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子言語方式看墨學的興衰起伏_碩士學位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  中文摘要………………………………………………………………………………</p><p>  Abstract…………………………………………………………………………………</p><p>  第一章、緒 論…………………………………………………………………………</p

2、><p>  1.1選題依據(jù)及研究現(xiàn)狀…………………………………………………………</p><p>  1.2版本選定及作者情況…………………………………………………………</p><p>  1.3選題的理論意義………………………………………………………………</p><p>  第二章、墨學衰微考證芻議……………………………………………………

3、……</p><p>  1.1墨學誕生及顯學之探源………………………………………………………</p><p>  1.2墨學中絕現(xiàn)象之發(fā)端…………………………………………………………</p><p>  1.3新時期墨學中絕研究綜述……………………………………………………</p><p>  第三章、墨子言語方式之探究……………………………

4、……………………………</p><p>  1.1墨子言語方式發(fā)源……………………………………………………………</p><p>  1.2墨子言語方式特點…………………………………………………………</p><p>  1.3墨子言語方式優(yōu)劣…………………………………………………………</p><p>  第四章、諸子言語方式擇選比較:以儒

5、、道、墨為例………………………………</p><p>  1.1言語方式對流派傳播影響……………………………………………………</p><p>  1.2儒、墨學派言語方式比較……………………………………………………</p><p>  1.3墨、道學派言語方式比較……………………………………………………</p><p>  第五章、《墨子》

6、言語方式對墨學命運的影響………………………………………</p><p>  1.1功利強勢讓路儒學獨尊………………………………………………………</p><p>  1.2草根共性注定學術(shù)邊緣………………………………………………………</p><p>  1.3理想破滅漸遭后之眾生離棄…………………………………………………</p><p> 

7、 結(jié) 語…………………………………………………………………………………</p><p>  參考文獻………………………………………………………………………………</p><p>  后 記…………………………………………………………………………………</p><p>  從墨子言語方式看墨學的興衰起伏</p><p>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

8、碩士研究生 方波</p><p>  指導教師 韓云波教授</p><p><b>  摘 要</b></p><p>  《墨子》是前秦時期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據(jù)墨子的言行撰寫的文學著作。墨家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是繼儒道兩大學派之后,橫空出世的第三大學派。戰(zhàn)國初期墨翟創(chuàng)立的墨家學派,在戰(zhàn)國時期興盛了兩個半世紀,與儒家并稱顯學

9、,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巨大。而墨家經(jīng)典《墨經(jīng)》,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薈萃,它包含了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普遍真理,有流傳百世而不悖的價值。</p><p>  如此重要和聲名顯赫的一個學派和學術(shù)文化,為何在秦漢之降的兩千多年時間里,沉寂于歷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并以難以解讀而為人們所認識,早不復曾經(jīng)的輝煌。清末明初以來,墨學從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關(guān)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學、軍事、科技、及

10、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學價值。雖然有的研究會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學價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關(guān)于文學價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沒有,非常的薄弱。</p><p>  鑒于這一情況,筆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學特點,特別是言語特點對墨家歷史命運的影響。從文本出發(fā)并且聯(lián)系整個文學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語方式的優(yōu)點和他對文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并且分析墨家言語方式的缺點對墨家學派歷史命運的影響。期望對《墨子》中絕研究

11、做出貢獻。論文分五個部分:</p><p>  引言:首先對《墨子》一書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成書時間、所屬類別,文體性質(zhì),成書方式等方面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就近年來關(guān)于《墨子》中絕方面的研究情況進行較為詳細地整理,最后闡述墨子言語方式對墨家學派歷史命運的影響。第二章:《墨子》匯總墨學衰弱的原因。分析墨學言語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響。第三章:《墨子》的言語方式有哪些;言語方式的有點和缺點;第四章:《墨子》言語方式與儒、道

12、言語方式對比起優(yōu)勢、劣勢。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語方式對墨學命運之影響。通過對《墨子》言語方式的分析,對比方面的研究,證明其言語方式對墨家中衰歷史命運的影響。</p><p>  關(guān)鍵詞:墨子;言語方式;興衰;影響</p><p>  Discuss the Ups and Downs of Mohism From Mo-tse's Speech Patterns</p>

13、;<p>  Masterof Major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FangBo</p><p>  Supervisor:Prof.HanYunbo</p><p><b>  Abstract</b></p><p>  "Mo-tse" is the former Q

14、in period Mohist school founder Mo-tse and the disciples of Mo-tse according to the words and deeds of Mo-tse writing literary works. Mohist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ollowing the two University School of

15、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orn third university school. Mohist School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thus cre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lourished 2.5 century,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said, great influence on C

16、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hist c</p><p>  Key word: Mo-tse; language style; rise and fall; impact 第一章 緒 論</p><p>  1.1選題依據(jù)及研究現(xiàn)狀</p><p>  《墨子》是先秦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及墨家學派弟子根據(jù)墨翟的言行,編撰而成

17、。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墨子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p><p>  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戰(zhàn)國初,魯人,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據(jù)他的言行所成的著作<<墨子>>全面體現(xiàn)了他的墨家思想,構(gòu)建了完整的墨家體系。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學派

18、主要思想觀點都被收錄在《墨子》一書中?!赌印肥俏覈惹貢r代學術(shù)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稱包羅中國古代各門學說的百科全書。其論述涉及政治、經(jīng)濟、邏輯、語言、文學藝術(shù)、自然科學、軍事等諸多學科領(lǐng)域。墨子創(chuàng)立的墨家學派,在戰(zhàn)國時期,與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并稱顯學。儒墨兩個學派在當時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擁有眾多的學徒。在戰(zhàn)國后期的一段時間內(nèi),墨家學派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在中國封建文化時代牢牢占據(jù)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學,在當時有“天下非楊(朱)即墨”的說法,更

19、是引起了儒學大師孟子的不安。但墨學的顯赫只維持了一兩百年,秦漢以后突然衰落無聞。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學者發(fā)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學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從秦漢到清中葉,墨學中絕長達兩千年之久。</p><p>  20世紀前,墨學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績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辯》研究的興起。秦漢以來,由于當權(quán)者對文化統(tǒng)治政策的變化及其它原因。墨學失去了與儒學并稱“顯學”的地位。文

