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醫(yī)學免疫學</b></p><p>  研究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結構及其免疫生物學(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學科,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p><p><b>  免疫學發(fā)展簡史</b></p><p>  一、免疫學的經(jīng)驗時期</p>

2、<p> ?。?)我國11世紀開始接種人痘苗,清《種痘心法》中有水苗法的記載。</p><p> ?。?)18世紀后葉, Jenner發(fā)明牛痘苗。</p><p><b>  二、經(jīng)典免疫學時期</b></p><p>  Louis paster (1822-1895)減毒疫苗</p><p>  Ri

3、chet portier(1920)超敏反應</p><p>  Owen(1945)免疫耐受</p><p>  Metchnikoff(1890) 細胞免疫</p><p>  Ehrlich(1897) 體液免疫</p><p>  Burnet(1957)克隆選擇學說</p>&l

4、t;p><b>  三、現(xiàn)代免疫學時期</b></p><p><b>  受體多樣性</b></p><p><b>  信號轉(zhuǎn)導</b></p><p>  程序性細胞死亡(PCD)</p><p><b>  免疫細胞發(fā)生</b></p&

5、gt;<p>  免疫學應用:DNA疫苗,重組CK,單克隆抗體</p><p>  第一章 醫(yī)學免疫學概論</p><p>  第一節(jié) 免疫學的基本概念</p><p><b>  學習目的</b></p><p>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p><p>  熟悉非

6、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構成因素。</p><p>  熟悉免疫器官的組成,了解各免疫器官的功能。</p><p>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p><p> ?。?)免疫(Immunity)的概念</p><p>  樸素的免疫概念:免除瘟疫</p><p>  傳統(tǒng)的免疫概念:抗感染免疫</p>&l

7、t;p>  現(xiàn)代免疫的概念:是機體識別和清除抗原性異物的一種生理功能。</p><p> ?。?)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p><p>  A、免疫防御:機體殺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護性反應</p><p>  B、免疫自穩(wěn):通過免疫網(wǎng)絡調(diào)節(jié),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p><p>  C、免疫監(jiān)視:識別畸變和突變的細胞,并將其清除&

8、lt;/p><p><b>  二、免疫的類型</b></p><p>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p><p>  (2)特異性免疫:又稱為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p><p><b> ?。ㄒ唬┓翘禺愋悦庖?lt;/b></p><p>  a、出生即有的

9、天然免疫,遺傳獲得。 b、是機體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c、非特異免疫也參與特異性免疫</p><p>  1.非特異性免疫的特征</p><p>  (1)在種系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2)可以遺傳 (3)對一切異物均發(fā)揮免疫作用 (4)各個體間免疫能力僅有強弱之別</p><p>  2.非特異性免疫的構成因素</p><p>&l

10、t;b>  1)屏障作用</b></p><p>  A 皮膚粘膜的屏障作用 B 血-腦屏障 C 胎盤屏障</p><p><b>  皮膚粘膜的屏障作用</b></p><p>  a. 物理阻擋作用 b. 分泌抑菌和殺菌物質(zhì) c. 通過腸蠕動、纖毛擺動等生理功能排除細菌 d. 正常菌群的抑菌和殺菌作用</p

11、><p><b>  血-腦屏障</b></p><p>  組成:軟腦膜、脈絡膜的毛細血管和星形膠質(zhì)細胞</p><p>  功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進入腦組織</p><p><b>  胎盤屏障</b></p><p>  組成:基蛻膜和絨毛膜滋養(yǎng)層細胞</p&g

12、t;<p>  功能:阻止母體內(nèi)的病原微生物進入胎兒體內(nèi)</p><p>  2)非特異性免疫的免疫分子</p><p>  補體系統(tǒng)、防御素、溶菌酶、細胞因子</p><p><b>  A、補體系統(tǒng)</b></p><p>  細菌的胞壁成分(抗原-抗體復合物)補體(活化) 溶菌作用+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

13、作用</p><p><b>  B、防御素</b></p><p>  (1)α-防御素:陽離子多肽。由中性粒細胞和小腸細胞產(chǎn)生,主要作用于一些細菌和有包膜的病毒。</p><p>  β-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細胞產(chǎn)生</p><p><b>  C、溶菌酶</b></p><p

14、>  (1)來源:巨噬細胞 (2)作用機制:破壞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導致細菌溶解</p><p><b>  D、細胞因子</b></p><p>  A.種類多,作用廣泛 B. IL-1、IL-6、IL-8、TNF-α: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表達黏附分子 C.IL-12、IFN-γ:活化NK細胞,加強免疫監(jiān)視 D. IFN-α、 IFN-β:干擾

15、病毒復制</p><p>  3)非特異性免疫的效應細胞</p><p>  吞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p><p><b>  A、吞噬細胞</b></p><p>  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p><p><b>  吞噬細胞的作用</b></p>&

16、lt;p><b>  巨噬細胞的殺菌途徑</b></p><p><b>  氧依賴殺菌途徑</b></p><p>  氧中間產(chǎn)物、氧化酶系統(tǒng)、氮中間產(chǎn)物、NO合成酶系統(tǒng)</p><p><b>  氧非依賴殺菌途徑</b></p><p>  糖酵解作用增強 pH降至

17、3.5-4.0</p><p><b>  降解和消化</b></p><p>  吞噬功能全過程:接觸、吞入、殺滅</p><p>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異物被消化破壞 </p><p>  不完全吞噬——異物不被殺滅,反而得到庇護在吞噬細胞內(nèi)增殖。</p>

18、;<p><b>  B、自然殺傷細胞</b></p><p>  來源于骨髓,成熟依賴骨髓和胸腺</p><p>  表面標志:CD3-、CD56+、CD16+</p><p>  殺傷靶細胞(不需抗原預先刺激,不需抗體協(xié)助)也可有ADCC作用</p><p><b>  NK細胞的功能<

