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武術分布現(xiàn)狀及文化特征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徽州武術文化是指在徽州地域內,以武術技藝為表現(xiàn)形式,在徽州文化影響下所產生的一切與武術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產物,包括使用的器物、產生的風俗、傳承的制度、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等。特色卓著的徽州武術文化是我們的珍貴精神財富,但徽州“文武”嚴重失衡是需要我們直面的現(xiàn)狀。學者們對徽州武術文化的不夠重視導致了人們對徽州武術以及其文化特征的了解頗為欠缺,調查徽州武術分布,研究徽州武術文化特征對武術文化和徽州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

2、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比較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徽州武術分布現(xiàn)狀及文化特征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得出:
  第一,徽州一府六縣區(qū)域內共有21種拳種流傳,武術分布較密集。其中歙縣和黃山市區(qū)分布拳種最多,歙縣分布有18種拳種,占拳種總數(shù)30%,武風最盛,黃山市區(qū)分布有13種拳種,占總拳種數(shù)22%。余下地區(qū)依次遞減排列分別為祁門縣、績溪縣、黟縣、休寧縣、婺源縣。
  第二,從拳種分布范圍來看,徽州地區(qū)內分布較廣的是太極拳和徽

3、州傳統(tǒng)武術。其中以楊氏太極拳和楸擔分布最廣,陳式太極拳、板凳花和腰帶舞也分布極廣,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沒有分布。
  第三,從文化三層次來分析徽州傳統(tǒng)武術文化得出結論:⑴物器技術層,徽州傳統(tǒng)武術有拳架低、起腿少、重防衛(wèi),以自衛(wèi)為出發(fā)點,強調后發(fā)制人的特點。以防身為主要目的徽州習武者平時沒有隨時攜帶武器的習慣,迫于無奈動武應對時常常信手拾起身邊用品。此外,徽州文化鼎盛時期武術典籍豐富,能人輩出,相比之下,當代武術稍顯落寞。⑵從文化形態(tài)的制度

4、習俗層來看,徽州習武者抱拳禮讓,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從業(yè)者以武立身,卻不以武為耀,崇尚“以文掩武”;傳承制度中依然遺留有過去的宗族特征。⑶從文化形態(tài)的心理價值層來看,徽州人習練武術從護家守族開始,“守”字要義貫穿于徽州武術人對武術的價值尋求,并融合理學的“禮”“孝”思想進一步演化成為武德的重要內容,“歸”“閉”的思想在特殊的徽州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也融入了武術精神中。
  第四,外界拳種的傳入和徽州對傳入拳種的接受本身就體現(xiàn)了徽州

5、武術文化特征,“守為先,少起腿”的原則從一開始就給外來拳種打上了印記,并表現(xiàn)出徽州傳統(tǒng)拳種受到外來拳種的沖擊和影響程度不深、范圍不廣,主要體現(xiàn)在外在動作器物層面,對徽州人固守的價值理念并未撼動的特征;徽州外來拳種受到徽州傳統(tǒng)拳種影響時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并同時體現(xiàn)在外在動作和內在價值層面。此外,不同情況的習練者也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交互影響,有徽州傳統(tǒng)武術基礎的人群習練外來拳種,表現(xiàn)出影響大,時效長,外在動作和內在價值均有較大改變的特征。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