20、人傳承不盛,從秦漢開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間,墨學著作的整理僅10種(包括佚書);明代270余年,墨學著作整理26種;清代260余年,墨學著作整理達到了52種。秦漢以來,自劉向校書后,《墨子》一直沒有被系統(tǒng)的整理過,故脫、訛、衍等現(xiàn)象十分嚴重,以至不可讀。至清代,文人畢沅、孫詒讓等人的校釋整理,才使《墨子》成為了可讀可解之作,為20世紀墨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學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統(tǒng)的義理研究專

21、著幾乎是空白。在這方面,當時還處于初級階段,這也是整個中國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釋輕義理,有待于現(xiàn)當代研究來匡正和補救。當時,由于時代的原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遭到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梁啟超的《子墨子學說》一改前人序跋、禮記、評說、眉批中述說墨家義理的傳統(tǒng)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較學的方法,首開以學術(shù)專著的形式對墨家義理進行著書立說。書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對墨家義理進行了</p><p>  20世紀50年代后,特別是

22、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為中國特殊的政治時代原因,墨學的研究分為散為大陸墨學與臺灣墨學研究。其兩者在研究類別、研究方法上各有特點,雖然兩者在重視社會學說、邏輯和科技論說方面一樣,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大陸多墨辯邏輯與墨家科技的研究,而臺灣多墨家社會學說研究。究其原因,還是跟兩地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首先,在綜合研究上,由于當時國內(nèi)政治因素的影響,大陸著作數(shù)量明顯少于臺灣,其中只有任繼愈先生的《墨子》稱得上是研究專著。而臺灣,則有薛

23、保綸的《墨子的人生哲學》、高葆光的《墨學概論》等多種較高評價的著作。其次,在綜合研究之外,臺灣此時期,引人注目的還有不少專題研究著作,社會政治方面的有張幸助的《墨子的社會思想》、學說比教方面的有陳拱的《儒墨平議》、語言學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證》等等,門類多樣。而這段時期,大陸墨學最高成就是《墨辯》的研究,這也是跟當時國內(nèi)政治運動不斷,學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選擇與政治無關(guān)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辯邏輯和墨家科技論作為

24、研究對象。是以綜合方面有譚戒莆的《墨辯發(fā)微》、高亨的《墨經(jīng)校詮》;邏輯研究方面有詹劍峰的《墨家</p><p>  20世紀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伴隨著西方理論的傳入和新的研究資料的發(fā)現(xiàn),墨學更是得到長足發(fā)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經(jīng)濟、邏輯、語言、文學藝術(shù)、自然科學、軍事等諸多學科領(lǐng)域。研究范圍更是不斷擴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對于墨辯邏輯和墨家科技論研究的繁榮,墨學的文學研究

25、相對薄弱。進入新世紀以后,墨學的文學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視,于1990年12月29日,山東大學與滕州市聯(lián)合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國墨子學會,這兩個組織的建立,都大大推動了墨學的研究。近年來,墨學的文學研究,綜合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爭論。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時代。二是墨子的思想體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學派的關(guān)系。四是墨學“中絕”原因探討。</p><p>  1.2版本選定及作者情況<

26、;/p><p>  據(jù)《漢志》著錄,《墨子》一書應(yīng)有71篇,而無卷數(shù)?!端鍟?#183;經(jīng)籍志》言:“《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書·藝文志》均著錄“《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端勿^閣書目》著錄:“《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陛^之《漢志》的記載已經(jīng)有十篇的遺失。而目前可查閱的《墨子》一書僅存十五卷53篇。流傳至今的《墨子》版本主要有:隋唐卷

27、子本,現(xiàn)藏于日本宮內(nèi)省;明正統(tǒng)十年刊道藏無注本,現(xiàn)藏于北京白云觀;明唐堯臣刊無注本本,以及清畢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到清末孫詒讓則以畢本為底本,與其他版次相校,同時吸取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俞曲園、戴望諸家成果,集諸家之大成。,可以說此版本已成為研究《墨子》的首推版本。后學者諸如張純一、李笠、劉再庚、吳毓江等王煥鑣等,研究著作更多是對孫氏《墨子間詁》進行補正和查漏。本文進行墨子言語方式與墨學興衰起伏的研究,主要依據(jù)孫詒讓編撰、孫啟治點

28、?!赌娱g詁》本,為中華書局2001年版本,本文所有《墨子》引文均出于此書。至于《墨子》一書內(nèi)容真?zhèn)?,因所識鄙陋,不再此妄加探究和辨析。 </p><p>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墨子十五卷……然其書中多稱子墨子,則門人之言,非所自著。……第五十二篇以下,皆兵家言,其文古奧,或不可句讀,與全書為不類。”,據(jù)此可知《墨子》一書既非成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時,集體創(chuàng)作之古籍流傳必有偽作,這點是已得到古今墨學研究者

29、的充分論證。為此《墨子》一書的作者界定對于本文的研究,直接影響到研究史料的選擇和其準確性。近現(xiàn)代以胡適五組分法來界定《墨子》作者為主流。</p><p>  以《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和《三辯》七篇為第一組?!坝H士者,尚賢之根本也,故以親士冠其書?!币约啊澳医淌浚字匦奚??!敝劣凇斗▋x》、《七患》、《辭過》和《三辯》四篇,如梁啟超言“這四篇是墨家記墨學概要,很能提綱挈領(lǐng),當先讀

30、?!薄渡匈t上》至《非儒》共二十四篇為第二組??芍^是“墨學的大綱目,墨子書的中堅,篇中皆有‘子墨子曰’字樣,可以證明是門弟子所記,非墨子自著。每題各有三篇,文義大同小異,蓋墨家分為三派,各記所聞。”墨子講學所言皆以一式三篇所記載,正如《韓非子·顯學》所論 “墨離為三”之三派,即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這部分歷來是《墨子》研究的主要史料。</p><p>  而《經(jīng)》、《經(jīng)說》等上下四篇及《大取