19、/b></p><p>  廣譜抗腫瘤(2)抗感染(3)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釋放IFN</p><p> ?。?)參與移植排斥反應 </p><p>  小結:非特異性免疫的構成</p><p>  屏障作用(皮膚粘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免疫分子(補體+防御素+溶菌酶+細胞因子)+效應細胞(吞噬細胞+NK細胞)&l

20、t;/p><p><b> ?。ǘ┨禺愋悦庖?lt;/b></p><p>  特異性免疫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接觸抗原物質(zhì)后在多種分子和細胞參與下形成的,具有抗感染和抗腫瘤效應。</p><p>  1.特異性免疫的特征</p><p> ?。?)是機體在生活過程中接觸抗原后形成的 (2)僅對相應的抗原有免疫效應 (3)有明顯的個

21、體差異 (4)不能遺傳</p><p>  2.特異性免疫形成的主要過程</p><p> ?。?)感應階段:APC加工處理抗原,呈遞給T、B細胞</p><p> ?。?)增殖和分化階段: T細胞—致敏T細胞 、B細胞—漿細胞</p><p> ?。?)效應階段: 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p><p>  小結:

22、非特異免疫與特異免疫的區(qū)別</p><p><b>  三、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b></p><p>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p><p><b>  免疫器官</b></p><p>  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禽類)</p><p>  外周免疫器官:

23、脾臟、淋巴結、粘膜免疫組織</p><p><b>  免疫細胞</b></p><p><b>  免疫分子</b></p><p>  可溶性分子(補體、抗體、細胞因子)</p><p>  膜分子(TCR、BCR+ CD分子+黏附分子+ MHC)</p><p>  第

24、二節(jié) 免疫器官的結構和功能</p><p>  免疫器官(中樞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p><p><b>  一、中樞免疫器官</b></p><p>  是免疫細胞發(fā)生、分化、發(fā)育、成熟的場所,對外周免疫器官的發(fā)育也起主導作用。</p><p>  在某些情況下是產(chǎn)生免疫應答的場所</p><

25、p><b>  包括:骨髓和胸腺</b></p><p><b>  (一)骨髓</b></p><p> ?。?)骨髓是主要免疫細胞發(fā)生的場所</p><p> ?。?)骨髓是B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p><p> ?。?)骨髓是發(fā)生再次體液免疫應答的主要部位</p><

26、p>  外周免疫器官中的記憶性B細胞接觸相同抗原后可被活化,進入骨髓,分化成漿細胞,緩慢而持久的產(chǎn)生大量抗體</p><p><b>  (二)胸腺</b></p><p> ?。?)胸腺是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2)位于胸骨柄后 (3)不同年齡胸腺的結構和大小有差別</p><p><b>  1.胸腺的組織結構</b&

27、gt;</p><p>  外膜+皮質(zhì)( 85%-90%未成熟T細胞)+髓質(zhì)(上皮細胞)</p><p><b>  2.胸腺的細胞組成</b></p><p>  胸腺細胞:按CD4/CD8表達進行分類</p><p>  胸腺基質(zhì)細胞:胸腺上皮細胞為主,參與構成胸腺內(nèi)環(huán)境,為胸腺細胞的發(fā)育提供必需的信號。</p

28、><p><b>  3.胸腺微環(huán)境</b></p><p>  組成:胸腺基質(zhì)細胞、細胞外基質(zhì)、胸腺激素、細胞因子</p><p>  作用:參與胸腺細胞的分化</p><p>  4.胸腺的功能:T細胞發(fā)育的場所</p><p>  來源于骨髓的前T細胞,進入胸腺,通過陽性選擇和陰性選擇分化為成熟

29、T細胞。</p><p><b>  二、外周免疫系統(tǒng)</b></p><p>  外周免疫系統(tǒng):淋巴結、脾臟、粘膜免疫</p><p><b> ?。ㄒ唬┝馨徒Y</b></p><p>  1.淋巴結的組織結構</p><p><b>  2.淋巴結的功能<

30、/b></p><p> ?。?)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T細胞-深皮質(zhì)層、B細胞-淺皮質(zhì)層 (2)免疫應答發(fā)生的場所 (3)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 (4)濾過作用</p><p><b> ?。ǘ┢⑴K</b></p><p>  1.脾臟的組織結構:紅髓、白髓、邊緣區(qū)</p><p> ?。ㄆ⑴K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

31、官)</p><p><b>  2.脾臟的功能</b></p><p> ?。?)免疫細胞定居的場所:B細胞-60%、T細胞-40% (2)免疫應答的場所 (3)合成多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場所:補體、干擾素、細胞因子 (4)濾過作用</p><p>  粘膜免疫系統(tǒng):又稱粘膜相關淋巴樣組織</p><p> ?。?)組成:

32、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無被膜的淋巴組織,以及某些有生發(fā)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組織。</p><p> ?。?)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特點</p><p>  A.人體近50%淋巴組織存在于粘膜系統(tǒng)</p><p>  B.人體粘膜表面積400平方米,能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p><p>  1.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l

33、t;/p><p>  鼻相關淋巴樣組織:咽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鼻后淋巴組織</p><p>  支氣管相關淋巴樣組織:支氣管上皮下</p><p>  腸相關淋巴樣組織:派氏集合淋巴結、淋巴濾泡、上皮間淋巴細胞和固有層淋巴組織</p><p><b>  M細胞</b></p><p>  基

34、地部凹陷成小袋,容納T、B細胞、巨噬細胞、DC等</p><p>  通過吸附、胞飲或內(nèi)吞的方式攝入抗原</p><p><b>  轉(zhuǎn)運給巨噬細胞</b></p><p>  2.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和特點</p><p> ?。?)分泌IgA,在粘膜局部免疫中發(fā)揮防御作用 (2)參與口服抗原介導的免疫耐受 (3)粘膜局

