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總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顱 內 腫 瘤 總 論,概述,顱內腫瘤(intracranial tumors)可劃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腫瘤兩大類。原發(fā)性顱內腫瘤發(fā)生于腦組織、腦膜、腦神經、垂體、血管及殘余胚胎組織等。而繼發(fā)性腫瘤則是指身體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或侵入顱內的腫瘤。,據調查,原發(fā)性顱內腫瘤的年發(fā)病率為7.8~12.5/1 0萬人。顱內腫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年齡組多見。兒童及少年患者以后顱窩及中線部位的腫瘤為多,如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區(qū)腫

2、瘤等。成年患者多為膠質細胞瘤(如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等),其次為腦膜瘤、垂體瘤及聽神經瘤等。,分 類,,顱內腫瘤在40歲左右成年人為發(fā)病高峰期,此后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下降。老年患者膠質細胞瘤及腦轉移瘤多見。顱內原發(fā)性腫瘤的發(fā)生率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男性患者可能略多于女性。其發(fā)生部位在小腦幕上與幕下比例約為2:1。,病 因,顱內腫瘤的發(fā)病原因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一樣,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細胞染色體上存在著癌基因加上各種后天誘

3、因可使其發(fā)生。誘發(fā)腦腫瘤的可能因素有: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發(fā) 病 部 位,臨床表現,顱內腫瘤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及局灶性癥狀和體征兩大部分。,(一)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和體征,1.頭痛,顱后窩腫瘤可致枕頸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頭痛程度隨病情進展逐漸加劇。幼兒因顱縫未閉或顱縫分離可無明顯頭痛。老年人因腦萎縮、反應遲鈍等原因頭痛癥狀出現較晚。,2.視神經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重要的客觀體征,中線部位及幕下的腫瘤視神

4、經乳頭水腫出現早,幕上良性腫瘤出現較晚,部分病人可無視神經乳頭水腫。,3.嘔吐,嘔吐呈噴射性,多伴有惡心。幕下腫瘤由于嘔吐中樞、前庭、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故嘔吐出現較早而且嚴重。,,除上述三主征外,還可出現視力減退、黑朦、復視、頭暈、猝倒、淡漠、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脈搏徐緩及血壓增高等征象。癥狀常呈進行性加重。當腦腫瘤囊性變或瘤內卒中時,可出現急性顱內壓增高癥狀。,(二)局灶性癥狀和體征,局灶癥狀是指腦瘤引起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有兩種類

5、型,一是刺激性癥狀,如癲癇、疼痛、肌肉抽搐等。,,另一類型是正常神經組織受到擠壓和破壞而導致的功能喪失,即麻痹性癥狀,如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最早出現的局灶性癥狀具有定位意義,因為首發(fā)癥狀或體征表明了腦組織首先受到腫瘤損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腦腫瘤具有許多局灶性的特異性癥狀和體征。概述如下:,1.大腦半球腫瘤的臨床表現,大腦半球腫瘤的病理學性質主要為各類膠質細胞瘤,其次為腦膜瘤和轉移瘤等。大腦半球功能區(qū)附近的腫瘤早期可出現局部刺激癥狀,

6、晚期則出現破壞性癥狀。,,半球不同部位腫瘤可產生不同定位癥狀和體征。包括①精神癥狀:常見于額葉腫瘤,表現為癡呆和個性改變。②癲癇發(fā)作:額葉腫瘤較易出現,其次為顳葉、頂葉腫瘤多見??蔀槿黻嚁佇源蟀l(fā)作或局限性發(fā)作。,,③感覺障礙:為頂葉的常見癥狀。表現為兩點辨別覺、實體覺及對側肢體的位置覺障礙。④運動障礙:表現為腫瘤對側肢體肌力減弱或呈上運動神經元完全性癱瘓。⑤失語癥:見于優(yōu)勢大腦半球腫瘤,可分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混合性失語

