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療后鼻并發(fā)癥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鼻咽癌放療后長期存活者的鼻部并發(fā)癥臨床觀察鼻咽癌放療后長期存活者的鼻部并發(fā)癥臨床觀察蘭新海李杰恩周永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南寧市530021)[摘要摘要]目的目的:觀察分析鼻咽癌放療后長期存活者的鼻部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方法:方法:通過CT,鼻內窺鏡等檢查,隨訪觀察126例鼻咽癌患者放療后5年以上并發(fā)的鼻部疾病。結果:果:放療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是慢性化膿性鼻竇炎103例;鼻腔粘連68例,其中后鼻孔閉鎖9例;萎縮性鼻炎7例;鼻

2、腔大出血3例。結論:結論:鼻咽癌放療后長期存活者的鼻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很高,如何減少這些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應是我們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之一。[關鍵詞關鍵詞]鼻咽腫瘤放射治療并發(fā)癥[中圖分類號中圖分類號]R739.63[文獻標識碼文獻標識碼]AClinicalStudyofAnalysisofthenasalcomplicationofTheLongtermSurvivswithNasopharyngealCar

3、cinomaafterRadiotherapyLANXinhaiLIJieenZhouYong(Department0fOtolaryngologyHeadNeckSurger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nasalcomplicationoflongtermsur

4、vivs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afterradiotherapy.Methods:ByCTnasalendoscopyothertestsFollowupobservationof126cases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afterradiotherapyinpatientswithmethan5yearsconcurrentnasaldisease.Results:Complic

5、ationafterradiotherapyofchronicpurulentsinusitis103cases68casesofnasaladhesionsofwhich9casesofchoanalatresia7casesofatrophicrhinitis3casesofalargenumberofnasalbleeding.Conclusion:Longtermsurvivsafterradiotherapyofthehigh

6、incidenceofnasalcomplicationhowtoreducethesecomplicationimprove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shouldbetakenseriouslyenoughweshouldalsobeoneofthefuturedirectionofwk.KeyKeywdswdsNasopharyngealneoplasmRadiotherapyComplication鼻咽癌

7、(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國南方高發(fā)惡性腫瘤,目前,放射治療仍然是NPC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治療后NP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由于放射治療也可損害全身及毗鄰鼻咽部的局部器官組織,可導致相應的放療并發(fā)癥而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目前國內對NPC的臨床治療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為主,而放療后并發(fā)癥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尚缺少深入研究,特別是無瘤長期存活者文獻報導更少見。2008年1月~20

8、11年6月,我們對門診隨訪的生存時間超過5年的NPC患者進行了調查研究,從臨床上判斷放療后鼻部并發(fā)疾病發(fā)生情況,為以后開展提高生存質量的健康干預研究提供幫助,現(xiàn)報告如下。1材料與方法材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對門診隨訪的放療后生存5年以上的126例鼻咽癌患者進行鼻部并發(fā)疾病調查,其中男80例,女46例,放療時中位年齡43歲(32~68歲),隨訪時中位年齡56歲(40~78歲)。素、鼻腔鼻竇沖洗、稀釋促排劑、消炎或活血化淤、神經營養(yǎng)藥物等

9、,以減低放射線對鼻腔鼻竇黏膜的損傷,促進鼻腔鼻竇引流,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鼻咽癌放療后的鼻腔粘連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不但影響鼻腔通氣鼻腔及呼吸質量,還可能加重或誘發(fā)鼻竇炎等其它并發(fā)癥。鼻咽癌放療后的鼻腔粘連并不少見,陳伊寧等[8]報告放療后發(fā)生率為25.2%。本組觀察到鼻腔粘連發(fā)生率達54.0%(68126),其中影響患者鼻腔通氣的32.5%(41126)。臨床診斷鼻腔粘連并不因難,凡鼻咽癌放療后有持續(xù)性鼻塞并伴流鼻涕、嗅覺減退或喪失者,