35、部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場所</p><p><b>  思考題</b></p><p>  1.免疫的概念。2.免疫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3.機體的生理屏障有哪些?</p><p>  4.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組成部分。</p><p><b>  第二章 抗原</b></p><

36、p><b>  基本概念</b></p><p>  抗原(antigen, Ag):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并能與應答產(chǎn)物(抗體和/或效應淋巴細胞)在體內(nèi)或體外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zhì)。</p><p>  抗體: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后,產(chǎn)生的能與該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的球蛋白。</p><p>  抗原識別受體:

37、T、B細胞表面能識別和結合相應抗原決定簇的結構,分別稱為T細胞受體(TCR)、B細胞受體(BCR)</p><p><b>  抗原的兩大特性</b></p><p>  免疫原性: 抗原能刺激特異性免疫細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終產(chǎn)生抗體和效應淋巴細胞的特性。</p><p>  免疫反應性: 抗原可在體內(nèi)、外與抗體/效應淋巴細胞發(fā)生

38、特異性結合,產(chǎn)生免疫反應的特性。</p><p>  完全抗原:同時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的物質(zhì)</p><p>  半抗原(hapten):單獨存在時只具有免疫反應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物質(zhì)</p><p>  載體(carrier):使半抗原變成完全抗原的物質(zhì)(通常為蛋白質(zhì)分子)</p><p>  半抗原 + 載體完全抗原</p>

39、;<p>  第一節(jié) 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條件</p><p>  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p><p>  抗原物質(zhì)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主要取決于抗原本身和宿主兩個方面的因素。 抗原的必備特性:異物性、一定的理化性質(zhì)、特異性</p><p><b>  一、抗原的異物性</b></p><p>  異物:與

40、機體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未與宿主免疫細胞接觸過的物質(zhì)。有異物性的物質(zhì):異種物質(zhì)、同種異體物質(zhì)、自身物質(zhì)。</p><p>  抗原與機體之間親緣關系越遠、組織結構差異越大,免疫原性越強。</p><p>  如:微生物抗原→人(強免疫原)、鴨血清蛋白→雞(弱免疫原)、兔 (強免疫原)</p><p><b>  二、抗原的理化性質(zhì)</b>

41、;</p><p>  1、化學性質(zhì):蛋白>多糖/核酸>類脂 芳香族氨基酸>直鏈氨基酸</p><p>  2、分子量大?。?>10KD,強 <4 KD,弱或無 </p><p>  3、化學結構的復雜性 4、分子構象和易接近性</p><p>  5、物理狀態(tài):聚合狀態(tài)>單體狀態(tài)、顆粒性抗

42、原>可溶性抗原</p><p><b>  三、抗原的特異性</b></p><p>  免疫原性的特異性:某種抗原只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某種特定的應答產(chǎn)物(抗體或致敏T細胞)</p><p>  免疫反應性的特異性:抗原只能與其相應的抗體或致敏T細胞結合</p><p>  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物質(zhì)基礎是:抗原決定簇<

43、;/p><p><b> ?。ㄒ唬┛乖瓫Q定簇</b></p><p><b>  1、概念 </b></p><p>  抗原決定簇又稱表位(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的化學基團,是抗原分子與抗體及TCR/BCR特異結合的部位。</p><p>  表位的性質(zhì)、數(shù)目和空間結構

44、決定了抗原的特異性。</p><p><b>  分類</b></p><p>  順序決定簇(線性決定簇):一段序列相連的氨基酸片段形成,多在抗原分子內(nèi)部,主要由T細胞識別,B細胞也可識別</p><p>  構象決定簇:序列上不相連,由空間構象形成,多位于分子表面,由B細胞識別</p><p> ?。ǘ?T細胞表位

45、與B細胞表位</p><p>  T細胞表位:須與MHC分子形成復合物才能與TCR結合,是任意部位的線性表位</p><p>  B細胞表位:可直接結合BCR,分子表面的構象或線性表位</p><p>  T細胞和B細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較(略)</p><p><b> ?。ㄈ┛乖慕Y合價</b></p>

46、<p>  抗原的結合價:能和抗體分子結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數(shù)目</p><p>  半抗原→ 單價 天然抗原→ 多價 </p><p>  多價抗原可同時與多個抗體結合</p><p>  (四)抗原的交叉反應</p><p>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p><p>  交叉

47、反應: 針對某種表位的抗體能與帶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的抗原發(fā)生反應</p><p><b>  四、機體的反應性</b></p><p>  遺傳因素:個體遺傳基因(主要為MHC)的不同使不同個體對同一抗原有不同程度的應答。</p><p>  青霉素(1)年齡和健康狀態(tài):青壯年>幼年和老年 (2)性別:雌性>雄性 (3)途徑:皮內(nèi)>皮下&

48、gt;腹腔/靜脈>口服</p><p>  五、醫(yī)學上重要的抗原</p><p>  1、病原生物及其代謝產(chǎn)物</p><p>  細菌:菌體成分+細菌代謝產(chǎn)物:外毒素、類毒素</p><p><b>  2、動物免疫血清</b></p><p>  動物血清抗毒素→人:是抗體又是異種抗原&

49、lt;/p><p><b>  3、同種異型抗原</b></p><p>  人類或動物同種不同個體之間的組織和細胞成分也有差異,在同種不同個體之間進行組織或器官移植時,受體可發(fā)生免疫應答——即免疫排斥反應</p><p>  A型血:紅細胞表面有A抗原、抗B抗體</p><p>  B型血:紅細胞表面有B抗原、抗A抗體&l

50、t;/p><p><b>  4、自身抗原</b></p><p>  身的物質(zhì)為何可以是抗原?</p><p>  (1)隱蔽的自身抗原</p><p>  自身物質(zhì)(眼球晶體蛋白、精子蛋白)(外傷、手術)血流(免疫系統(tǒng)接觸)自身免疫病</p><p>  (2)修飾的自身抗原</p>

