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鼻咽癌是高發(fā)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qū)的惡性腫瘤性疾病。在生物學行為方面,鼻咽癌細胞生長迅速,常于發(fā)病早期即發(fā)生鄰近部位的侵襲和淋巴結的轉(zhuǎn)移,在臨床上,幾乎四分之三的鼻咽癌患者在初次就診時就已伴有淋巴結轉(zhuǎn)移。在組織病理學方面,于流行區(qū)高發(fā)的非角化性癌組織中常常伴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淋巴細胞究竟在此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是否如一般所理解的淋巴細胞可以免疫性殺傷腫瘤細胞而保護機體,還是相反起著促進腫瘤細胞演化、侵襲和轉(zhuǎn)移的作用?這既是鼻咽癌組織
2、形態(tài)上的特點,實際上也是鼻咽癌發(fā)展演進的關鍵性問題,同時還關系到腫瘤的臨床治療和預后。 對鼻咽癌的病因?qū)W研究己明確EB病毒是導致鼻咽癌的一類致癌病毒。EBV又名人類皰疹病毒IV型,是一種雙鏈DNA病毒,是人皰疹病毒科γ亞科中唯一能引起人類感染的淋巴濾泡病毒。很多研究證據(jù)已經(jīng)證實,EBV是鼻咽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一種關鍵因素。EBV的基因結構復雜,可編碼多種蛋白,參與病毒的感染、轉(zhuǎn)化和致病。EBV編碼的潛伏膜蛋白-1是一種重要的蛋白,是
3、EBV參與鼻咽癌上皮細胞惡性轉(zhuǎn)化唯一相關的癌蛋白。但是,EBV轉(zhuǎn)化鼻咽黏膜上皮細胞,導致鼻咽癌的發(fā)生、演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目前還有很多機制不明。細胞因子是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經(jīng)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類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質(zhì),它們介導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換與相互調(diào)節(jié),參與免疫應答與炎癥反應過程。細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和通用性,細胞因子之間可相互協(xié)同或拮抗。近年來發(fā)現(xiàn),很多腫瘤,如鼻咽癌、Burkitt's淋巴瘤、胃癌、
4、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均有細胞因子表達水平的改變。在腫瘤發(fā)生、組織修復、細胞分化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鼻咽癌細胞和間質(zhì)中的淋巴細胞均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對鼻咽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否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未明確。 肝細胞生長因子是一種多肽生長因子,具有促進細胞分裂、組織成形,誘導上皮細胞遷移、侵襲以及誘導血管生成等作用。原癌基因met編碼的c-Met蛋白屬于生長因子受體類,是至今唯一被認識的HGF高親和力受體,并可在多種腫瘤細胞中
5、過表達。HGF/c-Met的過表達與腫瘤不良預后、侵襲深度和淋巴結轉(zhuǎn)移密切相關,可作為腫瘤的危險因素指標。HGF/c-Met對鼻咽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否有重要作用,正是值得注意但又尚未研究的問題。 血管生成是腫瘤細胞獲得營養(yǎng)的前提條件,淋巴管和微血管數(shù)量增加也加大了腫瘤細胞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機會,導致腫瘤轉(zhuǎn)移機率增加。腫瘤微血管生成與多種血管生成因子的表達相關。IL-8是一類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具有多種功能:促進血管生成,誘導某些腫瘤細胞
6、移動、增殖,促使細胞表達黏附分子,從而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zhuǎn)移。但在鼻咽癌組織中,IL-8表達上調(diào)的機制至今尚未明了。 惡性腫瘤的侵襲和轉(zhuǎn)移是腫瘤細胞與細胞外基質(zhì),以及腫瘤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細胞黏附在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zhuǎn)移中起作用。鼻咽癌早期發(fā)生組織侵襲和淋巴結轉(zhuǎn)移的特點一直受到關注,但其機制至今仍不清楚。在與腫瘤細胞浸潤轉(zhuǎn)移相關的諸多因素中,上皮型鈣黏素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在人類多種腫瘤組織中,ECD表達缺失或降低
