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畢業(yè)設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設計</b></p><p><b> ?。?0 屆)</b></p><p>  科學史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科學教育

2、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摘 要</b></p&g

3、t;<p>  【摘要】科學史是研究科學的發(fā)展和演變的學科,如何將科學史教學融入科學教育當中,已成為當今科學史研究的主要方向。通過科學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文在回顧和思考科學史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的基礎上,闡述科學史在科學教學中的作用,并簡單探討如何將科學史教育融入科學教學中。</p><p>  【關鍵詞

4、】科學史;科學教育;教學價值 </p><p><b>  Abstract</b></p><p>  【ABSTRACT】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a subject which study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cience. Nowadays how to integrate the t

5、eaching of science history with science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science histor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s teaching can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science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

6、; questioned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hat's more, it can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s well as increas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p><p>  【KEYWORDS】science history

7、; science teaching; the education value</p><p><b>  目 錄</b></p><p>  1科學史教育的歷程回顧1</p><p>  1.1中國科學史教育的歷程回顧1</p><p>  1.2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科學史教育2</p><

8、p>  2科學史教育的教學價值3</p><p>  2.1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3</p><p>  2.2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4</p><p>  2.3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4</p><p>  3科學史的教育的現(xiàn)狀6</p><p>  3.

9、1過分偏重純知識教學6</p><p>  3.2教材編排不合理6</p><p>  3.3學生不重視科學史學習7</p><p>  4《科學》教學中與科學史教育結合的途徑8</p><p>  4.1作為課堂開始時的引入題材8</p><p>  4.2作為課外閱讀材料8</p>

10、;<p>  4.3案例分析教學法9</p><p>  4.4提高教師的認識9</p><p><b>  參考文獻11</b></p><p>  致 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  科學史教育的歷程回顧</p><p>  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三十

11、多年后的今天我國已經由一個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貧困國家轉變成一個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新型民主國家。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穩(wěn)定,人們的安居樂業(yè)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但是近年來,我國也出現(xiàn)了很多急需有效解決的問題。如國民的科學素質普遍偏低,整體素質跟不上時代邁進的腳步而成為困擾我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素,這也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議問題。其實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已經開始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工

12、作著,他們也成為國家建設過程中的中堅力量。但是這些成效對與整個社會而言,還是不足的,沒有根本性地解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yǎng)整體偏低的現(xiàn)狀。怎樣才能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想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所能辦到的,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和途徑才能有效的提高國民科學素養(yǎng)。其中教育便是重中之重,如在科學教育方面:教學過程中我國側重于對科學知識和內容的掌握,而同等重要的科學素質

13、的培養(yǎng)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科學史教育作為科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模塊自然而然也就沒有得到應用</p><p>  中國科學史教育的歷程回顧</p><p>  其實我國早在新中國建立的初期就開始了科學史的相關教育,不過當時的教學目標比較單一,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科學史遭到“迫害”,被誣蔑成是一門崇洋媚外的學科,從而淡出我國的科學教育屆,造成那一個

14、時代的國人在科學史這一領域的學習變成空白,對中國科學史的發(fā)展造成了嚴重沖擊,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幾年內都還無法恢復生氣,我國20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科學教材上基本上找不到與科學史有關的內容。直到九十年代后出版的科學教材中才逐步出現(xiàn)科學史的相關內容,不過這時候的科學史主要充當課外讀物的角色,教材中的科學史基本上都是選取一些科學家的事跡讓學生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 年級) 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科學史才真正被重視起來,在標準中還提及了將

15、科學史融入科學教育的方式轉變,科學史不再像90年代那樣只被當做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還能以作為教師教學的背景材料、例題、習題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p><p>  文革時期的“斷層”造成了我國科學史教育領域的“虛弱”,而且現(xiàn)階段對科學史方面的研究投入還不足,其價值也沒得到足夠的認識,使得我國的科學史教育方面的理論水平還不高,實踐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如部分教材編寫科學史內容時安排不合理、教師在如何將科學史融入科

16、學教育中還未找到切實有效而且能推廣的方法、部分教師本身素質不高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的科學史教育還不成熟。</p><p>  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科學史教育 </p><p>  在發(fā)達國家,他們的科學史教育比我們起步早,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史教育體系?,F(xiàn)在在科學史教育方面的研究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如何將科學史有效的融合進科學教育中。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開展了哈佛物理教學改革計劃,這項

