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開題報告</b></p><p><b> 會計學</b></p><p> 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p><p>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p><
2、p> ?。?)選題的背景: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資本市場也正在逐步發(fā)展壯大。自1990年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截至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和已經達2026家。其中,上證所占有890家;在深證所上市的有113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了26.43萬億元,流通市值為19.01萬億元。其中,上證所總市值為17.87萬億元,流通市值14.01萬億元;深證所總市值8.56萬億元,流通市值為4.99萬億元。
3、(數據來源:中國證監(jiān)會網站http://www.csre.pov.cn)。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股票市場已從原來的“消息市”轉向理性,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已經成了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p><p> 為了規(guī)范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我國發(fā)布了很多規(guī)定,其中有兩個重要的規(guī)定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巨大:一是退市制度,即摘牌制度;二是新股發(fā)行制度。這些制度都以會計盈余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同時盈余成為了許多契約的重要參
4、數。企業(yè)需要良好的盈余信息證明其在該行業(yè)的市場地位;而公開披露的會計盈余信息業(yè)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企業(yè)的盈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提供了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盈余管理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大敵,為此證券監(jiān)管部門和會計準則制度機構出臺了一系列的監(jiān)管措施和會計準則,并不斷地變革和完善,以期強化對會計盈余信息的及時、有效、充分披露,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象卻始終無法消除。</p><p> 會計信息
5、必須依據會計準則產生。為適應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對會計信息的新要求,我國陸續(xù)制定和出臺了《會計法》、《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yè)會計準則》、《企業(yè)會計制度》及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等規(guī)范,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起到了較好的束縛作用。新會計準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會計準則在完善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與之前的舊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在會計理念、會計科目和會計處理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該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
6、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新理念,但更新進的規(guī)范為提供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賦予了企業(yè)更多的職業(yè)判斷。在會計人員職業(yè)能力受限,管理當局自身利益的驅動下,新的規(guī)范準則在限制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同時也為新的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新空間。</p><p><b> ?。?)選題的意義:</b></p><p> 盈余管理是當今國內外會計學領域廣泛研究的課題,并且在西方國家已經取
7、得了明顯的成績。而我國市場機制正處于轉軌階段,產權結構和市場環(huán)境還不合理,證券市場投資者還不成熟,對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管理層腐敗、財務欺詐的規(guī)范約束還不完善,因此,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p><p> 首先,進行盈余管理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利于規(guī)范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優(yōu)化資源配置,創(chuàng)建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總體上壓縮了盈余管理的空
8、間;另一面也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會計信息使用者通過學習就可以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上市公司盈余質量及企業(yè)價值,了解企業(yè)的真實經營狀況和發(fā)展能力。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和盲目信服財務報告數字,而會綜合考慮其他重要因素來評價公司價值。</p><p> 其次,有利于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和完善,盈余管理的研究對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和證券監(jiān)管機構在進行準則修正和監(jiān)管的過程具有參考作用。盈余管理雖然不等于會計選擇,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會
9、計準則的可選擇性及監(jiān)管規(guī)則的疏漏來進行的。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必將引起對盈余的重新認識。利益的驅使,必然有很多公司會利用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和新會計準則中的一些新的會計規(guī)定進行新的盈余管理。因此關于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有利于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及找出相對應的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會計準則的修訂和完善。</p><p>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p>&