7、都表明其與腫瘤細胞的浸潤和轉(zhuǎn)移有關,但其作用和調(diào)控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盡管有線索提示EBV與HGF/c-Met系統(tǒng)在多種人類腫的發(fā)生、演進過程中起到了協(xié)同作用,但結論尚不肯定。不同類型的腫瘤,以及腫瘤所處的不同臨床分期,都有可能影響EBV感染與HGF/c—Met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導致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在鼻咽癌的發(fā)生演進過程中,EBV和HGF/c—Met系統(tǒng)是否起到協(xié)同促進作用,目前尚無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這兩
8、個因素在鼻咽癌血管生成、細胞黏附性等方面的協(xié)同關系而探討其對鼻咽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收集2000年11月-2005年11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診斷明確未經(jīng)治療的鼻咽癌病例60例,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檢測鼻咽癌組織中HGF、c-Met、LMP-1、IL-8、CD34、ECD的表達。將組織蠟塊制作成組織芯片,采用EBV探針原位雜交試劑盒進行原位雜交檢測,分析鼻咽癌組織中EBERs的表達情況。 培養(yǎng)鼻咽癌細胞株CN
9、E-2、C666和EBV轉(zhuǎn)化的永生化猴淋巴細胞B95.8。分別抽提基因組DNA,采用PCR方法擴增細胞內(nèi)EBV BamH Ⅰ-W片段,以確定細胞株EBV感染狀況。另外,采用不同濃度外源性細胞因子HGF體外誘導CNE-2、C666細胞株,用ELISA方法檢測培養(yǎng)上清中IL-8的濃度,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和RT-PCR方法檢測相關蛋白的表達狀況;進行細胞黏附實驗,觀察不同濃度外源性細胞因子HGF對細胞黏附性的影響。 結果:
10、1.本研究收集的60例鼻咽癌病例標本,男性41例(68.33%),女性19例(31.67%),發(fā)病年齡29~73歲,平均年齡45.3歲。其中角化性鱗狀細胞癌4例(6.67%),分化型非角化性癌14例(23.33%),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42例(70.00%)。60例鼻咽癌組織中,15例(25.00%)癌細胞呈Schmincke型生長方式,23例(38.33%)呈Regaud型生長方式,混合型為22例(36.67%)。 2.EBER
11、s表達陽性率為93.34%(56/60)。絕大多數(shù)癌細胞胞核均可見EBERs陽性信號,浸潤前期病變(包括鼻咽被覆上皮或隱窩上皮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亦可見到數(shù)量不等的異型細胞呈EBERs陽性表達。 3.鼻咽癌組織中細胞因子HGF主要在癌巢周圍間質(zhì)淋巴細胞中表達,陽性率為75.00%(45/60),28.33%(17/60)的病例癌細胞亦呈HGF陽性,遠低于HGF在間質(zhì)淋巴細胞中的表達(P<0.01)。鼻咽癌組織中c-Met
12、表達陽性率為85.00%(51/60)。LMP-1表達陽性率為36.67%(22/60)。IL-8表達陽性率為45.00%(27/60)。ECD表達陽性率為71.67%(43/60)。 4.細胞因子HGF在以Schmincke型生長方式的癌細胞中的表達水平明顯高于以Regaud型生長方式的癌細胞,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但與其它臨床病理指標則均無明顯聯(lián)系。 5.癌巢周圍間質(zhì)淋巴細胞表達的HGF與癌細胞表達的H
13、GF呈正相關關系(rs=0.292,P=0.023);淋巴細胞表達的HGF與癌細胞表達的c-Met呈正相關關系(rs=0.469,P=0.000);癌細胞表達的HGF與c-Met呈正相關關系(rs=0.893,P=0.000);癌細胞表達的LMP-1與IL-8呈正相關關系(rs=0.509,P=0.000),癌細胞表達的c-Met和癌組織微血管密度呈正相關關系(rs=0.276,P=0.033)。另外,癌細胞LMP-1和淋巴細胞HGF同
14、時表達病例的癌細胞IL-8表達明顯增高(P<0.01)。 6.鼻咽癌組織的平均微血管密度為14.88±6.15/高倍視野。癌巢周圍間質(zhì)淋巴細胞HGF表達陽性組的微血管密度(16.06±6.12/高倍視野)高于HGF表達陰性組(11.35±5.13/高倍視野),P=0.010;癌細胞IL-8表達陽性組微血管密度(16.40±4.25/高倍視野)高于IL-8表達陰性組(13.37±5.91/高倍視野),P=0.046。 7.