31、》、《小取》六篇為第三組。胡氏持后期墨家所著觀點,得到馮友蘭、張岱年、孫中原等學者的認同,而梁啟超、欒調(diào)甫、高亨和詹劍蜂等學者則認為《墨經(jīng)》為墨子自著。本文研究傾向后者,這里略加探究。墨子言:“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shù)者” ,對于賢良之士考核標準之一是要能夠辯乎言談,所以墨家非常強調(diào)“能談辯者談辯”,把其作為在宣傳自家學術(shù)和論辯中克敵制勝的必備工具,大家推崇和研究。而且從史料記載看,墨離為三后對墨家學術(shù)產(chǎn)生了不同的延續(xù)和發(fā)

32、展,但卻都能做到“俱誦《墨經(jīng)》”,若非墨子本人口授著述,后期墨家巨子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另西晉魯勝《墨辯注序》的記載亦可作為《墨經(jīng)》為墨子自著的佐證。</p><p>  第四組為《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及《公輸》共五篇。今人學者多認為“其中有許多材料比第二組”“還更為重要”,說得很有道理,是“更為重要、更為原始的墨家資料”。學界之所以對其推崇倍加,因為這五篇是墨家后學對墨子一生思想言行進

33、行的匯集,是最為接近墨子真實思想的原始材料;而且通過研究這五篇材料,可以對墨學創(chuàng)立的過程及主要內(nèi)容以及墨子及弟子的活動進行詳細考說。這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據(jù)材料。</p><p>  第五組為《備城門》等守城備敵共計十一篇。</p><p>  綜上,《墨子》一書是墨學思想整個大體系的綜合體現(xiàn),因本文主要立足墨子言語方式與墨學興衰起伏關(guān)系分析,故對《墨子》中具體內(nèi)容的真?zhèn)渭八枷塍w系不再

34、一一闡述。而基于《墨子》一書大體上為墨子自著的觀點,有必要對墨子其人略加說明及其身份界定。</p><p>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蛟徊⒖鬃訒r,或曰在其后。”《史記》僅存24個字記載,為后人留下太多謎團和困惑。孫中原認為:“關(guān)于墨子的出身,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具體可靠的史料。根據(jù)《墨子》和《韓非子》、《淮南子》等書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墨子是一位由手工業(yè)工匠而上升的士(知識分子)?!倍卫^愈則界定墨子是

35、:“出身于社會下層。早年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是一名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 </p><p>  近代學者認為墨子出身低微,其身份為“士”, 得到學界的主流認同,我們還可其他史料加以論證。如《墨子》書中的內(nèi)證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nóng)之難”,似屬當時“士”階層。另《呂氏春秋》旁證為“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賓萌,未敢求仕?!闭蚰映姓J自己是“賤人”。他或許還直接為工匠或小手工業(yè)主,有著豐富的社會底層生

36、活經(jīng)歷,這為其著作《墨子》在言語方式的草根性提供了邏輯基礎(chǔ)。</p><p>  1.3選題的理論意義</p><p>  曾經(jīng)跟儒學作為先秦兩大“顯學”并駕齊驅(qū)的墨家學派,為何在不到兩百年的時光里就消失殆盡,既沒有推重至尊,也沒有涓涓流傳,而是直接消失在歷史的舞臺,這是一種很值得探究的現(xiàn)象。不可否認墨學在如此短時間里翻天覆地、巔峰至衰滅,其中墨學理論自身的缺陷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但歷史現(xiàn)象的

37、探究,很多理論外的因素就會浮現(xiàn)出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墨學產(chǎn)生的基礎(chǔ)跟其他諸子思想產(chǎn)生的基石是完全不同的,墨子作為一個應(yīng)運當時時代階層興起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文學家、思想家,其思想的平民性和啟蒙性在當時作為中國封建文化發(fā)生的源頭,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和存在價值,但隨著文件文化體系的構(gòu)建完成,其立足“賤民”利益的平民聲音,再難引起共鳴和回響,他的瞬息銷聲匿跡,使得在中國文化史上少了一種平民文化的聲音,這也是我們研究墨學“中絕”原因探秘的意義所在。&

38、lt;/p><p>  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力圖借助《墨子》文本的研讀,從《墨子》言說方式進行文學層面上的分析,創(chuàng)新尋求其中絕原因之所在。本文將嘗試探索墨學中絕之因與其《墨子》言說方式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其主要觀點為墨學言說理論本身粗鄙、淺陋不足以入得主流文化的眼,導致文人傳習不盛,后代傳承不繁榮。</p><p>  本文從文本細化的層面對《墨子》進行分解,根據(jù)《墨子》言說方式來分析

39、墨家思想的的特點 ,并依此來分析墨學的沒落,尋求解開《墨子》在兩千多年里成為不傳之學的密碼,并且根據(jù)此成果分析墨學迅速崛起又迅速沒落的原因。而我們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繼往開來,在不斷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又使其更好的創(chuàng)建未來的文化建設(shè),為現(xiàn)今的先進文化建設(shè)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鑒和指導。</p><p>  第二章 墨學衰微考證芻議</p><p>  基于本文對墨學言語方式

40、對其學派中絕的探究和分析,在對墨學言語方式進行詳細分析前,必須首先探討墨學誕生即成顯學的主要歷史根源。</p><p>  1.1墨學誕生及顯學之探源</p><p>  墨學是由墨子創(chuàng)立,大體時間再春秋戰(zhàn)國之際。當時王道式微,諸侯連年混戰(zhàn),各自稱雄一方,百姓生活極其艱苦。曾經(jīng)威征四方、恩澤海內(nèi)的周王朝只能茍且生存,昔日的終極權(quán)威已難以維系社會的倫理天常,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社會價值。在這

41、樣宏大的歷史時空背景中,中國不僅是思想界、文學界乃至哲學界都迎來的第一可以真正稱道為輝煌的時期,先前諸子之術(shù)的百花齊放,各執(zhí)一段,尊其所善,而縱橫于諸侯。</p><p>  但需要明確一點的是明確一點的是,先秦并無家派之分,俗稱的諸子是后人從研究的需要而人為劃分,始見于《史記·太史公自序》:“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蜿庩?、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直所從

