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病的理念、原則與方法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治病的理念原則與方法,中醫(yī)藥學植根于中國文化,是我國傳統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完美融合的典范。,近百年來,西醫(yī)學由于不斷吸收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而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對保護人類的健康,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種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強調所謂病因和著眼局部病灶,采取直接拮抗的一些治療手段,嚴格規(guī)范分科診療及過分依賴理化檢測、病因診斷的疾病醫(yī)學,其自身的缺陷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陳竺在2019年太平

2、洋健康高層論壇上的講話中,曾提出過深刻的反思,他說:“現代醫(yī)學在專業(yè)化還原的策略下分工越來越細,致使整個醫(yī)療系統和疾病的實施過程逐漸趨于‘破碎化’。,但是幾乎所有復雜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環(huán)境的影響,同一種疾病的不同亞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間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診療體系下會被丟失,使我們失去不少用簡單方法進行治療或早期干預的機會?!?這些問題,對于從“整體恒動觀”出發(fā),堅守“順應自然、以人為本”的理念,直接以患者的證候及其病機為依據

3、進行“辨證論治”,采用天然藥物或非藥物療法治療疾病的中醫(yī)藥學來說,即是其發(fā)揮作用和療效優(yōu)勢的廣闊空間。,1 整體觀念,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通為安,以和為貴,以人為本,綜觀中醫(yī)學防治疾病的理念、方法與原則,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1 整體觀念,“因時制宜”的診療原則。(1)抓住有利時機防治疾病。根據《內經》“治未病”等理論,采取“擇時而治、防治于發(fā)病之先”的措施,以期達到防止或減輕某些慢性疾病復發(fā)的目的。,1.1 天人相應,如所

4、謂“冬病夏治”,就是對某些冬季嚴寒時易發(fā)的慢性病,借助夏季自然界陽氣升旺的有利時機,用中醫(yī)藥的內外治法,扶養(yǎng)人體的陽氣,以達到祛除化解體內伏藏的凝寒宿飲等陰邪的目的,以防止或減輕其冬季的發(fā)病,如現在頗盛行的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病的“敷貼療法”等。,所謂“夏病冬治”,就是對一些素來陰虛體弱或陰虛陽亢者,可借助自然界秋冬陰氣當盛的有利時機,用中醫(yī)藥的方法滋補人體的陰精,以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防治夏季易發(fā)的上述“陰虛陽亢”類疾病,如現在

5、已風行南北的所謂“膏方”和其他“冬令進補”的方藥及食療法等。,(2)根據病證發(fā)作的時間判斷病機、選擇治法。,以上午發(fā)熱為主癥的,多與氣虛或陽虛有關,可選用益氣升陽或補腎溫陽等方藥治療有效;,午后發(fā)熱,多與陰虛、瘀血、濕熱等有關,其中夜間發(fā)熱尤甚,伴骨蒸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屬陰虛,宜滋陰清熱;午后及上半夜發(fā)熱甚,伴唇舌及兩顴發(fā)紫、胸悶喘促者,多為瘀血發(fā)熱,治宜活血化瘀;,若發(fā)熱以午后5時左右為甚者,古稱“日晡發(fā)熱”,多伴有胸悶、腹

6、脹、便溏(或便秘)、納差及舌苔黃膩等證候,為濕熱所致,宜清熱化濕為主治之,見腑實證者,可用下法。,(3)臨床擇藥配方要順應時令,明代大醫(yī)家李時珍同樣強調因時擇藥配方,并明確提出:春月宜加辛溫之藥,如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如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如人參、白術、蒼術、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如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如黃芩、知母之類,

7、以順冬沉之氣等。,1.2 五臟一體,中醫(yī)學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傳聯,氣血運轉,與內外組織及六腑、四肢百骸、五官諸竅等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因此,中醫(yī)對待疾病,十分注重從整體出發(fā),著眼于臟腑組織間的相互關聯進行分析診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醫(yī)針灸、推拿的原理和防治功效。如:胃痛腹脹,可以針灸下肢的足三里穴;牙痛、面腫、感冒發(fā)熱,可以針刺手上的合谷穴等,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yī)內科在臨床中最常用臟腑相關的治法,

