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巖石力學大牛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蘇昆山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著名的防護工程專家。195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畢業(yè)后去蘇聯(lián)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軍事工程學院研究生畢業(yè),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副教授、教授、院長等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并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

2、成員、中國巖土力學與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獲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錢七虎一直致力于防護工程及軍事系統(tǒng)工程、巖土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防護工程的研究中,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tǒng)工程方法運用于防護工程領域。以他為主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全軍工程兵發(fā)展趨勢動態(tài)模型》和我國確定人防工程

3、防護標準的若干模型,開創(chuàng)了我軍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國人防工程領域的軟科學研究。在完成我國一系列防護工程科技攻關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撓度大變形的抗爆設計計算方法,解決了地下飛機庫大跨度鋼和鋼筋混凝土防護門有限元理論分析。他帶領的課題組設計了我國跨度最大??沽ψ罡叩牡叵嘛w機庫防護門,主持了世界最大當量的珠海炮臺山大爆破等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工程實踐。在防護工程及有關領域里,有7項成果獲國家或軍隊科技進步獎和優(yōu)秀科技成果獎,l項獲全國科學

4、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主要專著有《民防學》、《有限單元法在工程結構計算中的應用》和《防護結構計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條件下淺埋結構荷載理論與試驗結果的對比研究》等論文40余篇。何滿潮何滿潮——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滿潮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滿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長,教授、博導。1991年10月從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礦業(y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出站。現(xiàn)工作單位為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力學與建

5、筑工程學院。長期以來,何滿潮教授把工程地質學與工程力學相結合,致力于煤礦軟巖工程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取得了突出成績。在軟巖巷道工程研究方面,針對軟巖強度低、變形能量大、具有復合型變形力學機制的特點,通過研究軟巖成份、結構、不連續(xù)面等工程地質條件,確定了不同類型軟巖的變形力學機制,建立了以轉化復合型機制、使軟巖能量安全釋放為核心的軟巖工程力學理論體系,形成了以力學對策設計、過程設計和參數(shù)設計為特點的軟巖工程設計方法,開發(fā)了相應的支護

6、技術。在露天礦軟巖邊坡工程研究方面,通過改進和完善國際公認的Sarma方法,建立了適用于具有復雜巖體結構和非齊次邊界條件的軟巖邊坡穩(wěn)態(tài)評價的MSarma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國31項軟巖工程攻關項目中成功應用,推廣應用軟巖巷道工程量達3.9萬米,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軟巖工程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地熱工程研究方面,從地熱巖層工程與水文地質條件入手,綜合運用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學理論對地熱工程進行研究,提出了地上工程與地下工程

7、一體化設計方法,開發(fā)了多個地層不同溫度熱能的綜合利用新技術,為發(fā)展我國地熱潔凈能源利用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成果獲國家專利11項,其中發(fā)明專利1項;出版著作5部,發(fā)表論文118篇,被國內外收錄引用531篇次。先后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目前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深部巖體力學基礎研究與應用”首席科學家,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獎情況:國家級獎勵(2項):軟巖工程巖體力學理論與實踐,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

8、等獎;中低焓地熱工程建設技術,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4項):天津市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集約化技術研究,2002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軟巖工程巖體力學理論與實踐,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軟巖巷道支護理論研究及其應用,1998年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三峽巴東地區(qū)巨型軟完善自我開拓創(chuàng)新在提高團隊戰(zhàn)斗力和競爭力的同時,李術才教授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我,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近年來,李術才教授主要結合國家大型水電工程和交通工程

9、開展裂隙巖體力學特性、節(jié)理巖體錨固效應及相關的計算方法研究,完善了施工過程力學分析方法和體系,建立了工程上可用而有效的計算模型。研究成果在國內許多已建和在建的多個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廠房的開挖與加固方案優(yōu)化中得到應用,如小浪底、三峽、溪落渡、瑯琊山、泰安蓄能電站、水布埡等電站。還成功地解決了三峽永久船閘中隔墩和閘室直立墻裂隙巖體深部變形的預測分析,結束了國內關于三峽船閘變形的爭論,避免了增打大量錨桿和錨索,節(jié)約了大量投資,得到三峽總公司的高

