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災害評估與管理研究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基于GIS的xx市城市災害評估與管理研究</p><p>  摘要: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這也進一步造成了城市災害越來越嚴重。具有關報道顯示,在我國,城市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占所有災害損失的70%以上,因此對城市災害進行風險評估已經相當必要了。本文通過借鑒目前國內外城市災害風險評估的成果,構建了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以xx市為例,計算出xx市各區(qū)縣災害綜合風險指數

2、。結果表明:隨之城市的發(fā)展,xx市災害綜合風險值也在不斷增大。</p><p>  關鍵詞:綜合風險;城市災害;xx市;指標體系</p><p>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themes of our era, This also further resulted in

3、the city disaster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in china, urban-disaster loss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loss caused by all disaster. So,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disasters is quite necessary. In view

4、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 and model, the article structure City hazard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with</p><p>  Key words: composite risk; urban-disas

5、ter; city of putian; index system.</p><p>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災害已經嚴重阻礙了當今人類的發(fā)展。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承災體,已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和國家災害防御的中心與重點。在我國,城市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已占到所有災害損失的70%以上[1]。因此,城市災害的管理研究已經引起當今社會及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作為城市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城市災害風險評估已經成

6、為當今國際災害研究的前沿與熱點[2]。</p><p>  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事件發(fā)生之前或之后(還沒有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3]。而城市災害風險評估,就是對發(fā)生在城市的災害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可以界定風險、可以對風險進行排序,從而為降低風險提供一套科學的和系統(tǒng)的方法[4]。</p><p>  xx市屬于海西經濟區(qū)的

7、城市之一,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不僅僅有風險的提高,還有經濟損失的增加。為了使xx市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災害與風險管理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史培軍,虞立紅,張素娟等[5]認為災害是由孕災環(huán)境、致災因子、承載體和災情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之異變系統(tǒng),對災害系統(tǒng)、災害鏈、災害群、災度等做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踐分析。李季,郭大為[6]利用概率方法對城市爆炸進行了危險性

8、評價。張風華,謝禮立,范立礎等[7]把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震后恢復時間三個方面作為衡量城市減災能力的準則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城市防震減災能力。羅培[8]研制了基于GIS的重慶市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信息系統(tǒng)。該研究將根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xx市城市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利用AHP法確定權重,計算xx市綜合風險值,利用GIS強大的數據、空間分析與制圖功能,形成對災害風險的可視化表達,并結合xx市城市災害風險管理的現狀,提出城市災害風險管理的

9、具體對策,促進xx市更好更快的發(fā)展。</p><p><b>  1 研究區(qū)概況</b></p><p>  該研究的研究范圍主要以城廂區(qū)、涵江區(qū)、荔城區(qū)、秀嶼區(qū)及仙游縣為主,沒有考慮海域和湄洲島地區(qū)。</p><p>  圖1 福建省xx市區(qū)位圖</p><p>  1.1 xx市自然社會環(huán)境</p>&

10、lt;p>  xx市,史稱“興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地帶?,F轄城廂區(qū)、涵江區(qū)、荔城區(qū)、秀嶼區(qū)和仙游縣。人口約306.97萬人,陸域面積約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約534.5公里[9]。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佳果飄香。旅游勝地湄洲灣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近年來,xx市已成為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的熱點,如今已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達1456家,已建成投產“三資”企業(yè)668家。20

11、08年GDP增長15%,2009年增長14.5%,2010年增長15.2%,連續(xù)三年GDP增長全省首位[10]。xx的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整整1000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xù)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未曾有過的[11]。</p><p>  1.2 xx市主要城市災害</p><p>  在地理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共同的作用下,影響xx市的城市災害不僅僅有自然災害,還有人為

12、災害,其中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等,而人為災害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以及生命線工程事故。</p><p>  xx市位于我國東南沿海,面臨浩瀚的太平洋,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因降水年內和年際變率大,又受西北太平洋臺風的影響,因此氣象災害特別嚴重。根據xx市氣象臺<<1997——2003xx市氣候影響評價>>統(tǒng)計:近17年共造成受災人口822.36萬人,其中死亡人

