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問題研究</p><p> 摘 要 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截止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shù)量達到5.3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39.9%。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隨著人們在互聯(lián)網傳播思想和進行交流,各種新興媒體和信息通道得到了充足的發(fā)展,例如博客、播客、論壇、通信軟件(QQ、MSN)、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平臺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網絡信息的產生和傳播
2、。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沒有地域限制,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和敏感問題,瞬間通過互聯(lián)網的各種媒體通道就傳遍世界。網絡輿論已經成為現(xiàn)實里的社會輿論的風向標,正深刻地改變著社會輿論環(huán)境和輿論格局,日益展示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網絡輿情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政府的執(zhí)政形象和公信力。 </p><p> 關鍵詞 網路輿情 影響 措施 </p><p> 作者簡介:李岳,湖北工業(yè)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3、 </p><p>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3)03-169-02 </p><p> 很多時候,網絡輿論己經成為了社會輿論的風向標。網絡輿情也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社會上產生某些重大事件后,會通過網絡迅速成為輿情熱點和焦點,再加上應對不當而迅速傳播開來,甚至演變成為地方性或全國性的一場輿情危機。其迅猛發(fā)展給政治領域帶來了新問
4、題,網絡輿情對地方政府管理的影響日漸顯現(xiàn)。因此,對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問題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 </p><p> 一、網絡輿情的相關理論基礎 </p><p> ?。ㄒ唬┚W絡輿情的含義 </p><p> 輿論:就是公眾對于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時事熱點等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p><p> 輿情:就是指公眾在一定時期,關
5、于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時事熱點等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tài)度、意愿、政治信念、思想、意見和情緒的綜合表現(xiàn)。 </p><p> 網絡輿情:是指公眾通過互聯(lián)網對網絡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問題所表達的態(tài)度、意愿、政治信念、思想、意見和情緒的綜合表現(xiàn)。網絡輿情的傳播者主要是網民,借助互聯(lián)網的各種媒體形式、信息通道,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等。 </p><p> ?。ǘ┚W絡輿情的影響 </p>
6、;<p> 網絡輿情,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有著積極影響,也有著消極影響,無論什么樣的影響都對現(xiàn)實的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充當“風向標”的作用。要正確應對和引導網絡輿情,必須首先了解網絡輿情的雙重影響。 </p><p> 1.網絡輿情的積極影響 </p><p> 增加了解民意,傾聽民聲的新渠道,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 </p><
7、;p> 加強了公眾對政府執(zhí)政的監(jiān)督,政府執(zhí)政透明度提高,吸引更多人參與政治,表達自己的看法、政治信念等; </p><p> 政府開通了網絡問政,使政府對國家的行政管理更加便捷和及時。 </p><p> 2.網絡輿情的消極影響 </p><p> 網絡輿情的消極影響主要在于,網絡輿情具有放大和轟動效應,一旦負面的、消極的網絡輿情,沒有及時控制,會造成
8、民眾恐慌,引發(fā)社會動亂。網絡輿情的真實性,難以控制。由于網絡輿情主要是網民的看法和意見,一般比較片面。 </p><p> ?。ㄈ┚W絡輿情的傳播過程 </p><p> 網絡輿情從產生到最終產生影響的傳播過程,大體要有6個步驟,彼此之間緊密相連,如下圖: </p><p> ?。?)事件發(fā)生→(2)刺激性信息傳播→(3)網民態(tài)度、意見和情緒的形成→(4)網絡交流
9、互動→(5)網絡輿情的形成→(6)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p><p> 從網絡輿情的傳播過程來看,引導網絡輿情的最佳時機是在刺激性信息大肆傳播的時候之前,這個時候介入并引導網絡輿情,能有效防止負面影響的產生。 </p><p> 二、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問題 </p><p>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p&
10、gt;<p> ?。ㄒ唬┤狈τ行У?、完善的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的評價體系 </p><p> 要公開公正地監(jiān)督和評價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需要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信息時代,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也是其執(zhí)政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合理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評價體系,可以讓政府找到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便改進相關措施。 </p><p> ?。ǘ┑胤秸畱獙W絡輿情機制和流程不完善
11、</p><p> 由于網絡輿情突發(fā)性比較多,而且傳播速度快,所以當網絡輿情熱點爆發(fā)時,需要政府在最短的時間里,組織人員和資源,進行分析,并妥善處理。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從調查分析和新聞發(fā)布處理結果,把這一過程流程化,減少處理過程的時間,避免滯后性,防止網絡輿情進一步發(fā)展或惡化。 </p><p> ?。ㄈ┗ヂ?lián)網管理和法律法規(guī)不規(guī)范 </p><p
12、> 公眾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自由、隨意發(fā)表任何意見和觀點,既不需要承擔任何后果和責任,也不受任何控制。這樣,就給政府執(zhí)政帶來困難,面對網絡上眾多的言論信息,辨別信息的真?zhèn)尉秃苤匾?。需要加強互?lián)網虛擬環(huán)境的管理和治理,健全法律法規(guī),對于涉嫌故意錯誤引導民眾,發(fā)布錯誤信息的網民,要給予嚴懲,以示儆尤。 </p><p> ?。ㄋ模W絡輿情傳播規(guī)律和特點認識不足 </p><p> 比如說
