礫間接觸氧化技術在洱海白鶴溪水質凈化中應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論文以洱海入湖河流—白鶴溪為研究對象,采用礫間接觸氧化工藝對低污染水體強化脫氮性能進行了一定的小型模擬研究,以期對白鶴溪某典型河段進行修復治理提供技術支持,最終削減白鶴溪輸送進洱海的污染負荷量。
  在白鶴溪流經村鎮(zhèn)和農田區(qū)沿程布設10個點位,經過一年的監(jiān)測顯示,白鶴溪水污染情況跟大理當地氣候、旅游、農業(yè)等方面有密切關系。每年的6月份左右白鶴溪流域在雨季初期產生的地表徑流沖刷作用下,監(jiān)測各指標都有較大躍升,沿程流經村鎮(zhèn)和農田后,

2、入海口前水質較差,氮磷超標嚴重。
  試驗采用大理當地易取易得的大理石為填料,試驗用水直接取自白鶴溪。在分區(qū)曝氣和分段進水條件下,28天后礫間接觸氧化系統(tǒng)掛膜成功,CODMn和NH4+-N去除率達到50%和70%。通過光學顯微鏡鏡檢發(fā)現,生物膜上生物相豐富,其主要組成包括球狀菌、桿狀菌、絲狀菌、原生動物(鐘蟲)和少量微型后生動物(輪蟲)。掛膜成功后開始探討曝氣區(qū)和非曝氣區(qū)容積比(以下統(tǒng)稱O/A)、水力停留時間、進水流量分配比、回流

3、比參數在低C/N水體中強化脫氮性能研究。試驗得出較佳運行工況為O/A為1:2,水力停留時間為4h,進水流量分配比為2:3,回流比為30%。在礫間接觸氧化模擬系統(tǒng)較佳工況下,兩段進水方式對有機物和總氮去除率相比采用單點進水方式有較大提升, CODMn平均去除率從50.6%提升到66.3%,總氮平均去除率從31.4%提升到60.9%。統(tǒng)計沿程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數量得出,硝化細菌主要集中在曝氣區(qū),其數量為5.58×106,反硝化細菌主要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