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史單元復習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經濟上——各國經濟復蘇,接近或超過戰(zhàn)前水平,政治上——資產階級得到鞏固,無產階級進入低潮,國際關系,,資本主義各國之間:,蘇聯(lián)與資本主義之間:和平共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種制度 經濟競爭和談判對話代替武力對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2001年上海,34)列寧認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闭埬愀鶕嘘P事實略加說明。(1997年全國,48)概括

2、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xié)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夠舉例說明。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么不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8、參考答案: 列強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為分臟和稱霸而相互爭奪。(2分)例如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主張,并拒絕法國關于結盟的提議;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和遠東進行激烈的爭奪,等等。(2分)其二是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2分)例如共同笄對蘇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通過《九國公約》共同支配中國等。(2分)

3、因為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帝國廣州重新瓜分世界。列強間的利益沖突以及戰(zhàn)勝國和戰(zhàn)敗國的尖銳矛盾,最終必將打破暫的均勢,破壞世界和平。(4分)1935年德國無視凡賽和約的規(guī)定,這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后又是出兵萊茵不設防區(qū)。日本違反,九國公約》,妄圖吞并全中國,1933年退出了國際聯(lián)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4分),( 2004廣東)28.(l2分)閱讀以下材料:    在是否參加國際聯(lián)盟的問題上,美國各

4、界看法不一。《國際聯(lián)盟盟約》第十條規(guī)定,國聯(lián)成員國有尊重并保護其他所有成員國領土完整及獨立、防御外來侵犯的義務。圍繞這一條款,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和一些參議員之間爭論激烈。參議員們認為,如果美國參加國聯(lián)后,出現了不容爭辯的侵略事實,美國將面臨法律上的義務。這最終將使美國陷入與歐洲事務相關的義務與環(huán)境之中。因此他們反對參加國聯(lián)。威爾遜總統(tǒng)認為,這個義務是道義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沒有約束力,而且(美國國會)有絕對自由,對要求采取行動的所

5、有情況作出自己的解釋。但是他也承認,如果出現了不容爭辯的侵略事實,毫無疑問,美國將履行盟約中的自動懲罰的法律義務。,回答:(1)概括指出在美國是否參加國聯(lián)的問題上,威爾遜風云網和參議員們爭論的焦點是什么?(2分)(2)概括爭論雙方的基本主張,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爭論的最后結果。(6分)(3)參議員們在美歐關系上的基本主張是什么?說明這種主張影響下的美國外交政策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戰(zhàn)爭中的表現及作用。(4 分),28.答案要點:美國

6、會不會承擔法律上的義務。(2分) 答案要點:威爾遜認為,對美國而言,盟約規(guī)定的義務主要是道義上的,但在某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承擔一定的使美國卷入國際爭端的法律義務。參議員們則反對承擔使美國卷入國際爭端的法律義務。參議員們取得勝利,美國沒有參加國聯(lián)。(6分) 答案要點:美國不陷入歐洲事務。在意埃戰(zhàn)爭中,美國推行中立法,禁止向交上,戰(zhàn)雙方運送武器。實際上有利于侵略者。(4分),,蘇俄(聯(lián))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2004年江蘇

7、,31)結合相關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戰(zhàn)前蘇聯(lián)(俄)農業(yè)政策的重大變化及影響。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2001年春季,36)1921年蘇俄以糧食稅收取代余糧收集制,決定鞏固農民經濟,對中農、力量單薄農民以及擴大種植面積的農民減免稅收。如按余糧收集制,1921-1922年應征收糧食4.23億普特(1普特約為16.38公斤)改行糧食稅后實際征收2.4億普特,試分析糧食稅較余糧收集制的進步之處和歷史意義。(13分),進步性:實行糧食稅有利

8、于保證生產者勞動經營活動,提高生產率,納稅后剩余糧食歸農民支配;對勤勞的經營者實行優(yōu)待,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稅額減輕了農民負擔。(8分)意義:有利于加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lián)盟和鞏固蘇維埃政權。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增強國力。(5分),1.蘇聯(lián)早期領導人布哈林,在1928年蘇聯(lián)實行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過程中強調:“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新經濟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過去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