17、計劃的研究成果最好被編成一套教材《改革物理學教程》,在書中大量地引用了科學史內容,展現(xiàn)了科學史的魅力。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國的“2061計劃”出臺,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發(fā)表的一個報告,在報告中選取了十個有重大影響力或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案例進行分析,旨在說明科學知識的產生、發(fā)展歷程和對社會的影響。1995年通過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科學史的內涵直接進行了描述,其大抵內容是:想要深入理解科學的本質,必須了解其產生的緣由、發(fā)展的歷程,這

18、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美國學者認為科學教育過程中應該把科學的歷史和科學本質聯(lián)系起來。英國早在1917年就有與科學史相關的論調出現(xiàn),當時英國科學促進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出科學教學中應當進行科學史教學,到了50年代, 科學史的教學大綱開始出現(xiàn)在普通教育資格考試中;日本在二戰(zhàn)結束后,開始總結歷史教訓,他們十分注重對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借鑒,在科學教育</p><p>  科學史教育的教學價值</p>&

19、lt;p>  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p><p>  學生可以從科學史中了解歷史上的科學事件和人物。實踐告訴我們,“真科學”與“偽科學”是具有時代特性的,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偽科學”也是一種進步??茖W的整個發(fā)展歷程就是基于擯棄一個個“錯誤”,然后不斷的證明一個個“真理”,逐步走向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位位先驅為了真理,勇于提出質疑,向“偽真理”及其維護者們發(fā)起挑戰(zhàn)。</p>

20、<p>  如在中學科學教材《最近的恒星——太陽》這一章節(jié)中結合了日心說和地心說的相關小資料。公園2世紀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他主張?zhí)焐系娜赵滦浅蕉紘@著地球旋轉,地球是宇宙的核心,而當時的教會正好在傳播上帝創(chuàng)世說,他們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整個世界,是上帝把日月星辰放到天空中,讓它們圍繞著地球運轉,兩者的說法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這使“地心說”得到教會的大力支持,從而傳播到世界各地,使得日心說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于人類對

21、宇宙的認識領域里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p><p>  后來,許多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地心說并不完美,其中有一些假說與事實不相吻合,為了探究宇宙到底是怎樣的結構,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過程中他們與地心說的維護者們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累積了大量證據(jù)和經驗,為后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奠定了基礎?!叭招恼f”的提出將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為科學的發(fā)展解除了一層巨大的枷鎖,為之后幾百年歐洲科學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22、在接受日心說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人們普遍認為太陽便是宇宙的核心,現(xiàn)在看來這一觀點,明顯存在錯誤,太陽系也僅僅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有人能夠繪畫出宇宙的地圖,只怕我們還難以在上面找到我們的太陽系。但是相對于地心說而言,哥白尼以及那些與地心說作斗爭的科學先驅們提出的日心說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為了真理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真理,敢于向權威發(fā)起挑戰(zhàn)。</p><p>  除了地心說與日心說這個案例

23、外,中學科學教材中還提及了很多科學巨匠勇于提出質疑的科學案例。如伽利略和他的望遠鏡,望遠鏡使人類能夠直觀的觀察星空,了解宇宙,伽利略一生都在與反科學的宗教作斗爭,他曾這樣說:“終究會有一天在物理上或邏輯上證明:地球在運動……”。魏格納在看地圖時觀察到了“大陸”之間存在關系,這時的他如果相信了“大陸是固定不變的”這一觀點,那么也就沒有后來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學說的出現(xiàn)。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年輕時便喜歡游歷各國,而且他還喜歡收集一些化石標本,

24、經驗的累積、知識面的擴展使他慢慢地發(fā)現(xiàn)地球上的生物間存在著某種未知的關系,這個發(fā)現(xiàn)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神創(chuàng)造了世界”的理論完全沖突,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他沒有選擇屈服神創(chuàng)論,而是大膽的對神創(chuàng)論提出了質疑,然后開始收集、分析大量資料,并在十九世紀中期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的提出為人類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沖擊了神創(chuàng)論,為人類了解生命的起源這一領域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道爾頓提出近代科學原子論象征著化學新時代的到來,大量事實都證明他

25、的正確性,那個絕大部分科學家和世人都認為原子時不可再分的,阿伏伽德羅如果也選擇了相信,放棄他自</p><p>  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p><p>  我國正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時期,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的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新理論,必將對原有的一些存在錯誤或者不夠完善的事物或理論產生沖擊,而作為國家的建設者,就要求國民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未來國家建設過程中對人才

