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行記</p><p><b> 神奇的夢 </b></p><p> 臨行前一天晚上忙到3點才睡,只睡了兩個小時,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一個神人給我布置任務,叫我跟師兄分工合作,激發(fā)玉石的力量。我接受了任務,回頭看見一個鶴發(fā)童顏的老頭望著我,我心里明白這人是姜子牙,因為我母親姓姜,她常說姜太公是我們的祖先,所以看見姜
2、太公就感覺特別親切。姜子牙一言不發(fā),只是笑瞇瞇地望著我,那笑容簡直暖到心里了。醒來之后,我有點奇怪,怎么會夢見姜子牙?我是極少夢見神仙的人啊! </p><p> 今天,考察團一行人等在車上討論我們要去的目的地渭源。阿克蘇的盧法政先生說,姜子牙就在渭河上釣魚的。我心中一動,此行正是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難怪我會夢見姜子牙! </p><p> 此行渭河道沿線涉及華夏各路文化的源頭節(jié)點:齊
3、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伏羲、周人、秦人……正如葉舒憲先生所言,不了解甘肅,就不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頭。然而,這片地方卻是中國文史研究最神秘的區(qū)域,文化淵遠流長又多元交融,考古材料數(shù)不勝數(shù),文獻、傳說撲朔迷離,太多文化、歷史之謎等待人們?nèi)ヌ綄ご鸢浮N已芯苛硕嗄晁闹刈C據(jù)法,這個方法可以集合傳世文獻(一重證據(jù))、地下文獻(二重證據(jù))、人類學民俗學材料(三重證據(jù))、考古圖像材料(四重證據(jù))的證明力進行立體釋古,這次可以好好檢驗這個方法論神器
4、究竟效果如何了。 </p><p> 我的夢讓前面的行程充滿了更多的神秘元素,讓我充滿了期待,祝愿我們此行順利,收獲滿滿! </p><p><b> 初遇渭河源 </b></p><p> 早上冒雨出發(fā),一路上倒也少了一份夏日炎熱,多了一絲雨潤清涼。車行至一處緩坡,觸目之間青山綠水,早熟作物偶爾一抹金黃,更顯色彩柔和溫暖,雨后云霧繚繞,
5、簡直就是一幅田園牧歌的水墨寫意。同行人等忍不住下車拍照,大呼過癮。繼續(xù)往前走,才發(fā)現(xiàn)這一帶是渭河源風景區(qū),如此土地肥沃水草豐美之地,必然孕育出豐饒的文化。 </p><p> 下午集體參觀了渭源縣博物館,博物館陳列的展品不多,但足以勾勒出這片土地的歷史軌跡。從侏羅紀的魚化石到更新世的牛角化石、鹿角化石、三趾馬牙齒化石,可見此處曾為濕潤溫暖之地。館藏玉石器基本是齊家文化風格,有瑗、璧、璜、戚、斧、鑿等型,皆為素器
6、,石性重,玉質(zhì)普遍不好,另有野豬獠牙璜和獸骨錐。館藏陶器主要包含三種文化類型,可見此地歷史上人來人往,文化多元格局已經(jīng)初現(xiàn)端倪:一為馬家窯文化彩陶,典型紋飾有旋渦紋、網(wǎng)格紋和四圓圈紋;二為齊家文化紅陶,有三耳杯、雙耳壺、折腹高領雙耳罐;三為寺洼文化,有紅陶單耳鬲、紅陶、灰陶雙耳罐,馬鞍形口沿為一大特色。 </p><p> 從博物館出來,葉舒憲老師帶著幾個玉器藏友見縫插針去了渭源縣的古玩城。一個小小渭源縣竟然也
7、有古玩城,可見此地古玩頗有市場。遺憾的是,今天不是古玩集市時間,僅有兩處店鋪開門。葉老師一進古玩市場立刻換了老陜話,跟店主嘮嗑兒砍價,如此親和作風,深諳人類學田野考察精髓,令人欽佩。古玩店的文化期古玩基本是齊家玉器風格,皆屬普品,對我這樣求精不求多的藏友無甚吸引力。同行的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朱鴻先生則是超級發(fā)燒友,按捺不住下手買了一只齊家玉斧,一路把玩,愛不釋手。 </p><p> 在下午與當?shù)馗魑幕块T的座
