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溝還原式手術設計的局部解剖研究和臨床應用.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鼻唇溝是顴頰部與上唇之間的分界線,從口角處向上延伸至鼻側部、向下走行至唇聯合以下。鼻唇溝加深及其所致面部老化是美容外科研究熱點,也是一個難點。鼻唇溝區(qū)域的解剖形成復雜,鼻唇溝加深的因素較多,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美容外科學上普遍采用填充、懸吊、表情肌切斷等方法,對鼻唇溝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均不能達到最佳療效。從而引發(fā)許多學者積極開展鼻唇溝的美容手術方案的研究。為此,本課題對鼻唇溝的解剖

2、層次和形成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希望為該區(qū)域的還原式、生理的美容手術方案設計提供形態(tài)學依據,并應用于臨床治療,達到操作簡單、損傷最小、效果明顯、作用持久的成果,最終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材料和方法
   2.1解剖研究
   2.1.1材料
   采用完整的中國成人女性尸體10例20側(由江西護理職業(yè)技術學院解剖學研究室提供)。
   2.1.2方法
   尸體經甲醛防腐

3、固定、紅色乳膠動脈灌注,應用顯微手術器械在手術放大鏡下解剖。具體包括:①4例(8側)平均年齡20歲成人女性新鮮頭部標本;②6例(12側)平均年齡60歲成人女性新鮮頭部標本。沿著顳部發(fā)際線、耳屏內側、下頜角下頜骨體邊緣連線作切口,分別按皮膚、皮下組織、SMAS層、面部肌肉、面神經及重要血管進行解剖,全程用攝像與照相的方式記錄。
   2.2臨床應用研究
   2.2.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2009年

4、2月共15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5~65歲,平均46歲。其中有8位為直線型,5位為凸型,2位為凹型,程度均為中度或重度。根據其鼻唇溝形成機理,應用還原式手術除皺,隨訪時間1年。
   2.2.2方法
   2.2.2.1松垂因為所致的鼻唇溝 采用懸吊法,提緊顴弓韌帶,同時將頰上頜韌帶固定于顴弓骨膜上。
   2.2.2.2上頜骨發(fā)育不良所致的鼻唇溝 應在上頜骨骨膜上層次,近靠鼻翼部位,采用在鼻唇溝最下端切口或者

5、口內切口,沿鼻唇溝凹陷處特制小針刀皮下分離,離斷同深部聯系的纖維韌帶,從鼻翼外側緣小切口穿出,形成隧道,植入與鼻唇溝形態(tài)相似的假體,假體的固定方法還值得探討。
   2.2.2.3肌肉運動所致皮膚及皮下組織折痕形鼻唇溝 采用透明質酸與注射肉毒素聯合應用的方式,早期用肉毒素將局部肌肉麻痹,后期依賴填充的透明質酸來穩(wěn)定折痕形態(tài)。有關量的掌握,尚需進一步研究。
   2.2.2.4復合型鼻唇溝的手術方法 則先行在顳部做一寬約1

6、.5cm切口,皮下及SMAS筋膜下分離至顴弓部位,將SMAS筋膜提緊,使鼻唇溝部位松弛的軟組織提緊,然后根據不同術前條件選擇以上三種方法中的其中一種。
   3 結果
   3.1鼻唇溝區(qū)域解剖研究
   3.1.1 SMAS層
   SMAS位于面部皮下脂肪深面,向上越過顴弓與顳淺筋膜延續(xù),向前自上而下分別與額肌、眼輪匝肌、顴肌相接,向后上接耳上肌、耳后肌和帽狀腱膜,向下與頸闊肌相延續(xù)。
  

7、在顳部耳前區(qū),皮下脂肪組織深面有一明顯SMAS結構,它主要由肌肉、腱膜、筋膜構成。在耳上肌、眼輪匝肌、顴大肌、頸闊肌等之間有致密、堅韌的腱膜樣結構相連,不跨越肌表面,與表情肌構成肌肉腱膜系統,與腮腺咬肌筋膜不易分開,其表面有結構疏松筋膜分布;在頰部,SMAS結構不明顯,但有菲薄的結締組織膜鋪在頰脂體表面,以粗大的結締組織條索使皮膚與頰肌筋膜及骨膜相連,交織成網,分隔脂肪,向后與顳耳前區(qū)腱膜表面的筋膜相移行,向前進入面中區(qū),環(huán)繞表情肌并加

8、入鼻翼部和上唇筋膜脂肪層,臨床收縮鼻翼手術可改善鼻唇溝是有力的佐證。認真觀察與鼻唇溝區(qū)域有關的表情肌,發(fā)現鼻唇溝區(qū)域SMAS應是表情肌肌性部分的延續(xù),在面部表情肌中起到中央鍵作用。在提上唇鼻翼肌上外緣和眶下緣之間SMAS下可見一自外上向內下的組織疏松間隙,與鼻唇溝區(qū)域的自然腔隙相通。
   3.1.2面部支持韌帶
   面部的韌帶主要包括:顴弓韌帶、下頜骨韌帶、頸闊肌韌帶、頸闊肌皮膚前韌帶、收肌皮膚韌帶等。其中,顴弓韌帶

9、以纖維隔的形式位于顴骨體的外側,顴弓與顴骨體連接處,有時在顴骨與上頜骨連接處也有這種纖維隔,這些纖維隔穿過顴部脂肪墊止于顴部的皮膚,顴弓韌帶使顴部脂肪墊覆蓋在顴突上[1]。解剖中發(fā)現有一起自顴骨與上頜骨交界處骨膜,終止于頰部的SMAS筋膜和皮膚上的頰上頜韌帶。
   3.2還原式除皺術臨床應用
   3.2.1判定標準
   鼻唇溝形態(tài)的評分標準:0分,微笑時,僅見輕微的鼻唇溝折痕;1分,靜態(tài)時,未見明顯的鼻唇溝

10、折痕和鼻唇溝嵴,微笑時,可見明顯的折痕;2分,靜態(tài)時,可見明顯的鼻唇溝折痕及鼻唇溝嵴,但鼻唇溝嵴不超過鼻唇溝;3分,靜態(tài)時,可見較深的鼻唇溝,鼻唇溝嵴向下超過鼻唇溝[2]。
   3.2.2治療效果
   15例患者鼻唇溝深淺不同,但術前均為2-3分,治療效果如下:所有患者術后評分均為0~1分。所有患者治療后隨訪1~3個月,效果明顯,無一例發(fā)生血腫、感染、面神經損傷、術區(qū)皮膚色素沉著或脫失等并發(fā)癥,切口痕跡不明顯,1~3

11、個月后,局部組織柔軟,沒有硬結,沒有硬物感,微笑時無表情僵硬或不自然。醫(yī)患雙方對手術均滿意。
   4 結論
   4.1鼻唇溝區(qū)域的頰上頜韌帶,起自顴骨與上頜骨交界處骨膜,終止于頰部的SMAS筋膜和皮膚上的頰上頜韌帶,為面部最容易衰老的區(qū)域提供支持軟組織的作用,此區(qū)域是鄰近鼻唇溝的前頰部。在面部支持韌帶中此韌帶最薄弱,這也是前頰部容易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皮膚松弛,上提收緊該韌帶可明顯改善鼻唇溝。
   4.2鼻唇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