究結果一致。由小分子柔性導致的可以多種方式與受體結合的特征使得小分子化合物在能夠保持其抑制活性的同時又具備一定抗耐藥性。研究結果還進一步說明NNIBP是彈性的,其形狀、大小及內部氨基酸的構象均取決于與之相結合的配體小分子的類型、結構及結合模式,并進一步闡明它是通過鄰近氨基酸殘基的構象變化來調整抑制劑分子構象,使二者之間以誘導契合互補的方式結合,加強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動力學理論預測的結合模式需要進一步實驗的驗證,但它為深入開展COMFA等3DQSAR研究及以化合物O為先導的進一步結構改造優(yōu)化提供了有用信息。以分子動力學模擬得到的HIV1RTSDABO復合物模型以及前人構效關系總結為指導,我們還對以化合物O為先導進行直接藥物設計的嘗試,提出了進一步改造的方案。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03
大?。?4.1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據(jù)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0萬余人接受人工瓣膜置換手術,術后對這些病人進行長期的追蹤評估并及時準確地檢出人工瓣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是臨床心血管醫(yī)生和超聲醫(yī)生的重要任務。傳統(tǒng)經(jīng)胸二維超聲心動圖TTE受透聲窗限制存在掃查盲區(qū),難以提供人工瓣裝置的全面信息,而經(jīng)食道二維超聲心動圖TEE技術則因部分患者難以耐受,有一定的適應范圍且存在一定的并發(fā)癥,因而不能應用于所有瓣膜置換者。近來發(fā)展的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RT3DE技術已在二尖瓣疾病等方面顯示了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本研究主要應用RT3DE技術,在二維超聲2DE基礎上探討RT3DE在評價人工機械瓣中的優(yōu)越性及其臨床應用價值。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對象32例人工瓣置換者均為單個瓣膜置換者,其中二尖瓣位人工機械瓣24例雙葉瓣12例;單葉瓣12例;主動脈瓣位人工機械瓣8例雙葉瓣5例;單葉瓣3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9±10歲,檢查時間為術后7天~術后2年,平均時間47±59月。二、實驗儀器采用PHILIPS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32例人工瓣置換者在常規(guī)二維超聲基礎上進行RT3DE檢查,RT3DE包括實時灰階三維成像LIVE3DE和全容積三維成像FV兩種顯像模式。圖像旋轉切割后保存于DVDR和CDR光盤。結果32例受檢者中30例2DE圖像滿意,28例三維圖像滿意。28例中包括25例人工瓣膜結構和功能正常者和3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礙者。28例人工瓣膜LIVE3DE成像均滿意,2例人工瓣膜FV成像切割后出現(xiàn)錯誤拼接,5例主動脈瓣位人工瓣膜成像分析后無法清晰顯示瓣環(huán)及瓣葉結構。3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礙者包括2例人工瓣瓣周漏,1例人工瓣膜血栓形成。結論1、RT3DE可以實時顯示人工瓣膜的結構,并可全方位顯示人工二尖瓣位機械瓣瓣葉數(shù)目,金屬瓣環(huán)及瓣架結構。一次采集圖像即可得到2DE需多幅圖像才能得到的信息,比較快速簡便。2、RT3DE結合二維超聲和多普勒超聲可對人工瓣膜瓣周漏、人工瓣膜血栓進行準確評價。3、RT3DE可獲得比2DE更豐富的空間信息,有利于發(fā)現(xiàn)更多的病變,是對2DE有益的補充,具有一定的臨床實用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2
大?。?34.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應用經(jīng)食管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探討二尖瓣脫垂MITRALVALVEPROLAPSEMVP患者二尖瓣環(huán)在一個心動周期內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變化規(guī)律,從而為外科瓣膜成形術提供更多精確、有價值的信息。方法應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心臟超聲診斷儀,配備經(jīng)食管實時三維探頭X72T,選取二尖瓣脫垂患者43例,以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無異常者為對照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經(jīng)食管三維容積探頭采集包含完整二尖瓣環(huán)及主動脈瓣環(huán)的心臟全容積圖像,用TOMTEC二尖瓣三維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對二尖瓣環(huán)的解剖形態(tài)及運動變化進行動態(tài)定量分析。測量參數(shù)包括二尖瓣前后徑AP、二尖瓣左右徑ALPM、瓣環(huán)周長C、瓣環(huán)二維面積2DA、瓣環(huán)三維面積3DA、非平面夾角NPA、球形指數(shù)SI、二尖瓣環(huán)位移及二尖瓣環(huán)位移速率,并計算心動周期內各參數(shù)的變化率(舒張末期測值收縮末期測值)舒張末期測值。