7、和命名性失語等。⑥視野損害:枕葉及顳葉深部腫瘤因累及視輻射,從而引起對側同象限性視野缺損或對側同向性偏盲。,2.鞍區(qū)腫瘤的臨床表現,鞍區(qū)腫瘤早期就出現內分泌功能紊亂及視力視野改變,顱內壓增高癥狀較少見。臨床表現特點是:①視力和視野改變②眼底檢查可顯示原發(fā)性視神經萎縮。③內分泌功能紊亂:泌乳素(PRL)分泌過多,女性以停經、泌乳和不育為主要表現。男性則出現性功能減退。生長激素(GH)分泌過高,在成人表現為肢端肥大癥,在兒童表現為巨

8、人癥。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過多可導致Cushing綜合征。,,3.松果體區(qū)腫瘤的臨床表現,由于腫瘤位于中腦導水管附近,易引起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故顱內壓增高出現早。腫瘤向周圍擴張壓迫四疊體、中腦、小腦及丘腦,從而出現相應局灶性體征,如眼球上視困難等。松果體腫瘤發(fā)生在兒童期可出現性早熟現象。,4.顱后窩腫瘤的臨床表現,①小腦半球腫瘤: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協調動作障礙,爆破性語言,眼球震顫,同側肌張力減低,腱反射遲鈍,易向患側傾倒等。

9、②小腦蚓部腫瘤:主要表現為步態(tài)不穩(wěn),行走不能、站立時向后傾倒。腫瘤易阻塞第四腦室,早期即出現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表現。,③橋腦小腦角腫瘤:,主要表現為眩暈、患側耳鳴及進行性聽力減退。患側第V、Ⅶ腦神經麻痹癥狀及眼球震顫等小腦體征。晚期有Ⅸ、X、Ⅺ等后組腦神經麻痹及顱內壓增高癥狀。,各類不同性質的顱內腫瘤的特點,,(一)神經膠質瘤(glioma),來源于神經上皮的腫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全部顱內腫瘤的40%~50%。根據瘤細胞的

10、分化情況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等。,1.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為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40%左右。惡性程度較低,生長緩慢。其一種為實質性,多見于大腦半球,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見。另一種為囊性腫瘤,具有分界較清楚的囊壁和結節(jié),多見于10歲左右兒童的小腦半球內。邊界不清的實質性星形細胞瘤不能徹底切除,術后往往復發(fā),需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5年生存率大約30

11、%左右。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細胞瘤,如能將瘤壁結節(jié)完全切除可望獲得根治。,2.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約占膠質瘤的7%,多生長于兩大腦半球白質內,生長較慢,腫瘤形狀不規(guī)則,瘤內常有鈣化斑塊。分界較清,可手術切除。術后往往復發(fā),術后需放射及化學治療。,3.室管膜瘤(ependynoma),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年,約占膠質瘤的12%,由腦室壁上的室管膜細胞發(fā)生,突出于腦室系統(tǒng)內,多見于側腦室、第四腦室底部及第三腦室

12、,偶見于脊髓的中央管??纱┻^腦室壁侵入腦實質,可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或側孔長人小腦延髓池及橋池內。腫瘤與周圍腦組織分界尚清楚,有時有假囊形成。本瘤亦有種植性轉移傾向。手術切除后仍會復發(fā),術后需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4.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為高度惡性腫瘤,好發(fā)于2~10歲兒童。大多生長于小腦蚓部并向第四腦室、兩側小腦半球及延髓部侵犯。腫瘤生長迅速,若阻塞第四腦室及導水管下端可導致腦積水。患兒的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

13、,行走困難,頭圍增大、顱縫裂開。在小兒中很像腦積水而被誤診。腫瘤細胞易從瘤體脫落而進入腦脊液中,造成蛛網膜下腔的種植性轉移和脊髓下端及馬尾部的種植性轉移。術后放療需包括椎管。,5.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約占膠質瘤的20%,為膠質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多生長于成人的大腦半球,以額、頂、顳葉為多。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增長迅速,導致血供不足,腫瘤中心多處壞死出血,給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觀。瘤細胞

14、豐富而不規(guī)則,大小相差懸殊。多核巨細胞散在可見,核分裂相多。病人的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神經功能障礙。病程發(fā)展快,治療較困難。,(二)腦膜瘤(meningioma),發(fā)生率僅次于腦膠質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20%。良性,病程長。其分布大致與蛛網膜顆粒的分布情況相似,以大腦半球矢狀竇旁為最多,其次為大腦凸面、蝶骨嵴、鞍結節(jié)、嗅溝、顱后窩、巖骨尖、斜坡及腦室內等,偶爾可見于顱外組織,為異位的腦膜瘤。腫瘤與硬腦膜緊密粘連,構成腫瘤的蒂,通過該

