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穎表面活性劑對牛血清蛋白(BSA)結構的影響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首先,二者都是日用化學品中常用的物質,其相互作用廣泛存在,所以表面活性劑對蛋白質的影響必須考慮,例如球型蛋白由于其具有催化酶反應、表面吸附、結合其他分子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能力,被用作多種食品、護膚品和制藥產品的功能成分;其次,由于蛋白質不構成同系物,不同的蛋白質的性質有非常大的區(qū)別,所以蛋白質與表面活性劑相互作用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不具有普適性;再次,隨著一些新型表面活性劑,比如糖胺類

2、表面活性劑、含氟表面活性劑的研究和應用的逐漸增加,它們對于蛋白質的影響尚屬于未知的領域,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非?;钴S。 近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以及蛋白質性質的變化;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混合溶液的相行為;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的界面吸附。此類研究中,相對于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與蛋白質的的相互作用研究較少,而一些新型的表面活性劑如含氟的

3、表面活性劑、糖胺類表面活性劑對蛋白質的影響尚處于摸索階段。本論文選擇牛血清蛋白(BSA),研究了其與糖胺類表面活性劑、陰離子全氟表面活性劑以及陽離子碳氫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本論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研究表面活性劑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重要意義,綜述了蛋白質與表面活性劑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部分:選擇了一種糖胺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蔗糖-葡萄糖-6-羧酸鈉-果糖-6-羧酸鈉-1-(N-十二烷基甲酰胺)(

4、SDAD),研究了其與BSA的相互作用,同時選擇了已廣泛研究的具有相同疏水鏈的SDS作比較。表面張力、電導和zeta電位等實驗結果表明:SDAD與BSA發(fā)生了締合作用,與SDS相比,這種締合作用更依靠疏水作用力相結合。SDAD/BSA混合體系的熒光結果表明:加入SDAD后蛋白質的熒光強度先急劇降低后又開始增強,同時,蛋白質的熒光峰從348nm藍移至330nm附近CD光譜結果表明:當SDAD的濃度達到1mM時,蛋白質的α-螺旋的含量從44

5、.3%下降到31.4%,同時p-折疊的含量從21.7%上升到32.6%,說明蛋白質二級結構發(fā)生了變化。SDAD/BSA混合體系與SDS/BSA混合體系的動態(tài)光散射結果相似:隨著表面活性劑濃度的增加除了4.6 nm左右的半徑分布外,在較大位置出現(xiàn)半徑分布,并且隨著表面活性劑濃度增加,這個半徑分布向較大方向移動,直到1080 nm左右穩(wěn)定,并且當表面活性劑在蛋白質上的結合達到飽和后,會出現(xiàn)一個獨立的半徑分布,即溶液中形成的自由表面活性劑膠束

6、的水動力學半徑。通過SDS/BSA混合體系的負染色透射電鏡照片,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BSA結構隨SDS濃度增大的變化過程,并且觀察到了蛋白質展開后的“珠鏈”結構,與SDS不同,SDAD/BSA混合體系的負染色電鏡結果顯示在表面活性劑濃度較大時,體系呈現(xiàn)一種交聯(lián)結構。實驗結果說明蛋白質與SDAD形成了締合物,并導致了蛋白質的變性。 第三部分:選擇了陰離子全氟辛酸鈉(SPFO),利用電導、zeta電位、熒光光譜和CD光譜等技術研究了S

7、PFO與BSA的相互作用,同時選擇了辛酸鈉(SO)進行了比較研究。電導和zeta電位的結果表明:SPFO和SO都可以結合在BSA上。SO/BSA混合體系的熒光光譜結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劑SO會導致蛋白質的熒光強度降低,濃度大于1mM后,蛋白質的熒光強度開始恒定,直到表面活性劑的濃度接近15mM,在這個階段蛋白質的熒光峰位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當SO的濃度大于20mM后,蛋白質的熒光強度又開始降低,直到表面活性劑的濃度大于100mM后恒定

8、,同時蛋白質的熒光峰發(fā)生藍移,從348nm左右變化到335nm左右。與SO/BSA混合體系不同,在SPFO/BSA體系中,當表面活性劑濃度很低時(<1mM),隨著SPFO濃度增加,蛋白質的熒光強度急劇降低,同時蛋白質的熒光發(fā)射峰發(fā)生藍移,從348nm左右變化到328nm左右。當SPFO的濃度為1-10mM時,蛋白質的熒光強度基本不變,當濃度大于10mM后,隨著濃度進一步增大,蛋白質的熒光強度又開始降低,直到達到30mM后恒定,同時蛋白質

9、熒光發(fā)射峰位紅移,從328nm左右變化到340nm左右。SO/BSA混合體系的CD光譜表明:當SO的濃度大于15mM時,隨著濃度的升高蛋白質的α-螺旋、β-折疊的量發(fā)生變化,但變化的幅度不大,當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達到100mM時,蛋白質的α-螺旋的含量從45.3%下降到36.8%,同時β-折疊的含量從22.4%to 31.6%。與SO不同,SPFO/BSA混合體系的CD光譜結果表明:SPFO的濃度達到5mM時,蛋白質的α-螺旋的含量從45

10、.3%下降到27.1%,同時從22.4%增加到33.1%,這表明在表面活性劑的存在下,蛋白質的二級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實驗結果表明SO、SPFO都會結合在蛋白質上,但SPFO可以導致蛋白質的展開,而SO只能導致蛋白質的結構發(fā)生較小的變化。 第四部分:選擇了陽離子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銨(TTAB),利用電導、表面張力、熒光光譜、CD光譜和動態(tài)光散射等技術研究了TTAB與BSA的相互作用。電導、表面張力的結果表明:TTAB可以結合在BSA

11、上。TTAB/BSA混合體系熒光結果表明:加入TTAB會引起蛋白質熒光強度較大幅度下降,當TTAB的濃度大于0.6mM,后,蛋白質的熒光強度又開始上升,直到表面活性劑的濃度接近2mM后趨于穩(wěn)定。且蛋白質的熒光峰出現(xiàn)藍移,從345nm變左右化到329nm左右℃D光譜結果表明:當TTAB的濃度達到5mM時,蛋白質的α-螺旋的含量從45.3%下降到19.1%,同時β-折疊的量從22.4%增加到38.3%,這說明了蛋白質二級結構的變化。動態(tài)光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