8、談中,有些信息線索比較意味深長。關于玉石的線索,王綱先生提到渭河流經(jīng)的北寨鎮(zhèn)暖陽口村王貢坪有不少玉器被村民們發(fā)現(xiàn),在民間有不少交易。王枝正先生回顧了他的玉緣:年輕時把祖上相傳的素白玉璧賣了600元,娶了媳婦成了家。有一次購買了2000多元的古玉,不久便轉(zhuǎn)手賣了3000多元,發(fā)了一筆小財。關于多元文化的表現(xiàn),朱元林先生說到渭源的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羌番鼓舞。該舞蹈原名“打西番婆鼓”,由男女西番共同表演,由古羌語演唱,既有男女打情罵俏戲謔逗樂
9、的橋段,又有敬拜四方土地神靈的走四門橋段,還有匯集八方精氣神的攢八卦橋段,反映出羌、藏、漢文化的交流融合,值得深入研究。據(jù)說,在此地有太白山,與陜西的太白山同名;著名的鳥鼠山,也是甘南一帶好些山的通稱;渭源境內(nèi)有三危山,也與敦煌的三危山同名。多處相似的地名,是否暗示了民族文化遷徙的痕跡? </p><p> 晚飯后,考察團的同仁一起去看渭源灞陵橋,那是一座古典純木結(jié)構(gòu)臥式懸臂拱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上有汪精衛(wèi)、
10、楊虎城、林森、于右任、孫科、啟功等諸多名人題詞。在晚霞的映照下,一架木橋飛臥水上,蔣介石所題的“綰轂秦隴”,巧妙地概括了渭河的地理文化地位,作為秦隴交通樞紐的渭河,將會如何牽引和綿延著甘陜地區(qū)的文化,讓我對于明天的渭河源頭以及首陽山、鳥鼠山的考察充滿了期待…… </p><p><b> 隴西溯源 </b></p><p> 玉帛之路考察進入第四天,我們來到隴西進
11、行文化遺址實地踏勘。隴西于公元前272年設郡,有古文化遺址121處。渭河是否真正具有玉石水運通道的性質(zhì)?也許我們可以在渭河沿岸地區(qū)的古遺址考察中獲得一些線索。 </p><p> 在隴西當?shù)卣膮f(xié)助下,我們考察了梁家坪、西河灘、暖泉山三個遺址。梁家坪遺址位于隴西縣首陽鎮(zhèn)梁家村偏南300米處,東為小鴉兒溝西沿、西臨麻家門砂溝東沿,面對魯班山,處于渭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000米,面積
12、約150萬平方米。據(jù)當?shù)匚牟┎块T人員介紹,此處在普查時采集有泥質(zhì)紅陶片,屬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并存遺址。但是,除了一塊遺址標識碑之外,我們放眼望去,盡是莊稼的綠和向日葵的黃,卻并未在地里發(fā)現(xiàn)任何遺跡標本。 </p><p> 首戰(zhàn)無果,我們期待在第二處遺址西河灘有所發(fā)現(xiàn)。同行的考古學者張?zhí)於飨壬宦犖骱訛┚图恿?,他說,西河灘遺址是西周邊界的最西處,作為一個商周考古人,他經(jīng)常在材料上看見而無緣親至。西河灘遺址位
13、于隴西縣鞏昌鎮(zhèn)園藝村西闕坪的一級臺地,東、南兩面被西河環(huán)繞,面對火焰山,東西、南北長、寬各約400米,占地16萬平方米。據(jù)當?shù)匚牟┎块T人員介紹,1965~1966年進行過局部發(fā)掘,發(fā)現(xiàn)有墓葬、窯穴、灰坑,出土了泥質(zhì)灰陶罐、夾砂灰陶繩紋鬲、骨、石器等。張?zhí)於骼蠋熞坏竭z址便開始看風水,看完風水,他胸有成竹地走向一片農(nóng)田,沒走幾步,就在翻新的土里找到了灰陶片。大伙兒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紛紛低頭在土里尋找遺跡標本,集中起來一看,主要都是西周時
14、期的灰陶碎片。 最后讓考察團一行人興奮到頂點的是暖泉山遺址。暖泉山位于隴西縣文峰鎮(zhèn)東鋪村暖泉山渭河南岸高約30米的二級臺地上,臺下不遠處有一座臥龍寺。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當?shù)匚牟┎块T人員帶領我們來到一處遺址中心區(qū)域,接二連三的驚喜發(fā)現(xiàn)讓大家的眼睛都亮了。首先是葉舒憲先生在一處土崖斷層處發(fā)現(xiàn)了連續(xù)10余米的白灰地面遺跡,他說,白灰</p><p> 下午去隴西縣博物館考察