51、<p>  自身物質(zhì)(感染、藥物、電離輻射)化學結構改變 </p><p><b>  5、腫瘤抗原</b></p><p>  腫瘤特異性抗原:只存在于癌變細胞表面</p><p>  腫瘤相關抗原:在正常細胞有,癌變時明顯增加</p><p>  舉例:甲胎蛋白(AFP)&

52、lt;/p><p>  胎兒6周 14-16周 出生后、成人</p><p>  出現(xiàn) 高峰 極微</p><p>  原發(fā)性肝癌、畸胎瘤時,明顯增加?。。?lt;/p><p><b>  6、超抗原</b></p><p>  超

53、抗原(supper antigen,Sag)是一類用極少量就能活化大量T細胞或B細胞,誘導強烈免疫應答抗原物質(zhì)。</p><p><b>  判斷題</b></p><p>  一般來說,種系關系越遠,抗原性越強 (2)半抗原只有免疫原性而缺乏免疫反應性 (3)只要是大分子物質(zhì)就是良好抗原</p><p><b>  免疫球蛋白<

54、;/b></p><p>  掌握免疫球蛋白、抗體的概念</p><p>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五型免疫球蛋白的特點</p><p>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結構</p><p><b>  抗體的發(fā)現(xiàn):抗毒素</b></p><p>  抗體(antibody,Ab) :是由抗原刺激B淋巴

55、細胞轉(zhuǎn)化為漿細胞后所產(chǎn)生,并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p><p>  免疫球蛋白(Immuoglobulin ,Ig ):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p><p>  Ig與Ab的區(qū)別:Ig是化學結構的概念,Ab 是生物學功能的概念。所有的Ab都是Ig,但Ig并非都有抗體活性。</p><p> ?。ㄒ唬┟庖咔虻鞍椎慕Y構

56、</p><p>  基本結構:由兩條相同的重鏈和兩條相同的輕鏈通過二硫鍵連接而成的四肽鏈結構</p><p>  1、重鏈(heavy chain, H鏈) 約450~550氨基酸</p><p>  Ig根據(jù)重鏈恒定區(qū)不同分為五類</p><p>  Ig為 IgG、IgM、IgA、IgD、IgE</p><p>

57、  重鏈為 、 、 、 、 </p><p>  2、輕鏈(light chain, L鏈) 約214個氨基酸 </p><p>  根據(jù)輕鏈恒定區(qū)不同,分為和型。人類∶約為2∶1</p><p>  特別注意: 一個抗體分子必須是——兩條相同的重鏈和兩條相同的輕鏈為了更好的研究Ig的結構和功能,人們用蛋白酶將Ig分子水解為各種片斷。</p>

58、<p>  3 、可變區(qū)(variable region,V區(qū)) 位于Ig分子N端,占輕鏈1/2和重鏈1/4或1/5。</p><p>  、恒定區(qū)(constant region,C區(qū)) 位于Ig分子的C端,占輕鏈1/2和重鏈 3/4或4/5。</p><p> ?。ǘ┟庖咔虻鞍椎乃馄瑪?P23</p><p>  為了更好的研究Ig的結構和功能,人

59、們用蛋白酶將Ig分子水解為各種片斷。</p><p>  常用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p><p>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p><p><b>  1、特異性結合抗原</b></p><p>  有利于機體發(fā)揮溶菌、殺菌的作用</p><p><b>  2、激活補

60、體</b></p><p>  IgM、IgG1~3 激活補體經(jīng)典途徑</p><p>  凝聚的IgA、IgG4 激活補體替代途徑</p><p>  3、通過與細胞FcR結合發(fā)揮生物效應</p><p>  1)調(diào)理作用(opsonization)</p><p>  2)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

61、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p><p>  IgG類抗體與靶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結合,效應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借助所表達的IgG FcR與靶細胞表面IgG的Fc段結合,從而直接殺傷靶細胞</p><p>  介導I型超敏反應:IgE</p><p> ?。ㄋ模┪孱?/p>

62、Ig的特性和功能</p><p>  1、IgG A在人血清中含量最多;B半衰期16-24d ;C唯一能通過胎盤;D是抗菌、抗毒素、抗病毒主要組成</p><p>  IgM A分子量最大(五聚體) ;B機體受抗原刺激最早產(chǎn)生 ;C早期診斷的特異性指標;D不能通過胎盤,胎兒血中有IgM表明有宮內(nèi)感染。</p><p>  IgA A分為單體的血清型和分泌型Ig

63、A(sIgA);B分泌型IgA是機體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p><p>  4、IgD 其生物學作用尚不清楚;IgD可作為B細胞分化成熟標記。</p><p>  5、IgE A屬親細胞抗體,可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表面FcεR結合,介導I型超敏反應;B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C主要由呼吸道、胃腸道粘膜固有層的漿細胞產(chǎn)生。</p><p> ?。?

64、 人工制備的抗體</p><p>  1、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 antibody,PcAb)用天然的抗原物質(zhì)免疫動物,刺激多個B細胞克隆所獲得的免疫血清(含多種特異性抗體)。</p><p>  2、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cAb)</p><p>  借助小鼠B細胞雜交瘤(hybridoma)技術,所制備的高度均一(屬同

65、一類、亞類、型別)、單一特異性(僅針對特定抗定抗 原表位)的抗體。</p><p>  McAb的優(yōu)點:抗體均一,高效價,可大量生產(chǎn)</p><p><b>  免疫分子和免疫細胞</b></p><p><b>  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b></p><p><b>  補體系統(tǒng)(p30)&

66、lt;/b></p><p>  補體(complement,C): </p><p>  存在于人血清、組織液和細胞膜表面的一組經(jīng)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zhì),具非特異性免疫作用。補體以酶原狀態(tài)存在,被激活后才發(fā)揮作用</p><p><b>  補體系統(tǒng)組成</b></p><p><b> ?。?)補體

