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世紀中葉,具有革命性質的新工業(yè)材料給一直作為西方建筑典范的建筑形式體系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古老建筑體系中表達荷載及支撐體系的方式,對鋼筋混凝土這種整體均質結構不再具有真正的意義;同時,由新材料獲得的新結構的細挺和單薄,也無法延續(xù)傳統(tǒng)形式中的重重雕刻線腳與細部做法。歷史形式在新工業(yè)材料面前變得無效,這使得建筑師開始思考新建筑的技術手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早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們通過置換、變形、以及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等途徑,接受了新材料所帶來
2、的沖擊。他們強調建筑本質的審美價值,主張建筑的材料、構造、結構方式和建筑過程應當成為建筑表現(xiàn)的主題和建筑評判的依據(jù)。
本文以“真實性”為線索,對西方建筑近百年歷史中結構與構造理性思想及實例進行了梳理,呈現(xiàn)出歷史向度上的多重理解。對建筑結構而言,絕對的真實應該是指完全符合力學原則建造,勒-迪克曾指出,建筑形式必須表現(xiàn)荷載的傳遞關系——為了得到出色的結構體系,建筑師在設計構想時就必須保持一種謹慎的誠實態(tài)度。但實際建造中還有材料的加
3、工、運輸、裝配問題,標準化問題,這涉及到經濟性及效率,常常比絕對真實要重要。因此,文中所指的“真實性”并非絕對的真實,而是結構的邏輯被人感知,任何有助于結構邏輯被感知的手段都將可以被視為是合理的。對梁柱結構體系而言,框架是一個本質不穩(wěn)定的結構,通過添加受壓或受拉構件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支撐體,這在早期的蘇格蘭曲木結構屋架中就已有所體現(xiàn)。類似的斜撐/拉結條還可見于中世紀露明木骨架民居,而框架與填充墻體之間的差異進而暗示了現(xiàn)代建筑支撐與圍護結構的
4、分離。原木小屋與哥特教堂中使用的承梁結構原理,在進入機械時代后,發(fā)展為更大尺度的懸臂結構。這種巨大跨度的懸臂結構非常依賴于為其穩(wěn)定所作的平衡,而力學原理則為建筑的藝術形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表現(xiàn)力。北美和英格蘭的倉房是最早的以最少材料建造大空間的建筑,預制的木質構件經過切割和編號,在地上以榫卯連接方式組裝好后再被立起來。加州輕質倉房采用釘子固定,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美制輕型木結構體系的前身。二維拱頂(筒拱)從古羅馬時期一直使用到今天,原理上
5、并無大的變化;三維穹頂則更明顯地受到了結構技術進步的影響,圖解靜力學科的進步產生了諸多輕薄復雜的拱頂,并最終生成了薄殼結構。
從材料的角度來看,實體建造方式曾被認為較層疊建造更接近“真實性”的表達,然而這主要是基于傳統(tǒng)磚石砌體結構所作出的推論。在現(xiàn)代輕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誕生之后,無論是出于經濟性還是表現(xiàn)性,原有的判斷似乎都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了。在砌體材料中,構造理性集中體現(xiàn)為松散材料豐富的組合方式。特魯利的干砌石頂屋可以在一晚
6、之內拆除,在收稅人員巡查過后再重新建起來,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看,甚至帶有裝配式房屋的先進色彩。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對石材表面的加工處理方法,現(xiàn)在已經鮮有人知了,更多的是機器刨床切割拋光的工業(yè)化產品。磚砌體比石材小而靈活,色彩與形式的變化組合也極為豐富。磚和石材都與產地有緊密聯(lián)系,而混凝土則不具備這方面的特征。這種塑性材料除了形狀上可以自由發(fā)揮,還可以通過色彩、模板肌理等影響建筑效果。泥土造屋相對來說對氣候的要求更為挑剔,卻也因此具有了濃厚的
7、地域文化特征。植物材料雖然不如上述兩類材料結實耐久,但是擁有非常柔韌的特點。兩河流域的蘆葦結構被認為是拱項結構的源頭——這項技術到今天仍在使用;蘇格蘭重木結構被移民帶到美國后,產生了輕型木構架技術,這種節(jié)約大量時間和勞力的結構非常適合美國西部的城市。玻璃和鋼的組合為工業(yè)化住宅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耙凰ㄖ且粋€氣候的調節(jié)者”,在這一概念中,它充當了內部與外部的環(huán)境過濾器,通過對氣候作用的增加或減少影響人體的感覺。
現(xiàn)代建筑肇始,
8、亦是對裝飾進行去除的開端。路斯對“表面裝飾”和“深層裝飾”進行了區(qū)分,表面裝飾是寄生于結構并干擾結構邏輯的后加想法,它們只是制造幻想;而深層裝飾則能增強結構邏輯并有目的地使用簡單形式并真實地表達材料,它們的作用不再是隱藏和掩飾,而是作為社會文化基礎的同謀和表現(xiàn)符號。勒-迪克認為“深層裝飾”應該與結構本身結合到這樣的程度:它無法被除去,除非在這過程中損壞結構。不論是中國的斗拱還是哥特式教堂的尖券,結構都有效地轉化成了裝飾,體現(xiàn)了裝飾與結構
9、的統(tǒng)一。它們是力學構件也是裝飾構件,使得建筑結構有了超出自身功能之外的屬性,一切藝術處理都是在遵循結構力學原則的前提下,適當?shù)倪M行加工,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與嘩眾取寵,充分利用結構構件進行藝術化處理,發(fā)揮其裝飾效果,構件的合理排布和巧妙的組合展現(xiàn)出結構固有的率真與理性,從而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韻律之美。
建筑師的任務就是通過結構調整以及材料組合的別致處理等手段,使建筑能夠以更加優(yōu)雅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將建筑的技術活動置于美學的中心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的女性哥特小說
-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對新建筑的探求
- 20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漢詩的敘事形態(tài).pdf
- 外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第1章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歐洲
- 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
-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的女性哥特小說_40170.pdf
- 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pdf
- 20世紀上半葉美國課程理論的發(fā)展.pdf
- 19世紀上半葉英美大學理念之爭.pdf
- 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pdf
- 20世紀上半葉胡適與馮友蘭名家觀比較.pdf
- 石油爭奪與美國20世紀上半葉中東政策.pdf
- 20世紀上半葉青島學校音樂教育研究.pdf
-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古典批評文體的現(xiàn)代回響.pdf
- 20世紀上半葉中醫(yī)融會西醫(yī)新知的考察.pdf
- 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xiàn)代藝術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 19世紀上半葉西方人眼中的廣州形象
-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_24726.pdf
- 20世紀上半葉胡適和馮友蘭的墨家觀研究.pdf
- 20世紀上半葉中華書局古籍出版情況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