15、,看到了齊家類型的玉琮、玉璧,品相不錯,可惜數(shù)量較少,出土地點也言之不詳。葉舒憲先生在博物館又找到了證明熊圖騰的兩個證據(jù):一個漢代綠釉熊形陶燈座;一個漢代熊陶樓。陶樓上有四頭熊,張嘴長吻鼓腹,上肢上舉,造型夸張又生動。熊陶樓的發(fā)現(xiàn),讓葉舒憲先生興奮不已,一則因為這種類型的陶樓在全國極為罕見;二則因為陶樓反映了漢代伺死如生的神話觀念。按照葉舒憲先生在《漢代的天熊神話再鉤沉》中所言,這些漢熊造型為母熊,如果追溯源頭,應是遠古母神崇拜留下的文
16、化記憶。 </p><p> 在漳河與武山間行走 </p><p> 第五天的考察依然是從遺址到博物館,只不過這次我們在一天之內(nèi)穿越了兩個縣:漳縣與武山縣。從文獻資料來看,渭河開鑿漕渠并進行漕運是在漢代,那么此前的人們是否利用了渭河的水運功能來運輸玉石呢?我們的考察方案是沿著渭河兩岸踏勘文化遺址和山川地形,同時結(jié)合館藏文物進行綜合分析。還在隴西時,我們就聽當?shù)貙W者講,漳縣文化遺存豐富,
17、隨便一個遺址都是滿地陶片,這讓我們對漳縣之行生出了不少期待。 </p><p> 漳縣于東漢章帝元年(76)設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而改名漳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要沖。從隴西縣出發(fā),車行不到一小時就看見了漳河。漳河是渭河的一條大支流,兩岸有很多平緩的臺地,據(jù)說這一帶叫“坪”的地名就有60多處??疾靾F同仁在踏勘完遺址后討論發(fā)現(xiàn),從風水的角度看古人定居的選址標準,他們似乎不太喜歡在大河附近的臺地選址定居,
18、而往往喜歡在其支流臺地上定居。原因,大概是既能得生活交通之便又能防大河洪水之患。這不,在渭河的支流漳河上,就有好幾個文化遺址。我們一行先來到學田坪遺址。該遺址位于漳縣武陽鎮(zhèn)新莊門村學田坪社,北臨漳河,面積為9萬平方米。有了昨天的經(jīng)驗,大家很快在地表及斷面土層采集到仰韶、齊家時期的灰陶和紅陶片。隨后繼續(xù)前行,來到這個村的另一處遺址:岳家坪―徐家坪遺址。這個遺址同樣在漳河南岸,面積約10萬平方米,有兩處較完整的白灰地面房址遺跡??疾靾F一行在
19、此發(fā)現(xiàn)了不少紅陶、灰陶片,大致有常山、齊家、馬家窯類型。張?zhí)於飨壬J為該遺址是一處齊家文化的重要聚落遺址。葉舒憲先生站在臺地上遠眺漳河,感慨萬千地說,這地方位置多好啊,簡直就是齊家人的世外桃源! </p><p> 臨近中午,我們的汽車在山路崎嶇中顛簸騰挪著來到了晉家坪遺址。晉家坪遺址位于新寺鎮(zhèn)大柳樹村,南臨渭河的另一條支流榜沙河,面積約25萬平方米。這是一片非常開闊的臺地,昔日齊家人生活的地方,如今種植著胡麻
20、、玉米和胡豆,胡麻開著大片大片的紫色小花,使整個遺址在凝重中多了幾分靈動浪漫。這一次踏勘有更多的收獲,除了采集到彩陶片、素面紅陶片、灰陶片等樣本,考察團同仁還發(fā)現(xiàn)了石斧、陶環(huán)、玉瑗殘件,從遺物特征分析,該遺址應為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遺址共存時期。葉舒憲先生對陶環(huán)的發(fā)現(xiàn)贊嘆不已,他認為這種陶環(huán)應為手鐲,4000多年前的齊家人如此愛美,可見他們的精神生活是何等豐盈! </p><p> 下午2點,吃完飯,我們得知漳縣博
21、物館因為搬遷無法參觀。于是,惜時如金的考察團立刻調(diào)轉(zhuǎn)車頭直奔武山縣博物館。武山于東漢置新興縣,宋代改名為寧遠縣,1914年因為縣西有武成山而改名武山。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武山縣博物館,卻給了我們意外的收獲。 </p><p> 武山縣博物館有館藏各類文物及標本近3000件,珍貴文物就有200余件,其中一級6件、二級32件。博物館不僅藏有著名的舊石器時代“武山人”頭骨化石,還有中外馳名的石嶺下彩陶。更讓大家激動的是