13、口115人,受傷人口275人,受災農作物82.22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4.35億元[12]。而莆仙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港道迂回曲折,有些河段狹窄,造成過洪能力受限制,一旦連日下雨,就極易發(fā)生洪澇泛濫。再加上今年來,全球受“溫室效應”等現象影響,造成大氣環(huán)流異常,我國南方降水也由此增加,特別是9914臺風,造成的損失可謂是空前的。xx市地處低山丘陵地帶,西部與北部以山地為主,低山、峽谷、盆底錯雜其間,東部和中部為海積平原和沖擊平

14、原,東南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和半島,地勢低平,港灣環(huán)抱。常發(fā)生地質災害,其中滑坡、崩塌占絕大多數,一般可占總數的80%以上。</p><p>  xx市現有機動車百萬輛,近年來,xx市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居高不下,其中2009年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1102起,造成143人死亡、145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2.45萬元,比去年上升36.6%。交通安全形勢比較嚴峻?;馂氖莤x市常見而又比較突出的人為災害,發(fā)生比較頻繁,危害較

15、大的災害之一。2009年發(fā)生火災300次,死亡人數3人,受傷人數4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52.55萬元。其中,以居民區(qū)建筑物火災發(fā)生頻率最高。由于xx市現有煤氣、供電、通信線路和自來水地下管道等部分設施老化,尚存在違章施工和使用不當及人為偷盜、破壞等現象,因此煤氣泄漏燃爆、供電、通信線路中斷和大口徑水管爆裂等事故時有發(fā)生,具體數據不詳。</p><p><b>  2 研究方法</b><

16、;/p><p>  2.1 數據收集及處理</p><p>  該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2010年xx市統(tǒng)計年鑒以及xx市交通網,從中獲取的數據有經濟密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和登記失業(yè)率等,數據齊全,來源較為可靠,且具有權威性,原始圖件來自xx市交通網,基礎圖件采用mapinfo10.0軟件繪制,圖表采用Excel繪制。</p><p>  2.2 評價方

17、法的選擇</p><p>  目前,城市災害綜合風險建模與評估的方法有很多,如基于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與評估[13]、基于情景模擬的風險建模與評估[14]、基于風險概率的建模與評估[15]、基于GIS的風險建模與評估[16]等。其中,基于指標體系的評估方法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其數據較易獲取、建模和評估簡便可行。但是,該方法不能模擬復雜災害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與不確定性,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風險估值不夠準確?;陲L險概率的評估

18、方法對于一個動態(tài)、多變量、開放的復雜大系統(tǒng),系統(tǒng)不確定的因素眾多,邏輯關系復雜,各類事件發(fā)生概率難以確定,風險概率評估工作很困難。</p><p>  該研究選用GIS的分析方法原因在于其強大的數據、空間分析與制圖能力,根據分析區(qū)和致災因子特征,選取適合的柵格大小,建立不同的圖層,將致災因子的各種屬性(強度、頻率、持續(xù)時間等)、脆弱性指標(如經濟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等)以及恢復力指標(如應急疏散能力、預警處

19、理能力、應急預案完善度等)數據根據一定的數學關系分配到每個柵格中,然后對各個圖層進行疊加,形成對災害風險的可視化表達。如圖所示,根據需要形成若干圖層,再對其進行疊加,然后通過所建立的評價模型計算風險值。</p><p>  圖2 基于GIS的風險建模與評估體系</p><p>  2.3 指標體系的建立</p><p>  近二十年來國內外減災戰(zhàn)略的實施表明:在預防

20、、防備和減災這三項工作中,預防工作是最重要的,而災害風險評估是災害預防與管理的重要工具。構建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是風險評價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該研究將依據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參考國內外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城市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特征,構建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對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進行評價。</p><p>  2.3.1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p><p>  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符合

21、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所選的指標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客觀性,才能夠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的價值。</p><p> ?。?)科學性和可靠性原則??茖W性原則是對任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評價指標還必須具有可靠性 [17]。</p><p> ?。?)全面性與針對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涉及了城市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諸多領域,因此應當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并且能

