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研究利用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廣泛使用的DNDC(De Nitrification-De Composition Model)模型和1:5萬土壤數據庫,以1982~2000年的氣象資料和2000年的農業(yè)管理數據為基礎,設置了2002~2020年太湖地區(qū)水稻土未來氣候和農業(yè)管理措施變化可能出現的25個情景(包含1個常規(guī)管理、11個氣象因子變化和13個農業(yè)管理措施情景),探討這些農業(yè)管理措施和氣象因子變化對太湖地區(qū)水稻土的“碳源/匯”效應,旨在為太
2、湖流域乃至我國水田土壤有機碳的合理管理提供參考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2002-2020年不同氣象因子變化的模擬結果表明,二氧化碳(CO2)濃度正常增加、正常增加濃度上提高0.5倍、1.0倍和2.0倍4種情景下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4.02Tg、4.27Tg、4.53Tg和4.95Tg;氮沉降在正常濃度和2000年基礎上分別減少0.5倍、增加1.0倍、增加2.0倍4種情景下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3.44Tg、3.34Tg
3、、3.58Tg和3.84Tg;降雨在1982~2000年的基礎上增加20%和減少20%情景下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2.95Tg和3.63Tg;溫度在1982~2000年基礎上增加2℃和4℃情景下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2.31Tg和0.92Tg。與常規(guī)管理情景相比,CO2濃度和氮沉降的增加使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呈現“碳匯”效應,而未來溫度升高則可能使“碳匯”效應減弱,甚至呈現出“碳源”效應。
2、2002-2020年不同農業(yè)管理措施變
4、化的模擬結果表明,不使用氮肥、氮肥常規(guī)施用量的0.5倍時,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呈現“碳源”效應,分別損失碳14.53Tg和1.45Tg;而氮肥施用達到常規(guī)施用量的1.5和2.0倍時,呈現―碳匯‖效應,分別固碳4.71Tg和5.33Tg。有機肥在常規(guī)處理的基礎上增加2倍、3倍和4倍情景下,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7.03Tg、11.62Tg和14.35Tg。秸稈還田率從常規(guī)處理的15%改變?yōu)?0%時,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固碳0.56Tg,有機碳年變化率
5、(dSOC)比常規(guī)處理減少了83.70%;而秸稈還田率上升到50%和90%時,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分別固碳21.54Tg和44.31Tg,dSOC分別比常規(guī)處理增加526.43%和1188.26%??咎飶某R?guī)處理的1次改變?yōu)椴豢咎锖涂咎?次均不利于有機碳的固定,不烤田和烤田2次情景下的土壤有機碳增加總量分別為2.89Tg和2.90Tg,分別比常規(guī)處理減少15.54%和16.00%。免耕有利于有機碳的固定,太湖地區(qū)水稻土從目前常用的耕作1次變?yōu)?/p>
6、免耕,有機碳增加量將達到5.64Tg,比常規(guī)處理增加64.11%。
3、土壤理化性質是影響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機碳礦化速率和累積礦化量與初始土壤有機碳含量呈顯著相關關系,一般有機碳初始值低有利于碳的積累,而有機碳初始值高有利于有機質的分解。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的降低與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有關,二者呈指數關系。各情景模擬下太湖地區(qū)不同土區(qū)、亞類的有機碳變化受到初始有機碳和粘粒含量等因素的影響。從各種情境下水稻土有機碳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太湖地區(qū)水稻土有機碳空間分異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pdf
- 太湖地區(qū)水稻土有機碳演變模擬的尺度效應研究.pdf
- 基于情景分析的太湖地區(qū)水稻土有機碳模擬尺度效應研究.pdf
- 長期定位施肥對太湖地區(qū)水稻土酶活性的影響.pdf
- 不同施肥措施對水稻土團聚體結構和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影響.pdf
- 耕作方式對紫色水稻土有機碳組分的影響.pdf
- 氣象因子和農業(yè)管理措施變化對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pdf
- 長期不同施肥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影響.pdf
- 紫色水稻土有機碳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pdf
- 長期不同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有機碳變化特征及影響機制.pdf
- 模擬氣候變化條件下太湖地區(qū)農田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的動態(tài)變化.pdf
- 氣候變化對太湖地區(qū)糧食生產的影響研究(960-1911).pdf
- 氣候變化對太湖地區(qū)典型農田土壤水分影響的研究.pdf
- 水分狀況對有機物料碳在紅壤水稻土中分解和分布的影響.pdf
- 紫色水稻土有機碳固定及碳匯效應.pdf
- 氣候變化、品種更新和管理措施對我國水稻生育期及產量影響的研究.pdf
- 氣候變化對中國水稻生產的影響研究.pdf
- 不同農業(yè)措施下東太湖水稻土N、P養(yǎng)分年流失比較.pdf
- 華中地區(qū)旱地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及固碳潛力的影響.pdf
- 氣候變化對黃淮海地區(qū)農業(yè)需水影響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