22、,博物館齊家玉器藏品豐富,有玉鏟、玉鉞、玉鑿、玉璧、玉璜、玉琮等,主要出土于馬力鎮(zhèn)傅家門遺址,洛門鎮(zhèn)東旱坪、大坪頭、西旱坪遺址。其中一個鴛鴦玉琮的出現(xiàn),讓葉舒憲先生十分興奮。鴛鴦玉現(xiàn)產(chǎn)于甘肅武山縣鴛鴦鎮(zhèn)一帶,礦物名稱叫蛇紋巖,主要有武山鴛鴦鎮(zhèn)邱家峽礦點和廟兒灣礦點,據(jù)說,甘肅天水武山鴛鴦玉的儲量為世界第二大礦,現(xiàn)在的武山玉雕即以“夜光杯”為主要產(chǎn)品。葉舒憲先生認為,結(jié)合渭河下游出土的蛇紋石類玉器分析,如果說在華夏文明起源期有一個西玉東輸
23、的運動,那么渭河就是充當西玉東輸先鋒作用的運輸線路。最初東進中原的不是和田玉,而恰恰是武山特產(chǎn)鴛鴦玉。 </p><p> 參觀完武山縣博物館,時間已近6點。在博物館館長的強烈推薦下,我們一行人前往臨時增加的考察點――武山水簾洞。乍一聽,我還以為是花果山水簾洞。然而,站在水簾洞拉梢寺大佛腳下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個號稱亞洲最大的拉梢寺露天摩崖浮雕大佛,主體造像為釋迦牟尼及二脅侍菩薩。在一個巨型的饅頭狀山崖上,
24、釋迦牟尼造像高約41 米,趺坐于蓮臺之上,坐勢有莊嚴升騰之狀,造型風格剛健古樸、敦厚壯實。更為獨特的是,佛座高約17米,以蓮瓣與雄獅、臥鹿、白象相間而成,如此豪華的佛座,實為中國罕見。這個大佛由北周金明公主的駙馬尉遲迥組織僧人建造,他的發(fā)愿文銘刻在摩崖下方:“愿天下和平,四海安樂,眾生與天地久長,周祚與日月俱永?!辈贿^,歷史總是耐人尋味:北周王朝只存在了短短25年,這位英俊仁厚的鮮卑族駙馬所祈禱的“周祚與日月俱永”并沒有實現(xiàn),而眾生倒是
25、連同大佛造像一起與天地久長,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 徜徉在彩陶的美幻世界 </p><p> 自從玉帛之路考察以來,參觀了不少博物館,看了各式各樣的彩陶,我想,必須要為彩陶寫點什么了。 </p><p> 博物館是很奇妙的地方,仿佛一條可以隨意延伸的時空隧道,讓你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任意徜徉,流連于遠古人們的精神世界,去見證時光的滄桑與傳奇。從渭源縣博物館開始,到武山縣博物館、石嶺下
26、彩陶博物館,再到甘谷縣博物館、天水市麥積區(qū)博物館,我與彩陶一次次地遇見,它們的美麗與神秘不斷地撩撥、撞擊著我,向我娓娓述說數(shù)千年前那些歷史淵藪里的火土幻化。 </p><p> 考察團這些天所見到的彩陶類型有距今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然后是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我認為其中以石嶺下類型和馬家窯類型最具特色。 </p><p> 彩陶之美首先在
27、于紋飾,觀之令人思接千載、浮想聯(lián)翩。神秘古樸的紋飾蘊含了古人對于天地萬物的奇思妙想,是解讀古人心理認知世界的符號密碼。學界一般把彩陶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幾何紋飾,典型的圖案有太陽紋、四大圓圈紋、方格紋、三角紋 、水波紋 、波折紋、網(wǎng)紋、旋渦紋、鋸齒紋等;一類是動植物紋飾,典型的圖案有鳥紋、魚紋、蛙紋、鯢紋、葉紋等。此外,也有學者把神人紋飾單獨歸為一類。 </p><p> 我認為,幾何紋飾應是古人對于自然界事物
28、的抽象描繪,馬家窯彩陶幾何紋飾動靜結(jié)合、疏密有致,足以反映出古人高絕的審美水平。流暢的水波紋是古人對于水紋的模擬,垂直俯瞰罐體,真如層層漣漪,水波蕩漾,像一朵盛開的水花。旋渦紋會讓你想起梵高《星空》里那旋轉(zhuǎn)的星河,不知道古人仰望了多少次星空,才把神秘變幻的宇宙星云用飛旋靈動的旋渦紋濃縮于一個罐體。“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這種時空的滄桑感,都被這一個個旋渦紋的彩陶罐凝固下來、呈現(xiàn)出來了。最能體現(xiàn)古人幾何造型能力的是四大圓圈紋。