67、固有成分</b></p><p>  C1(C1q,C1r,C1s)-C9、B、 D、 P因子、MBL、絲氨酸蛋白酶。</p><p> ?。?)補體調(diào)節(jié)蛋白: ①可溶性調(diào)節(jié)蛋白 ②膜結合性調(diào)節(jié)蛋白</p><p> ?。?)補體受體: C1qR,CR1,CR2,CR3,C3aR,C5aR等。 </p><p>  1、補體活化的

68、經(jīng)典途徑</p><p>  激活劑 :Ag-Ab復合物( IgG、IgM ) 參與成分 : C1~C9</p><p>  激活過程(三個階段):識別階段 活化階段 膜攻擊階段</p><p><b>  1. 識別階段</b></p><p>  C1脂酶形成 Ag-Ab復合物 C1q

69、 C1r活化 C1s 活化</p><p>  2.活化階段:C3轉(zhuǎn)化酶和C5轉(zhuǎn)化酶的形成</p><p>  4、補體活化的共同末端效應</p><p>  膜攻擊階段(三條途徑共有):膜攻擊復合體(C5b6789n)形成,細胞裂解</p><p><b>  效應:溶解細胞</b></p>&l

70、t;p><b>  補體激活途徑</b></p><p>  經(jīng)典途徑——抗體依賴——激活C3形成C5轉(zhuǎn)化酶——激活C5-細胞裂解</p><p>  MBL途徑——非抗體依賴——激活C3形成C5轉(zhuǎn)化酶——激活C5——細胞裂解</p><p>  旁路途徑——非抗體依賴——激活C3形成C5轉(zhuǎn)化酶——激活C5—— 細胞裂解</p>

71、;<p>  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的特征比較</p><p><b> ?。ǘ┭a體的功能</b></p><p>  1、溶細胞、溶菌及抗病毒作用 </p><p>  殺——革蘭陰性菌(例:沙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

72、 殺——RBC、血小板</p><p>  殺——病毒感染的細胞</p><p>  2、調(diào)理作用:促進吞噬 3、引起炎癥反應4、清除免疫復合物5、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6、與其他各系統(tǒng)間相互作用7、補體系統(tǒng)異常與疾病</p><p> ?。ㄈ┭a體檢測的臨床意義</p><p>  (1)補體量不足見于

73、哪些疾??? </p><p>  某些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 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先天性補體缺乏癥 、大面積燒傷、失血</p><p>  (2)補體量增高見于哪些疾?。垦装Y感染、腫瘤</p><p>  二、細胞因子(p37)</p>

74、<p>  細胞因子: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經(jīng)誘導而合成和分泌的一類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p><p> ?。ㄒ唬┘毎蜃拥姆诸?lt;/p><p>  (1)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 (2)干擾素(interferon, IFN) </p><p>  (3)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4

75、)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p><p>  (5)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 GF) (6)趨化因子(chemokine)</p><p>  白細胞介素:能夠介導白細胞間及其他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 </p><p>  2、干擾素:抵抗病毒的感染, 干擾病毒的復制的細胞因子,包括IFN,

76、IFN (I型) ; IFN (II型)。</p><p>  3、腫瘤壞死因子:可以直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細胞因子。分類:TNF,TNF</p><p><b>  四、集落刺激因子</b></p><p>  選擇性刺激造血干細胞分化發(fā)育成某一細胞譜系的細胞因子的統(tǒng)稱。</p><p>  有GM-CSF G-CS

77、F</p><p>  五、生長因子:具有促進不同類型細胞生長效應的細胞因子</p><p>  六、趨化因子:具有趨化作用的細胞因子, 能吸引免疫細胞到免疫應答局部,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和免疫病理反應</p><p><b>  各種因子的比較</b></p><p> ?。ǘ┘毎蜃拥墓餐匦?lt;/p><

78、;p>  1.效應方式的多樣性(自分泌:作用于細胞本身; 旁分泌:作用于比鄰細胞; 內(nèi)分泌: 通過血液運輸作用于靶細胞)</p><p>  2、分泌的自限性和效應的短暫性</p><p>  (1)細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個短暫、自我控制的過程。(2)半衰期短</p><p>  3、作用的高效性和多效性</p><p>  多效性:

79、(1)促進B細胞的增殖,活化,分化(2)促進胸腺細胞的增殖</p><p>  (3)促進肥大細胞的增殖</p><p>  高效性:極微量(pmol/L)即可發(fā)揮很強的生物效應</p><p><b>  4、作用的交叉性</b></p><p>  雙向性:同一細胞因子可顯示完全相反的生物活性</p>

80、<p>  網(wǎng)絡性:多種細胞因子相互聯(lián)系</p><p><b>  白細胞分化抗原</b></p><p>  (1)免疫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zhì)基礎是細胞膜分子</p><p>  (2)免疫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zhì)基礎是細胞膜分子</p><p>  (3)白細胞分化抗原:指白細胞在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分化的不同階段

81、及細(4)胞活化過程中,出現(xiàn)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記分子。</p><p>  (5)是與細胞發(fā)育、分化、活化有關的膜抗原。</p><p><b>  (6)分化群</b></p><p>  白細胞分化抗原的功能</p><p>  (1)參與免疫細胞識別和信號轉(zhuǎn)導 例:CD4、CD8、CD2</p>&

82、lt;p>  (2)參與免疫細胞活化 例: CD28、CD80、CD86、CD40</p><p>  四、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 (MHC) </p><p> ?。?)概念:在器官或組織移植后引起排斥反應的抗原。</p><p> ?。?)HLA:人類的MHC</p><p>  (3)分類: MHC-Ⅰ類分子、MHC-