8、如中醫(yī)五行生克理論衍生出的治療肺系疾病的“補土生金”法、“清肝瀉肺”法,治療肝病的“肝病實脾”法,治療肝風的“滋水涵木”法,治療久治不愈之慢性腹瀉的“補火生土”法等。,1.3 形神合一,中醫(yī)的整體觀念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形神合一”。中醫(yī)學認為,人是萬物之靈,是有精神、情感的,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及一些理化、生物因素和居處環(huán)境有關外,還與心理情志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內經》中將“治神”列為中醫(yī)防治疾病的五大

9、法則之首。,2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診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中醫(yī)整體觀念及其理、法、方、藥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最早形成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中辨治外感熱病以六經辨證為主,辨治內傷雜病則以臟腑辨證為主。,辨證論治的診療方法發(fā)展到現在,其臨床運用模式可概括為如下4種:,2.1 方證對應,方證對應就是古人常說的“有是證用是方”,即抓住患者要害的主要證候,采用相對的有效成方進行治療;反之,即有效的成方是針對某些特定的病證而

10、設的。,這是古代醫(yī)家在長期反復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可以重復的寶貴經驗,其集中的體現,即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如:桂枝湯是針對太陽病出現“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等癥時使用的(13條),而小柴胡湯則是針對少陽病出現“脅下鞕滿,往來寒熱”等癥時使用的(266條)。,一千多年以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直為歷代醫(yī)家所推崇。直到今天,我們只要按照其所列的方證條文使用其方,多效如桴鼓。,2.2 審機論治,辨證論治的關鍵,是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對現

11、階段所獲知的證候進行綜合分析和推理歸納,判定其內在的“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治療疾病取得卓越療效的關鍵是“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所謂“病機”,即指病證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機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等。實際上,仲景原著中的所謂“方證”,也是以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為基礎的,或者說,這些方證條文也是可以用以用八鋼、六經、臟腑等辨證方法進行分析、歸納,以認定其病機,推廣其應用。,這也正是張仲景的經方至今仍能

12、經久不衰、不斷拓展其臨床應用范圍的道理所在,即所謂“圓機活法”。不然,僅靠原著條文中的“方證對應”,未免局限。,中醫(yī)所謂“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關鍵就是判定和抓住“病機”。,2.3 微觀辨證,從臨床醫(yī)學的角度來看,通過電鏡、X光、彩超、CT、核磁等手段檢測到的理化數據及器官組織的病理變化,對于每一個臨床中醫(yī)來說,都有必要認真對待,加以研究。,可以說,現代醫(yī)學的檢測手段和方法是中醫(yī)傳統診法的微觀延伸。現代醫(yī)學的許多檢測結果,就像中醫(yī)

13、的證候、舌象和脈象一樣,都是人體內生理病理變化的具體反映。,因此,在中醫(yī)傳統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有機結合這些微觀檢測的異常結果,綜合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機,并結合臨床經驗和現代有關中藥藥理研究的成果,針對性地選擇更為具體治法方藥,無疑豐富了辨證論治的內容,可以提高現代中醫(yī)的診療水平和療效。,如選用山楂、草決明、澤瀉之類降血脂,鉤藤、夏枯草、黃芩、龍膽草之類降血壓,五味子、梔子、郁金、田基黃之類降轉氨酶等; 再如名中醫(yī)施金墨先生運用黃芪配山藥

14、降尿糖、蒼術配玄參降血糖的經驗,岳美中先生運用防己黃芪湯及芡實和劑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經驗等。,但是,在臨床實際中,這些現代醫(yī)學檢測的微觀指標并不能取代中醫(yī)的宏觀辨證,只能作為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納入到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整體框架內,進行綜合分析和取舍。,2.4 病證結合,病證結合,即臨床采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辨治思路和方法。早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就是把病、證并列進行論治的,《傷寒論》中每篇的標題都是“辨某某病脈證并治”,而《金匱要