29、圓圈與網(wǎng)格的巧妙結(jié)合,圖案對陶罐的完美分割,使你驚訝古人的繪圖居然如此和諧精準,據(jù)說不少當代設計師都從馬家窯彩陶的幾何紋飾中找到了靈感。有一位擅長畫曼陀羅的朋友,把馬家窯文化中那些繁復絕妙的幾何圖形跟她畫的曼陀羅進行對比,二者居然有同工之妙。更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佛教“?d”字紋居然早在4000多年前就出現(xiàn)在馬家窯陶罐上,讓人忍不住想追問這原創(chuàng)版權(quán)到底歸誰?彩陶上的“?d”圖案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所以也有學者認為,“?d”是藏族原始
30、苯教的符號,這正好暗示了馬家窯的古羌人分化演變?yōu)楣挪厝说臍v史線索。 </p><p> 那些描繪在陶器上的動物紋樣,多數(shù)是古人圖騰崇拜的體現(xiàn)。李澤厚先生的話可以參考:“動物形象到幾何圖案的陶器紋飾,具有氏族圖騰的神圣含義,即魚紋是半坡氏族的圖騰,鳥紋是廟底溝氏族的圖騰,鳥、蛙紋是馬家窯文化的圖騰?!庇袑W者認為,彩陶上的蛙紋是古人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在遠古時期,母性的生殖力是一個族群繁衍的基本保證,青蛙因為其強悍的生
31、殖力而被人們崇拜,根據(jù)人類學家金芭塔絲對世界范圍內(nèi)文化遺存的考證分析,蛙女神的崇拜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較為普遍??粗切┐髲埶闹?、肚腹?jié)L圓的蛙紋以及分布四周的圓點,也許你會讀懂古人對青蛙的感情,也會由此恍然大悟,原來莫言所寫的《蛙》早有神話原型。石嶺下出土的鳥紋彩陶缽,在一個不規(guī)則的圓圈紋中繪制了變形的鳥紋,以鳥與太陽形的組合來表達“太陽鳥”的象征寓意。最有趣的是,武山縣博物館藏有一只彩陶甕,上繪變體魚紋和鳥紋,演繹了一場遠古時代的魚鳥之戀。
32、我認為,魚紋和鳥紋合一確有陰陽相合之意,當這樣的文化記憶延續(xù)到漢代,畫像磚中就再現(xiàn)了魚鳥相合的題材。 </p><p> 1958 年,甘肅甘谷縣出土了一個彩陶瓶,瓶上彩繪了一個生物形象,圓頭,臉似人面,頜下有須,一雙大眼直視前方,大嘴露出牙齒,身體碩長,腹部有網(wǎng)狀花紋,身體上部有四趾的兩肢伸身上方,跟甘肅民間剪紙的伏羲形象有相似之處。由于這件彩陶瓶出土于甘谷,而這一帶正是傳說中伏羲氏的誕生地,因此有學者推測這
33、是“龍身而人頭”的伏羲氏的雛形。 </p><p> 看了這么多甘肅地區(qū)的彩陶,我聯(lián)想到四川阿壩茂縣的營盤山遺址出土了不少與馬家窯風格相似的彩陶,聯(lián)系到成都地區(qū)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從甘肅馬家窯遺址南下川西高原,這似乎暗示著一條從渭河到黃河流域,經(jīng)岷江上游到成都地區(qū)的文化交流路線。無獨有偶,在烏克蘭考察的中國社科院易華博士發(fā)現(xiàn),千里之外的烏克蘭彩陶與中國的馬家窯彩陶竟然也有相似之處,比如雙聯(lián)罐和人面紋飾,那么到底是
34、誰影響了誰呢?也許,古人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頻繁得多。 </p><p><b> 追思強秦興亡之路 </b></p><p> 這次玉帛之路考察所涉及的路線,恰是秦帝國的發(fā)跡之地。關于秦人起源,其中一說是秦人最早為東夷族的一支,源于東海之濱。秦人先祖伯益為舜馴化鳥獸,得賜嬴姓。后來秦非子為周孝王在?F渭之間(今千河與渭河)養(yǎng)馬,因有功而被封土,族