42、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睂嶋H上先秦文獻中雖然出現(xiàn)過“儒”、“墨”顯學的字眼,但并不代表先秦形成了儒學和墨學,更不以為著形成了儒家與墨家。</p><p>  正因為《史記》中只是對先秦諸子學派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和論述其各自特點外,并沒有對墨學等諸子起源問題多加探究,直到漢代《漢書·藝文志》尚首次提出恩來對后世影響深遠,但同時又爭議不斷的論斷,即古學皆處于王官說。在書提出:“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

43、椽,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lt;/p><p>  學界已經(jīng)明確的觀點是墨家成于儒家已成顯學之后,可以說因糾儒學弊端而生,“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故節(jié)財、薄葬、閑服生焉?!?。而馮友蘭對“儒”的界定,則是春秋之前的

44、一種社會職業(yè):“所謂儒,是一種有知識有學問之專家,他們散在民間,以為人教書相禮為生。”</p><p>  雖然墨家在學術(shù)上不可回避地受到儒家的深刻影響,正如孫星衍言,“墨子與孔子異,其學出于夏禮”,《韓非子·顯學》篇也云:“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但墨家對當時顯學的挑戰(zhàn),在表現(xiàn)形式上采取的最直接方式是和其背道相馳,無論在學派的教義、接受的門徒階層以及言語方式的選擇上,可以說墨家學

45、派在其整個思想中都是基于“非儒”為主攻方向,正可謂儒家崇尚和推廣的,墨家比將大肆加以反對,這里不過多探討兩者學術(shù)思想上的淵源和分歧,只對墨家“非儒”而終成顯學的歷史背景略加闡述。</p><p>  墨家學派之所以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形成和儒家分庭抗禮、并駕齊驅(qū)的格局,有其歷史必然性。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大變革引發(fā)的是奴隸主貴族階層的地位衰弱和新興地主階級蓬勃發(fā)展,以及在斗爭中日益壯大的平民階層,急劇的社會變革呼吁新

46、的、代表和反映新生力量的啟蒙思想誕生。而立足社會底層、以大肆抨擊奴隸主特權(quán)貴族陋習的墨家學說,從其誕生就得到了新生社會階層的熱烈擁護,也被亟需實現(xiàn)國家強盛的諸侯各國所接納和寬容。加之墨家學派的門徒“以巨子為圣人,皆愿為之尸,冀得為其后世,至今不決”,在其的宣傳推廣和積極參與救世活動下,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終究成為與儒家并列于世的兩大“顯學”。</p><p>  1.2墨學中絕現(xiàn)象之發(fā)端</p>

47、;<p>  根據(jù)先秦文獻的記載,墨家在秦國的活動勢力最龐大、影響最顯著的時期,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和呂不韋當政為秦相國的時期。如唐姑果即備受秦惠文王信任,腹[黃享]更是受到秦惠文王赦免其子死罪的特殊優(yōu)待等。雖然史料對照,墨子時代終其一生,似乎足跡也不曾到達秦國。但充分說明,墨學中絕發(fā)端不是緣于墨學三分之流變。“自墨子死后也,有相里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只能說明在墨子卒后,墨

48、家學派的三分使其學派發(fā)生流變,為加速走向中絕邁出了第一步。</p><p>  再從墨家學派自身看,墨家學派的組織紀律嚴明,其組織制度為巨子制??v觀墨子一生,其活動可以概括為廣受弟子和反對兼并戰(zhàn)爭,為了保證學派思想的實現(xiàn),其組織嚴密性可以讓墨學弟子,必須絕對服從巨子指導,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皬囊恍┦芳挠涊d來看,墨子死后,墨家確實有了自己世代相傳的新領(lǐng)袖即巨子,其中姓名流傳下來的就有孟勝、田襄子,腹[黃

49、享]三人。”巨子的存在可以充分表明墨家還處于社會活躍層面。</p><p>  而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雖然沒有像漢武帝那樣明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但其實際做法有過之而不及。秦始皇通過頒布命令禁絕私學,焚燒百家之書,從而確定法家思想為其立國之根本。打擊的對象也包括當時的顯學墨家??梢哉f墨學的中絕發(fā)端當在秦朝?!矮E秦隱儒,墨學亦微.至西漢儒復興,而墨竟絕”,孫氏斷言墨學是在至秦而驟衰,一蹶不振,直至到了西漢,由

50、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直接導致墨學的亡絕,此觀點得到學界的遵信。章太炎也斷言“鉅子之傳,至秦漢間而斬?!?lt;/p><p>  另一方面,秦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促,只有十幾年就滅亡,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鏟除一個流傳幾百年、門徒眾多、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學派團體,顯然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但其至尊一家,不遺余力鏟除其他學派以期鞏固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做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當時儒、墨兩大顯學,而且為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種

51、加以復制的鞏固統(tǒng)治、禁錮思想的操作模式,這為墨學拖延至西漢中期終淪為絕學埋下了一個歷史的隱性緣由。</p><p>  1.3新時期墨學中絕研究綜述</p><p>  “墨子遺事,在西漢時已莫得其詳?!笨梢哉f到了西漢后期,墨家學派基本是銷聲匿跡,其中的巨大變數(shù)引起了古今學者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按照古代和近現(xiàn)代簡單羅列一下學者們對墨學“中絕”的研究論斷。</p><p&g

52、t;  一是古人的說法大抵把中絕歸于其學派言語方式和宣揚的做法:例如莊子說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莊子·天下篇》)。而荀子以為墨學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說,“墨予信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是“墨子之私憂過計”(《荀子·富國》)。王充則說“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廢而不傳,蓋有以也?!?《論衡·案書

53、》) 班固認為墨家“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義,而不知別親疏?!薄稘h書》</p><p>  至于近代,對墨家學派衰亡和中絕的觀點,論證就比較全面,有從審美的角度,如梁啟超認為:非樂,審美觀念低減到零度,這的確是墨學失敗的最大原因。有對其內(nèi)容的不合時宜,如胡適認為:由于儒家的反對,墨家學說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進的‘詭辯’太微妙了。再如方授楚對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論述,綜述有以下幾點:墨學自身的矛盾

