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一編第一編法學導論法學導論第一章第一章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法學的研究對象法學的研究對象法學是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各種科學活動及其認識成果的總稱。包括對法的歷時性研究、共時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內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規(guī)范、法律關系和法律體系的內容和結構以及法律關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實際效力、效果、作用和價值。?凡屬于與法有關問題和現象都在法學的研究范圍內。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法學的歷史法學的歷史一
2、、西方法學歷史1)起始——古希臘:習慣法為主體的法律制度已有相當程度的發(fā)展。2)頂峰——古羅馬:法學獲得相對的地位,成為羅馬法淵源之一。3)最灰暗——中世紀:基督教主導,獨立法學消失。4)復興——中世紀后期:出現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出現注釋法學派。5)世俗化——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法學派產生。6)蓬勃——資產階級革命:出現法權世界觀,表現為“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論”,提出契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則。7)流派——18世紀末:
3、哲理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標志法學作為獨立學科出現)。8)社會化——20世紀初:社會法學派、新黑格爾主義法學派、新康德主義法學派。9)休眠——二戰(zhàn)前后:政府限制言論自由和學術研究,10)振興——20世紀50年代:法學派新姿態(tài),新興法學派。11)流派——70年代:經濟分析法學派、批判法學派、新馬克思主義法學派。二、中國法學歷史1)夏、商、西周:出現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為核心的法律思想?!懊鞯律餍獭薄耙缘屡涮臁?)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
4、,大發(fā)展的時期,法家“以法治國”,法學曾成為“顯學”。3)西漢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為核心的文化系統(tǒng),出現律學(唐律疏議),王安石變法,明末進步法律思想。4)清末至民國:戊戌變法,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孫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學成為獨立學科,法學教育正規(guī)化。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法學出現。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法學與相鄰學科法學與相鄰學科(略)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法學教育法學教育一、法學教育的目標和功能1.概念:定位為素質教育原因:(1)
5、素質教育是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2)素質教育是法律專業(yè)教育的基礎和核心。2.目標和功能(1)把學生培養(yǎng)為高素質的優(yōu)秀公民。(2)把學生培養(yǎng)為高素質的法律職業(yè)工作者。二、當代中國的法學教育1.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1)引進初創(chuàng)(1949~1957)蘇聯教材,蘇聯專家,建立政法院校。2)遭受挫折(1958~1966)階級斗爭,文化大革命。3)恢復重建(1978~1991)十一屆三中全會,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多規(guī)格的法學教育體系基本形成。4
6、)改革發(fā)展(1992~)法學教育改革。3(5)語義分析方法:通過分析語言的要素、句法和語境來揭示詞語和語句意義的研究方法。第三章第三章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與發(fā)展主義法學的產生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形成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一、馬克思主義法學產生的歷史背景(1)社會經濟條件: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了大資產階級和現代無產階級。(2)政治法律條件:①公法領域,確認了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權利。②私法領域,確認了私有權無限制
7、和排他性原則。《拿破侖法典》(3)思想淵源:古典自然法學理論德國古典法哲學(康德自由觀、黑格爾法學辯證法)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形成康德主義黑格爾主義《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第一次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法學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標志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已經形成《共產黨宣言》新發(fā)展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fā)展①《共產黨宣言》新發(fā)展②對歐洲革命失敗總結,進一步揭示社會經濟生活條件對法的現象的決定性作用③《資本論》新高峰④對巴黎公社經驗
8、總結,論述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新型民主和新型法制⑤同拉薩爾主義論戰(zhàn),《哥達綱領批判》進一步揭示社會經濟生活條件對法權現象的決定性作用⑥“人類學筆記”揭示國家和法現象的歷史起源的一般規(guī)律⑦恩格斯捍衛(wèi),新發(fā)展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偉大革命一、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本體論意義(1)把法的現象放置于整個社會大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科學地確證法的現象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地位。(2)對法的現象的本體屬性進行邏輯“思辨”,深入分析法的現象與
9、社會生活條件的相互關系。(3)準確把握法的現象與社會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法的現象相對獨立性的內在機理。二、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價值論意義(1)是致力于分析法的現象的功能狀態(tài)。(2)是把握法權關系發(fā)展的社會人類學向度。(3)是深入探求法的現象的價值基礎。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方法論意義(1)是研究方法,“從具體到抽象”。(2)是敘述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繼承與發(fā)展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繼承與發(fā)展(略)
10、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一、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貢獻二、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豐富與發(fā)展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1)論述了政治文明與小康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2)揭示了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3)闡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相輔相成的互動機理。四、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法學(一)科學發(fā)展觀的法學意義1、概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