35、名始稱秦。秦借著隴南水草豐美之地養(yǎng)馬強兵,其后越隴山,進關中,至秦德公元年定都雍城,大秦帝國初露崢嶸。 </p><p> 追蹤大秦帝國的興起之路,我們的考察團 22日先來到甘谷縣毛家坪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張?zhí)於骼蠋熛葞ьI我們來到甘谷磐安鎮(zhèn)考古工作站,毛家坪遺址發(fā)掘出的文物都集中存放在這里。工作站的人員告訴我們,毛家坪遺址共發(fā)掘出墓葬千余座,累計發(fā)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主持發(fā)掘的趙化成先生把秦文化的遺存分
36、為四期,從西周早期一直到戰(zhàn)國中晚期,因此這里是考察早期秦文化的重要遺址。我們參觀了發(fā)掘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一些青銅容器和青銅兵器,還有大量的灰陶器,其中沒有看到玉器,工作人員只拿來一塊素面石璧,說是其間出土的。通過詢問工作站的考古人員得知,早期秦墓出土的玉器極少。然而,從史書所載的秦王用十五城換和氏璧以及秦始皇傳國玉璽的史事來看,秦國又似乎對玉石所代表的權(quán)力象征極其重視。我個人認為,很可能是秦國西越關山之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才逐漸把玉
37、石視為重要戰(zhàn)略物資的。 </p><p> 隨后我們又來到磐安鎮(zhèn)渭河南岸二級臺地上的毛家坪遺址博物館參觀車馬坑,該車馬坑為周代秦墓,一車兩馬,戰(zhàn)馬是殺死后處置的,馬車中間還橫放一長矛,估計為戰(zhàn)車。在西周秦墓中就有車馬坑殉葬,這在其他的諸侯封地墓葬中是比較少見的,秦國最終以車馬優(yōu)勢征服六國,這一趨勢似乎早已注定。 春秋時期秦國的富強,也可以從甘肅省博物館所藏的大堡子山金飾片窺見一斑。禮縣大堡子山秦墓在上世紀
38、90年代遭遇到瘋狂的盜掘,文物大量被盜并非法走私至海外,2015年,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將56片大堡子山流失的金飾片歸還中國,現(xiàn)在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這些金飾片的用途一為棺飾,二為馬的盔甲裝飾。金飾片純度較高,做工精美,有典型的游牧文明特征,堪稱當時工藝的頂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秦人祖先既傳承了商周王朝優(yōu)秀的青銅器圖形和傳統(tǒng)工藝制造技術(shù),又借鑒了中亞、西亞的黃金金片加工工藝。同時也說明了遠在漢武帝時期張騫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秦人早就
39、與中亞、西亞等國家進行了商貿(mào)與文化交流。 </p><p> 為了考察古人如何穿越甘陜古道,往來于甘陜地區(qū),考察團 24日用了一整天時間徒步翻越關山,攀登甘、陜交界處的老爺嶺。我們沿著峽谷向深山進發(fā),沒走幾里路就看見高山草原美景:遠處山巒起伏綿亙,白云悠悠;近處溪水潺潺,綠草如茵,牛羊成群,馬駒撒歡。關山草原曾是秦人養(yǎng)馬的地方,如今看來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依然適合放牧,一眼望去,幾乎重現(xiàn)了當年秦人牧馬的場景。古道上的
40、石板早已參差破碎、遍布苔痕,偶爾能看見石板上經(jīng)年累月磨出的車轍道子。在這條路上,秦人曾經(jīng)越過關山,揮師東進關中,成就霸業(yè);漢人也曾經(jīng)從這條絲綢之路走向甘肅,走向西域,交流東西文化??疾靾F同仁花了三個多小時終于登上關山老爺嶺,在老爺嶺上極目遠眺,東面流淌的是陜西的千河,西面流淌的是甘肅的馬鹿河,一腳踏甘陜,一念思古今,給我們帶路的當?shù)貙W者王成科老先生所寫的一首詩非常形象: </p><p> 登上隴頭攬八荒,陜甘