26、的需求。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時間的沉淀,在長時間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從小便開始接觸一些科學家的事跡,了解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慢慢的、不斷的讓學生知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從小開始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至關重要。如美國著名“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的事跡便可以作為學生的榜樣。他一生中有兩千多個發(fā)明,對人類產生重要影響的發(fā)明成就有同步發(fā)報機、改良電話機、留聲機、電燈、復印機、電椅、電刑等,為

27、電話、電燈等多個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當他察覺到當時的照明工具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時,他他的同伴們便打起了創(chuàng)造新的照明工具的主義,雖然最后他們成功了,但是在過程中他們亦付出了很多艱辛,為了找到合適的材料作為燈絲,他們進行了1600多次的實驗,先后使用了600多種植物的纖維作材料才制造出能夠支持燃燒使用</p><p>  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p&g

28、t;<p>  我國的科學教育相較與西方發(fā)達國家起步要晚,整個科學教育史的短暫導致我國的科學教育在經驗上不足,還存在很多缺陷?,F(xiàn)階段我國對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巨大的勞動者數(shù)量背景下高科技人才比例卻相當?shù)?,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建設過程中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缺乏將阻礙著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步伐,這種時代背景造成了我國科學教育過程中有些偏重于對科學知識的的傳授,太過注重科學知識的實用性,而忽視了學生科學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茖W技術的

29、發(fā)展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活力,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額財富,使民眾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但同時對科學的不合理使用帶來的災害也是不可忽視的。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常常出現(xiàn)大范圍砍伐森林、過渡放牧、毀滅性的捕殺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等等,這些行為會導致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工業(yè)的高度開發(fā)致使環(huán)境污染隨處可見,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對于這些對科學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后果,我認

30、為提高科學技術的使用者的素質無疑是非常好的手段。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引導國人要培養(yǎng)合理使用科學技術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才能最大程度地克服這種對科</p><p>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說:“一個科學技術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為國家富強,為人類幸福服務的崇高目的,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東西,去開辟人來浩蕩無際、光明燦爛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是多么豐滿、愉快、生動和活潑?!爆F(xiàn)代物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物理學家愛因斯

31、坦說: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在科學史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科學史向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科學家,通過他們的事跡,學生可以感受到他們獻身科學、熱愛社會、勇于拼搏、務實創(chuàng)新的高尚品質,激勵學生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p><p><b>  科學史的教育的現(xiàn)狀</b></p><p><

32、;b>  過分偏重純知識教學</b></p><p>  我國開始在學校里實行科學教育的初期,由于特殊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當時實行的科學教育重點是實用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呈現(xiàn)出過分追求邏輯性、系統(tǒng)系和完整性的趨勢。這種背景下培養(yǎng)出了我國一批批的科技人才,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過分的強調邏輯性、系統(tǒng)系,在

33、他們的科學觀里,嚴謹?shù)目茖W知識體系是不可侵犯的。他們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將重心放在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這點在科學史教育中表現(xiàn)的比較直觀??茖W教材中有一段科學家小注是關于我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等,但是這段小注只是對張衡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以及給出了四位天文學家的圖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選擇讓學生瀏覽教材上的科學史內容,然后簡單帶過,也不進行解釋擴展,實際上起到的作用只能

34、說充當課外讀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學生也能了解張衡是何許人,他的成就有哪些,但是卻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如學生無法了解這些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對他們難以產生高度的認同感,自然不會去學習他們的品質。如果在教學</p><p><b>  教材編排不合理</b></p><p>  很多科學教材在編排方面都只是根據(jù)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分類編排,而對科學知識的內

35、在聯(lián)系卻展現(xiàn)不多。例如科學教材《海陸變遷》這一章節(jié)有一科學家小注:為科學獻身的魏格納。文中原話是:他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后,為了尋找證據(jù),又在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古生物學和動物學、植物學等領域刻苦專研。緊接著教材中給出了一句評價:他具有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性格。這樣的兩句話構成了這個科學家小注的骨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知道魏格納進行了刻苦專研,然后世人對他的評價是勇于探索、堅忍不拔,但是他是如何專研,在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面對這

36、些困難時他又是如何面對、如何抉擇,他使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最后又是如何獲得成功等等,教材中無絲毫提及。從文學角度上講教材的這種編排方式就是有了骨架卻丟了肉。教材在編排時也許是為了知識的全面性、概括性從而不能對科學知識進行擴展,從教材的簡潔性方面考慮這種安排無可厚非,但是整個教材中都是這種只對科學家進行評價性的表述,而忽視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一些有實質性意義的內容,這樣的編排不利于讓學生真正了解這

