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羅漢松的木材材質細致均勻,硬度中等,易加工,惟木材產量少;可作為家具、文具、樂器及雕刻等用材,又可作庭園樹種。由于羅漢松種子來源稀少,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實生苗推廣種植。為此,本文通過對羅漢松遺傳多樣性及其快速繁殖技術研究探討,有助于解決制約羅漢松種質資源保存和高效開發(fā)利用的瓶頸,促進我區(qū)羅漢松良種苗木快繁現代化進程,為規(guī)?;敝沉_漢松提供依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本文采用SCoT分子標記技術對8份羅漢松種質材料進行遺傳多樣
2、性研究,從80條引物中篩選出10條重復性好、條帶清晰的引物進行PCR擴增,共產生136條帶,其中多態(tài)性帶122條(占88.97%),8份羅漢松材料間的遺傳相似系數在0.39~0.80范圍內.說明羅漢松的遺傳多樣性比較豐富。利用UPGMA聚類分析,將8份羅漢松材料分為2大類;主成分分析結果與聚類分析結果相一致。SCoT分子標記可有效地分析羅漢松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可用于羅漢松種質親緣關系的鑒別和分類。
2.羅漢松組培最佳滅
3、菌方法為:先用75%酒精對外植體消毒30s后,再用0.1%HgCl2滅菌11分鐘,其平均污染率為45.18%、平均腋芽萌發(fā)率為47.41%。
3.中鹽的GD培養(yǎng)基適合羅漢松初代培養(yǎng)中的芽增殖。
4.最佳的繼代增殖培養(yǎng)基配方為:GD+2.0 mg/L6-BA+0.3 mg/LNAA,蔗糖濃度為30g/L,此配方芽增殖了3.15倍,且芽長勢最好,葉片嫩綠舒展,植株健壯。
5.最適合羅漢松試管苗生根的
4、培養(yǎng)基配方是:1/2MS+2.0 mg/L IAA+4.0 mg/L NAA和1/2 MS+2.0 mg/L ABT-6+4.0 mg/L NAA組合對羅漢松組培試管苗的生根效果最佳,其生根率均達到100%,植株生長勢良好。
6.在0~200 mg/L ABT-6濃度范圍內,ABT-6生根粉濃度越高,羅漢松扦插平均成活率越高,平均不定根根數越多,平均不定根長越長;當其濃度為200 mg/L,平均成活率、平均不定根數和平均不
5、定根長均達到最大值,分別為39.26%、6.44條/株和2.23cm。
7.羅漢松插穗用30 mg/L NAA+200mg/L ABT-6組合浸泡10h,扦插效果最好,其平均成活率、平均不定根根數和平均不定根長均達到最大值,分別為96.3%、12.72條/株和6.05 cm。
8.以泥炭:稻殼:菌渣:花生殼(3:1:1:1)作為羅漢松扦插基質,扦插效果最好,插穗的平均成活率高達94.82%、平均不定根數為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羅漢松扦插繁殖技術研究
- 羅漢松根瘤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及其養(yǎng)分特征研究.pdf
- 羅漢松品種
- 68羅漢松
- 羅漢松盆景造型
- 探討羅漢松扦插育苗技術
- 黃花苜蓿不同品系的遺傳多樣性及其快速繁殖研究.pdf
- 羅漢松的繁育與種植
- 螞蟥生長繁殖習性及其遺傳多樣性分子標記研究.pdf
- 26858.廣西戰(zhàn)骨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與繁殖技術研究
- 松材線蟲遺傳多樣性的AFLP研究.pdf
- 福壽螺繁殖生態(tài)與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鄱陽湖黃鱔生長、繁殖及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環(huán)境異質性對羅漢松根瘤特性的影響.pdf
- 雜交青蝦“太湖1號”繁殖生物學及其群體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野生羅漢果遺傳多樣性的ISSR和RAPD分析.pdf
- 真鯛野生種群和人工繁殖群體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栽培羅漢果遺傳多樣性的ISSR、PAPD和AFLP分析.pdf
- 川西高原松茸生態(tài)及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湖南馬尾松種子園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