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初廟堂理學是儒學與王權在清初既斗爭、又統一的產物。其中,王權起著主導作用,儒學占據主體地位。清初廟堂理學是參與到清仞國家意識形態(tài)中的那一部分理學,反映與論證了當時經濟形態(tài)、政治制度及其社會秩序的合理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對它的說明對象有所影響。
清初廟堂理學是在滿洲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彼此沖突中產生的。清王朝初創(chuàng)之際,王權衰微、分裂勢力猖獗,人口銳減、經濟崩潰,社會意識形態(tài)混亂不堪。時代呼喚著王權集中與文化秩序的重建。于
2、是,清初廟堂理學在順、康期間以朱子升祀為最終標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
清初廟堂理學以康熙帝與魏裔介、熊賜履、李光地、湯斌、張伯行等理學名臣的理學思想為主要內容。其中,康熙帝對廟堂理學的確立及其風貌起了決定性作用,李光地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廟堂理學名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康熙帝授意之下,李光地等人編纂了以《朱子全書》、《性理精義》等為代表的御制經典。
清初廟堂理學以程朱理學為主線,由道統、治統及學統三個部分組
3、成。道統是清初廟掌理學融合儒學與王權的理論基礎。李光地等廟堂理學名臣的相關道統著述與官方御纂經典均對清王朝的統治合法性進行了論證,確立了以程朱為尊、折中眾家的道統理論體系。在王權的威壓之下,原來師儒所肩負的道統轉向廟堂、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形成了道統與治統合一的局面。
治統是清初廟堂理學影響王權的現實基礎。廟堂理學提出了三代藍圖及為政以寬、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通過經筵日講及科舉制度,既對皇帝進行了理學灌輸、也培養(yǎng)了大批理學
4、官僚;改善了前代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確立了獎勵清廉、藏富于民的政治運作原則,保持了中原基層鄉(xiāng)村的自治傳統;它以王權律令的形式改良風俗,納書院講學于官方系統,禁毀“小說淫辭”,推動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中的廣泛傳播。
學統是清初廟堂理學的學理依據。以李光地、熊賜履等為代表的理學名臣,對宋明時代的理學進行了適合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新闡釋。它以程朱理學為主體、又融合了王學的某些思路,以肯定人性本善為前提,在溝通天人的基礎之上,構建了
5、以確立道德源泉為先最后又歸于踐履、最終達到對天理秩序的認同一整套理論體系。
清初廟堂理學確立之后,與它相對應的民間社會意識形態(tài)一起構建了帝國的文化秩序。它對民間意識形態(tài)中如民間理學、走向民間的佛道思想以及漸成主流學術的考據學中的異己力量、異己理論,一定程度、有區(qū)別地進行了重刑、嚴禁、威懾,最終與它們達成了以廟堂理學為核心價值觀念、共同發(fā)展的文化秩序模式。其中,以孫奇逢為代表的中州士人理學群體對廟堂有重要影響。
6、 清初理學作為理學與王權結合的一種儒學形態(tài),有其本身的理論特征。主要表現為道統、治統合一之后所體現出來的“強制性”,以“夷夏互進”民族觀為基礎發(fā)展出來的“開放性”,因游牧文明加入而在天道觀與治統觀中呈現出來的“滿族性”,在學理與道統中表現出的以獨尊與調和為標志的“折中性”。這四個特征從政治、民族、時代、學術層面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
總之,清初廟堂理學雖然沒有完全意義上實現理學家們的社會政治理想,但是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它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