37、些科學家的事跡,至于從事跡中學習他們優(yōu)秀的科</p><p>  學生不重視科學史學習</p><p>  大多數(shù)學生在很多時候都是以考試所取得的分數(shù)來衡量自己的學習狀況,所以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把重心放在考試范圍內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科學史的內容并沒有被納入考試的重點范圍,往往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分數(shù),所以在日常學習中,科學史很多情況下都不為學生所重視,在遇到與科學史有關的相關

38、內容時,學生大多只是憑興趣進行選擇性地閱讀,并未認真學習、品味科學史的內涵。所以想通過科學史的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難有相當大的現(xiàn)實難度。在學校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也都以成績的好壞將學生定位為尖子生、后進生,另一方面,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優(yōu)秀的,而在學校里最能表現(xiàn)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還是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學生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保持自己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很多情況下只能“放棄”自己的很多興趣愛好,把有限的時

39、間集中起來學習“考試內容”,這就導致學生更不愿意去學習科學史這門學科。</p><p>  《科學》教學中與科學史教育結合的途徑</p><p>  作為課堂開始時的引入題材</p><p>  一堂課在剛開始的幾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往往無法做到完全集中,成功的課堂引入是成功完成本堂課的第一步。很多年輕的教師在步入教師行業(yè)的前兩年都會認真的準備每堂課,如何做好課堂引入是

40、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因為每節(jié)課都需要不同的內容和方式去引入,如果都使用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方式作為課堂的開始,學生適應之后便會覺得索然無味,反而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起到了反效果。想做好課堂引入對教師的知識面和文化底蘊有相當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一名新教師而言難度將更大。所以很多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初階段會不斷嘗試新方式進行引入,但是成功的比例一般不高,久而久之只能選擇性的選擇部分容易引入的課程加入引入環(huán)節(jié),更多的課程只能無奈選擇直入主題,這種

41、直入主題的方式是在學生注意力還未集中時便開始講述一堂課的重難點無疑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更加吃力。</p><p>  面對引入環(huán)節(jié)題材難尋的問題,將科學史與引入環(huán)節(jié)相結合會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在上《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趟課時,可以用一個科學史上發(fā)生過的實例來引入,如“挑戰(zhàn)者號”失事原因的探討,教師先設置情景,提出問題:為什么“挑戰(zhàn)者號“會失事?從而引出科學探究的第一個步驟:提出

42、問題。再通過對實際中美國是如何處理這件事件的經過的分析和探討,學生可以明白科學探究需要的步驟和內容。驗證空氣的存在,可以用馬德保半球實驗,教師事先準備好器材并在課堂上直接請學生嘗試;在學習色散現(xiàn)象時,可以將牛頓的色散實驗作為引入題材,如果現(xiàn)實中不好操作,教師可以播放牛頓色散實驗的演示視頻,在加上教師的講解,以此作為引入。好的課堂引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為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做好鋪墊,使整堂課呈現(xiàn)良

43、好的學習氛圍。</p><p><b>  作為課外閱讀材料</b></p><p>  課外閱讀材料的補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科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發(fā)展的歷程,從而更全面的了解科學知識。如學生了解了原子和分子之后,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認識的發(fā)展史。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通過對大量實驗所得的經驗的總結提出了近代科學原子論。他認為原子是最小的物質并且不能再分,當時的科技

44、水平還無法直接觀察原子,道爾頓通過觀察和實驗能夠提出這個理論是難能可貴的,它為化學開啟了新時代。8年后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了分子假說,遺憾的是同樣是假說,但是他的假說缺乏足夠的實驗或者觀察數(shù)據(jù)的支持,無法說服當時的科學家。直到1960年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化學會議,他的假說才被國際接受,并進行了完善,形成了后來的原子-分子論,促進了化學的進一步發(fā)展。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fā)現(xiàn)了電子,實驗證明電子能從各種不同的物質中分離出來,表明

45、電子普遍存在于原子中,所以說原子并不是最小微粒。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認為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構成。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已經證實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構成。對一個科學史事件整個歷程的完整了解,學生可以從中明白科</p><p><b>  案例分析教學法</b></p><p>  長期的學習致使學

46、生容易“疲勞“,對知識的求知欲望降低,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適時地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科學史知識作為案例,直接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來完成一堂課,容易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對該堂課也更容易結束。以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章節(jié)為例,在學習生態(tài)平衡這塊內容時,我們直接用科學史上一個有名的案例:“歐洲兔掀起的風波”來進行分析。教師在課程開始階段向學生簡單介紹背景資料:1952年。歐洲兔被歐洲人從澳大利亞引回歐洲,一種叫兔瘟病的病毒隨之流入歐洲,先