10、lt;p><b> 研究的基本內容</b></p><p>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通過對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論,產生該行為的動機,會計準則的性質及其與盈余管理的互動關系的學習分析,對比新舊會計準則的不同;借由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頒發(fā)的契機,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入手,指出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多的限制但仍然留給盈余管理一定的空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動向、新手段,并提出相對
11、應的識別方法和具體的防范措施;最后通過總結盈余管理行為提出相關的建議來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度,同時指出盈余管理對我國會計準則建設具有推動作用。</p><p><b> 文章詳細提綱如下:</b></p><p><b> 1 緒論</b></p><p><b> 1.1研究的背景</b>
12、</p><p> 1.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p><p> 1.3研究思路與方法</p><p> 1.4研究內容與框架</p><p> 2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 </p><p> 2.1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定義</p><p> 2.2盈余管理產生的動因 </p&g
13、t;<p> 2.3盈余管理的評價</p><p> 3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p><p> 3.1會計準則的概述</p><p> 3.2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相互影響關系</p><p> 3.3新舊會計準則比較分析</p><p> 3.3.1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p&
14、gt;<p> 3.3.2發(fā)出存貨計量方法的變化</p><p> 3.3.3允許部分開發(fā)費用資本化</p><p> 3.3.4資產減值準備規(guī)定的變化</p><p> 3.3.5債務重組收益會計處理的變化</p><p> 3.3.6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擴大</p><p> 3.3.7所
15、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改變</p><p> 3.3.8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p><p> 3.3.9金融工具準則的變化</p><p> 4 新會計準則變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p><p> 4.1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限制</p><p> 4.2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的新動向</p>&l
16、t;p> 4.3提出新的盈余管理的識別及防范措施</p><p> 5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量分析 </p><p><b> 5.1簡單數據處理</b></p><p><b> 5.2數據分析</b></p><p> 5.3結果驗證與結論</p><
17、p><b> 5.4實例分析</b></p><p> 6 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建議</p><p> 6.1完善會計準則的制定</p><p> 6.2嚴格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p><p><b> 6.3結語</b></p><p><b> 擬解決的
18、主要問題</b></p><p> 1、找出會計準則和盈余管理的關系,進而探討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措施。會計準則是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法律依據,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無法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反過來,盈余管理也對會計準則產生影響,引導會計準則的制定,是完善會計準則的參考因素。</p><p> 2、新會計準則下的公司盈余管理的變化。通過對主要的幾條會計準則進行解讀,指出新會計準則留給盈余
19、管理的新空間,探析盈余管理的新動向。</p><p>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p><p><b> 1 研究思路</b></p><p> 本文根據盈余管理以及會計準則理論,采用文獻資料法,在綜述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及研究動態(tài)的基礎上,分析盈余管理的動機并用實例加以論證,分析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比較新舊會計準則的差
20、異,探討幾條主要的新會計準則變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包括限制性影響和可能提供的新空間,提出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幾條建議,以期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p><p><b> 2 研究方法</b></p><p> ?。?)文獻資料法。通過大量地收集、閱讀關于會計準則以及盈余管理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以當前學者對盈余管理的規(guī)范研究理論為基礎,從會計準則的角度出發(fā),對盈余管理的新動向
21、進行探析。</p><p> ?。?)實證研究法。結合具體案例,通過考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論證盈余管理行為的普遍性,分析盈余管理所采用的具體防范,探討其制度成因。</p><p> ?。?)比較分析法。在對會計準則的研究中,對比分析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對我國新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進行動態(tài)分析研究,突顯新會計準則的變化給上升公司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的新環(huán)境。</p><p&g
22、t; 3 技術路線 </p><p>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p><p> (1) 開題階段(2010年11月14日-2010年12月12日) 在確定指導老師和畢業(yè)論文課題后,首先根據指導老師的要求,擬定課題研究方案;其次在廣泛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譯、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等工作;最后將以上前期準備工作在“開題答辯”時向指導
