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傳統(tǒng)能源日趨減少的背景下,生物質能源無疑成為除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第四大能源。能源林作為生物質能源,以其可再生性、清潔、低碳等優(yōu)勢,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針對我國能源林培育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本研究以一年生海州常山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不同栽培密度、輪伐期以及平茬高度對海州常山生物量的影響,結合不同種源海州常山的熱值,初步確定海州常山能源林適宜的種植密度、輪伐期,并為今后海州常山能源選擇指標的確定奠定基礎。
原料短缺問題一
2、直是阻礙造紙業(yè)發(fā)展的首要問題,僅依靠進口木漿、木材對發(fā)展我國造紙業(yè)不是長久之計。本試驗對海州常山的紙漿性能指標進行初步研究,探討海州常山的造紙制漿的可行性。同時比較海州常山和楊樹的紙漿性能差異,從而為進一步評價海州常山的制漿造紙性能提供科學依據(jù)。
研究于2012~2013年在山東農業(yè)大學林學實驗站和郯城、新泰苗圃地以海州常山一年生扦插苗為材料,設置2個輪伐期(為1年和2年)、3個種植密度(40000株/hm2、20000株/h
3、m2、13333株/hm2)以及3種平茬高度(0cm、20cm和40cm)的試驗,結合對莖干熱值及造紙制漿特性的測定分析,確定海州常山生物質能源林和紙漿林的最佳栽培和經營方式,為海州常山的能源林和紙漿林良種選育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栽培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可導致海州常山不同的生物量的積累。3種平茬高度中,以40cm的獲取的生物量最大,其次為20cm。不同的經營密度對海州常山也有
4、一定影響。測定的3個密度的海州常山的生物量,密度越大,單株的生物量越小,但單位面積的生物量卻是最大。
(2)對海州常山熱值研究表明:不同種源海州常山的熱值存在差異。本文采用彈氧熱值熱量儀和直接灰分測定法,分析了海州常山12個種源的木質材料熱值和灰分含量,發(fā)現(xiàn)海州常山種源間木質材料的平均熱值為15.25 kJ·g-1,與楊樹(I-107)1年生枝條(熱值為15.34 kJ·g-1)相當,低于刺槐(18.45 kJ·g-1);海州
5、常山種源間的熱值差異較大,變異幅度3%。
(3)對海州常山制漿性能研究表明:3個種源的海州常山的纖維屬于超短纖維。山東泰安馬套的海州常山為0.810mm,江蘇連云港的海州常山纖維長度為0.766mm,河南欒川的海州常山纖維長度最短,0.552mm。單從纖維長短來看,只有山東泰安馬套的海州常山可以用來造紙。3個種源的海州常山在化學組分上相差不大,綜纖維素含量均超過84%,比一般的闊葉紙漿材纖維素含量高。木素和灰分的含量也較少。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州常山生長特性與抗逆性的研究.pdf
- 海州常山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初步研究.pdf
- 海州常山的化學成分研究.pdf
- 用地適宜性評價
- 木梁適宜性加固技術的試驗研究與分析.pdf
- 特色野生蔬菜海州常山的開發(fā)利用
- 桉樹人工林能量結構特征與能源林品種選擇.pdf
- 岱山港吞吐量預測與建港適宜性分析.pdf
- 用地適宜性判斷與坡度的關系
- 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
- 南陽市中心城區(qū)公園用地適宜性分析.pdf
- 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研究.pdf
- 白術生態(tài)適宜性區(qū)劃研究.pdf
- 干線協(xié)調下的公交優(yōu)先適宜性分析與優(yōu)化建議.pdf
- 醫(yī)療設備采購適宜性評價
- 巨桉紙漿原料林造林密度效應研究.pdf
- 楊樹短輪伐期紙漿林基地建設研究.pdf
- 宣漢縣水稻適宜性評價.pdf
- 桉樹紙漿用材林良種選育技術研究.pdf
- 綠色住居界面機理與適宜性途徑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