54、;理想之過高;組織之破壞;擁秦之嫌疑。以及蔡尚思所歸納的墨家衰亡原因:墨家所提倡的平等愛動搖了傳統(tǒng)的宗法血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當權(quán)貴族;墨家主張苦行,也和政治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也有學者從儒家流變性質(zhì)的改變加以分析,如呂思勉認為墨家中絕之原因在于:墨之徒黨為俠,多以武犯禁,為時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愛天下,非多數(shù)人所能行。郭沫若則認為,墨家后學多數(shù)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學過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

55、失掉了人民大眾的基礎(chǔ)。</p><p>  到現(xiàn)當代學者對墨學中絕注重從思想體系中去解構(gòu),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賈敏仁為代表的政治原因論認為,墨學的“兼愛”、“尚賢”、“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等主張以及反對“世卿世祿制”的觀點,注重實踐經(jīng)驗和邏輯推理的科學精神,從根本上違背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血緣宗法制度,從思想主張到行為方式都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學逐漸為時人(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敬而遠之。

56、以唐迅、顧玉平為代表的社會原因論以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自由平民階層在秦漢封建制度下轉(zhuǎn)化為地主或小生產(chǎn)者,墨學階級基礎(chǔ)消失;墨學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階層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學所擅長的自然科學如力學、幾何學、光學不適應(yīng)我國封建時代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社會,實際社會所需的科學發(fā)展領(lǐng)域與墨家所長不相符合,逐漸為人們所否定。亦有從理論與文化角度看墨學中絕的。王志平在《墨學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學之衰亡在于其理論自身存在著深刻的邏輯矛盾,缺乏靈活的內(nèi)外調(diào)節(jié)

57、機制,使其在諸子百家論戰(zhàn)及社會取舍中處于不利地位。而譚家健認為:墨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存在,與秦漢以來統(tǒng)治階級的價值取向發(fā)生較大偏差,為統(tǒng)治者所拋棄,遭遇儒家長期刻意壓制,以致于不能作為一種</p><p>  以上諸觀點多為立足墨學自身入手,闡述墨家理論層面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就其中絕的原因無外由于自身理論的歷史性缺陷和所處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研究墨子言語方式與墨學衰亡之關(guān)聯(lián)性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和內(nèi)

58、容上的佐證。</p><p>  第三章、墨學言語方式之探究</p><p>  1.1墨學言語方式發(fā)源</p><p>  墨學言語方式發(fā)源可以說是既植根當時社會,又服務(wù)其學派發(fā)展壯大,在方式選擇上更注重實用性,正如詹姆斯“有用即為真理”如出一轍。孫詒讓言“質(zhì)而不華,務(wù)中其意,而不馳騁其辭?!倍鴦⑾颉墩f苑·反質(zhì)篇》記載過墨子與其得意門生禽滑厘對話,這段可

59、信史料對于進一步探究墨學言語方式發(fā)源提供佐證。</p><p>  墨子曰:“今當兇年,有欲予子隨侯之珠者,不得賣也,珍寶而以為飾;又欲,予子一鐘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將何擇?”禽子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窮?!蹦釉唬骸罢\然,則惡在事夫奢也?長無用,好未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zhì)而后文,此圣人之務(wù)。</p>&

60、lt;p>  由此可知,墨學在其創(chuàng)立之初就明確了言語方式的大原則,即“先質(zhì)而后文”,這里還可以看出,墨家學派并不是否認文飾綺麗,而是應(yīng)對當時社會形勢和服務(wù)于自身學派傳播需要,必須化繁為簡,用通俗易懂言語方式迅速傳播自己學術(shù)觀點,以期“不斷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團?!闭珩T友蘭先生所言,“墨子“非不知‘文’之為一種好,特無暇于為‘文’耳?!?#160;</p><p>  1.1.1平民階層歷史需求。墨家學派立

61、足社會基層,關(guān)心百姓生活疾苦,強調(diào)在言語上能發(fā)揮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作用,正如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惟舌,而利其唇呡也,中實將欲其國家邑里萬民刑政者也?!蹦覍W派在言語方式上選擇先質(zhì)后文,充分體現(xiàn)了墨家學派關(guān)注當時底層群體的社會倫理價值取向,這也是墨學成為當時和儒家學派并駕齊驅(qū)成為“顯學”的重要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言,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shù)、宗教等,在意義上是一致性的,是合理的

62、訴求。這也正是當時較為真實的社會寫照。</p><p>  和其他諸子相比,墨家為滿足發(fā)動和體現(xiàn)平民階層利益,</p><p>  1.1.2學派傳播客觀途徑</p><p>  “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于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情偽,未可得而識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

63、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書;用之柰何,發(fā)而為刑。此言之三法也?!痹谶@里,墨子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用“本之”、“原之”和“用之”來檢驗言語方式的是不是體現(xiàn)出務(wù)實效用,本著為國、為民服務(wù)之心來從事必要的寫作和言說,這就為墨家學派在言語方式選擇上樹立起一個標準。</p><p><b>  是故子墨子曰:</b></p><p>  1

64、.1.3鑄成顯學最優(yōu)選擇。表現(xiàn)出了極端的重言特點。墨子認為言足以起行,起天下人之行者,必待于言,因而上說下教,崇尚談辯,表現(xiàn)出對自己之言的極端自信,如墨子說:“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心〕(《魯問》)。并認為像墨家那樣的善談辯者,雖不耕而饑,不織而寒,但其功遠賢于耕而食之者,織而衣之者也。墨子還堅信其言是“非之者”不能非也,《貴義》云:“以其言非吾言者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薄肚f子·

65、天下》謂墨子強恥而不舍,足當之稱也。以及通過反復結(jié)合這個群體的特點,墨家學派將其弟子分為“從事”、“說書”和“談辯”三類弟子。</p><p>  1.2墨學言語方式之特點</p><p>  墨家學派創(chuàng)立的主要目的是救世,墨子對于救世主要的途徑如同儒家學派一樣,也是廣招門徒以宣揚其政治學說,以及自己及其親信弟子四處游說以行學說。但和儒家學派不同之處在于墨家誕生于民間,,墨子自身就是“賤民