15、處可接受來自頸外動脈的血供。鄰近顱骨有增生或被侵蝕的跡象。根據腫瘤的病理組織形態(tài)可分為內皮細胞型與纖維型等。腫瘤可有鈣化或囊性變。女性與男性之比為2:3。高峰發(fā)病年齡為30~50歲。,,,腦膜瘤有完整包膜,壓迫嵌入腦實質內。由于腫瘤接受來自頸內頸外動脈的雙重供血,術中出血較多。徹底切除應包括受侵犯的硬腦膜及與之相鄰的顱骨,否則容易復發(fā)。腫瘤對放射及化學治療效果不顯著。腦膜瘤直徑小于3cm可行X一刀或伽瑪刀治療。,,腦膜肉瘤是腦膜瘤的惡性

16、類型,約占腦膜瘤總數的5%,腫瘤切除后易復發(fā),預后較差。臨床上還可見囊性及多發(fā)性腦膜瘤等。,(三)垂體腺瘤(pituitary adenoma,為來源于垂體前葉的良性腫瘤。發(fā)病率日漸增多,可能是由于CT應用和內分泌診斷技術的提高致使發(fā)現微腺瘤病例增多。目前將垂體腺瘤分為催乳素腺瘤(PRL瘤)、生長激素腺瘤(GH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ACTH)及混合性腺瘤等。腫瘤的直徑小于1 cm,生長限于鞍內者稱為微腺瘤,除CT或MRI外尚需作血清

17、內分泌素含量測定方能確診。如腫瘤增大直徑超過1 cm并已超越鞍膈者稱為大腺瘤。若腫瘤直徑大于3cm者,稱為巨腺瘤。除上述內分泌癥狀外,還可引起視神經或視交叉的壓迫癥狀,表現為視力、視野的受損,其典型表現為雙顳側偏盲。,,PRL腺瘤的主要表現在女性為閉經、泌乳、不育等。在男性典型者為性欲減退,陽痿、體重增加、毛發(fā)稀少等。GH腺瘤的主要表現為:如在青春期前發(fā)病者為巨人癥,發(fā)育期后患病者為肢端肥大癥。ACTH腺瘤的主要表現為皮質醇增多癥,病人

18、有滿月臉、“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膚紫紋、肥胖、高血壓及性功能減退等。,,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摘除腫瘤。經蝶竇顯微鏡下手術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如腫瘤微小,可完整切除。若腫瘤巨大,并已超越鞍膈以上者,仍以經額底人路手術為妥,術后進行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如溴隱亭對抑制PRL腺瘤生長并恢復病人的月經周期、促使受孕具有良效,但停藥后癥狀往往復發(fā),腫瘤將重新生長。伽瑪刀治療垂體微腺瘤,視神經距腫瘤應超過4mm為安全,以防止視神經損傷。,(四)聽

19、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系第Ⅷ腦神經前庭支上所生長的良性腦瘤。約占顱內瘤的1 O%。位于橋腦小腦角內,主要表現有:①患側的神經性耳聾伴有耳鳴,同時前庭功能障礙;②同側三叉神經及面神經受累,表現為同側面部感覺部分減退及輕度周圍性面癱;,,③同側小腦癥狀,表現為眼球震顫,閉目難立,步態(tài)搖晃不穩(wěn),及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④腫瘤較大時還可有Ⅸ、X、Ⅺ等后組腦神經癥狀,表現為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⑤顱內壓增高的癥狀等。

20、X線前后半軸(湯氏)位攝片中可見患側內聽道孔擴大,鄰近骨質稀疏。腦脊液檢查細胞數正常,但蛋白質含量增加。,,聽力測定示感音神經性耳聾,無復聰現象,提示病變部位在耳蝸之后。頭顱增強CT或MRI掃描可顯示橋腦小腦角處的腫瘤團塊影像。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全切除后可得到根治,反之則可復發(fā)。如腫瘤直徑未超過3cm用伽瑪刀治療可取得良效。手術切除常會損傷面神經而導致病側面癱,有時需作面副神經或面舌下神經吻合術矯正。顯微外科技術應用以來,面神經保留率

