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豆科(Leguminosae)是種子植物第三大科,用途廣泛,栽培歷史長,是人類和動物食物和營養(yǎng)來源的最重要的科屬之一。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的共生固氮系統(tǒng)是生物圈中氮循環(huán)的一個主要氮源。
與其他豆科物種相比,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具有遺傳轉化效率高、生長周期短、染色體數目少、基因組小、嚴格自花授粉、固氮等特點,已成為豆科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新型模式植物。十多年來,已建立了相關的蒺藜苜蓿基因組生物
2、信息學公共數據庫,發(fā)展了一系列能基因組研究工具和遺傳突變體庫。
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小RNA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小RNA(small RNAs)研究最廣泛的是microRNA(miRNA)和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miRNA主要為生物體內源型小RNA:siRNA分為內源與外源型小RNA,其中內源型siRNA主要調控生物體的機能,而外源型siRNA主要是RNAi實驗
3、進行基因抑制的手段。內源型siRNA的形成機制已比較清楚,其中TAS3 ta-siRNA是2005年才發(fā)現的一種新型調控途徑,在生長發(fā)育等各種生物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本文從蒺藜苜蓿Tnt1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了兩種發(fā)育相關突變體:
(1)葉緣深鋸齒突變體lol1。從中克隆到與植物形態(tài)發(fā)育密切相關基因LOL1,它是植物內源siRNA的TAS3 ta-siRNA調控途徑中的關鍵基因,對生長發(fā)育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4、
(2)滯綠突變體sgr。從中克隆到葉綠素降解相關基因SGR,并且利用RNAi技術抑制牧草紫花苜蓿中內源SGR基因的表達,發(fā)現轉基因株系滯綠并且品質有所改良:
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
1.LOL1基因與TAS3 ta-siRNA途徑在蒺藜苜蓿發(fā)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篩選蒺藜苜蓿Tnt1突變體庫時,發(fā)現了四個具相同表型的發(fā)育突變體lobed leaflet1(lol1),在葉、花和根的
5、發(fā)育過程中表現出嚴重缺陷:成年葉邊緣產生嚴重的缺刻,幼年葉呈現出成年葉的特征;花器官的發(fā)育也不正常,其花瓣呈放射狀,中央心皮不能融合從而導致胚珠暴露,花粉囊和花粉顆粒大小不均一,花粉內染色質發(fā)生降解,在開花后期,花粉囊無法正常打開:主根長度變短,但一級和二級側根的數量明顯增多。進一步分析顯示,這四個突變體分別是Tnt1和內源逆轉錄轉座子Mere1插入到同一個基因外顯子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我們克隆了該基因,并命名為LOL1。
6、LOL1在蒺藜苜蓿野生型的各器官中均有表達,其中花和莖中表達量最高,其次是葉柄、幼葉和成年葉,這表明該基因在葉和花的發(fā)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NA原位雜交結果證明,營養(yǎng)生長階段,LOL1基因在葉原基和處于發(fā)育階段的葉近軸端部位表達,而在莖頂端分生組織(shoot apical meristems,SAM)中沒有表達;生殖生長階段,LOL1在花分生組織有表達,其中在發(fā)育中的花藥、胚珠和心皮等花器官中表達量更高。
lol1突變
7、體的互補系的發(fā)育缺陷被完全恢復,并且能夠產生后代。qRT-PCR分析表明外源引入的LOL1基因在互補系中的表達量與野生型相似。過表達LOL1的蒺藜苜蓿轉基因株系的表型和野生型沒有明顯差別。
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表明LOL1氨基酸序列與擬南芥AGO7(ZIP)、水稻OsAGO7(SHL4)有高的同源性,聚為一組。另外,LOL1含有AGO蛋白的PAZ中心結構域和C-端PIWI結構域,表明是擬南芥AGO7的同源基因,其編碼的蛋白是TA
8、S3ta-siRNA途徑的關鍵蛋白。
通過對蒺藜苜蓿TAS3 ta-siRNA途徑的預測和分析,得到了蒺藜苜蓿TAS3ta-siRNA基因,TAS3 ta-siRNA途徑中的miRNA-miR390,和三個靶基因ARF。結果表明,這一途徑的關鍵基因序列都與擬南芥、百脈根和水稻中的相關基因同源,且靶位點保守。這些結果表明TAS3 ta-siRNA-ARFs在調控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發(fā)育過程中的功能非常保守。而且,蒺藜苜蓿lol