83、Ⅱ類分子</p><p> ?。ㄒ唬?MHC-Ⅰ類分子(參與內(nèi)源性抗原的呈遞)</p><p>  分布:所有有核細胞及血小板(包括網(wǎng)織紅細胞)的表面。</p><p>  淋巴細胞 > 腎、肝臟、心臟 > 神經(jīng)組織、肌肉組織</p><p> ?。ǘ?MHC-Ⅱ類分子(參與外源性抗原的呈遞)</p><p&

84、gt;  分布: B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活化的T細胞、胸腺上皮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p><p><b>  免疫細胞</b></p><p>  免疫細胞:所有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及其前體。</p><p>  A造血干細胞;B淋巴細胞;C抗原提呈細胞;D粒細胞;E肥大細胞</p><p>

85、;<b> ?。ㄒ唬㏕淋巴細胞</b></p><p>  A在胸腺(thymus)內(nèi)發(fā)育為成熟T細胞,隨后移行至外周淋巴組織。</p><p>  B負責特異性細胞免疫,并對體液免疫也起輔助和調(diào)節(jié)作用。</p><p>  1、T細胞的分化和發(fā)育</p><p>  成熟T細胞庫的基本特性</p><

86、;p>  A識別抗原的MHC限制性;B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p><p>  雙陰性細胞(DN,CD4-CD8-) 雙陽性細胞(DP,CD4+CD8+) 陽性選擇(獲得MHC限制性識別能力) 陰性選擇(獲得自身耐受) 成熟的單陽性細胞</p><p>  2、T細胞的表面標志</p><p> ?。?)AT細胞抗原受體(TCR);B是T

87、細胞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的受體 ;C與CD3分子結合形成復合物</p><p>  TCR 有αβ γδ四種肽鏈</p><p>  根據(jù)TCR異二聚體的不同組成,可分為:TCR αβ,占90%; TCR γδ 參與非特異免疫應答</p><p>  (2)白細胞分化抗原(CD)A、CD3 所有T細胞表面 ;B 、CD4 輔助性T細胞表面;C 、CD8

88、 細胞毒性T細胞表面;D 、CD28 轉(zhuǎn)導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協(xié)同刺激信號)</p><p><b>  CD4</b></p><p><b>  結構:</b></p><p>  功能:與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MHC-Ⅱ類分子結合,增強信號轉(zhuǎn)導 </p><p>  臨床意義:輔助診斷疾?。?/p>

89、艾滋病)</p><p><b>  CD8</b></p><p><b>  結構:</b></p><p><b>  功能:</b></p><p>  與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MHC-Ⅰ類分子結合,增強信號轉(zhuǎn)導</p><p><b> 

90、 (3)細胞因子受體</b></p><p>  調(diào)節(jié)T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p><p><b>  (4)絲裂原受體</b></p><p>  有絲分裂原(如PHA、Con A)可以使T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淋巴母細胞。</p><p>  臨床意義:通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試驗判定機體T細胞的免疫功能。&

91、lt;/p><p>  根據(jù)CD分子表型不同分:</p><p>  CD4+T細胞 CD3+、CD4+、CD8 –</p><p>  CD8+T細胞 CD3+、CD4 –、CD8 +</p><p>  CD4+ T淋巴細胞 Th細胞(輔助性T細胞)</p><p> ?。?) CD8+ T淋巴細胞 T

92、c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CTL)細胞免疫應答的主要效應細胞,可特異性殺傷靶細胞。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p><p><b> ?。ǘ〣淋巴細胞</b></p><p>  B淋巴細胞來源于骨髓。(bone marrow)</p><p>  B細胞是體內(nèi)產(chǎn)生抗體(免疫球蛋白)的細胞,主要執(zhí)行體液免疫,

93、也具有抗原呈遞功能。</p><p>  1、B細胞的分化發(fā)育</p><p>  A不依賴抗原刺激的骨髓內(nèi)分化階段;</p><p>  意義:獲得功能性BCR;獲得自身耐受。</p><p>  B依賴抗原刺激的外周分化階段;</p><p>  意義:分化成漿細胞或記憶性B細胞</p><p&

94、gt;<b>  B細胞的發(fā)育過程 </b></p><p>  2、B細胞的表面標志</p><p>  B細胞抗原受體(BCR)</p><p>  化學本質(zhì)是免疫球蛋白</p><p>  功能:識別各種抗原,使B細胞活化并分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不同抗體,發(fā)揮體液免疫的功能。</p><p> 

95、 BCR與Igα/Igβ異二聚體結合,形成BCR復合物</p><p>  (2)白細胞分化抗原</p><p>  A、CD19/C21/CD81:輔助B細胞活化</p><p>  B、CD40:與T細胞表面的CD40L結合,激活B細胞,阻止B細胞凋亡</p><p>  C、CD80/CD86:共刺激分子</p><

96、p>  (3)細胞因子受體 </p><p>  (4)補體受體 CR1、CR2,促進B 細胞活化</p><p>  (5)絲裂原受體 如LPS受體,與LPS結合后,直接誘導靜息B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p><p><b>  (6)Fc受體</b></p><p>  B細胞亞群 根據(jù)是否表達CD

97、5,將B細胞分為2個亞群:</p><p>  B1( CD5+):在體內(nèi)出現(xiàn)的比較早,抗原識別譜窄。</p><p>  B2( CD5-):即通常所稱的B細胞,是參與體液免疫的主要細胞。</p><p><b> ?。ㄈ┛乖岢始毎?lt;/b></p><p>  定義:是能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并將抗原信息提呈給淋巴細

98、胞的細胞。</p><p>  分類:A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等</p><p>  B兼職抗原遞呈細胞—內(nèi)皮細胞、纖維母細胞、上皮細胞、間皮細胞等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等(遞呈能力弱),屬廣義APC。</p><p><b>  1、單核吞噬細胞</b></p><p>  包括:單核細胞和巨噬