22、滿足較全面的要求,除此之外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p><p> ?。?)可行性與簡明性原則??尚行栽瓌t表現在決策者可以利用這些結果,進一步提高城市災害的救援能力。除此之外,指標在合理、完整的基礎上應盡量簡單,使每一個子系統(tǒng)內的指標都具有代表性,且易于獲得。</p><p>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當滿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還要進行量化

23、處理。只有通過量化,才能較為準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p><p>  2.3.2 指標體系的構建</p><p>  在了解了xx市的具體情況之后,該研究共選取了14個指標來對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進行評價,14個指標可分為4層(如表1),包括致災因子、物質風險、暴露-易損性及抗災恢復力。其中致災因子包括致災因子數、火災發(fā)生次數和交通事故發(fā)生次數,物質風險包括因災死亡率、因災受傷概率

24、和經濟損失,暴露-易損性包括經濟密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登記失業(yè)率和化肥施用量,抗災恢復力包括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積和實際利用外資。</p><p>  表1 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p><p>  總體來看,該指標體系考慮了風險評估的各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可以比較準確地對城市進行災害綜合風險評估。</p><p>  2.3.3指標權重的確定</p&

25、gt;<p>  層次分析法是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的,經過多年發(fā)展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權重確定方法。</p><p>  層次分析法的工作步驟和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點:</p><p>  (1)建立層次結構。將問題所含的因素按照其相互關系進行分層,各因素可分別歸入不同的層次結構,以框架結構說明各層次之間的從屬關系。</p><p&g

26、t;  (2) 構造判斷矩陣。通過專家打分確定各層次因素的重要程度。設B層次中的元素 B1,B2,B3,……,BN與上一層次 A 中的元素 Ak有關系,則可以通過判斷矩陣表示出來(如表2)。</p><p>  表2 判斷矩陣的形式</p><p>  不同因子間的相互比較結果是根據T.L.Saaty的1—9標度方法進行打分,不同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分值(見附錄)。</p>&

27、lt;p>  (3)計算層次單排序權重。層次單排序的任務可以歸結為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問題,即對于判斷矩陣A,計算滿足:AW=λmaxW。接著要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定義CI=(λ-n)/(n-1),當 CI=0時,判斷矩陣一致;CI越大,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差。對于2階以上的判斷矩陣,其一致性指標CI與同階的平均一致性指標RI之比,稱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記為CR。一般當CR <0.1,就認為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

28、意的一致性;否則,就需要調整判斷矩陣,直到滿意為止。</p><p>  計算層次總排序權重。層次總排序需要從上到下逐層進行,各個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總排序權重計算方法如下:</p><p>  Wxi = Wx×Wx-xi (式1)</p><p>  為評價層次總排序計算結果的一致性,類似于層次單排序,也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同樣,當 CR&

29、lt;0.10 時,則認為層次總排序的計算結果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否則就需對本層次的各判斷矩陣進行調整,從而使層次總排序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p><p>  通過發(fā)送問卷調查向有關專家咨詢打分,并根據以上的步驟對指標體系中所有的指標賦以權重。同時,為了提高評估質量,面對不同專家提出的不盡相同的權值以及可能出現的咨詢誤差,該研究采取以下這四個原則進行取舍或平均[18]:①專家原則,充分考慮專家意見;②當意

30、見分歧較大時,取眾數原則;③當某一種意見占主導地位時,取中數原則;④參照已有的城市災害風險評估指標的權重,對第一輪打分結果進行修正。最終,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p><p>  表3 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指標權重</p><p>  2.4 綜合風險指數的確定</p><p>  2.4.1 指標的標準化處理</p><p>  通過查閱統(tǒng)

31、計年鑒獲得每個指標的原始數據之后,為了統(tǒng)一評價標準,有必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該研究選用極值標準化方法對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所有指標按照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分別采用公式(2)和公式(3)進行處理。</p><p>  對于正向指標:yij=xij/max(xij); (式2)</p><p>  對于逆向指標:yij=min(xij)/xij;