13、網絡輿情具有時效性,傳播速度快,一旦網絡輿情處理一旦滯后,會造成更大的社會輿論和轟動,甚至給國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例如2012年8月沈陽“打假事件”,由于政府處理滯后,造成商家集體停業(yè)半個月之久,有媒體戲稱“滿城盡是卷簾門”,不僅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方便,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p><p> 三、提高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的措施 </p><p> ?。ㄒ唬┘訌?/p>
14、與主流媒體互動,形成主流輿論強勢 </p><p> 由于網絡輿情具有意見導向性,所以必須加強與主流媒體互動,形成主流輿論強勢,以引導網絡輿論。在主流媒體或重要門戶網站,及時將重點、熱點工作信息公布。要充分利用公眾媒體,建立應對網絡輿情的聯(lián)動機制。爭取傳統(tǒng)媒體的支持,及時、客觀地發(fā)布信息,爭取到廣泛的理解、合作與支持,避免出現(xiàn)不利的輿論導向。 </p><p> (二)重視網絡輿情,厲
15、行官員問責制 網絡輿情,其實是民意的一種利益訴求。重視網絡輿情,就是傾聽民聲。政府要意識到民心可用、民怨可畏,積極解決民怨,得民心得天下。所以,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視網絡輿情,積極吸納網絡輿論,科學合理合情處置相關問題。 </p><p>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guī)定》要求:領導干部對群體性、突發(fā)性事件處置失當,導致事態(tài)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必須問責。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
16、己在新聞發(fā)布和說服公眾方面的工作不足,卻遷怒于無辜的當事人和網民,恐怕是有失公允的。群體性事件處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實真相,懲處民眾暴力和恢復社會秩序,懲戒不作為或有問題的官員。甕安事件以來各地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經驗教訓一再表明,這三件事孰先孰后,很有講究,效果也大不一樣。 </p><p> ?。ㄈ嫿ňW絡問政新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力 </p><p> 面對網絡輿論的發(fā)展,我國地
17、方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傳統(tǒng)模式已經于之不適應,必須針對互聯(lián)網時代,構建新的執(zhí)政體系,即網絡問政新體系。網絡問政新體系包括建立政府門戶網站,開通實名認證微博,建立各熱門網站論壇、社區(qū)、通信軟件(QQ、MSN)帳號,借助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平臺問政等。 </p><p> 網絡輿論、網絡在反映群眾心聲、表達群眾訴求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運用得當?shù)脑挘梢猿蔀辄h和政府發(fā)現(xiàn)問題的“顯微鏡”、體察民情的“晴雨表”。要認真對待網民
18、留言,通過網民留言辦理工作,建立網民與地方官員直接對話的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寬信息溝通渠道,認真聽取群眾的好意見、好想法、好思路,努力集思廣益,避免閉門造車,從而使決策制定體現(xiàn)公正性、增加透明性,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p><p> 網絡問政的意義在于對民意結果的運用,要確保民眾反映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確保群眾貢獻的智慧得到有效發(fā)揮,從而把網絡優(yōu)勢轉化為執(zhí)政的優(yōu)勢。網絡問政應該
19、常態(tài)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要以建立長效機制為目標,完善信息運作體系,細化工作職責,加強組織協(xié)調,建立順暢的輿情集中、歸納、核實、提煉、處理、反饋的機制,讓網絡成為干群溝通聯(lián)系的綠色通道。各級領導干部是網絡問政的主體,也是網絡建設和維護的主體,在掌握網絡技能的基礎上,必須樹立以人為本、開明開放的執(zhí)政理念,以寬闊的胸懷、強大的承受力、超強的應對能力,通過論壇、聊天室、電子信箱、博客等形式與網民交流,引導群眾思想和社會輿論。要通過科學民主的程序
20、,把網民民意內化成一種良性的執(zhí)政思維與行動,爭取更大范圍的理解和支持,自覺把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轉化為推進社會治理的現(xiàn)實動力和強大合力。真正做到讓網民滿意、使工作受益,以實際行動解民之憂、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p><p> 綜上所述,新時期,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是地方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上網去查詢和閱讀各種新聞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各種網絡輿情
21、熱點事件層出不窮時,地方政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總結和研究最近幾年地方政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對于政府部門更好地實施網絡問政具有重大意義和實際指導作用。 </p><p><b> 參考文獻: </b></p><p> [1]王國華,曾潤喜,方付建.解碼網絡輿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p><p> [2]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地方政府應對自媒體網絡輿情能力研究.pdf
- 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建設研究.pdf
- 淺析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問題及思考
- 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能力的系統(tǒng)動力學研究.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研究
- 96195.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聯(lián)動應急機制研究
- 網絡輿情視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問題研究
- 我國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管理問題研究.pdf
- 當前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問題研究.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pdf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策略.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研究.pdf
- 44696.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建設研究——以杭州市為例
- 佛山市市縣級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研究.pdf
- 河南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監(jiān)管研究.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研究——以珠海市為例.pdf
- 網絡輿情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pdf
-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研究——以A市應對H公司環(huán)保事件為例.pdf
- 淺析地方政府在危機事件中的輿情應對.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