66、”,為此他不僅不鄙視勞動者和手工業(yè)者,而且立足這個群體廣泛發(fā)展門徒。這就決定了其學派言語方式上具有了很強的平民性特點。</p><p>  1.2.1立足口頭傳統(tǒng)。墨子為使自己學說貼近當時平民階層,其很多內(nèi)容的選擇上不引用正史記載,而直接援引平民階層口耳相傳的傳統(tǒng)和典故;例如楚王好細腰的故事?!拔粽?,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再如越王好勇士的故事?!?/p>

67、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而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边@些典故都為當時百姓所熟悉和流傳。</p><p>  墨子為了進一步增強說服力,往往又大量援引先王之書。這些援引資料大多是在民間通過口頭傳統(tǒng)獲得的歷史記憶。例如《墨子》中對古圣王之蹤跡的原始記錄。“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

68、故圣王作為宮室”、“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圣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絲麻梱布絹,以為民衣”、“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古之民未為知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圣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以及在《節(jié)用中》所列的古代圣王制為節(jié)用、節(jié)葬之法等,都不見于正統(tǒng)經(jīng)傳,而屬民間傳錄。</p><p>  1.2.2言理好設(shè)譬喻。墨學語言不

69、重文采,但非常注重的是說理的技巧,為了讓道理更淺顯易懂,往往多采用當時生活的場景、工作流程和手藝來加以比喻說明,從而達到更好地宣揚自己政治學說、被眾人所接受的預(yù)期效果。例如墨子用“舍錦繡竊短褐、舍粱肉竊糠糟”之比,來充分說明說明攻打宋國的不道義。為了對任人親親現(xiàn)象進行剖析和深刻批判,墨子又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喻“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故當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也?!比绱擞萌?,必然

70、是“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痹谌?,在墨子《所染》篇中,以絲染者“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借以說明“國亦有染”和“士亦有染”。以此教育他的弟子們要“染不可不慎也”。</p><p>  墨子言語好設(shè)喻,往往喻體又多取材民間百工技藝。例如強調(diào)法儀的重要性。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

71、規(guī),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拾俟氖拢杂蟹ㄋ?。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再如,墨子對所謂正義之事的回答。墨子也以百工之技藝作比喻來回答:“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這也譬喻既表現(xiàn)了墨學言語的靈活豐富說理方法,又充分體現(xiàn)了其科學而嚴謹?shù)恼f理原則。</p>&

72、lt;p>  1.2.3注重換位修辭。墨子在言語上為起到引起注意和陳述原由,往往采用換位修辭的口語化表發(fā)方式。即通過設(shè)問讓講述者處于聽者的立場,從而拉近距離,這種將心比心的換位修辭,為墨學贏得了民眾的高度認可。例如《天志中》墨子對“天下之君子”的論述,進行了自設(shè)問答的方式。</p><p>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為仁義者,則不可不察義之所從出。既曰不可以不察義之所欲出,然則義何從出? ”子墨子曰

73、:“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何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曰:義者,善政也。何以知義之為善政也?曰: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是以知義之為善政也。夫愚且賤者,不得為政乎貴且知者,然后得為政乎愚且賤者,此吾所以知義之不從愚且賤者出,而必自貴且知者出也。然則孰為貴?孰為知?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 </p><p>  從口語申述上講,這種換位修辭的言語方式體現(xiàn)了墨子及其

74、弟子為宣傳其學術(shù)而表現(xiàn)出的一片苦口婆心。</p><p>  1.2.4形成公共套數(shù)。《墨子》還借鑒民間文學的程式化句法和篇章結(jié)構(gòu),針對學說傳播者和接受者,相對文化層次不高的特點,通過可以設(shè)計一些固定套數(shù)以供組著和重復。主要表現(xiàn)為模仿民間文學的對比表述和重章疊句。這在《墨子》十論里多有稱述。例如對于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p><p>  子墨子就回答:“昔者,商王紂,卿

75、士費仲,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為天下之圣人,關(guān)叔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在如在《節(jié)用上》中為了論證君子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為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凊者,鮮且不加者去之。其為宮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有盜賊加固者,鮮且不加者去之。其為甲盾五兵何?以為以圉寇亂盜賊,若有寇

76、亂盜賊,有甲盾五兵者勝,無者不勝。以統(tǒng)一的套數(shù)來重現(xiàn)、引導生活等領(lǐng)域如何節(jié)用的表述。</p><p>  1.3墨學言語方式之優(yōu)劣</p><p>  1.3.1流傳的通俗及高雅的遠離</p><p>  正值地主新興階級的興起和平民階層的覺醒,他們迫切需要有代表他們聲音的團體出現(xiàn)和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影響力。墨家學派應(yīng)運而生,通過植根民間,立足“士”之階層,墨家學派贏得了到

77、了一大批的追隨者。為了讓其學說能廣而告之,產(chǎn)生更大輻射作用。在強烈功利主義的驅(qū)動下,墨子及其弟子直接采用民間的口耳傳統(tǒng)材料,在形式和方式上也注重采用為大多數(shù)人接受的方式,例如以日常生活設(shè)喻,以及反復對比表達和程式化套路的通俗手法,從優(yōu)勢上,貼近當時的生活,通俗易懂,具有生動性,流傳廣泛,便于記憶和傳播。</p><p>  但從另一方面將,正是這種通俗性客觀上也為墨學的中絕帶來了影響,其言語直白,方式單一而粗俗,

78、多以“下里巴人”的生活為說理語境,雖然緊貼社會,道理通俗易懂,自問自答方式在層層追問之下往往形成嚴密的邏輯論證,但言語方式上的反復折疊,如同“碎嘴”,在書面表達上顯得過于繁蕪。過于通俗性缺失的是歷史的底蘊和厚重感,以及在時間流傳的長度張力上顯得彈性不足,越來越遠離高雅和審美而被人離棄,正如荀子所評價“蔽于用而不知其文”。</p><p>  1.3.2表達的簡練特征與名辯的晦澀難懂</p><