99、細胞</p><p>  特點:有較強的黏附玻璃或塑料表面的特性,而淋巴細胞無此能力。</p><p>  表面分子:MHC-I、 MHC-II類分子、粘附分子、 FcR、補體受體、LPS受體、CKR等</p><p>  功能:A吞噬和殺傷作用 B抗原遞呈作用 C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p><p>  2、樹 突 狀 細 胞</p>

100、<p>  胞膜有許多樹狀突起,胞漿內(nèi)無溶酶體及吞噬體,沒有或有較弱的吞噬功能</p><p>  高表達MHC-II類抗原和多種粘附分子</p><p>  可有效誘導靜息T細胞活化</p><p>  生物學功能:A對T、B細胞遞呈或提供抗原B誘導免疫耐受C調(diào)節(jié)免疫應答和誘導T細胞亞群的分化等</p><p><b>

101、;  3、B淋巴細胞</b></p><p>  活化的B細胞能表達豐富的MHCⅡ類分子,具有加工處理抗原并提呈給T細胞的功能。</p><p>  內(nèi)吞抗原的方式:A非特異性的胞飲作用B通過BCR介導的內(nèi)吞</p><p><b>  抗原加工遞呈的意義</b></p><p>  A實現(xiàn)免疫系統(tǒng)對非己抗原

102、的免疫監(jiān)視作用B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p><p><b>  免疫應答</b></p><p><b>  免疫應答的概念</b></p><p>  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基本過程(活化信號、效應細胞和分子)</p><p>  體液免疫應答的一般規(guī)律</p><p><b&

103、gt;  第一節(jié) 概 述</b></p><p>  機體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后,體內(nèi)的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對抗原分子進行識別后,引起相應的淋巴細胞發(fā)生活化、增殖、分化,進而產(chǎn)生一系列免疫效應的整個生理過程,稱為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p><p>  生物學意義:識別“自己”與“非己”,以及時清除外來異物,保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但不適當?shù)拿庖邞鹨矔?/p>

104、成機體的損傷。</p><p>  免疫應答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淋巴結、脾臟等外周免疫器官</p><p><b>  免疫應答的類型</b></p><p><b>  免疫應答的過程</b></p><p>  感應階段:指APC對抗原性異物的捕獲、加工處理和呈遞以及特異性淋巴細胞對呈遞抗原的識別。

105、</p><p>  反應階段:識別抗原后的淋巴細胞在細胞因子的作用下發(fā)生活化、增殖、分化為致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階段。</p><p>  效應階段:指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釋放效應性淋巴因子或直接發(fā)揮特異性細胞殺傷作用的過程。</p><p>  根據(jù)介導效應的主要免疫細胞不同</p><p>  體液免疫 B細胞介

106、導</p><p>  細胞免疫 T細胞介導</p><p><b>  一、細胞免疫</b></p><p>  概念:T細胞結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通過直接殺傷靶細胞(CTL)或產(chǎn)生多種細胞因子(Th1)而發(fā)揮作用。</p><p><b>  感應階段</b>&

107、lt;/p><p>  抗原的處理和遞呈A內(nèi)源性抗原—MHCⅠ類分子途徑 B外源性抗原—MHCⅡ類分子途徑</p><p>  T細胞識別抗原:通過TCR識別APC表面表達的抗原肽-MHC-Ⅰ/Ⅱ類分子復合物</p><p><b>  內(nèi)源性抗原</b></p><p>  1.特點:由MHC I類分子提呈</p&g

108、t;<p>  2.來源:A病毒和一些細菌感染細胞后,于胞漿內(nèi)及胞核內(nèi)合成的抗原;B腫瘤細胞合成的腫瘤抗原。</p><p><b>  外源性抗原</b></p><p>  1.特點:由MHC II類分子遞呈</p><p>  2. 來源:細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質(zhì)。 </p><p>  T細胞

109、的識別抗原的特點A、T細胞識別抗原具有MHC限制性。</p><p>  MHC限制性:TCR識別APC呈遞的抗原肽時,必須同時識別與抗原肽形成復合物的自身特定種類的MHC分子。</p><p>  CD4+ T細胞識別APC遞呈的MHC II-肽復合物;</p><p>  CD8+ T細胞識別APC遞呈的MHC I-肽復合物。</p><p

110、><b>  反應階段</b></p><p>  T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p><p>  T細胞的活化需要雙信號</p><p>  第一信號(抗原信號):T細胞表面的TCR識別APC表面表達的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p><p>  第二信號(共刺激信號):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與T細胞表面表達的相

111、應受體相互作用。</p><p><b>  T細胞的增殖</b></p><p>  表達細胞因子及相應受體,進一步促進T細胞活化、增殖:IL-1、IL-2、IFN-γ、</p><p>  IL-4、5、6;TNF等</p><p>  CTL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p><p><b&

112、gt;  效-靶細胞結合</b></p><p>  CTL的粘附分子——靶細胞的相應受體</p><p><b>  致死性攻擊</b></p><p>  穿孔素 細胞溶解</p><p>  顆粒酶 細胞凋亡</p><p><b>  FasL

113、途徑</b></p><p>  CD4+Th1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p><p>  產(chǎn)生多種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p><p>  1.IL-2:A促進CD8+Tc細胞增殖分化;B促進CD4+TH1細胞合成細胞因子,擴大免疫效應</p><p>  2.TNF-:激活中性粒細胞并增強其吞噬殺菌能力。</p>

114、<p>  3.IFN-:A活化M,增強其吞噬、殺傷能力;B活化NK細胞。</p><p>  細胞免疫的生物學效應:A抗感染主要針對細胞內(nèi)寄生物(某些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B抗腫瘤;C免疫損傷:參與DTH、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應</p><p><b>  二、體液免疫</b></p><p>  B細胞的雙重功能身份:A