21、已明顯提高。,(五)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為先天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5%。多見于兒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腫瘤大多位于鞍上區(qū),可向第三腦室、下丘腦、腳間池、鞍旁、兩側顳葉、額葉底及鞍內等方向發(fā)展,壓迫視神經及視交叉,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而導致腦積水。腫瘤大多為囊性,囊液呈黃褐色或深褐色,內含大量膽固醇晶體。瘤壁上有鈣化斑塊。顯微鏡下示瘤細胞主要由鱗狀或柱狀上皮細胞組成,有的排列成牙釉質器官樣結構。主要表現有視力

22、障礙、視野缺損、尿崩、肥胖、發(fā)育延遲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礙,女性有月經不調。晚期可有顱內壓增高。顱骨X線攝片除見蝶鞍增大變淺外,可見鞍上區(qū)有鈣化。,,,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早期確診、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爭取首次手術全切除、加強激素替代治療及術后監(jiān)護等,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意義。由于腫瘤與下丘腦及周圍重要神經血管粘連緊密,全切除有時困難。有人主張經側腦室作囊腫內引流術,或囊腫抽吸后注入放射性32磷、或198金行內放射治療。,(六)血管網狀細胞

23、瘤,(angioreticuloma) 又名血管母細胞瘤,為顱內真性血管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3%~2.4%。大多發(fā)生于小腦半球,偶見于腦干,發(fā)生于大腦半球者少見。病人以20~40歲成人為多,男多于女,本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有時與顱外病變如視網膜血管瘤、腎、胰腺囊腫及肝血管瘤等伴發(fā)。腫瘤多數呈囊性,囊內有一血供豐富的囊壁結節(jié),臨床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小腦體征或局灶性癥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周圍血象可能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高。手術切除

24、囊壁結節(jié)或實質腫塊,預后良好。,顱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1.顱內腫瘤的診斷,顱內腫瘤的診斷首先要詳細詢問病史,全面和有重點地進行全身和神經系統(tǒng)查體,得出初步印象。并進一步確定有無顱內腫瘤,腫瘤的部位和腫瘤的性質。依據初步印象可選擇下列一種或幾種輔助性檢查方法,以明確診斷。,(1)顱腦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目前應用最廣的無損傷腦成像技術。CT診斷顱內腫瘤主要通過直接征象即腫瘤組織形成的異常密度區(qū)及間接征象即腦室腦池的變形移位來

25、判斷,腫瘤組織密度與周圍正常腦組織對比有等、低、高三種密度。低密度代表腦水腫或某些低密度病變如水瘤、上皮樣囊腫等,腫瘤有出血或鈣化時為高密度。靜脈滴注造影劑后可使顱內結構的密度反差更為明顯從而增強它的分辨力,圖像更清晰。由于三維CT的問世,使顱內病變定位診斷更加精確。,(2)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出現,為腦腫瘤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手段,其對不同神經組織和結構的細微分辨能力遠勝于CT。具有無X線輻射,對比度高,可多層面

26、掃描重建等優(yōu)點。并可用于由于碘過敏不能作CT檢查及顱骨偽影所致CT檢查受限者。而且其成象脈沖序列豐富可滿足許多特殊組織成像掃描。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MRA)因可清楚顯示顱內血管血流情況,已部分地取代DSA及腦血管造影檢查。,(3)神經系統(tǒng)的X線檢查:,包括頭顱平片、腦室腦池造影(ventriculocisterography)、腦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等,由于腦室造影有創(chuàng)傷性,目前已被CT及磁共振檢查所取代

27、。頭顱平片對垂體腺瘤、顱咽管瘤、聽神經瘤等具有一定輔助診斷價值。腦血管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及腫瘤 血情況診斷價值較大。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將少量造影劑注人靜脈或動脈內即可顯示全腦各部位的動靜脈分布情況,廣泛用于診斷顱內動脈瘤或動脈靜脈畸形(AVM)。,(4)腦電圖及腦電地形圖檢查:,對于大腦半球凸面腫瘤或病灶具有較高的定位價值,但對于中線,半球深部和幕下向腫瘤診斷困難。,(5)腦電誘發(fā)電位記錄:,給予被檢查者作特定刺激,同時記錄其腦