23、老師組展示,接受老師們的檢查和指導。(2) 調研階段(2011年12月13日-2010年2月15日) 在進入調研階段后,根據論文選題,進一步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同時開始對資料進行分類與整理,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研究,逐步形成個人觀點,在此基礎上擬定論文大綱。(3) 撰寫階段(2011年2月16日-2011年5月8日) 根據調研階段確定的論文大綱,開始撰寫論文初稿,并且加強與指導老師的交流,虛心接受老師的建議。在老師
24、的指導下,對論文做必要地修改和補充,不斷完善論文初稿,最終確定論文終稿。(4) 答辯階段(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22日) 論文終稿上交后,指導老師點審定并點評。根據老師的建議以及學院相關要求,開始準備答辯資料。</p><p><b> 五、主要參考文獻:</b></p><p> [1]于敏.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財會研究,2
25、006,2</p><p> [2]徐建霞.基于新會計準則的盈余管理研究[J].財務管理,2009.5</p><p> [3]湯云為、趙春光:“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0,第五期</p><p> [4]顧兆峰.論盈余管理[J].財經研究,2000,3</p><p> [5]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
26、J].會計研究,2004,9</p><p> [6]梁麗媛.完善會計準則規(guī)范盈余管理[J],財經研究,2010,第15期</p><p> [7]秦海映.新會計準則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2007.4</p><p> [8]貝洪俊,施建華,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觀點綜述[J].經濟縱橫,2004,5 </p><p> [
27、9]林舒,魏明海,論經濟政策對美國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J].廣東審計,2008,7</p><p> [10]楊興全,石芳.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控制實證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p><p> [11]王繼紅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p><p> [12]鄧妍娑.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
28、理實證研究.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12</p><p> [13]馬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0,第6期</p><p> [14]吳磊.新會計準則與盈余質量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p><p> [15]郭長慧.從新會計準則看企業(yè)盈余管理[J].河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
29、007,3</p><p> [16]楊德玲.新會計準則與盈余質量若干問題研究[J],財會經緯,2008,第8期</p><p> [17] Dechow,P.and D.Skinner.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p><p> academics,practitioner
30、s,and regulator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p><p> Business School,2000</p><p> [18]Norman H.Godwin,Kimberly G..Kim,Rebecca S.Sawyer,Financial accounting choice and earnings managem
31、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0,18:369~376</p><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會計學</b></p><p> 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p><p> 隨著經濟全球化
32、的深入,其相關研究也不斷深化。近20多年來,盈余管理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會計領域廣泛研究的課題。目前,針對盈余管理,各學者研究最多的也就是其定義、主客體、影響因素、存在動機以及與相關準則的關系。</p><p> 盈余管理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大敵[1]。會計信息是對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等一系列的核算的結果,其定期按時的公布出報,發(fā)揮了監(jiān)督和反應的功能,同時也便利了使用者做出更好的預測和決策。然而在資本市場比較
33、發(fā)達的今天,盈余管理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外有安然的破產,內有瓊民源、鄭百文的倒閉;這不但危害到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和獲利,同時也會損害相關企業(yè)的利益,擾亂經濟秩序,破壞國家安定[2]。為此,國內外數以萬計的學者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方面進行了研究。</p><p> ?。?)盈余管理的定義研究。美國會計學家William.K.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
34、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3]。他將盈余管理限定再聊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采取的方法僅包括會計政策的選擇。而Kthehne,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yè)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4]。她認為盈余管理可以出現于信息披露過程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有多種形式。Morin等人認為盈余管理是一種超越真實性報告與欺詐性報告之邊界的行為或現象,即通過盈余管理所產生的
35、會計報表雖然缺乏真實性但也不是欺詐性報告。哈佛大學教授Paul.M.Healy和印第安納大學教授James.M.Wahlen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在編制財務報告和規(guī)劃交易過程中運用個人判斷來改變財務報告的數字,達到舞蹈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yè)績?yōu)榛A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結果的目的”[5]。該定義是廣泛的,將改變企業(yè)投資的時間安排和規(guī)劃交易也包括在盈余管理的范圍內,同時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動機問</p&
