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柳琴戲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徐州柳琴戲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姓名:武艷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指導教師:@2011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王琴在《柳琴戲表演特點淺議》一文中總結出柳琴戲是一種載歌載舞,輕松活潑,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劇種,具有以下幾個表演特征:表演動作的舞蹈性,虛擬動作的真實性,人物動作的夸張性。 [1] 3.關于柳琴戲形成與發(fā)展的淵源及其考證研究類 王艷玲、顏冬青在《拉魂的柳琴戲——淺談柳琴戲的歷史演進進程及其藝術特

2、色》一文中,闡述柳琴戲起源于清末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文章從其起源、唱腔,發(fā)展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2] 孔文在 《江蘇省徐州地區(qū)柳琴戲的形成過程》 中指出, 隨著柳琴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這一民間戲曲進行研究的熱潮也隨之悄然興起。 柳琴戲的形成時間不長,但它的形成過程卻較為復雜,其間歷經周姑子、說唱、分流、跑破、戲班五個階段。 [3] 4.對柳琴戲現(xiàn)狀及改革的研究 王麗華《發(fā)展是最有效的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

3、度談柳琴戲的保護》 ,文章對柳琴戲從產生發(fā)展到瀕臨失傳的過程和原因、 柳琴戲申遺成功后的保護和發(fā)展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只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才能有效地保護和傳承的觀點。 [4] 薛雷著 《徐州柳琴戲的生存現(xiàn)狀與對策》 一文提出對柳琴戲生存和發(fā)展進行剖析。 指出了柳琴戲是當?shù)匚幕囊环N選擇,同時,柳琴戲也要適應本地區(qū)文化的要求。 [5] 褚慶蘭在《振興柳琴戲之我見》一文提出,只有深化改革,才是振興柳琴戲的唯一出路,劇團本身的發(fā)展思路和工作成效起著

4、決定性的作用。 [6] 劉林林在 《既要留住根系又要展翅高飛》 一文中指出當前柳琴戲低谷時期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 發(fā)展搞活。柳琴戲的發(fā)展與提高一定要從根部做起既要樹立精品意識,又要多樣化,走出去、請進來,開拓視野,搞好交流,取長補短。 [7] 此外, 還有 “從文化視角對江蘇柳琴戲的傳承模式和動態(tài)的文化變遷進行研究, 從而挖掘柳琴戲存在的社會文化價值,把柳琴戲的傳承與中國音樂教育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結合起來的 [8]”的研究。 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 關

5、于柳琴戲的研究還大多停留在演唱與歷史發(fā)展方面, 對柳琴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相對較少, 僅有的一些也還僅停留在呼吁和設想層面, 鮮見有實際舉措的有效措施研究。 特別是如何通過學校教育傳承與保護的研究還是個空白。 因此, 選擇這樣的課題去做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它必將有效推進柳琴戲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但是,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看, 盡管現(xiàn)有材料中并無涉及柳琴戲進課堂的研究, 但從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來看,其他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積累了一

6、定的經驗,如:福建南音進課堂[8] ,京劇進課堂 [9]、薌劇進課堂 [10]、姚劇進課堂 [11]等等,這些經驗一定會給本課題帶來一些幫助。但是,這些研究也還大多在試驗階段, 目前還沒有比較通行可靠的運作模式。 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也必將在一定層面上為其他類似研究提供參照。 三、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 通過本研究, 全面呈現(xiàn)柳琴戲進小學音樂課堂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問題, 進而通過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初步構想。 包括師資培養(yǎng)

7、、 課程開發(fā)等方面。 力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尋找一個有效傳播柳琴戲的途徑與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其他地方民族樂種傳承提供借鑒。[1] 王琴. 柳琴戲表演特點淺議[J].劇影月報,2006,6: 79 [2] 王艷玲,顏冬青. 拉魂的柳琴戲——淺談柳琴戲的歷史演進進程及其藝術特色[J].藝術教育,2009:16 [3] 孔文. 江蘇省徐州地區(qū)柳琴戲的形成過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8、2009 ,35(06):;145-148 [4] 王麗華. 發(fā)展是最有效的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談柳琴戲的保護[J].棗莊學院學報,2008,25 (03):126-127 [5] 薛雷. 徐州柳琴戲的生存現(xiàn)狀與對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4(05):83-86 [6] 褚慶蘭. 振興柳琴戲之我見[J].劇影月報,2008 ,03: 60 [7] 劉林林. 既要留住根系又要展翅高飛[J].

9、劇影月報,2008,01: 73 [8] 高宏菊.江蘇柳琴戲傳承模式的考察與文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新疆:新疆師范大學,2009 [9] 燕筠.“京劇進課堂”的意義及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9,05:74-75 [10] 馬達.福建省鄉(xiāng)土音樂文化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兼論區(qū)域性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教育探究, 2009,04(1) :5-11 [11] 黃志中.薌劇進中學音樂課堂的初步研究[D]:[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