9、社會主義 ?!蹦闶欠褓澩脊值挠^點?結合十月革命以來,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加以說明。,2. 兩次轉變練習冊p14:18,,世界現代史單元復習(一),兩次大戰(zhàn)之間的東西方世界,階段特征,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世界歷史整體經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資本主義主義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走向戰(zhàn)爭”三個階段。,凡-華體系,十月革命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民族解放

10、 運動的高漲二戰(zhàn)前的反法西斯斗爭,資本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民族解放 運動的高漲,,原因:,,帝國主義力量的削弱,十月革命的影響,史實,,中國——五四運動,朝鮮——三一運動,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埃及——華夫脫運動,1、分別指出一戰(zhàn)后至20年代,中國、土耳其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特點和意義,概括分析這些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發(fā)生的共同原因。,要點提示

11、:特點及意義: ①中國,國民大革命及以后的工農武裝割據②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各階層參與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③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領導唯一勝利。 共同原因: ①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②帝國主義宰割殖民地,激化了矛盾。 ③十月革命影響。,2、試從領導階級、斗爭形式、斗爭內容及結果影響等方面比較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異同。,要點提示: 領導階級相同:其他方面都不相同。

12、,,1、為什么“凡——華體系”不能維持世界的長久和平?,要點提示:從這一體系的實質和隱含的矛盾沖突分析。,2、對于一戰(zhàn)后的歐洲霸權,有人認為是受到極大的削弱,是歐洲走向衰落的開始;也有人認為是得到充分加強的從而變得更加完整。你同意哪一種觀點?說明你的判斷并闡明理由。,要點提示:第一種觀點理由:首先,歐洲各國的普遍削弱,表現在經濟上——戰(zhàn)爭破壞,變成債務國。政治上——無產階級革命高潮。殖民體系上——獨立運動高漲。其次,美國勢力增強;表現在

13、,經濟上——掌握世界經濟霸權。軍事上——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外交上——金元外交,插手世界事務,第二種觀點理由:首先,操縱巴黎和會,控制國聯(lián)。其次,仍然占有大量殖民地,統(tǒng)治世界絕大部分地區(qū)。再有,遏制美國,美國最終沒有參加國聯(lián)。,,和平走向戰(zhàn)爭,,面對危機,西方國家采取了不同的反危機措施,,美國——羅斯福新政-渡過危機,德國——法西斯專政—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日本——法西斯專政—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面對法西斯擴張,,亞非進行反法西斯斗爭,蘇聯(lián)——

14、從反法西斯侵略到中立自保,西方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共產國際七大,中朝人民的抗日斗爭,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西班牙內戰(zhàn),1、20世紀30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美國則保住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這種不同選擇對世界歷史有何影響?,要點提示:原因:①德日對凡——華體系的不滿②歷史傳統(tǒng)③經濟實力④經濟危機打擊的程度⑤英法的綏靖政策 影響: ①兩個戰(zhàn)爭策源地的

15、形成②美國為二戰(zhàn)作出貢獻,2、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以“走向戰(zhàn)爭”四個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歷史發(fā)展的特點。你認為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論斷是否正確?請說出你的判斷并闡明理由。如果該論斷正確,那么,“走向戰(zhàn)爭”的原因又是什么?,要點提示:正確。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成為歐亞戰(zhàn)爭策源地,然后瘋狂擴軍備戰(zhàn),所以走向戰(zhàn)爭。 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德意日的擴軍備戰(zhàn),綏靖政策

16、。,,3、2000年1月13日,在大阪國際和平中心,日本右翼勢力舉行“20世紀最大的謊言——南京大屠殺的徹底檢證”集會,否認南京大屠殺罪行。近年來,日本的軍國主義又有所抬頭,如教科書事件、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等。試結合有關歷史知識,分析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為什么在和平發(fā)展的今天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質是什么?談談你的認識?,要點提示: 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封建殘余。天皇和軍部的特殊地位。甲午戰(zhàn)爭的刺激。

17、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東京審判的不徹底。美國的扶持。 實質:企圖否認和掩蓋侵略戰(zhàn)爭的罪行,美化侵略戰(zhàn)爭。 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平友好關系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一階段(1917年至20年代末)總特點:革命高漲和國際關系的調整。帝國主義與蘇俄之間的矛盾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十月革命的爆發(fā),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楝F實。隨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從而形成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