15、略》中每篇標題也是如此。每類“病”有辨治的原則綱領,病下的各類“證”則有具體的證候治法。,如太陽病的診斷依據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太陽病中所分列的太陽中風證、太陽傷寒證及蓄水、蓄血等證,則各有不同的證候表現和治法方藥。千余年來,中醫(yī)這種傳統的辨病和辨證論治相結合的診療方法一直延續(xù)下來。,20世紀以來,西方醫(yī)學大量涌入我國。西醫(yī)學對疾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科技的手段進行微觀檢測,以查找其病因及病原體,發(fā)現人體器官、組織、細

16、胞的結構、功能、代謝等方面改變來分析確認的。較之傳統中醫(yī)對“病”的診斷,則更為確切和規(guī)范。,而以西醫(yī)學為主制定的疾病診療規(guī)范和療效標準,也逐漸在我國臨床醫(yī)學行業(yè)中占據了相當主導的地位。因此,無論是為了順應社會環(huán)境的要求,還是中醫(yī)學術與時俱進發(fā)展的需要,在臨床中積極探索中醫(y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yī)的辨病相結合則成為趨勢。,其實,根據現代醫(yī)學的病理知識,也可指導中醫(yī)藥的辨證用藥。如現代多運用活血化瘀的方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就是受到現代醫(yī)學病理知識

17、啟發(fā)的。余在臨床中常以養(yǎng)血祛瘀、清熱利濕為大法,治療慢性腎炎的經驗,也是長期臨床實踐結合現代醫(yī)學有關慢性腎炎病理知識的啟發(fā)而形成的。,這一臨床思路的形成,主要基于如下幾點:一是慢性腎炎多長期反復遷延難愈,久病多虛,滋陰養(yǎng)血即是補肝腎,屬治本之法;久病多瘀,宜活血化瘀,是中醫(yī)傳統的有效經驗。,二是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腎功能進行性減退以致衰竭的病理機制,主要是腎小球的硬化,而活血化瘀可以疏通血脈,去除瘀滯,防止和清除腎內微血栓,提高腎血流量

18、,軟化和吸收增生性病變,從而控制或延緩腎小球硬化及腎功能衰竭的進程。,三是慢性腎炎的發(fā)病與急性腎炎一樣,多與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變態(tài)反應有關,筆者在多年的臨床中體會到,西醫(yī)所謂變態(tài)性反應類疾病,用養(yǎng)血活血的方藥配合清熱解毒之類的藥物治療,往往取得較好的療效。,基本方藥: 生地15-30克、赤芍15克,當歸、川芎、桃仁、連翹各10克,紅花6克,蒲公英、益母草、白茅根、土茯苓各30克。 此為成人一日劑量,兒童酌減。 方中

19、主以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滋補肝腎;輔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配以蒲公英、連翹、土茯苓,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3 以通為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健康的生命在于機體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即《內經》所謂“成敗倚伏生乎動”。中醫(yī)學對人體生命及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主要是以動態(tài)的觀點去審視和判斷,,認為人體生命始終在有序的運動變化之中,如飲食呼吸的出入代謝,氣血、津液的升降輸布等。這些運動變化的基本形式一旦停息,即是人之生命的終止。

20、,《內經》稱:“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及“氣止則化絕”。,而人體健康的維持,主要靠體內臟腑氣機的通暢,即《金匱》所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俗稱“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更完整的概括,應該是“以通為安,不通則病”。,人體的健病及正邪的轉換,多由飲食、氣血、津液等運化的通滯來決定,其通達有序,即化生正氣存內;壅滯郁結,則變?yōu)樗奘?、痰濁、瘀血、水飲等病邪為患?《金匱要略》

21、中列有一條重要的治療原則:“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尤怡注之曰:“無形之邪入結于臟,必有所據,水、血、痰、食,皆邪籔也。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與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若有食者,食與熱得,而熱結在食,則與承氣湯下其食而熱亦去?!?中醫(yī)認為,水、血、痰、食等,既是因病而生的病理產物,也是一類有形的致病因素,因此有“邪留發(fā)病”之謂。從臨床實際來看,不僅內傷雜病與之關系密切,外感諸病證亦多與