32、(式3)</p><p>  其中xij,yij分別為評價指標的原始值和標準值。max(xij)為該指標中的最大值,min(xij)為該指標中的最小值。</p><p>  2.4.2 綜合風險指數的計算</p><p>  該研究采用的綜合風險評價模型為: (式4)</p><p>  式4中:R代表城市災害綜合風險指數;</p

33、><p>  Fi代表某區(qū),縣第i種指標的標準值;</p><p>  Wi代表的i種指標所占權重;</p><p>  依據經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和公式4,計算各區(qū)縣災害綜合風險指數。</p><p>  2.5 城市減災與綜合管理</p><p>  災害綜合風險管理,是指對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34、進行預測的基礎上,綜合利用行政、經濟、教育、法律與工程等技術手段,合理調整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最終實現人類利益最大化的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19]。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災害綜合風險風險評估的發(fā)展,城市減災與風險管理也日益完善。 </p><p>  災害綜合風險管理可以分為預防與控制兩大塊,他們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風險管理強調的是在災害發(fā)生之前,對其進行預測,進最大可能的將災害消滅于萌芽或成長的狀態(tài),從而最大限

35、度的降低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而對于無法避免的災害,就預先提出控制措施,當災害出現時,就有充分的時間和充足的準備來處理災害,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經濟損失[20]。</p><p>  該研究將根據xx市的災害評估結果,做出相應的減災管理工作。首先,根據各區(qū)縣致災因子指標標準值,做出相應的措施,例如,仙游縣火災發(fā)生次數和交通事故發(fā)生次數都居全市第一,因此要加強仙游縣的消防力量和交通管理;其次,針對各區(qū)縣物質風險指標標準值

36、,做出相應的手段,例如,仙游縣的因災死亡率和因災受傷率均居全市第一,所以要提高仙游縣的整體防范意識和醫(yī)療水平;再次,針對各區(qū)縣暴露—易損性標準值,給出相應的措施,例如,荔城區(qū)的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居全市第一,因此要控制房屋的建設,同時分散人口到其他區(qū)縣;最后,針對各區(qū)縣抗災恢復力(該指標為逆向指標),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秀嶼區(qū)抗災恢復力指數的各指標都較高,即抗災恢復力低,因此要加快發(fā)展,從整體上提高抗災能力。</p>

37、<p><b>  3 結果分析</b></p><p>  將各指標原始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各指標標準值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p><p>  表4 各區(qū)縣致災因子指標標準值</p><p>  由表4可以看出城廂區(qū)與荔城區(qū)的致災因子數指標最大,其原因很簡單,它們屬于中心城市,不僅有自然災害,人為災害也比較嚴重,而其

38、它地區(qū)人為災害較少。而火災發(fā)生次數和交通事故發(fā)生次數都最多的是仙游縣,這反映了當地老百姓不注重基礎教育。</p><p>  表5 各區(qū)縣物質風險指標標準值</p><p>  由表5可以看出仙游縣的因災死亡率與因災受傷率都最高,再次說明了其教育水平與醫(yī)療水平的落后,而經濟損失最大的荔城區(qū)是由于其不注重災后恢復的原因,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映,加重的經濟損失。</p><p

39、>  表6 各區(qū)縣暴露—易損性指標標準值</p><p>  由表6可以看出荔城區(qū)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都是xx市最大,從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其暴露-易損性,因此有必要加強房屋和建筑建設的控制,而城廂區(qū)各項指標都不高,這也造成了其暴露-易損性不高,即脆弱性低。</p><p>  由表7可以看出涵江區(qū)與荔城區(qū)的各項指標都較低,但不表明其抗災恢復力就低,剛好相反,因為該指標為逆向指標,所以指

40、標越低,抗災恢復力就越高,即涵江區(qū)和荔城區(qū)的抗災恢復力都較高,而仙游縣和秀嶼區(qū)的抗災恢復力反而低。</p><p>  表7 各區(qū)縣抗災恢復力指標標準值</p><p>  3.1 研究區(qū)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結果與分析</p><p>  運用各區(qū)縣經標準化后的指標值和風險評價模型,計算得出各區(qū)縣風險指標因子指數以及各區(qū)縣災害綜合風險值,如表8、表9所示。</p&