9、1突變體特有的根系統(tǒng)缺陷表明TAS3 ta-siRNA調控途徑在蒺藜苜蓿發(fā)育中可能發(fā)揮更加廣泛的作用。另外,HD-ZIPⅢ基因家族在lol1突變體中表達上調,這說明該基因家族被蒺藜苜蓿TAS3 ta-siRNA途徑間接調控。由于該基因家族控制植物側翼器官的發(fā)育,因此HD-ZIPⅢ基因家族表達水平的變化可能也是造成lol1突變體側根數目增多的原因之一。
2.蒺藜苜蓿滯綠基因(STAY-GREEN)的鑒定
本實驗
10、從蒺藜苜蓿Tnt1反轉錄轉座子突變體庫中還篩選到了滯綠(stay-green)突變體sgr,在葉片衰老的過程中仍保留葉綠素。研究發(fā)現Tnt1插入到了蒺藜苜蓿的滯綠(STAY-GREEN)基因MtSGR的第三個外顯子第131-132bp之間,導致基因失活。根據蒺藜苜蓿sgr突變體在衰老過程中葉綠素的保留、Fv√Fm指標下降速率和類囊體結構保留的超微結構觀察結果,證明該突變體屬于C型滯綠突變體。
系統(tǒng)進化樹結果表明蒺藜苜蓿SG
11、R(MtSGR)與紫花苜蓿(MsSGR)親緣關系最近。而且豌豆、大豆、紫花苜蓿、蒺藜苜蓿等豆科物種的SGR序列高度保守,聚為一個組。蛋白質序列比對顯示,SGR家族成員蛋白質有高度保守的中心序列,但N端和C端序列區(qū)域有顯著差別。蒺藜苜蓿sgr突變體中Tnt1插入位點Arg-145在SGR家族內部是一個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殘基,說明該氨基酸是蛋白質具有功能的保守氨基酸。
MtSGR基因表達譜結果顯示,其在各器官中均為低水平組成型表
12、達,但在種子成熟與根瘤發(fā)育,特別是在根瘤衰老的過程中,MtSGR的轉錄水平明顯升高,表明MtSGR的表達不僅與葉綠素衰老相關,在根瘤發(fā)育和衰老途徑中也可能發(fā)揮功能。
3.紫花苜蓿內源SGR基因RNAi分析
根據蒺藜苜蓿與紫花苜蓿間高度同源的進化關系,克隆了紫花苜蓿MsSGR基因,并且利用RNAi技術對紫花苜蓿內源MsSGR基因的表達進行抑制,獲得了12個滯綠轉基因株系。通過real-time PCR分析,發(fā)現
13、5個轉基因株系內源SGR基因的抑制水平在60%以上。衰老誘導實驗表明,這5個轉基因株系表型與蒺藜苜蓿sgr突變體一致,屬于C型滯綠突變體。Southern雜交結果表明,這5個轉基因株系為獨立的轉基因事件,轉基因穩(wěn)定地整合到了紫花苜蓿基因組的不同區(qū)域。
紫花苜蓿是一種重要的牧草,收割方式通常是將地上部分采收后捆包,晾干成干草。干草是目前最普遍的貯存草料的方法,能夠避免在收后貯藏時候草料質量的損失。對紫花苜蓿轉基因株系進行模擬
14、收割和干燥,發(fā)現在正常生長環(huán)境下轉基因株系與野生型、對照株系沒有區(qū)別,但在干燥處理之后仍保持滯綠的特點,因此在收割與收割后貯存上有明顯優(yōu)勢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牧草品質分析表明,與野生型相比,轉基因株系的牧草品質沒有降低,甚至有一定的改進,比如SGRi-39株系的粗蛋白含量和消化度稍有少許提高,而耐酸性去污劑纖維(ADF)和中性去污劑纖維(NDF)含量則明顯下降,說明MsSGR的下調表達對紫花苜蓿的牧草改良有正面貢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501.豆科植物lathyroides基因的功能研究
- 適宜茶園間作豆科植物的篩選.pdf
- 中國豆科植物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統(tǒng)鑒定.pdf
-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two stay-green mutants,dst6 and dst7,in Arabidopsis.pdf
- 中國喀喇昆侖山豆科植物研究.pdf
- 豆科植物皂莢和苦豆子抗菌化合物初步研究.pdf
- 蒺藜苜蓿RO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pdf
- 豆科植物蘇木藍根化學成分研究.pdf
- 豆科植物中轉錄因子nsp1、nsp2和ipn2對結瘤起始基因調控的研究
- 豆科植物提取物對動物生產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pdf
- 蒺藜苜蓿E2F-DP基因鑒定及鹽脅迫表達分析.pdf
- P34功能轉變和豆科植物重要性狀的分子進化研究.pdf
- 海南尖峰嶺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研究.pdf
- 高寒草甸豆科植物固氮作用及其對群落的影響.pdf
- [學習]豆科植物根瘤、根瘤細菌的形態(tài)觀察及其分離
- 蒺藜苜蓿MtPUB基因克隆及進化分析.pdf
- 豆科植物對銅尾礦砂的耐性篩選及其修復潛力研究.pdf
- 豆科植物生物鐘調控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及GmLHY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達.pdf
- 陜北旱區(qū)豆科植物根際AM真菌生態(tài)學研究.pdf
- 開題報告---豆科植物內生固氮菌的分離與篩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