結果1、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患者在收縮末期及舒張末期的AP、ALPM、NPA、C、2DA及3DA均增大,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患者在收縮末期及舒張末期的SI、二尖瓣環(huán)位移及二尖瓣環(huán)位移速率增大,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患者的各參數(shù)變化率AP%、ALPM%、SI%、NPA%、SI%、C%、2DA%3DA%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正常對照組與MVP組患者二尖瓣環(huán)的AP、ALPM、NPA、SI、C、2DA及3DA均在收縮末期最大,舒張末期最小。結論1、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患者在整個心動周期內二尖瓣環(huán)的內徑增加,非平面角度增大,即二尖瓣環(huán)擴張且變?yōu)楸馄健?、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患者二尖瓣環(huán)的形態(tài)在整個心動周期內沒有改變,仍基本保持橢圓形,且左心室的收縮功能并沒有改變。3、與正常對照組相比,MVP組各參數(shù)變化率AP%、ALPM%、NPA%、SI%、C%、2DA%3D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MVP患者的二尖瓣環(huán)仍保持其收縮功能。4、正常對照組與MVP患者,瓣環(huán)內徑、SI及NPA均在收縮末期最大、舒張末期最小,表明MVP組患者二尖瓣環(huán)在整個心動周期內的運動方式?jīng)]有改變,二尖瓣環(huán)在收縮期接近橢圓形,舒張期更接近圓形且相關性分析表明隨著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增加,二尖瓣環(huán)內徑及左心顯著擴張??傊?,經(jīng)食管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可以獲得二尖瓣環(huán)的動態(tài)立體結構,應用二尖瓣三維數(shù)據(jù)分析可獲取二尖瓣環(huán)運動的系列參數(shù)及其動態(tài)變化率,建立心動周期內二尖瓣環(huán)運動三維數(shù)據(jù)庫從而為外科二尖瓣成形術中選擇手術方式、選擇人工瓣環(huán)尺寸提供解剖依據(jù)和動態(tài)數(shù)據(jù)支持。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5
大?。?2.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面向地質勘查的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研制與開發(fā)姓名羅智勇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指導教師楊武年20080501成都理工人學博學位論文3地形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對QUADTREELOD算法和ROAMLOD算法進行了改進,實現(xiàn)了地形模型的實時簡化與多分辨率表示。通過視相關LOD地形簡化、可見性剔除,地形繪制得到加速,用戶可以實時交互地進行三維景觀漫游和多控制方式的模擬飛行。4地形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采用遙感影像作為紋理,將平面的遙感影像投射到三維空間,拓展了人們的觀測視野和思維空間,可以協(xié)助地質工作者生動、直觀地進行場區(qū)的構造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等特征信息的提取和綜合評價。5地下地質體三維可視化與分析系統(tǒng)采用廣義三棱柱GTP作為基本體元,基于一種新的廣義三棱柱生長算法實現(xiàn)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的三維地質建模,可以處理地層缺失、尖滅、透鏡體、正斷層/逆斷層等復雜地質情況。算法中還提出了控制性虛擬鉆孔鏈的概念,通過帶約束的DELAUNAY剖分維護虛擬鉆孔鏈的完整性,實現(xiàn)復雜地質體建模。6針對地質鉆孔成本高,在一個研究區(qū)域內通常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鉆孔數(shù)據(jù),而且有限的數(shù)據(jù)往往還呈不規(guī)則分布的這一隋況,地質體三維可視化與分析系統(tǒng)采用了一種新的鉆孔加密算法,該算法可實現(xiàn)鉆孔的插值加密,從而形成更為密集的鉆孔數(shù)據(jù)集,為模型優(yōu)化創(chuàng)造條件。7地質體三維可視化與分析系統(tǒng)在吸收前人有關棱柱體三維空間切割算法、剖面生成算法、三維空間交互技術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fā)思想,編程實現(xiàn)了豐富的地質體三維可視化與分析功能,實現(xiàn)了三維地質模型的縮放、漫游、剖切、開挖、透明度調整、揭層操作、柵欄圖生成等操作。