41、gt;<p>  表8 各區(qū)縣風險指標因子指數</p><p>  由表8可以看出仙游縣致災因子指標和物質風險指標相對較大;而秀嶼區(qū)的致災因子指數和物質風險指數都比較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綜合風險值大小。而荔城區(qū)暴露-易損性指標較大,抗災恢復力不大,這將增大其綜合風險值;相反,秀嶼區(qū)的暴露-易損性較小,抗災恢復力較大,這將大大降低其風險值。</p><p>  表9 各區(qū)

42、縣災害綜合風險指數</p><p>  由表9可以看出xx市與各區(qū)縣綜合風險值,其中涵江區(qū)綜合風險值最大,除此之外,荔城區(qū)和仙游縣都超過0.5,而城廂區(qū)與秀嶼區(qū)較小。</p><p>  3.2 研究區(qū)各指標專題圖</p><p>  各區(qū)縣致災因子、物質風險、暴露-易損性、抗災恢復力對比,及各指數對比情況如圖3、圖4、圖5、圖6所示。</p><

43、;p>  由圖3所示,xx市致災因子指數較大,各區(qū)縣都比較小,且指數差別不大,最大的仙游縣為0.0831,其次為涵江區(qū)0.0800,最小的秀嶼區(qū)為0.0648。仙游縣最大是因為其面積較大,致災因子也就隨之增多,秀嶼區(qū)面積小,屬于郊區(qū)范圍,因此致災因子數最少,而城廂區(qū)、荔城區(qū)和涵江區(qū)表現為自然和人為致災因子復合多發(fā)區(qū)域。</p><p>  圖3 xx市各區(qū)縣致災因子指數</p><p&g

44、t;  由圖4所示,仙游縣的物質風險指數遠遠高于其他各區(qū)縣,其次是涵江區(qū),秀嶼區(qū)物質風險指數最低,仙游縣面積較大,災害一旦發(fā)生,經濟損失自然不小,經調查,其醫(yī)療水平也不高,這就造成了其物質風險指數最高,而涵江區(qū)是xx市發(fā)展最好的區(qū)縣,災害一來,給涵江區(qū)帶來的經濟損失自然不低,其醫(yī)療水平較高,這也使得其物質風險不至于最高,而秀嶼區(qū)物質風險最低是因為其經濟發(fā)展不是很快,經濟損失少,還有其人口分布較為稀疏,大大的降低了其因災死亡率和因災受傷率

45、。</p><p>  圖4 xx市各區(qū)縣物質風險指數</p><p>  由圖5所示,各區(qū)縣暴露-易損性指數差別極大,最高的是荔城區(qū),原因在于其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都較大,這就暴露出其脆弱的一面;其次是涵江區(qū)與秀嶼區(qū);暴露-易損性指數較低的兩個區(qū)縣是仙游縣與城廂區(qū),原因在于他們的經濟密度與人口密度都較低。 </p><p>  圖5 xx市各區(qū)縣暴露-易損性指數 &

46、lt;/p><p>  圖6 xx市各區(qū)縣抗災恢復力指數</p><p>  根據圖6所示,涵江、荔城等區(qū)縣指數較低,由于該項指標是逆向指標,所以指數越低代表的風險值越低,即抗災恢復力越高,即涵江區(qū)和荔城區(qū)的抗災恢復力都較高,而其他區(qū)縣的抗災恢復力較低。根據調查,涵江區(qū)和荔城區(qū)都具有較大的避災空間,且十分重視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的培養(yǎng),災害應急預案比較完善,救援隊伍相對其他區(qū)也更加完備,同時擁有專

47、業(yè)的救災隊伍與志愿者隊伍。相比之下,其他各區(qū)縣,或衛(wèi)生事業(yè)較落后,或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度不夠,或人均GDP較低,一旦災害發(fā)生,不具備較高的救災水平,因此抗災恢復力水平低,脆弱性高。</p><p>  3.3 綜合風險的區(qū)域分異</p><p>  根據圖7所示,綜合風險指數較高的區(qū)縣有仙游縣、涵江區(qū)與荔城區(qū),秀嶼區(qū)和城廂區(qū)綜合風險指數較低。若將災害風險分為10個等級,則等級較高的仙