10、度評價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海底隧道建設成在我國已到了大發(fā)展的時期,國內有近10條海底隧道將要建設。其中最小巖石覆蓋厚度是影響海底隧道施工和運行期安全的最關鍵的參數(shù),李術才教授開創(chuàng)了海底隧道最小巖石厚度研究方向,建立了其分析方法和體系,成功地確定了我國第1個海底隧道-廈門海底隧道最小巖石覆蓋厚度,并被設計院和業(yè)主采納。目前正在負責第2條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的最小巖石覆蓋厚度研究。他還主持了寧波象山港海底隧道的最小巖石覆

11、蓋厚度研究。李術才教授和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致力攻克的主要難題是海底隧道要挖多深才能使海底隧道施工既經濟又安全。在隧道界這個研究方向山東大學已獨占鰲頭,得到了國內隧道界的認可和承認,提升了山大巖土在國內的影響力。而今,璞玉終于礪煉成器,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李術才教授專心研究工作,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近5年來,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巖土中心獲得2項國家重點基金資助,總經費達300多萬元,橫向課題達

12、1000多萬。他發(fā)表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收錄9篇,EI收錄61篇,ISTP收錄9篇。俯首謙和育后生李術才教授謙和、熱情,臉上流露出的總是智慧和精干,在他身上,治學的嚴謹與為人處事的隨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初識他的人會覺得他具有極強的親和力,談話中總是面帶微笑,尤其在指導學生方面,更是誨人不倦。李術才教授在山大南新區(qū)多次結合自己科研經歷給土建與水利學院學生作報告。他生動地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研究小組作科學研究的經歷。同學們從他們的研究過

13、程中學到了不怕吃苦,頑強拼搏的精神,從那一項項的科研成果中,看到了自己專業(yè)的美好未來。李術才教授希望同學們擴大視野,擴展知識面;學會學習,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生活,團結同學;樹立人生奮斗目標。李術才教授的報告獲得同學們陣陣熱烈的掌聲,激發(fā)了同學們對學好自己專業(yè)的信心。面對冰冷的巖石具有火一樣的熱情李術才教授1965年出生在河北淶水,1996年獲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巖土工程博士學位,他從事巖土研究工作已近20年。李術才教授的主要研究

14、方向之一地質超前預報就是對地下工程潛在的不良地質進行“診斷和提前治療”。由于地下條件極為復雜,為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確保施工人員安全,必須對地下作業(yè)進行精密、細致的分析研究,才能避免透水、坍塌、毒氣泄漏等事故的發(fā)生,因而巖土工程地質超前預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巖石無情,人有情。李術才教授總是滿腔熱忱地投入工作,仔細認真地分析每一個數(shù)據(jù),因為與之關聯(lián)的是施工人員的生命以及工程完工后的使用壽命。去年10月,他的研究小組,成功預報湖北滬蓉西高

15、速公路金龍隧道裂隙突水和隧道塌方,避免了10多位技術和施工人員的生命危險。他的科研小組在該領域有著很好的聲譽,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徐建說,山東大學的工作扎扎實實,為保證施工安全和節(jié)省投資做出了貢獻,在滬榮西全線推廣了山東大學經驗,僅在滬蓉西高速公路上就有十幾條隧道由山大來開展超前預報科研工作,得到的科研經費達到1500萬元,目前由于研究小組出色的工作,又得到湖北交通廳200萬元的縱向經費,研究西部巖溶地區(qū)高風險隧道修建工程中災害預警和災害

16、治理預案。研究小組還在北京地鐵奧運支線開展了地質災害預報工作,得到業(yè)主的高度肯定。目前研究小組正雄心勃勃,投入大的人力、物力研發(fā)隧道超前預報的正反演理論和設備,力爭在國內搶占該領域前沿,使山大巖土在該領域崛起并具有絕對優(yōu)勢。在李術才教授眼里,巖石的裂隙就好像一道迷宮,它不僅在平面的方向展開,也在縱深的方向延伸。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停留在平面的基礎上研究,李術才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正嘗試新的實驗方法研究巖石三維裂隙擴展破壞的模式和規(guī)律。200

17、6年李術才教授碩果累累,2007年他將踏上新的征程,帶領他的學術團隊致力于解決巖溶地區(qū)隧道建設中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和突水機理治理方法的研究,力爭取得新的突破。這項研究將為國家西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在李術才教授及其團隊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大巖土工程學科必將迸發(fā)出火一樣的烈焰,將山大在巖土工程領域的聲譽推向世界。李術才,土建與水利學院副院長、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A類獲得者、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