47、后在法國、英國等國家爆發(fā),一年的時間,這些被病毒感染的國家里的兔子幾乎滅絕。然后向學生詢問:兔子大面積死亡后會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系統(tǒng)產生什么影響?以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將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已經學習過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完畢后,教師還需要進行簡單的總結和概述:從生產者角度出發(fā),作為兔子的主要食物的那些植物,失去了兔子之后大量繁殖,擠占了其他生產著的生存空間;從消費者角度出發(fā),以捕食兔子為生的

48、動物將大幅減少。由此可過渡到生態(tài)平衡條件和重要性,兔子只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但是兔子這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變</p><p><b>  提高教師的認識</b></p><p>  如何引導學生對科學史產生興趣并認真學習科學史,是科學史教育中的一個重難點。想將科學史融入日常科學教育中,需要教師應時應地根據(jù)學生和科學史內容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大多教材在編寫科學史

49、時都選擇簡化處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先對教材上的科學史部分內容進行補充和擴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想把這碗水給學生的時候,自己有一桶水,所以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的更好、更容易學,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累積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庫”。社會日新月異,科學知識在不斷更新,試想當全世界都知道“日心說”才是真理的時候,作為教師卻還是只知道“地心說”,這樣的一桶水如何給學生,學生如何能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走經驗主義道路,盲目按經驗走,而應

50、該與時俱進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讓桶里的水保持新鮮和滿水狀態(tài),千萬不要把那桶水放在太陽下十年不動它,任其揮發(fā),想“喝”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水已見底,更可悲的是想把最后一滴喝掉來解渴的時候,水已經發(fā)臭了。計算機和網絡作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發(fā)明之一,為我們終生學習提供了巨大的平臺,在這里有著無盡的信息,這些信息想在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中學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喊著終生</p><p>  那該怎么學呢,不斷的探究新

51、知識嗎?顯然,這并不是學習的全部手段。在1845年9月亞當斯對天王星外面的一顆未知行星的運動軌道參數(shù)作出預言,當時他還是劍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如果只是一味的學習新知識,那他也就難以獲得如此成就,天王星的發(fā)現(xiàn)可能還要延后一段時間,在他作出預言之前,已經有很多科學家開始關注對這顆未知行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希望能夠找出這顆未知的存在,得出了大量的觀察數(shù)據(jù),亞當斯利用前人認識和觀察的成果為基礎,經過自己的復雜推算才能對未知行星的運行軌跡做出準確

52、的預測。人在短暫幾十年內沒必要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更沒必要去重復先輩已經實踐過的事情,通過對歷史的重溫,可以了解先人的成果并用于自己的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新認識??茖W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將科學文明史系統(tǒng)地、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從而讓學生了解取其適合自己的部分為己所用,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這對教師的素質有較高要求,教師不但要掌握足夠多的科學知識,還需要了解這些科學知識的發(fā)展歷程,更近一步說還要理解各類科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而科學史可以為教師提高

53、這方面素質提供平臺。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是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根本途徑,可</p><p><b>  參考文獻</b></p><p>  張紅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p>  李醒民.科學史的意義和價值: 迪昂的觀點[J].民主與科學,1997,(4).</p>

54、;<p>  龔育之.關于自然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幾個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p><p>  袁維新.科學史教育的教學價值與教學模式[J].教育科學研究,2004.7.</p><p>  蔡鐵權.科學史與科學教育[J].浙江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3):246-252</p><p>  丁邦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

55、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63-164</p><p>  余自強.科學課程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60.</p><p>  孫定建.科學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J].理論觀察,2003,(3).</p><p>  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四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44

56、.</p><p>  魏屹東,刑潤川.美國科學史學會及其對科學史發(fā)展的貢獻[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4) :45 - 51.</p><p>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p><p>  孔憲毅,邢潤川.試論自然科學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J].

57、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2) .</p><p>  邢潤川,孔憲毅.多維度審視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對象[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2) .</p><p>  Harry K.Wong,Ted Britton,Tom Ganster.(2005).What the World Can Teach Us About NewTeacher Induction. Phi Delta

58、 Kappan,Vol.86.No.5:379-384.</p><p>  Lynn Boyer.(2005).Supporting the Induction of Special Educators Program: Descriptions of University-School District Partnership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Vol.37,No

59、.3:44-51.</p><p>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Science. Pre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ll Americans[M].New York: Ox for d University Press, 1990: Chater</p><p>  K R Popper. Conject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