28、相應區(qū)向電信號。,(6)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所提供的信息基于組織代謝變化,即關于組織和細胞的功能成像。因腫瘤組織糖酵解程度高,本技術通過測定組織的糖酵解程度可區(qū)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從而了解腫瘤的惡性程度,選擇活檢或毀損靶點,評估手術、放療、化療的效果,動態(tài)監(jiān)測腫瘤的惡變與復發(fā)。,2.顱內腫瘤的鑒別診斷,顱內腫瘤應當與以下六種常見而又容易混淆的疾病相

29、鑒別:,(1)腦膿腫:,體內常有各種原發(fā)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傷性感染灶。小兒?;加邢忍煨孕呐K病。腦膿腫起病時發(fā)熱,并有腦膜刺激征陽性。周圍血象呈現白細胞增多。CT圖像顯示典型環(huán)狀增強的膿腫灶,呈單個或多發(fā)。,(2)腦結核瘤:,肺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有助于診斷。常為單發(fā)性,中心有干酪樣壞死,CT顯示為高密度圓形或卵圓形病變,中心為低密度,有時與腦腫瘤鑒別診斷十分困難。,(3)腦寄生蟲病:,肺型血吸蟲病常有疫區(qū)生活史可引起顱內

30、肉芽腫。腦包蟲病可引起巨大囊腫。豬囊蟲病如為腦室型與腦室腫瘤相似,鑒別主要依據疫區(qū)生浯史,病史及檢查證實有寄生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腦脊液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等。CT及磁共振檢查可提供有價值的影像學診斷。,(4)慢性硬膜下血腫:,此類血腫由于頭外傷輕微且時日較遠,易被忽略或遺忘,多見于老年人。臨床表現以亞急性或慢性顱內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并逐漸加重,少數可有局灶癥狀。診斷需結合年齡、頭外傷史及頭顱CT掃描確定。,(5)腦血管?。?老年腦瘤

31、患者,若腫瘤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腫瘤卒中、壞死或囊性變,可呈腦卒中樣發(fā)病。鑒別診斷主要依靠高血壓病史,起病前無神經系統(tǒng)癥狀,發(fā)病常有明顯誘因。CT掃描可鑒別腫瘤卒中與高血壓腦出血。腫瘤卒中除有高密度血腫外尚有可被造影劑增強的腫瘤陰影。,(6)良性顱內壓增高:,亦稱假性腦瘤。有顱內壓增高、視神經乳頭水腫,但神經系統(tǒng)無其他陽性體征。主要病因可能為顱內靜脈系統(tǒng)阻塞、腦脊液分泌過多、神經系統(tǒng)中毒或過敏反應或內分泌失調等。,治療,,1.降低顱內

32、壓(de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顱內壓增高是顱內腫瘤產生臨床癥狀并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病理生理環(huán)節(jié)。降低顱內壓在顱內腫瘤治療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降低顱內壓的根本辦法是切除腫瘤,但有些腫瘤無法全部手術切除而需行放療、化療。,(1)脫水治療:,脫水藥物按其藥理作用可分為滲透性脫水藥及利尿性脫水藥。前者通過提高血液滲透壓使水分由腦組織向血管內轉移,達到組織脫水的目的。后者通過水分排出體外,血液濃縮,增加

33、從組織間隙吸收水分的能力。脫水藥物的作用時間一般為4~6小時。應用脫水藥時應注意防止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2)腦脊液體外引流,1)側腦室穿刺:為了急救和迅速降低由于腦室擴大引起的顱內壓增高,通常穿刺右側腦室額角,排放腦脊液后顱內壓下降。但排放腦脊液速度不可過快,以防止顱內壓驟然降低造成腦室塌陷或橋靜脈撕裂引起顱內出血。2)腦脊液持續(xù)外引流:多用于開顱手術前、后暫時解除顱內壓增高癥狀及監(jiān)視顱內壓變化。,(3)綜合防治措施,1)低溫

