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化大氣污染物暴露與代謝綜合征患者心臟代謝指標的相關性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空氣污染與心血管病發(fā)病及死亡的相關性已在很多研究中得到確認,不管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不管短期還是長期暴露均有相似的結果。然而,空氣污染的心血管效應的機制尚未明確,目前研究表明血壓升高、心率變異性下降、內皮功能障礙等可能作為空氣污染所致心血管效應的機制。
  目的:
  本研究旨在評估代謝綜合征人群暴露于直徑<2.5μm的顆粒物(PM2.5)、直徑<10μm的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對心

2、血管相關指標的影響,探討大氣污染物介導心血管效應的可能機制。具體為:(1)探討研究期間估算的受試者居住地址的大氣污染物暴露濃度與北京市地面監(jiān)測點實際記錄的大氣污染物濃度的變化趨勢;(2)比較患者兩次隨訪的結局變量和網格化大氣污染物濃度的差異;(3)通過線性混合效應模型評估網格化污染物濃度對受試者血壓、中心動脈壓、脈搏波流速、內皮功能、心率變異性及心臟代謝指標的影響;(4)對隨訪期間的數據以橫斷面的研究方式評估短期中期(<=90天)網格化

3、污染物濃度暴露對受試者上述指標的影響。
  方法:
  采用固定群組追蹤研究設計,連續(xù)入組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門診就診的非吸煙且居住在北京的代謝綜合征(MetS)患者59例(42~77歲)。MetS患者符合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針對亞洲人群的診斷標準。獲取受試者基線資料,包括具體居住地址、人口測量學特征等,按照說明書完成動脈血壓監(jiān)測(24h、日間及夜間血壓、心率)、5-min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

4、(短程時域和頻域指標)、中心動脈壓(中心動脈血壓、增強壓AP、增強指數AIx、中心動脈脈壓APP)、脈搏波流速(PWV)、內皮功能監(jiān)測(反應性充血指數,RHI)、胰島素抵抗(穩(wěn)態(tài)模式胰島素抵抗評估法,HOMA-IR)及心臟代謝指標(瘦素、高分子脂聯(lián)素)監(jiān)測,獲取相應的數據。2013年1月~2013年7月完成隨訪,兩次均參與的受試者人數為59例,平均隨訪間隔時間為128天,重復測量以上指標。獲取所有受試者居住詳細地址信息及其經緯度和北京市

5、2012年6月~2013年7月所有空氣質量監(jiān)測點的日均大氣污染物數據(包括PM10、 NO2、 SO2),獲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所有監(jiān)測點的PM2.5日均數據,通過ArcGIS10.1中的克里金插值法將北京市網格化(分辨率為0.05°,≈5.5km)獲取受試者居住地址的大氣污染物暴露水平作為個體化暴露,并從中國氣象局獲取同時期日平均溫度、相對濕度和氣壓。重復測量數據采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分析污染物與結局變量之間相關性,因獲取

6、的PM10、NO2、 SO2可覆蓋整個研究期間,因此對于PM10、NO2、SO2的模型中,受試者人數為59例,但是獲取PM2.5數據是從2012年10月開始的,因此在PM2.5的模型中,兩次隨訪均參與的受試者人數為50例。對于短中期(<=90天)污染物暴露的橫斷面分析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完成。所有模型中均調整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疾病狀態(tài)、服藥情況、活動情況、溫度、相對濕度和氣壓。效應值表示為污染物每增加10μg/m,結局變量變化情況。

7、
  結果:
  一般情況分析:共入組59例受試者,平均年齡62.53歲,其中83.1%的受試者患有高血壓,25.4%患有糖尿病,66.1%患有血脂異常,基線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尚可。81%的受試者分布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區(qū)?;€及隨訪各項指標比較:與基線相比,隨訪時24h平均DBP明顯下降(P<0.05),其他指標無明顯變化(P>0.05)。污染物暴露方面:從2012年6月~2013年7月,PM2.5、PM10、

8、 NO2、及SO2呈相似的變化趨勢,從2012年11月開始升高,在2013年1月-2月份時最高,持續(xù)至4月份呈明顯下降。所有受試者基線時結局指標測量當日PM10、NO2、 SO2、 PM2.5的平均濃度為126.72、70.00、34.23、110.35μg/m3,隨訪時的濃度分別為129.49、53.14、24.60、78.25μg/m3,兩次的平均溫度分別為7.44、17.5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線

9、性混合效應分析結果:(1)網格化污染物與血壓:短期暴露PM2.5、PM10、NO2與24h平均DBP、靜息SBP、靜息DBP相關性明顯,其中,滯后1天、累積2天PM2.5效應最明顯,每升高10μg/m3,24h平均DBP升高0.32、0.48mmHg(P<0.05);滯后8天PM10對24h平均DBP效應最明顯,升高0.32mmHg(P<0.05);累積效應分析結果表明隨著PM10累積時間延長,靜息SBP、DBP均呈上升趨勢,最大效應為

10、累積暴露11天,DBP升高0.59mmHg(P<0.05);SO2累積2天時對靜息SBP、DBP的影響更明顯,每升高10μg/m3,分別升高2.12、1.25mmHg(P<0.05)。滯后效應分析中NO2滯后10天對24h平均DBP、靜息SBP、靜息DBP影響最大,分別升高0.73、1.00、0.54 mmHg;而累積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NO2累積3天與靜息DBP升高0.63mmHg相關(P=0.046)。(2)網格化污染物與中心動脈壓、脈搏波

11、流速:不同滯后天數的網格化污染物均與中心動脈SBP、DBP、AP或APP呈正相關,尤其以PM10、 NO2、5O2的累積效應最為明顯,其中前兩者的最大效應出現(xiàn)在累積11天,與中心動脈SBP升高1.27、1.71mmHg相關,與中心動脈DBP升高0.67、1.03mmHg相關,而SO2的最大效應出現(xiàn)在累積2天時,中心動脈SBP和DBP分別升高2.99、2.00mmHg。僅發(fā)現(xiàn)滯后3、4天(lag3、lag4)SO2暴露與PWV分別升高0.

12、19、0.14m/s相關,但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污染物與PWV的相關性。(3)網格化污染物與其他指標:滯后和累積效應分析結果并沒有發(fā)現(xiàn)網格化污染物與RHI、HOMA-IR、瘦素、高分子脂聯(lián)素的相關性(P>0.05)。
  短中期網格化污染物與心血管相關指標的橫斷面分析結果:滯后0天PM2.5每升高10μg/m3對24h平均DBP影響最明顯,升高2.33mmHg(P<0.05)。從累積2天到累積6天PM2.5與24h平均DBP升高明顯

13、相關(P<0.05),最大效應出現(xiàn)在累積6天時,24h平均DBP升高4.35mmHg(P<0.05)。然而,超過6天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PM2.5與24h平均DBP的相關性(P>0.05)。在雙污染物模型中分別加入NO2、 SO2,累積6天PM2.5對24h平均DBP較單污染物模型更明顯(P<0.05)。累積16天PM2.5和PM10暴露每增加10μg/m3,RHI分別下降0.87和0.72(P均<0.05),然而并未發(fā)現(xiàn)氣體污染物與RHI的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