22、之有關。,觀清代溫病大家王孟英醫(yī)案,對一些棘手的外感溫熱諸邪所釀成的重癥,多辨證選用豁痰、通瘀、消食、散結等法而獲佳效,王氏稱之為“結散邪行”。,20世紀初,廣東等地鼠疫流行,當時醫(yī)者沿習用遍清熱解毒及一般治療瘟疫的常用方藥,皆無多大效果,死者甚眾。 后來,一些有膽識的醫(yī)家認定其病機為鼠疫熱毒迫血成瘀,壅塞內外三焦。遂采用王清任活血解毒湯加減治療,即獲佳效。,而著名中醫(yī)范文虎、董廷瑤等,運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湯加減治療溫疫、霍亂、重癥麻疹的

23、經驗?,F在廣泛運用活血化瘀法、痰瘀同治法治療冠心病、腦血管病、肝硬化及腫瘤等疑難病癥的有效經驗等,都符合結散邪行、以通為安的治療原則。,此外,一個人的汗腺及溲、便的正常通暢,是人體氣機與外界自然交通和諧及體內代謝后的毒廢物質及時排泄的表現;若閉塞不暢,則說明人體與外界自然的氣機交通受阻,體內的代謝產物無法排除體外,輕則感覺難受,重則發(fā)生病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使之通暢,其手段不外以下幾種:,(1)發(fā)汗:即通過開

24、泄腠理、發(fā)汗祛邪、調和營衛(wèi),以發(fā)揮解除表邪、退熱、透疹、消水腫、祛風濕等作用。 《內經》所謂“其在表者,汗而發(fā)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發(fā)汗可以解表、退熱、散邪。《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就是典型的辛溫發(fā)汗劑。,在臨床辨治中,可以單獨使用,有時則需與其他療法合用,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前所舉大青龍湯治驗)。從另一方面認識,發(fā)汗不僅是一種解表祛邪的手段,也是一種邪祛正安的表現,如服用桂枝湯后“微微似欲汗出”,是營衛(wèi)調和、邪祛正安的征

25、象;服用小柴胡湯后出汗,是胃氣和調、三焦通暢的表現。,《傷寒論》所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睆呐R床經驗來看,在運用清里、通下、扶正諸法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汗出而邪祛正安的現象,如前面所舉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腎衰危證的驗案,在使用大劑調胃承氣湯灌腸后,雖未見有燥屎排出,卻出現了汗出而熱退的佳兆。,(2)利尿:排尿是人體排泄毒、廢代謝產物最主要的途徑。 因此,中醫(yī)學認為,小便不通暢、排尿

26、困難,不管屬標還是屬本,都是必須優(yōu)先解決的問題。故通利小便(又稱利濕法)是中醫(yī)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淡滲利濕、通陽利水、滋陰利濕、清熱利濕、溫腎利水、活血利水等法。傷寒論》中治療蓄水證的主方五苓散就是最常用的利水劑。 附 病案1 神經性膀胱激惹綜合癥 病案2 高血壓,(3)通下:即運用瀉下、攻逐、潤下的方藥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的治法。 潤通大便:對于習慣性便秘患者

27、,一般不宜使用以大黃或甘遂為主的蕩滌、攻逐之劑,而宜采取緩和通便或滋養(yǎng)潤下的辦法。,臨床中除了麻子仁丸、五仁丸、增液湯等常用方劑外,我常辨證采用以大劑量生白術為主組方,治療習慣性便秘,不僅療效可靠,且副作用少而作用持久。,通瀉水飲:現在多用于治療因肺、肝、腎等疾患所致的胸水、腹水等病證。張仲景所創(chuàng)制的攻逐水飲方,如大陷胸湯、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己椒藶黃丸等,一般都認為是通瀉水飲的峻烈之劑,非邪實而正未虛者不可用。但是,臨床中又有幾個