15、EBV BamH I-W片斷PCR結果證實:CNE-2為EBV感染陰性株、C666為EBV感染陽性株。 8.CNE-2、C666細胞株在不同濃度外源性細胞因子HGF處理后24小時后,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顯示ECD表達未出現(xiàn)差異性改變。 9.CNE-2細胞株在不同濃度的外源性細胞因子HGF處理24小時后,上清液中IL-8濃度明顯上升;但C666細胞株在HGF處理后,培養(yǎng)上清IL-8濃度未出現(xiàn)差異性改變。 10.RT-P
16、CR結果顯示,CNE-2和C666細胞株在外源性細胞因子HGF刺激后c-Met表達水平均增加。但無論細胞因子HGF刺激與否,CNE-2和C666細胞株均不表達內(nèi)源性HGF。C666細胞株表達LMP-1,但其表達水平在細胞因子HGF刺激前后無顯著性差異。 11.外源性細胞因子HGF刺激能增加CNE-2細胞株的細胞.基質(zhì)黏附性,但對C666細胞株的細胞.基質(zhì)黏附性影響卻不明顯。 結論: 1.EBV在鼻咽癌發(fā)生發(fā)展中起
17、重要作用,鼻咽癌前驅(qū)病變已經(jīng)有EBV感染。 2.EBV編碼的LMP-1蛋白可能通過上調(diào)鼻咽癌組織中細胞因子IL-8的表達,促進腫瘤內(nèi)微血管生成,在癌細胞侵襲轉(zhuǎn)移過程中起作用。 3.鼻咽癌間質(zhì)淋巴細胞產(chǎn)生的外源性細胞因子HGF可能通過旁分泌途徑激活鼻咽癌細胞受體c-Met,上調(diào)鼻咽癌組織中IL-8表達,促進腫瘤內(nèi)新生微血管形成;并可能通過非ECD途徑改變癌細胞的黏附性,從而在癌細胞侵襲轉(zhuǎn)移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4.鼻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細胞因子MIF和HGF抑制鼻咽癌細胞凋亡的研究.pdf
- EZH2影響鼻咽癌血管生成的實驗研究.pdf
-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影響鼻咽癌侵襲轉(zhuǎn)移的機制研究.pdf
- 鼻咽癌中EB病毒潛伏感染與免疫細胞因子IL-17-IL-17R信號軸的關系.pdf
- EB病毒與鼻咽癌之間關系的研究.pdf
- 鼻咽癌及其高危人群EB病毒相關標記物和細胞免疫的研究.pdf
- 影響鼻咽癌預后的相關因素探討.pdf
- 脫氧核酶DZ1影響鼻咽癌血管生成增強放療敏感性的機制研究.pdf
- 壯族鼻咽癌患者eb病毒抗體與年齡的關系
- EB病毒DNA及EB病毒相關抗原抗體聯(lián)合診斷鼻咽癌的研究.pdf
- LTF抑制AKT通路影響鼻咽癌生長與轉(zhuǎn)移.pdf
- 鼻咽癌患者唾液、血清和外周血白細胞中EB病毒DNA的定量檢測.pdf
- 影響鼻咽癌放射治療預后的臨床因素分析.pdf
- 鼻咽癌上皮細胞EB病毒感染模型的構建及其相關基因的篩選.pdf
- 基因芯片分析EB病毒LMP1誘導鼻咽癌干細胞增殖的機制.pdf
- 統(tǒng)合分析方法探討EB病毒相關的鼻咽癌細胞轉(zhuǎn)化機制.pdf
- SGK3在鼻咽癌中的表達及其影響鼻咽癌細胞生物學特性的相關性研究.pdf
- EB病毒BRLF1基因、Rta-IgG抗體在鼻咽癌中的表達及Rta蛋白在鼻咽癌組織亞細胞分布.pdf
- 鼻咽癌干細胞的初步研究.pdf
- 細胞因子預測鼻咽癌患者放療敏感性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