41、橫亙一堵墻。 </p><p> 王師出塞恨嶺高,仕宦升謫怨坂長。 </p><p> 越過關山,進入關中渭河流域,秦人的足跡越發(fā)剽悍霸氣。透物見人,從墓葬器物可以很真切地看出秦文化發(fā)展演變的軌跡。這次玉帛之路考察,我們在陜西隴縣博物館看到了大量從當?shù)貞?zhàn)國時期秦墓出土的青銅器,既有實用器,又有祭祀器,器形粗獷豪放,透著一股子土豪氣質(zhì)。此外,也有一些玉器,但無甚精品。最為珍貴的是兩面戰(zhàn)國
42、時期銅鏡,據(jù)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剛從臺灣展覽歸來的。這兩面銅鏡不僅極其輕薄,而且紋飾精美,其中一面內(nèi)圈為三只龍,外圈為五只虎。如此精美的銅鏡,連漢唐時期的銅鏡都無法與之媲美,足見秦人的工藝技術(shù)之高絕。 </p><p> 我去年曾經(jīng)考察過陜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被其規(guī)模深深地震撼了。這座大墓的主人是春秋晚期頗有作為的秦景公,大墓呈“中”字型,長59米,寬38米,深24米,東、西墓道長156米和84米,其總面
43、積較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較其后40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大20倍,共有人殉186人,是上世紀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墓葬。該墓有200多個盜洞,被無數(shù)次盜掘之后,考古人員居然還從中發(fā)掘出3500多件珍貴文物,可見其墓的奢侈程度。而其中出土的秦式燈籠玉佩、“亞”字形玉佩為秦式玉器的獨特器形,則足見秦國玉工技藝之高超。 </p><p> 我也曾考察過湖北的荊州博物館和熊家冢遺址,對比秦、楚這兩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霸主
44、,從兩國墓葬文化的差異可以發(fā)現(xiàn):楚人貴族墓多出土銅鏡、蜻蜓眼、漆耳杯,據(jù)學者考證,這是楚國中層生活的三種標志器物,也體現(xiàn)了楚人的享樂之風。楚墓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勝在造型精美,器形妖嬈,風格夸張繁復,充滿藝術(shù)想象力,反映出楚人性格靈動浪漫的一面。秦人貴族墓葬多出土帶鉤、弓弩,豪華車馬配件。秦墓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勝在工藝高超,器形粗獷豪放,風格凌厲大氣,反映出秦人性格勇猛務實的一面。由此歷史邏輯推演,我們已能大致了悟殺伐決斷、攻勢凌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渭河道考察散記
- 渭河道考察手記三則
- 近代渭河下游河道演變趨勢研究.pdf
- 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沖淤變化分析
- 渭河下游河道中淤演變趨勢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化干戈為玉帛
- 行 車 記 錄
- 行改革之路 筑防汛長城
- 化干弋為玉帛
- 渭河下游河道淤積萎縮對洪水演進規(guī)律的影響研究.pdf
- 項目五ibp投行之路項目
- 水 泵 運 行 記 錄
- 北朝絲綢之路的歷史考察.pdf
- 熱流——河南漫行記(節(jié)選)
- “綠色和平”組織印尼考察記(2008)
- 美麗行實人美德記心中
- 《成功之路》高級教材“詞語辨析”板塊考察.pdf
- 隋唐五行兆應小說研究——以《五行記》與《廣古今五行記》為例_27695.pdf
-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副詞研究.pdf
- 【四級之路】英國人是這樣記單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