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引言: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由高天文教授發(fā)現并命名的一種新疾病,該病在面部外傷愈合后發(fā)生,預后極差,患者死亡時均有腦部受累癥狀。以往國內多位專家曾先后診治過近20例,進行了認真的普通細菌分離、厭氧菌分離、真菌培養(yǎng)等研究,均未獲陽性結果;曾診為“結節(jié)病、真菌感染”,給予糖皮質激素、抗生素、抗結核、抗真菌等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全部在發(fā)病后的1到4年內死亡。在
2、總結、分析前人分離、培養(yǎng)該病病原失敗的基礎上,采取嚴格厭氧、運送培養(yǎng)基及增菌肉湯等改進措施后,本課題組其他成員終于成功地從4例FBGT患者的皮損組織中分離培養(yǎng)出病原菌,初步研究表明該菌為革蘭陽性桿菌,但具體種屬不明。由于病原菌種屬、患者的致死機理等不明,盡管采取各種積極的治療措施,除我們所救治的6例患者中有1例獲救外,至今尚無救治成功的病例。FBGT的發(fā)病機制、致死機理的闡明已成為救治患者的關鍵。 目的: 1.分別采取P
3、CR擴增FBGT患者皮損分離病原菌16SrRNA、測序結果BLAST比對及患者分離菌與P.acnes標準株DNA雜交方法明確病原菌的種屬;采用細菌16SrRNAPCR的方法,檢測2例行尸檢患者(病例2和3)的病變腦組織是否存在細菌,闡明患者死亡原因,測序結果與皮損分離菌序列比對,明確腦內細菌是否與各自患者皮損分離菌為同一細菌,進一步證實從患者皮損分離的細菌就是FBGT的病原菌。 2.通過PCR擴增病例2的IFN-γ相關分子(IA
4、M,包括IFN-γR1、R2、STAT1、IL-12β、IL-12Rβ1、β2和STAT4)的所有外顯子,測序結果與多個數據庫的野生型序列比較,尋找可能引起相應的IAM分子功能缺陷的多態(tài)性位點,初步明確FBGT的發(fā)病機制。 方法: 1.FBGT患者皮損分離病原菌分子生物學鑒定及死亡原因分析 1)4例FBGT患者皮損分離病原菌16SrRNA鑒定 (1)提取皮損分離菌的基因組DNA; (2)利用細菌通
5、用引物擴增皮損分離菌的16SrRNA; (3)測序結果通過BLAST與已知細菌的16SrRNA序列進行同源 性比對,明確FBGT患者皮損分離菌的具體種屬。 2)皮損分離病原菌與P.acnes標準株DNA雜交 (1)DNA結合:采用共價法結合DNA到微孔板法進行DNA-DNA雜交,每個樣品4個平行重復; (2)標記DNA:photo-activatablebiotin(PAB)標記探針DNA;
6、 (3)雜交 (4)測定雜交率:50℃雜交12小時,分別用2×SSC-0.1%Tween2050℃和室溫洗3次(15分鐘),堿性磷酸酶法FLUOstarOPTIMA(BMD)測定雜交率(360nm激發(fā)和460nm輻射)。 3)2例死亡患者病變腦組織細菌16SrRNA檢測、死亡原因分析(1)提取2例行尸檢患者(病例2和3)的病變腦組織基因組DNA; (2)病變腦組織細菌16SrRNAPCR檢測,明確患者死亡原因;
7、 (3)測序結果分別進行BLAST比對,初步明確病變腦組織內細菌的種屬,并與各自患者皮損分離菌的16SrRNA序列進行比較,明確病變腦組織內的細菌與皮損分離菌是否為同一細菌,進一步證實皮損分離菌就是FBGT的病原菌。 2.IAM基因外顯子擴增、功能缺陷多態(tài)性位點確定在本課題第一部分已明確P.acnes就是FBGT的致病菌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分析FBGT患者的表型,結合P.acnes毒力低,為胞內寄生菌等特點,充分借鑒他人研
8、究成果,提出了IAM基因多態(tài)性是FBGT發(fā)病的重要機制的假說。進行了以下工作: 1)設計IAM相關分子基因所有外顯子(包含5'和3端的片區(qū))的引物,并對引物進行BLAST比對,確保特異擴增; 2)PCR擴增,直接測序,測序結果與多個基因多態(tài)性數據庫(http://egp.gs.washington.edu/、Genecard等)的野生型序列比較,找出多態(tài)性位點; 3)針對此多態(tài)性位點重新設計引物,無關正常對照(1
9、0人)的相應外顯子PCR擴增,直接測序,證實正常人不存在此多態(tài)性位點; 4)通過PCR—單酶切分析進一步證實病例2的多態(tài)性位點,并明確等位基因型; 5)綜合分析所發(fā)現多態(tài)性位點對相應基因的結構(三維構像等)、表達和功能可能的影響,進而確認能引起相應分子功能缺陷的多態(tài)性位點,初步明確FBGT的發(fā)病機制。 結果: 1.FBGT患者皮損分離病原菌16SrRNA鑒定、病變腦組織細菌16SrRNA檢測和死亡原因分析