48、游縣、涵江區(qū)和荔城區(qū)的風險等級均為五級,其次是城廂區(qū),其風險等級為四級,秀嶼區(qū)風險等級最低,風險等級為三級。這一結果是由各區(qū)縣的14個風險指標共同決定的。</p><p>  圖7 xx市各區(qū)縣綜合風險指數</p><p>  根據綜合風險指數(如圖7)在Arcmap中制作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專題圖(如圖8),從圖8可以看出,在10個等級中,xx市各區(qū)縣的風險等級總體居于風險等級序列的中

49、下段,各區(qū)縣災害風險指數相差不是很大。</p><p>  圖8 xx市災害綜合風險值專題圖</p><p>  3.4 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管理</p><p>  為了降低災害風險,減少經濟損失,該研究針對xx市城市災害風險管理現狀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結合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結果,提出幾點改進和完善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的對策與建議。</p>

50、<p>  針對風險比較嚴重的涵江區(qū)、荔城區(qū)和仙游縣,造成其風險嚴重的原因主要是暴露-易損性較高,因此要著重降低他們的暴露風險值,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p><p>  疏散人口。荔城區(qū)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災害一旦發(fā)生,無法快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造成人員傷亡嚴重,因此可以考慮將一部分人疏散到其他各區(qū)縣。</p><p>  控制房屋建設。近年來,xx市的快速發(fā)展造成建筑密度過

51、高,這以人口密度一樣,因此可以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控制房屋的建設。</p><p>  縮小貧富差距。涵江區(qū)與仙游縣的經濟密度相差幾百倍,縮小貧富差距一方面可以減少災害發(fā)生時涵江區(qū)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仙游縣的防災能力。</p><p>  城廂區(qū)與秀嶼區(qū)雖然風險值較低,但也要進行風險管理。城廂區(qū)抗災恢復力指數較高,說明其抗災恢復力較低,因此要加快發(fā)展,提高人均GDP。而秀嶼區(qū)的人口密

52、度只比荔城區(qū)低,因此在加快發(fā)展的同時,也要降低人口的密度。</p><p><b>  4 結論及討論</b></p><p>  該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美洲計劃等國際災害風險研究計劃的方法體系,構建了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以xx市為例并結合xx市2010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p><p>

53、  借鑒國內外城市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方法,該研究從致災因子、物質風險、暴露-易損性和抗災恢復力等四方面因素中,選取了14個指標,創(chuàng)建了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p><p>  在實證研究中,該研究以xx市各區(qū)縣為實例,結合xx市2010年統(tǒng)計年鑒,分別計算xx市各區(qū)縣災害綜合風險指數,并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由此得出,xx市各區(qū)縣風險大小依次為:仙游縣>城廂區(qū)>秀嶼區(qū)>荔城區(qū)>

54、;涵江區(qū)。</p><p> ?。?)結合計算出的xx市各區(qū)縣城市綜合風險值,應用Arcmap制作了xx市城市災害風險值專題地圖,得出xx市各區(qū)縣的風險等級總體居于風險等級序列的中下段,各區(qū)縣災害風險指數相差不是很大。</p><p> ?。?)結合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結果,提出幾點改進和完善xx市城市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的對策與建議。</p><p>  該研究

55、在研究過程中,由于受客觀資源和主觀能力限制,不足之處是不可避免的。首先,由于受到數據收集的限制,在指標的選取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數據精度也不是很高,可能造成一定的風險值不準;其次,該研究只對xx市本身與各區(qū)縣進行橫向的風險評估,沒有加入時間序列進行縱向分析,因此無法模擬xx市災害風險的發(fā)展趨勢。</p><p><b>  參考文獻</b></p><p>  [

56、1] 張風華, 謝禮立. 城市防震減災能力評價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4): 57-64.</p><p>  [2] 殷杰. 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以上海市為例[D]. 上海: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1-2.</p><p>  [3] 顏峻, 左哲. 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0, 20(11):

57、61-62.</p><p>  [4] 張明媛. 城市承災能力及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研究[D]. 大連: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8: 3-15.</p><p>  [5] 史培軍, 虞立紅, 張素娟. 國內外自然災害研究綜述及我國近期對策[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1989, 3(3): 163-172.</p><p>  [6] 李季, 郭大為.