79、p>  《墨子》作為我國的第一部邏輯學著作,其書中在闡述墨子思想、政治主張時,不僅從宣傳需要出發(fā),運用一些比喻、排比、對偶、反復等充分展示體現(xiàn)出作者良好的思維和修辭技巧,更主要的是在這些陳述中駕馭在內(nèi)容里面邏輯邏輯之核,體現(xiàn)出先秦名辯的簡約性特征。例如墨子見染絲感嘆、墨子止楚攻宋的說詞以及言多有益與否的論辯,都充分表現(xiàn)《墨子》言語注重外化抽象概念為生動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刻畫任務(wù)形象也較為鮮明形象,語言生動和感染力強。</

80、p><p>  但是以功利主義為目的的說教在當時顯示出無可辯駁的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因缺乏實際具體內(nèi)容的備注,沒有了宣講人設(shè)身處地的反復講解,往往過于抽象,而變得晦澀難懂。大膽推測一下,墨家三分,對于《墨子》十論的觀點,三墨根據(jù)自己理解和領(lǐng)悟,往往可以自家闡述,各有側(cè)重,這也是墨學后期的分歧所在。但唯有《墨經(jīng)》三墨俱誦之,為何要俱誦之?因為離開墨子的結(jié)合鮮明、生動例子講解,《墨經(jīng)》變得尤為抽象不僅不

81、容易記憶,其名辯之說作為言語方式的工具性作用凸顯出來,到墨家后期,這種工具性、手段性、技能性痕跡愈加明顯。唯有誦之,先背上再說?!赌印纷鳛榍扒厣⑽?,其“意顯而語質(zhì)”是時人的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語質(zhì)”逐漸變成晦澀難懂,這和由語錄體向?qū)U擉w過渡的同時期散文相比,可見一斑。</p><p>  1.3.3鮮明功利性與文質(zhì)理趣性。</p><p>  墨家借語言而借談辯,其視語言為化人化

82、物,立足利于天下百姓之利,而上說于君王、下教于百姓,在其功利性下表現(xiàn)的是文質(zhì)的理趣性。</p><p>  墨子云:“凡出言談,為文學之道也,則不可不先立儀法。若言而無儀,譬由立朝夕于運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誠偽,未可得而識也,故使言有三法?!倍叭怼?,即三種法則、標準和方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

83、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痹谶@里,墨子的言語方式特點非常明確,即通過三表法深刻反映《墨子》言語理功利性和趣性的統(tǒng)一,這是墨子言語文質(zhì)的一個矛盾的完美結(jié)合。《墨子》在文章修辭上的運用、思維語言藝術(shù)的成就等,值得借鑒傳承,另一方面說理性強,層層相扣,步步為營充滿了詭辯的意味。例如《非儒》刻畫賤儒的迂腐形象:</p><p>  “是若人乞,鼸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

84、!’夫夏乞麥禾,五谷既收,大喪是隨。子孫皆從,得厭飲食。畢治數(shù)喪,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為翠,恃人之野以為尊。富人有喪,乃大悅喜曰:‘此衣食之端也!’”這一形象塑造,包含辛辣諷刺,寥寥數(shù)筆,入木三分,跟墨子師徒的高大形象,形成鮮明對比。</p><p>  再如對侵略行為的描寫:</p><p>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

85、攻伐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斗,曰:‘死命為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為下,又況失列北橈(落伍敗北)乎哉?罪死無赦!’以憚其眾?!?lt;/p><p>  通過形象刻畫侵略者的言行,和充分展示了作者的鮮明愛憎,十分深刻感人,突出體現(xiàn)出墨子言語的褒貶兼?zhèn)浜兔来碳嬗谩?lt;/p><p>  第四章

86、、諸子言語方式擇選比較:以儒、道、墨為例</p><p>  1.1言語方式對流派傳播的影響</p><p>  先秦諸子對言語方式的選擇極為重視,往往立足自身學派的發(fā)展而進行不同的運用形成獨特的語言觀,對其學派的傳播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以儒道墨三家為例,三者都高度重視和分析言語中的名與實關(guān)系,儒、墨、道三家學派在言語方式上都充分肯定了言語在通達人我、人與世界之間媒介作用。儒家有等級名分之實,

87、道家重“道”之實,墨家名因?qū)嵍?,三者在言語的運用上同為工具和載體。但儒家重正名,期望以言語方式來正名救禮,故而儒家慎言、質(zhì)實無華,辭達而已;而墨家則重予名,通過實際操作和具體指向而因?qū)嵵泼?,故而墨家重言,言必有利,言必立儀;而道家則重無名,故而視語言為傳道、聞道的工具,以無名名道實現(xiàn)以言達道和文辭美富。</p><p>  因此,儒家的言語方式透視出的是社會倫理學和政治意義,強調(diào)言傳而身教,重視建立禮教;道家的言

88、語方式滲透的是哲學意義,它多善言,妙悟玄理,可以說是為“不辯”辯,為“辯無勝”辯;墨家言語方式則是強烈的功利主義,可謂強枯而不舍,堅持上說下教。三家學派言語方式的擇選,決定了其學派發(fā)展的命運,儒家學派其為禮制辯,宣揚的是賢圣,故而為統(tǒng)治者所用,道家學說為辯而辯,講究的僻處自說,與現(xiàn)實并無大的沖突,故而可以任其涓涓細流;唯有墨家之言語方式選擇為功利辯,替天下人說話,但關(guān)鍵是統(tǒng)治者在其捍衛(wèi)統(tǒng)治階級利益時,不會也不允許出現(xiàn)天下民主、利益均享的

89、局面,替天下人爭辯的墨家學派,其命運也就可想而知。</p><p>  1.2儒、墨學派言語方式比較</p><p>  墨子雖然也是貴族之后,但其面對的是“禮崩樂壞”的東周時代,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直接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以致墨子一直自我標榜為“北方之鄙人”,對于當時 “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 的社會狀況,感受極為深刻。所以不僅

90、和孔子理想化的道德追求分道揚鑣,而且還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和批判。“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墨家學派自其誕生即旗幟鮮明地把言語定格為宣傳、播揚學派義法的載體和工具,墨子云:“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于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故而墨家學派在言語方式的選擇是以質(zhì)樸適用為標準。</p><p>  為讓更多的“賤民”所知曉和接受,其學說內(nèi)容不僅多就地取材源于當時