10、特別是經鼻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鼻甲與鼻中隔相貼,用血管收縮劑不能分開,探針不能通過,粘連即可確診。CT檢查示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空隙消失,被條索狀的密度影替代。發(fā)生鼻腔粘連形成主要原因有:①放療面頸聯(lián)合野和耳前野照射到鼻腔后13~12處,導致鼻腔黏膜后段損傷。當放療達到一定劑量后,患者可出現(xiàn)鼻腔黏膜充血、腫脹、糜爛、出血及偽膜形成,各鼻甲與鼻中隔緊貼接觸,如不及時加以處理,而發(fā)生粘連;②在放療期間及結束后,患者的鼻腔、鼻咽部局部壞死物質蓄積,感

11、染,導致鼻竇口阻塞,繼發(fā)鼻竇炎;而鼻竇炎反過來加重感染,致鼻腔、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腫,由于組織過度炎性增生機化而發(fā)生鼻腔粘連;③鼻咽腔內照射,后鼻孔區(qū)域接受放療量大,操作容易造成鼻腔黏膜的機械性損傷而發(fā)生粘連。④藥物性鼻炎,因藥物的毒性對黏膜的纖毛有破壞作用,加重了放療后鼻黏膜的損傷,更容易發(fā)生鼻腔粘連。鼻腔粘連一旦形成又未得到及時恰當?shù)奶幚?,將演變?yōu)楸乔话毯郏踔帘乔缓蟊强组]鎖。本組觀察發(fā)現(xiàn)鼻腔后鼻孔閉鎖發(fā)生率7.1%(9126)。放療

12、后鼻腔粘連引起鼻塞而導致腦組織缺氧及鼻腔功能下降,患者出現(xiàn)頭昏、頭痛、精神萎靡及加重口干癥狀,雖不直接影響其預后,卻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預防鼻咽癌放療后鼻腔粘連,國內有學者采用鼻咽鹽水自吸法等方法有一定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放療中、放療后及時有效的鼻腔處理是防止鼻腔粘連的關鍵。一旦發(fā)生了鼻腔粘連或后鼻孔閉鎖,影響鼻腔通氣,引起鼻腔功能下降,應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有多種,最佳選擇是經鼻內窺鏡手術,其視野清晰,可看清鼻腔各部位及后鼻孔粘

13、連閉鎖的范圍,術后加強清理換藥,直到傷口上皮化后,方能防止鼻腔再粘連。鼻咽癌放療后繼發(fā)萎縮性鼻炎文獻報道不多,本組發(fā)生率5.6%(7126)。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同以下因素有關,一是由于放療對鼻黏膜的損害,導致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慢性化膿性鼻竇炎膿性分泌物的長期刺激,以致黏膜血液循環(huán)障礙,最終形成萎縮性改變;另一方面由開藥物性鼻炎對鼻黏膜的破壞,也可引起萎縮性鼻炎;兩者因素相互作用,使萎縮性鼻炎的發(fā)病率增加。萎縮性鼻炎主要表現(xiàn)為鼻干、嗅

14、覺下降等,由于這些癥狀與放療后普遍存在的鼻干、嗅覺障礙無特異性,故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治療上目前尚無特效方法,僅能用藥物緩解癥狀,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鼻咽癌放療后大出血是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最初表現(xiàn)是鼻腔大出血,雖然發(fā)生機率較小,本組發(fā)生率2.4%(3126)但短時間內出血量大,來勢兇猛,病死率高,應引起高度警惕,尤其是復發(fā)后再次放射治療者。鼻咽癌放療后大出血與放療后形成經久難愈的越來越深的潰爛面,深達黏膜、肌肉、骨質及頸部血管有關;發(fā)生放

15、射性骨壞死多發(fā)生在鼻咽癌放療5年后,尤其是放療劑量大于70Gy者,而骨壞死又可加重骨內或骨周圍血管的破壞而出血。華貽軍等[9]稱其為鼻咽壞死,并按其發(fā)展的程度分為三出階段:①鼻咽壞死前期,②軟組織壞死期,③骨壞死期。鼻出血量少則數(shù)十毫升,多者達數(shù)千毫升,個別患者甚至可在數(shù)分鐘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對于鼻咽癌放療后鼻腔大出血,采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①前后鼻孔填塞,②頸外動脈及區(qū)域性動脈結扎等手術止血,③血管栓塞術。前后鼻孔填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