115、抗體產(chǎn)生細胞 B抗原呈遞細胞</p><p>  作為抗原呈遞細胞,作用模式和機制同前述的APC作用機制是一樣。</p><p>  體液免疫的概念:由B細胞介導,B細胞結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由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在體液中發(fā)揮作用。</p><p>  過程:感應階段、反應階段、效應階段</p><p> ?。ㄒ唬└袘A段:抗原的攝

116、取與識別</p><p>  B2細胞對TD-Ag的應答</p><p>  特點:1.需要Th的輔助 2.可引起細胞免疫應答 3.可形成記憶細胞,有再次應答反應</p><p><b> ?。ǘ┓磻A段</b></p><p>  B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p><p>  B細胞的活化需要

117、雙信號</p><p>  第一信號:BCR結合特異性抗原表位</p><p>  第二信號(共刺激信號):由共刺激分子對間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p><p>  共刺激分子對中以CD40-CD40L最為重要</p><p>  B細胞增殖分化 漿細胞</p><p><b>  記憶性B細胞</b>

118、;</p><p><b> ?。ㄈ┬A段</b></p><p>  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合成分泌抗體,抗體發(fā)揮抗菌、抗毒素、抗病毒作用。</p><p>  記憶B細胞,參與再次免疫應答。</p><p><b>  抗體產(chǎn)生的一般規(guī)律</b></p><p><

119、;b>  初次應答</b></p><p>  再次應答(回憶應答)</p><p><b>  初、再次應答的比較</b></p><p><b>  初次應答</b></p><p>  機體初次接受適量抗原刺激后,經(jīng)過一段相對較長的潛伏期后,才能在血清中出現(xiàn)含量較低、持續(xù)時間

120、較短、以IgM為主的抗體。</p><p>  IgG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此時抗體與抗原親合力較低。</p><p><b>  再次應答</b></p><p>  初次應答后,當抗體下降并恢復正常時,再用相同的抗原進行免疫,則抗體產(chǎn)生的潛伏期明顯縮短,抗體含量明顯上升,且維持時間更為長久。</p><p>  抗體親合力

121、高,以IgG抗體為主,也叫回憶應答</p><p><b> ?。ㄈ┮饬x</b></p><p>  1.證明適應性免疫應答具有記憶性;2.是疫苗接種的理論基礎;3.非活疫苗預防接種,常需二次以上。</p><p><b>  思考題</b></p><p>  免疫應答可分為B細胞介導的____

122、__和T細胞介導的______。</p><p>  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是什么?</p><p>  初次免疫應答產(chǎn)生的抗體主要是______,再次免疫應答產(chǎn)生的抗體主要是______。</p><p><b>  第十四章 超敏反應</b></p><p>  是指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發(fā)生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

123、為表現(xiàn)的特異性免疫應答</p><p><b>  超敏反應分型</b></p><p> ?。?)I型超敏反應—— 速發(fā)行超敏反應 (2)II超敏反應——細胞毒型超敏反應 (3)III型超敏反應——免疫復合物型超敏反應 (4)Ⅳ型超敏反應——遲發(fā)型超敏反應</p><p>  I型超敏反應(速發(fā)型或過敏反應)</p><

124、p>  學習要求:1.掌握特點、發(fā)生機理 2.熟悉常見疾病和防治原則3.了解影響發(fā)病的因素</p><p>  主要特征:(1)出現(xiàn)快,消退也快(2)生理功能紊亂為主,無明顯組織損傷</p><p> ?。?)有明顯個體差異和遺傳背景</p><p>  一、參與I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成分和細胞</p><p>  (一)變應原——小分子

125、物質(zhì)</p><p>  吸入性變應原:低劑量時誘發(fā),花粉、塵螨、真菌、動物皮屑、羽毛等</p><p>  食入性變應原:高劑量時誘發(fā),牛奶、雞蛋、魚、蝦、蟹等</p><p>  化學藥物+組織蛋白——變應原: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麻醉藥、有機碘等</p><p> ?。ǘ┳儜兀?IgE抗體</p><p> 

126、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體、氣管和胃腸道</p><p>  黏膜下固有層淋巴組織中的B細胞產(chǎn)生</p><p><b> ?。ㄈ┬毎?lt;/b></p><p>  IgE + 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機體致敏</p><p><b> ?。ㄋ模┥锘钚晕镔|(zhì)</b></p>

127、<p>  組胺、激肽原酶、白三烯等-毛細血管擴張、</p><p>  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氣管及胃腸道平滑肌收縮</p><p>  二、I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過程和發(fā)生機制</p><p>  詳情請參照書上84頁示意圖</p><p>  三、臨床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p><p> ?。?)呼吸道

128、過敏反應 (2)消化道過敏反應 (嘔吐,腹瀉)</p><p> ?。?)皮膚過敏反應(蕁麻疹)</p><p><b>  小結常見疾病</b></p><p>  過敏性休克(藥物:PG ; 血清:馬血清)</p><p>  呼吸道過敏反應(支氣管哮喘; 過敏性鼻炎(花粉癥、枯草熱))</p><

129、;p>  消化道過敏反應(過敏性胃腸炎)</p><p>  皮膚過敏反應(蕁麻疹、濕疹)</p><p>  四、I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p><p>  1. 變應原皮試 2. 脫敏治療 3. 藥物治療</p><p><b>  藥物治療</b></p><p> ?。?)抑制

130、生物活性介質(zhì)合成和釋放:異丙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甲基黃嘌呤、氨茶堿</p><p> ?。?)生物活性介質(zhì)的拮抗劑:息斯敏、阿司匹林</p><p> ?。?)改善效應器官反應性:腎上腺素、葡萄糖酸鈣</p><p>  II型超敏反應(細胞溶解或細胞毒型)</p><p>  特點:1、IgG或IgM類抗體介導,補體、吞噬細胞和K細胞參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