28、實邪久稽而正氣不虛的患者?,當痰飲水邪壅滯體內、溲便俱閉的危重狀態(tài)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妨辨證選用這些攻逐峻劑一搏,有時還會起到“一通百通、邪去正安”的效果。關鍵是要辨證準確,嚴密觀察,適可而止。實際上,這類方藥中的主藥,除甘遂、大戟外,葶藶子并非如后世醫(yī)家所言之峻烈,,通腑瀉下:是針對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結,或痰涎壅盛、寒實結胸的治療方法,故有寒下、熱下之分?!秱摗分?,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等方皆屬寒下劑,三物白

29、散則屬于熱下的代表方。,4. 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中醫(yī)的經典著作傳承了中國文化所謂“道法自然”及“以人為本”的傳統思想和精神,強調防治疾病要堅守“順應自然”和“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原則。,人是最高級而又最復雜的生命體,人的生命是一個生、長、壯、老、已的自然過程。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人類自身已形成了比較完好的、能與時空環(huán)境相協調而致和諧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都具有較好的自然抗病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康復能力。,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健康是

30、“正氣存內”及整體恒動的和諧狀態(tài),患病則是“正邪交爭”及整體失調的異變狀態(tài)。,因此,中醫(yī)對疾病的防治,最主要的是從整體觀念出發(fā),以人為本,以養(yǎng)生防病為先。若已病后,則通過恰當選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治療方法,運用草、木、蟲、石等天然藥物或非藥物防治手段等,,以保護和幫助恢復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復能力,即盡快恢復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的健康狀態(tài)

31、。,一是要善于處理“病”和“人”的主次關系。 醫(yī)生治病,必須以保護患者生命和健康為唯一目標。為此,有時要以診治疾病為主,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有時則要以護養(yǎng)人體自身的正氣為主,以保住“留人治病”的機會。,不然,一味地只死死盯住那個“病”不放過,不惜破壞患者已經虧損嚴重的機體,則可能帶來“玉石俱焚”的悲劇。,中醫(yī)認為,是藥三分毒,用藥治病,既要強調有效,也不要矯枉過正,要恰到好處,中病即止,再通過患者自身調養(yǎng)而達到痊愈;對有些可以自

32、愈的疾病,不能不顧患者的體質和藥物的毒副作用,做不必要的檢查和濫用藥物。,對一些確實治不好的絕癥,則可不予以強行治療,采用調養(yǎng)的方法,有時反而可以延緩生命,避免因不當治療或過度治療所帶來的額外痛苦。即《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謂“必養(yǎng)必和,待其來復”。不要忽略了患者身體的承受能力而過度治療、濫用藥物。,要遵循《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

33、正也”的原則。,我們在臨床中不難見到,有的患者,特別是癌癥患者,就因為過度治療,不惜長期使用毒副作用劇烈的藥物,或重復施用一些對人體有破壞作用的診療方法。結果不僅病未治愈,反而促其過早死亡,人財兩空。,二要善于處理“正”和“邪”的關系,掌握“以和為貴”的原則和方法。中醫(yī)的治法是理、法、方、藥的綜合體現,是為某一類病機病證而設的。所謂疾病,即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正邪相爭為基本形式的病理過程。,因此,根據疾病過程中正邪盛衰

34、的變化情況,其治療法則主要可歸納為三類:一是根據邪方盛而正未虛的病理情況,則應確立以祛邪為主的治療法則,祛邪即安正;其二是根據邪氣已微又正氣已衰的病理情況,則應確立以扶正為主的治療法則,正旺則邪自盡;,其三是針對邪氣尚結而正氣已虛的病理情況,則當以祛邪與扶正并重立法組方,以期達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之目的。 “和法”即屬于融祛邪與扶正于一方的治療法則。,對于“和法”的定義,考“和法”作為一種具體的治法概念提出,首先是南宋成無己,他在《

35、傷寒明理論》中稱:“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劑;,其于不外不里、半表半里,既非發(fā)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湯為和解表里之劑也?!弊源耍笫浪於嘁孕〔窈鷾珵楹徒獗砝镏ǚ?。,其實,在《傷寒論》中,稱小柴胡湯具有“和”之作用的唯一條文是230條:“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謂小柴胡湯之“和”,系指“和胃氣”。故清