34、冬眠或亞低溫:可降低腦組織代謝率,提高組織對缺氧的耐受能力。多用于嚴重顱腦損傷、高熱、躁動并有去腦強直發(fā)作的病人。2)激素的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調節(jié)血腦屏障,可用于防治腦水腫。3)限制水鈉輸入量:應根據生理需要來補充,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防止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4)保持呼吸道通暢:昏迷病人應及時吸痰,必要可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以保持呼吸道通暢5)合理的體位:避免胸腹部受壓及頸部扭曲,條件允許時可將床頭抬高15~30。,2

35、.手術治療,手術是治療顱內腫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代顯微外科、電子計算機導航及微創(chuàng)技術的應用,使手術更加精細,療效提高。其治療方法如下:,(1)腫瘤切除手術:,根據腫瘤切除的范圍可分作腫瘤全切除或腫瘤部分切除術。根據切除的程度又可分為次全(90%以上)切除、大部(60%以上)切除、部分切除和活檢。手術切除原則是在保留正常腦組織的基礎上,盡可能徹底切除腫瘤。,(2)內減壓手術:,當腫瘤不能完全切除時,可將腫瘤周圍的非功能區(qū)腦組織大塊

36、切除使顱內留出空間,降低顱內壓,延長壽命。,(3)外減壓手術,去除顱骨骨瓣,敞開硬膜而達到降低顱內壓目的。外減壓手術常用于大腦深部腫瘤,由于不能切除或僅行活檢及腦深部腫瘤放療前,以達到減壓目的。常用術式有顳肌下減壓術、枕肌下減壓術和去大骨瓣減壓術。,(4)腦脊液分流術:,為解除腦脊液梗阻而采用終板造瘺術及三腦室底部造瘺術,側腦室—腹腔分流術。,3.放射治療及放射外科(radiosurgery),當顱內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qū)或部位深在不宜

37、手術者,或病人全身情況不允許手術切除及對放射治療較敏感的顱內腫瘤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療以推遲腫瘤復發(fā)或抑制腫瘤生長,延長病人生命。放射治療分為內照射法和外照射法。,(1)內照射法:又稱間質內放療(interstatial radiotherapy)。,將放射性同位素植入腫瘤組織內放療,可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可通過Ommaya囊經皮下穿刺將放射性同位素90釔,198金,192銥等適量直接注入瘤腔,或用吸附同位素的明膠海綿術中插入腫瘤實質

38、內達到放療目的。,(2)外照射法(radiotherapy),1)普通放射治療:常用X線機、60鈷和加速器,在顱外遠距離照射,因對正常頭皮、顱骨、腦組織有損傷已很少單獨應用,但有時用于術后輔助治療。,2)伽瑪刀(γ一knife)放射治療:,利用立體定向技術和計算機輔助將201個小孔中射出的γ射線聚集于顱內某一靶點,聚焦精度為0.1mm,聚焦后產生的能量很大,足以使腫瘤細胞變性、壞死,對周圍正常腦組織血管不會造成明顯損傷。適用于腦實質性腫

39、瘤(直徑<3cm) 如聽神經瘤、腦膜瘤、垂體微腺瘤、轉移瘤;范圍較局限的腦動靜脈畸形;以及腦內神經核團或神經通路的定向毀損。,3)等中心直線加速器治療:,等中心直線加速器又稱X一刀。在計算機輔助下利用立體定向技術將X線聚焦于腫瘤靶點,造成靶點組織壞死變性而周圍組織所受輻射劑量不大。適應證類似于γ一刀,照射精度不如γ一刀。,4.化學治療,化學治療在顱內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已成為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生長環(huán)境與生物學行為與

40、顱外腫瘤差異較大,在化療方面有特殊的選藥和用藥原則與方法。,選擇藥物原則:,①選用能通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無毒性、在血液及腦脊液中能維持長時間的高濃度的藥物。②選擇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非離子化的藥物。③對腦轉移癌病人,可參考原發(fā)腫瘤的病理類型選擇藥物。,化療進展,1.2005年新英格蘭雜志臨床醫(yī)學十大進展:TMZ的臨床試驗表明能夠延長膠質瘤患者生存期。2.少枝膠質細胞瘤化療有效率為50-70%,開展1p19q缺失檢測,5.基因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