91、社會生活本身,而且言語上墨子從“為文學出言談”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張,基本都是基于實際利益的考量,所以他的言語方式是近乎赤裸裸的直白,而稍有修飾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是一種非常功利化的“述而且作”。</p><p>  需要說明的是,知識淵博、博采眾長的墨子對文章本身之美并不完全加以排斥,“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而是雖“目知其美也”,但凡是種種“必務(wù)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

92、。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边@樣一切以利人、利國為取舍的標準。在墨子看來過分追求文章的華美,過于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對內(nèi)容本身的接受,這是對國家和人民有害的。正如墨子自己所言:“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p><p>  在實用和功利思想的引導下,墨家學派在言語方式中及其重視論辯的運用。重視通過論辯的周密和過程的嚴謹,以及無可辯駁的言辭,實現(xiàn)說服對方和宣傳自己的學派觀點?!敖?jīng)者口也,殺常之身者也”,通過

93、選擇辯說的方式讓言談具有了很強的社會功能性。墨子認為言語表達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人際交往。他認為,“善用口者”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密切對方的關(guān)系,“不善用口者”則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戰(zhàn)爭:惟口出好興戎。對于“不善用口者”的危害,墨子論證也較為詳實:“一人不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說子亦欲殺子,不說子亦欲殺子,是所謂經(jīng)者口也,殺常之身者也”,所以墨子直

94、接得出結(jié)論: “子之言惡利也?若無所利而言,是蕩口也。”</p><p>  對于這點,儒家學派也是給予充分認可。孔子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荀子延續(xù)了孔子的說法,進一步提醒人們要謹慎對待言語的強大社會作用和其功效性?!芭c人

95、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lt;/p><p>  直至戰(zhàn)國中晚期之際,對文章華美、絢麗追求日漸盛行,文章多講究文辭之“辯”。這里的“辯”不單是說理分明,更是要求言詞美妙,對于墨家學派的“言多不辨”,和其重為天下顯學的地位,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不相稱的?!俺踔^田鴆,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辨,何也?”能為世人定規(guī)為顯學,不僅是在內(nèi)容上為人所認可和運用,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亦趨向于社會之主流標準。

96、可見楚王之問,實際上是問出了當時很多人心中的困惑。墨家巨子田鴆的回答甚為精妙?!班嵢速I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辨其辭,恐人懷其文而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辨。”</p><p>  由此可見,被荀子諷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實則

97、是墨家學派更推重以文載道,不過度在辭采包裝上多花功夫。相對而言,儒家學派對文章本身的辭采就要重視的多。當然,相對于儒家學派在言語上則標榜的“文質(zhì)彬彬”,墨家學派的“言有三表”,同樣是對立言提出了一些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墨家學派要求利于國家百姓,根據(jù)歷史,以及符合經(jīng)驗事實,客觀上其功利性語言關(guān)與孔子要求語言具有實踐品格是一致的。但對于當時而言,墨家學派“取實予名”的言語方式透視出的是在承認現(xiàn)實意義上的救世弊,這和儒家學派回歸奴隸主貴族時代的

98、匡正救世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也是儒家孟子、荀子大肆攻擊、反對墨家學派的深層緣由。</p><p>  1.3墨、道學派言語方式比較</p><p>  墨家學派在言語方式上崇尚以質(zhì)為美,強調(diào)先質(zhì)而后為文,正所謂“先質(zhì)而后文,此圣人之務(wù)?!蹦覍W派注重質(zhì)的語言方式選取,是基于對儒家學派繁文縟節(jié)的批判基礎(chǔ)上形成,墨子否定審美和藝術(shù)活動,在其政治觀念宣揚中故而更注重對物質(zhì)生活有沒有實際意義作為衡量標

99、準。在非美的傾向上,墨家學派和道家是一致的,但墨子追求的是基于物質(zhì)效用的樸實無華的言語表達,直白而務(wù)實、管用有效,道家則更多表現(xiàn)為超越物象,恣意汪洋的言語表達,追求的是一種“味象以觀道”的至美境界。</p><p>  莊子在言語方式上主張“無辯”,在道家看來,“辯無勝”或“或辯無當”。道家語言思想的整體充分表明道家在言語方式選擇上更注重突出超和語言學的立足觀點。其特征表現(xiàn)為“即言即不言”和“即辯即不辯”,一方面

100、道家從來沒有放棄對言語的運用和創(chuàng)造,他們喜歡和主張通用最簡潔的語言,通過意象化來展示言語本身無限豐富的意蘊,顯現(xiàn)出鮮明的超語言學而非反語言學的特點。但與墨家學派在言語方式上的不同之處,在于道家更多賦予語言的是一種活力和靈動。如“市南宜僚見魯侯”、《山木》中“津人操舟”等寓言故,充分體現(xiàn)出“意接詞斷”、“詞接意變”的語言跳蕩性。</p><p>  ………………………………………………………</p>

101、<p><b>  1.3</b></p><p>  第五章、《墨子》言語方式對墨學命運之影響</p><p>  1.1功利強勢讓路儒學之“中庸”</p><p>  據(jù)鄭杰文考證,墨家弟子接受三種不同課業(yè)的教育?!皬氖隆鳖惖茏又饕獙W習“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平以水,直以繩、正以縣”的五種工匠技藝,和“學射”等軍事技藝;對于“說書”

102、類弟子則主要向《詩》、《書》等文獻典籍學習;而對于“談辯”類弟子,墨子更強調(diào)他們要鍛煉出與現(xiàn)實社會需要結(jié)合的“揣曲直”,即強調(diào)自身的分析能力和體悟能力的提高。 可見,墨子學派能“談辯“不僅是其衡量賢才的一個客觀標準,也是其學派三大派系弟子的一大分支。而且墨子還特別強調(diào),無論結(jié)果如何,各類弟子都必須各學其“道”,終身為行其“義”服務(wù)?!白幽又^二三子曰:為義而不能,必無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無排其繩。”可見墨子對弟子堅定不移的喲啊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