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0課時 │ 燃料、能源和環(huán)境,第20課時 燃料、能源和環(huán)境,·人教版,第20課時 │ 知識網(wǎng)絡,知識網(wǎng)絡,·人教版,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考點聚焦,·人教版,考點1 化石燃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稱為三大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1)煤煤被稱為“工業(yè)的糧食”,是古代植物遺體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是由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含有______元素。
2、,煤,石油,天然氣,碳,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2)石油石油被稱為“工業(yè)的血液”,是古代動、植物遺體在地殼中經(jīng)過復雜變化而形成的,是一種黏稠液體,主要含有________、________兩種元素。,焦炭,碳,氫,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提示] 煤的干餾是化學變化,石油的蒸餾是物理變化。,汽油,煤油,柴油,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注意] ①點燃甲烷和氧氣或空氣的混
3、合物會發(fā)生爆炸。因此,在煤礦的礦井里必須采取通風、嚴禁煙火等安全措施,以防發(fā)生爆炸事故。②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無,無,極難,排水法,藍,2,CO2+2H2O,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4)化石燃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①煤燃燒時會排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這些氣體溶于雨水,會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②汽車使用的燃料是汽油和柴油,它們?nèi)紵奈矚庵械闹饕廴疚镉幸?/p>
4、氧化碳、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鉛化合物和煙塵等。③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會使“____________”加劇。,酸雨,溫室效應,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考點2 乙醇,C2H5OH,揮發(fā),任意,3,2CO2+3H2O,高粱,玉米,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注意] ①工業(yè)酒精因含有甲醇(甲醇有毒),嚴禁兌酒飲用。②醫(yī)用消毒酒精是體積分數(shù)為70%~80%的乙醇水溶液。③由于乙醇相對其他燃
5、料含氫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高,含碳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低,又能在空氣中充分燃燒,所以屬于綠色燃料。目前,各地正在推廣使用乙醇汽油這種新型混合燃料。,第20課時 │ 考點聚焦,·人教版,考點3 開發(fā)新能源,化石燃料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主要能源。隨著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長,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將日趨枯竭。世界各國人民的節(jié)能意識正在日趨增強,科學家也在開發(fā)新能源,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氫氣等,這些能源也
6、稱為“綠色能源”。,[注意] 氫氣作為燃料的三大優(yōu)點:原料廣泛、熱值高、無污染,被認為是最清潔的燃料。但因制取成本高,存在貯存、運輸、安全等問題,目前還不能廣泛使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歸類示例,·人教版,? 類型一 化石燃料與生活,命題角度:化石燃料在生活中的應用。,例1 [2010·蕪湖]小王同學在學習了甲烷性質(zhì)的有關知識后,查閱相關資料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1體積甲烷完全燃燒時消耗約10體積
7、空氣中的氧氣!當氧氣不足時,其產(chǎn)物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還可能含有一氧化碳。請完成下列填空:(1)寫出甲烷(CH4)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家用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在使用天然氣灶具時應注意調(diào)節(jié)灶具通風口的大小,以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chǎn)生污染,浪費燃料,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3)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最終會被耗盡
8、,請寫出一種你所知道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消耗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生活方式能體現(xiàn)這一理念的是________(填序號)。a.隨手關燈 b.鼓勵多用私家車c.節(jié)約用紙 d.拒絕使用一次性碗筷,太陽能(或風能、地熱能等),acd,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方法點撥] 化
9、石燃料和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燃料,但在使用過程中也給環(huán)境帶來了負面影響。天然氣是其中一種,目前正逐漸進入我們的家庭。對于天然氣這些可燃性氣體或可燃的粉塵,跟空氣(氧氣)混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nèi)點燃,都有可能發(fā)生爆炸,因此要注意使用時的安全。,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 類型二 開發(fā)新型能源,命題角度:新型能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例2 [2010·肇慶]目前,我們國家的能源主要依賴于化石燃料,它
10、們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開發(fā)利用新能源就顯得格外重要。(1)常見的三種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氣和___________。(2)利用新能源發(fā)電的類型有潮汐能發(fā)電、地熱能發(fā)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請舉1例)。(3)海底埋藏著大量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組成,如果開采和貯存方法得到突破,可以成為未來的新能源?!翱扇急比紵幕瘜W方程式為______
1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煤,風能發(fā)電、太陽能或核能發(fā)電等(合理均可),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4)在新能源汽車未普及時,如圖20-1所示為一種“節(jié)能減排”的有效措施。,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方法點撥] 此類題目一般情境新,題干長,涉及當前新能源問題,但落點都較低,考查的都是我們平
12、時所學的基礎知識。解題時要特別注意利用題給的信息,對信息進行理解,加工處理,最后對所提問題作出解答。,C,4NaOH,2Na2CO3,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解析]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為燃料的乙醇可以用廢棄不用的糧食等植物資源制取,原料來源豐富,可再生,但不充分燃燒也會生成一些CO等污染物。,第20課時 │ 歸類示例,·人教版,? 類型三 減少環(huán)境污染構建低碳社會,命題角度:低碳生活的概念。,例
13、3 [2011·煙臺]“低碳生活”倡導我們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盡量減少,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B.多用電子郵箱、QQ等即時通訊工具C.夏天為了更涼快,把室內(nèi)空調(diào)溫度設置到很低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等出行方式,[解析] 夏天空調(diào)溫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第15課時粒子構成物質(zhì)精品課件人教新課標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第17課時物質(zhì)組成的簡單計算精品課件人教新課標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第26課時化學必背知識點精品課件人教新課標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18課時物質(zhì)的多樣性精品課件人教新課標
- 中考科學一輪復習第1課時《多種多樣的生物》課件 浙教版
- 2011年一輪復習生物課時課件第45課時-胚胎工程
- 一輪復習運動第2課時 加速度
- 九年級化學上冊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課件人教新課標版
- 九年級化學上冊空氣(第1課時)課件人教新課標版
- 1.2.4 第1課時 絕對值精品課件(ppt)
- 2.2 第2課時 去括號精品課件(ppt)
- 中考沖刺人教初中化學中考復習課件 第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
-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中國地理(第1課時)教案1
- 2.2 第3課時 整式的加減精品課件(ppt)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知識
- 化學中考一輪復習-鹽-化肥課件79張
- 中考化學一輪復習第六講碳和碳的化合物練習人教新課
- 中考化學第三講元素與物質(zhì)組成的表示(第1課時)練習人教新課標
- 高三物理二輪復習 專題三第1課時平拋圓周和天體的運動精品課件 大綱人教版
- 中考化學第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智能升級檢測人教新課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