論文的研究工作初步實現(xiàn)了地質勘查中地表地形信息與地下地質體信息的三維可視化與分析,這對于地質勘查工作信息化、定量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之于地上,地形信息三維可視化可以拓展人們的觀測視野和思維空間,以遙感影像為紋理,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讓人身臨其境般的虛擬環(huán)境,地質工作者可以生動、直觀地進行場區(qū)的構造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等特征信息的提取和綜合評價,這對那些自然環(huán)境惡劣、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地質勘查開展十分困難的區(qū)域意義尤為重要;之于地下,地質體信息三維可視化可以恢復出地表以下地質體的結構、形態(tài)特征以及空間展布,幫助地質工作者對場區(qū)的地質構造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通過可視化的分析手段,地質工作者可以進一步地詳細研究地質目標,對其進行縮放、漫游、剖切、揭層、虛擬挖掘、柵欄圖生成等操作,了解其內部的細節(jié)信息以及與周邊地質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為地質信息的進一步定量分析、探索與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三維可視化與分析技術還可以增強地質勘查成果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可讀性,擺脫傳統(tǒng)地質勘查成果表現(xiàn)形式單一的局L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37
大?。?66.7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河北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三維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對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血管分布研究姓名李麗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影像醫(yī)學與核醫(yī)學指導教師薛紅元郭瑞軍20060301々文摘要維重建后可以顯示刖,瘤I血管的立體空問結構,并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評定血流形態(tài),進行血管分型I~III型I型腫瘤周邊可見點、線狀血管,腫瘤內無血管分布;II型腫瘤周邊及內部均可見點、線狀|血管或伴簡單分支,走行較平直;III型腫瘤內部可見豐富的血管樹或血管網(wǎng),分支復雜。33DCPA網(wǎng)像進入到VOCAL狀態(tài),找到圖中要測量的腫瘤區(qū)域,每15。為一旋轉角度,在A平面上用手勾畫法繪出每一角度下腫瘤的面積,旋轉360。后,儀器將利用三維體積自動測量技術自動算出川,瘤的體積并利用VOCAL的三維彩色直方圖功能測量腫瘤體積內的3個血管分布指數(shù)VI、FI、VFI。對以上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L肌肉骨骼系統(tǒng)川一瘤血管3DCPA半定量分析48例惡性腫瘤中,16例骨肉瘤及10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均為3DCPAIII型。8例纖維肉瘤中,2例為3D、CPAIII型,6例為3DCPA11型。J4例轉移性骨腫瘤中,9例表現(xiàn)為3DCPAIII型,5例表現(xiàn)為3DCPAⅡ型。60例良性腫瘤中,脂肪瘤及纖維脂肪瘤26例,其中23例為3DCPAI型,3例為3DCPAIL型;『仃】管瘤20例,其中14例為3DCPAIII型,6例為3DCPAII型神經(jīng)鞘瘤8例,6例為3DCPAII型,2例為3DCPAI型;6例肌問粘液瘤均為3DCPAI型。以3DCPAIII型診斷惡性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血管瘤除外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78%;以3DCPAI型診斷良性腫瘤血管瘤除外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84%。2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血管3DCPA定量分析肌肉骨骼系統(tǒng)腫瘤的三維彩色|I|L管分布指數(shù)惡性絹的VI19257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4
大?。?2.12(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17
大?。?11.6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利用計算機三維構建技術對上臂組織及肘部各關節(jié)進行數(shù)字化虛擬重建,重點虛擬上臂肌肉及肘部關節(jié)結構和形態(tài)。方法選用新鮮的且完好無損的男性成人尸體上肢標本2只,常溫下灌注顯影劑、CT掃描,共獲取1439斷層圖像、層厚05MM的數(shù)據(jù)先將數(shù)據(jù)導入醫(yī)學圖像處理軟件MIMICS131中,經(jīng)過圖像編輯、項目融合、方向設置,分別對上臂皮膚、骨骼、血管及肘部各關節(jié)進行二維建圖,為三維成像構建提供基礎。再將數(shù)據(jù)導入醫(yī)學工程處理軟件MIPAV中,通過獲取肌肉輪廓線、去除肌肉輪廓線外的像素點、去除輪廓線內的血管、骨骼,對序列CT圖像進行面重建,再用FREEFM軟件對三維模型進行平滑處理,最后顯示數(shù)據(jù),完成上臂肌肉組織的數(shù)字化三維構建成像。結果上臂組織及肘部關節(jié)數(shù)字化三維構建的圖像不僅仿真高,直觀強,而且可以在三維界面旋轉多面、多角度及獨立、多種組合顯示。在對數(shù)字化上臂及肘部皮膚、骨骼、血管三維構建基礎上,重點對肌肉組織構建獲得突破。結論通過數(shù)字化上臂皮膚、骨骼、血管、肌肉組織及肘部三大關節(jié)三維可視化仿真模型構建,不僅為臨床及教學提供三維形態(tài)學資料、豐富了數(shù)字化成像技術,也為虛擬現(xiàn)實技術提供數(shù)字化模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0
大?。?13.18(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