58、爆炸危險性評價及在城市規(guī)劃中的應用[J]. 消防管理研究, 2006, 4(25): 540-542.</p><p>  [7] 張風華, 謝禮立, 范立礎. 城市防震減災能力評估研究[J]. 地震學報, 2004, 3(26): 319-419.</p><p>  [8] 羅培. 基于GIS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信息系統(tǒng)探討——以重慶市為例[J]. 災害學, 2005, 4(20): 5

59、8-61.</p><p>  [9] 劉佳靜. 淺談xx市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配置[J]. 福建建設科技, 2008, 2: 22-23.</p><p>  [10] 黃立洪, 劉飛翔. xx市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對策探討[J]. 環(huán)境管理, 2011, 3: 77-79.</p><p>  [11] 姚文琦. 民間信仰與社群關系[D]. 廈門: 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60、2007: 19-25.</p><p>  [12] 陳香. 近17年xx市氣象災害特點及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J]. xx學院學報, 2005, 12(2): 88-89.</p><p>  [13] 譚藝淵. 城市災害風險評估及管理對策探討——以上海市為例[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11: 35-41.</p><p>  [14] 尹占娥, 許世遠, 殷

61、杰, 等. 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情景模擬與風險評估[J]. 地理學報, 2010, 65(5): 553-556.</p><p>  [15] 葛志浩, 徐浩軍, 劉琳, 等. 一種復雜系統(tǒng)風險概率評估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07, 33(9): 1025-1029.</p><p>  [16] 尹占娥.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D]. 上海: 華東師

62、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13-15.</p><p>  [17] 張念強. 基于GIS的潘陽湖地區(qū)洪水災害風險評價[D]. 江西: 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27-38.</p><p>  [18] 歐陽小芽. 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估[D].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65-152. </p><p>  [19] 楊衛(wèi)中

63、, 陳海洋. 基于GIS的評價因子權重分配法[J]. 地理空間信息, 2006, 4(6): 39-41. </p><p>  [20] 張繼權, 張會, 岡田憲夫. 綜合城市災害風險管理: 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新世紀的挑戰(zhàn)[J]. 人文地理, 2007, 5: 19-24.</p><p><b>  附錄</b></p><p>  附錄一:專家

64、咨詢問卷</p><p>  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指標重要性調查問卷</p><p><b>  尊敬的專家:</b></p><p>  您好!當今城市人口密集、經濟發(fā)達,同時也是災害頻發(fā)和受損嚴重地區(qū),因此進行城市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現實意義。為了對城市災害綜合風險進行評價,通過 AHP 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特進行此次調查

65、。以下是我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請各位專家對其重要性進行評價。謝謝!</p><p><b>  指標簡要解釋:</b></p><p>  1:致災因子數:城市致災因子越多可能發(fā)生災害的風險越高</p><p>  2:火災發(fā)生次數: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火災事件</p><p>  3:交通事

66、故發(fā)生次數: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p><p>  4:因災死亡率:每年因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區(qū)域總人口</p><p>  5:因災受傷概率:每年因災害造成的人員受傷人數/區(qū)域總人口</p><p>  6:經濟損失: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p><p>  7:經濟密度:區(qū)域GDP/區(qū)域面積&

67、lt;/p><p>  8:人口密度:區(qū)域總人口數/區(qū)域面積</p><p>  9:建筑密度:區(qū)域建筑面積/區(qū)域總面積</p><p>  10:登記失業(yè)率:區(qū)域失業(yè)人口/區(qū)域總人口</p><p>  11:化肥施用量:反映區(qū)域的化肥使用情況</p><p>  12:人均 GDP:區(qū)域總 GDP/區(qū)域總人口數,反映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