36、代大醫(yī)家喻嘉言評小柴胡湯說:“非和于表,亦非和于里,乃和于中也?!标愋迗@則把道理說得更為完整:“至于少陽為樞,而所以運此樞者胃也?!?近代以來,對“和法”的內涵則不斷有所擴充,但多是把所謂“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調和肝脾”的四逆散,“調和腸胃”的半夏瀉心湯等為代表的幾類方劑統稱之謂“和解劑”即“和法”,只是分列了各類方劑的個性特點,并沒有概括出它們的共性特征來。,這幾類所謂“和解劑”的代表方,皆屬張仲景的經方。且從《傷寒論》及《金匱要

37、略》的原文來看,仲景之所謂“和”,還包括有治太陽中風證主以“調和營衛(wèi)”、“和解其外”的桂枝湯,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苓桂術甘湯等。,詳觀《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有關和法方證的諸多原文,結合分析當前比較公允的一些和方的共性特點,則不難看出:和法和方之扶正,既不是補心肺、益肝腎,亦非一般性的溫陽、滋陰,而是“健和脾胃”。這里所謂“健和”又有別于單純的甘溫補中。,脾以升運為健,胃以通降為和,即如小柴胡湯、桂枝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苓桂術

38、甘湯諸方中,既有人參、白術、甘草、大棗之類,健脾益氣;又配以桂枝、半夏、生姜、茯苓、枳實等,通降和胃。,補益中寓以通運,恰到扶正而不留邪之好處。和法之祛邪,由于邪尚存而勢非盛,又必須顧忌到已虛之正氣,故既不能輕緩敷衍,也不宜急散猛攻,只宜“緩和疏解”。,即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桂枝湯“和解”肌表之邪,半夏瀉心湯類“和解”中焦寒熱,四逆類方“疏解”郁結的肝氣,苓桂術甘湯“和解”心下痰飲,仲景竹葉石膏湯和解未盡之余熱等。諸方雖各有溫、

39、清、疏、消之不同,但總以緩和祛邪而不傷正為原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后天之本,位居中焦,調達周身。若脾胃健和,既可升舉清陽,輸布精微,養(yǎng)心肺,滋肝腎,和營衛(wèi),強肌體;又可通調三焦,降濁陰,泄腑氣,發(fā)肌表,推陳出新。,若脾胃失于健和,則百病由生,諸疾難愈。從臨床實際來看,病邪久稽,易患及脾胃;他臟患病,多累及脾胃;正虛邪結,無不涉及脾胃。斯時,健和脾胃則是治病求本的關鍵。,因此,古今許多中醫(yī)臨床名家對于外感、內傷諸病的治療,都非常重

40、視脾胃之氣的問題。特別是處于“正虛邪結”的階段,或纏綿不解、久治不愈之際,多主張從健和脾胃著手,以期扶正祛邪而和解之,此稱之為“王道之法”。,如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病毒性感染類疾病,桂枝湯類方加減防治體虛感冒及反復感冒,小柴胡湯合二陳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及心腦血管病,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頑固性眩暈、肺心病及冠心病,逍遙散類方加減調治多種婦科疾病,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糖尿病,,半夏瀉心湯類方加減治療呼吸系疾病和慢性腎功能衰竭等。運用“健和脾胃

41、、和解病邪”的治法原則,對某些代謝失調的病癥及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疑難疾病的調治等,只要辨證準確,加減得宜,多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此外,對一些集多種慢性病于一身的患者的治療,一是因久病體虛又多病易感而容易顧此失彼,窮于應付;二是因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而損傷脾胃,以致連正常飲食都難以耐受,何堪大劑湯藥蕩滌。,此時,當從調和脾胃入手,以“和法”組方,選配比較平和的藥物,采用丸、散、膏等劑型,小劑量用藥進行調治,假以時日,以期從量的逐漸積累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