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形態(tài)變異和遺傳多樣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黃魚(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中國沿海重要的經濟魚類,但由于過度捕撈和環(huán)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其產量逐年減少;雖自上世紀80年代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以來,小黃魚資源量有一定程度回升,但仍未恢復至良好狀態(tài)。本文以采自中國沿海的五個小黃魚地理群體——福建沙埕(Sha Cheng,SC)群體、浙江臺州群體(Tai Zhou,TZ、江蘇連云港群體(Lian Yun Gang,LYG)、山東煙臺群體(Yan Tai,YT)以及

2、遼寧東港群體(Dong Gang,DG)為研究對象,基于形態(tài)框架數(shù)據(jù)、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b,Cytb)全序列和控制區(qū)(D-loop)全序列,對其群體形態(tài)變異和遺傳多樣性進行研究,以期為小黃魚種質資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測量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共186個個體的形態(tài)框架性狀,每個個體測量其體長及18個框架數(shù)據(jù),經去除極值后,取185個有效個體框

3、架數(shù)據(jù)進行形態(tài)變異分析。聚類和判別分析的結果表明:SC、YT、DG和TZ群體依次聚類在一起,最后和連云港群體(LYG)相聚。判別分析結果顯示群體綜合判別準確率達98.9%。
   二、測定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共114個個體的線粒體細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全長1141bp,均無插入/缺失),共檢測到94個單倍型,祖先單倍型為hap39,單倍型多樣性指數(shù)(Hd=0.992)和核苷酸多樣性指數(shù)(π=0.45%)表明小黃魚5個地

4、理群體具有較高的單倍型多樣性和較低的核苷酸多樣性。利用K-2-P模型(Kimura-2-parameter)計算的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內與群體間的遺傳距離分別為0.375%~0.574%和0.386%~0.540%,表明群體內與群體間差異很小;利用單倍型構建的鄰接樹(Neighbor-joining tree)和單倍型網(wǎng)絡圖(network)表明五個群體間的個體分布無明顯的聚集性;五個群體間遺傳分化指數(shù)(Fst)在0.00019~0.02

5、474之間,表明小黃魚地理群體間遺傳分化均很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的結果顯示,群體間遺傳差異不顯著,群體的變異主要集中在群體內部。Tajima'D和Fu's Fs的中性檢驗表明五個地理群體均顯著偏離中性,提示可能經歷過群體擴張或瓶頸。
   三、測定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共115個個體線粒體控制區(qū)(D-loop)全序列(全長796~798bp,其中DG群體有2個堿基插入/缺失,TZ群體有1個堿基的插入/缺失),共定義單倍型1

6、07個,主體單倍型為H33;單倍型多樣性指數(shù)(Hd=0.998)和核苷酸多樣性指數(shù)(π=1.075%)顯示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具有較高的單倍型多樣性和偏低的核苷酸多樣性;利用K-2-P模型(Kimura-2-parameter)計算的小黃魚五個地理群體內與群體間的遺傳距離分別為0.927%~1.359%和0.993%~1.227%,表明群體內與群體間差異均很小;利用單倍型構建的鄰接樹(Neighbor-joining tree)和單倍型網(wǎ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