10、 1)4例FBGT患者皮損分離病原菌16SrRNA基因序列經BLAST比對后與已知P.acnes(AB097215.1GI:26006299)的同源性達99%,皮損分離病原菌為P.acnes; 2)2例尸檢患者病變腦組織內均可檢測到細菌16SrRNA片段,患者死于細菌引起的腦感染;PCR測序結果與相應患者皮損分離菌的16SrRNA序列完全一致,腦內細菌與皮損分離菌為同一細菌。 2.IAM基因外顯子擴增、功能缺陷多
11、態(tài)性位點確定 1)通過PCR測序與數據庫比對,發(fā)現IAM重要成員-IL-12Rβ1基因第五外顯子存在一個錯義突變(271G→A),可引起所編碼氨基酸的改變(91T→A),未發(fā)現其他IAM分子基因外顯子存在無義或錯義突變; 2)檢索多個多態(tài)性數據庫(http://egp.gs.washington.edu/、Genecard等),未發(fā)現與IL-12Rβ1基因第五外顯子錯義突變(271G→A)一致的多態(tài)性位點; 3)
12、10名正常對照IL-12Rβ1基因第五外顯子在相應多態(tài)性位點均為野生型(271G/G); 4)PCR-NaeI單酶切分析進一步證實病例2的IL-12Rβ1基因第五外顯子突變?yōu)闉榧兒闲湾e義突變(271A/A): 5)IL-12Rβ1的錯義突變(271G→A)位于配體識別的關鍵區(qū)域,該突變可引起所編碼氨基酸的理化性質改變(疏/親水性),進而引起IL-12Rβ1三維構像改變,綜合分析證實此錯義突變(271G→A)可引起IL-1
13、2Rβ1與配體結合能力下降,導致IL-12Rβ1功能缺陷。 結論: 1.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明確了P.acnes為新疾病FBGT的病原,患者的死亡原因為P.acnes所致的腦感染。 2.依據FBGT的臨床特點,通過廣泛查閱相關文獻,提出IAM基因多態(tài)性引起相應分子功能的缺陷是FBGT發(fā)病機制的假說;以此為基礎,檢測了病例2的IAM基因的所有外顯子,發(fā)現IAM的重要成員-IL-12Rβ1第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致病菌分子生物學鑒定及動物模型的初步構建.pdf
- 新疾病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痤瘡丙酸桿菌腦感染的分子生物學及形態(tài)學證據.pdf
- 小膠質細胞與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病原菌-痤瘡丙酸桿菌相互作用研究.pdf
- 新疾病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病原菌——痤瘡丙酸桿菌生物膜三維模型重建及生物膜與微環(huán)境pH的相互作用.pdf
- 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致病菌—痤瘡丙酸桿菌培養(yǎng)上清對THP-1細胞影響的研究.pdf
- “梨銹水病”病原菌的鑒定及分子生物學分析.pdf
- 蕈樣肉芽腫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的分子生物學診斷研究.pdf
- 甘蔗梢腐病原菌——串珠鐮刀菌分子生物學研究初探.pdf
- 瓜類細菌性果腐病病原菌鑒定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pdf
- 腎小管間質性疾病發(fā)病機制的分子生物學研究.pdf
- 玉米細菌性葉斑病病原菌鑒定與分子檢測.pdf
- 進行性斑狀色素減少癥致病菌分子生物學鑒定及發(fā)病機制初步探討.pdf
- 甘肅省昆蟲病原線蟲分子生物學鑒定.pdf
- 土壤消毒及土傳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學鑒定.pdf
- 分子生物學
- 蔞葉細菌性疫病病原菌的鑒定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pdf
- 臨床分離的紅色毛癬菌肉芽腫株生物學性狀及毒力的初步研究.pdf
- 慢性肉芽腫性疾病
- 分子生物學講義
- 分子生物學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