36、gt;<p> 而我國學者對盈余管理的定義是這樣的。孫錚、王躍堂定義盈余管理為企業(yè)利用會計管制的彈性操縱會計數據的合法行為。顧兆峰認為,廣義的盈余管理不僅包括對損益表中盈余數字的控制,還包括對資產負債表以及財務報告中其他附注等輔助信息的管理[6]。張永奎、劉峰則定義為上市公司為特定目的而對盈余進行操縱的行為,并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認原則或會計方法內。寧亞平則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
37、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減少公司價值[7]。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管理層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為目的,在公認會計準則的約束下,運用職業(yè)判斷編制財務報表和通過規(guī)則交易變更財務報告,以使財務報告盈余達到期望水平[8]。陸建橋認為它是企業(yè)管理人員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未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業(yè)價值的最大化做出的會計選擇。</p><p> ?。?)盈余管理
38、的主體研究。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yè)會計決策和對外報告盈余都有重大影響,企業(yè)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理所決定[9]。</p><p> Aharony,Lee和Wong分析了上市公司在發(fā)行B股或H股過程中的財務包裝行為。研究發(fā)現,中國的IPO公司存在著一定的盈余管理行為。同時,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取決于每家公
39、司與政府的關系和股票上市所在地。實證研究結果表明,IPO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之前存在著盈余管理,在上市之后經營業(yè)績則顯著下降[10]。</p><p> 國內對盈余管理的主體研究。孫錚,王躍堂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而且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受到政府的監(jiān)管[11]。林舒和魏明海在對中國A股公司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中發(fā)現,樣本公司的報告收益在IPO前2年和前1年處于最高水平,在IPO前運用盈余管
40、理手段大幅度“美化”報告收益的結果[12]。</p><p> (3)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會計學家Dechow和Peasnell等人研究發(fā)現,上市公司兩職合一與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13]。Chtourou,Klein, Xie和Davidson Ryan的研究都表明,外部董事比例大的董事會更能減少盈余管理的程度。</p><p> 我國學者楊興全、石芳的實證研究表明:規(guī)模較大的董事
41、會往往更不容易被股東或經營者控制,盈余管理程度越輕;頻繁的董事會會議可能是無效率或出現危機的表現,此時盈余管理程度可能會更高;獨立董事的非同意意見是具有價值的, 能夠起到控制盈余管理的作用;董事會的獨立性對控制盈余管理有積極作用,所以一方面要減少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避免經營者自己監(jiān)督自己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要加強獨立董事制度建立,讓獨立董事制度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應當增加董事會持股比例及持股人數,激勵董事會更好地代表股東的利益對公司進行管理
42、和監(jiān)督;有意識地選取具有會計專業(yè)背景的人士進入董事會,可以提高董事會決策、監(jiān)督的能力[14]。</p><p> ?。?)盈余管理的動機研究。美國會計學家K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作《盈余管理的評論》中提出盈余管理產生的兩個主要條件是契約摩擦和溝通摩擦。Dechow、Sloan and Sweeney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由于公司的治理結構薄弱,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狀促成了盈余管理的產生;而上市公司進行盈
43、余管理的重要動機是期望以較低的出泵進行外部融資,以及逃避負債契約的限制。Healy認為,盈余管理是基于資金計劃假設下的會計行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在定有獎金計劃的公司,其經營者會使當前盈利最大化[15]。Hall和Stammer Johan對公司卷入訴訟案件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證明為了減少賠償金額,那些卷入案件,并有可能被判罰巨額損失賠償的公司,在訴訟案件審理期間,極有可能做出認為調減收益的會計選擇。Perry等的研究表
44、明,管理當局下市收購前,有強烈的動機以最低的價格從市場回購股票,試圖通過操縱應計項目來調低利潤金額。</p><p> 而我國會計學家鄧妍娑的研究結論是:上市公司為了獲得配股資格,極有可能操縱會計盈余,以達到規(guī)定的凈資產收益率[16]。馬暢則指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有可能并非僅僅是企業(yè)為了獲取自身利益,也許是當地政府為了政治業(yè)績的考慮需要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17]。</p><p&g
45、t; ?。?)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關系研究。吳磊研究認為會計準則在盈余質量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會計準則作為盈余產生是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對盈余質量的影響重大[18]。會計準則的制定,可以從源頭上防范盈余管理行為,對利潤的操縱行為具有制約作用,提高盈余數據信息質量,使其更能真實地反映公司實際業(yè)績。謝曉妮則提出會計準則具有局限性,因此也為盈余管理的產生提供了空間,會計準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環(huán)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有制
46、約作用。反過來,盈余管理也促使會計準則自身不斷地完善[19]。郭長慧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實施企業(yè)既定的經營戰(zhàn)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就從企業(yè)盈余管理的角度,將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與原會計準則比較,研究結果表明新會計準則對企業(yè)盈余管理有了諸多新的限制,但也擴大了可利用的操作空間[20]。楊德玲則提出,盈余質量是報告的盈余與真實的盈余之間的差異。會計準則對盈余質量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會計準則可以制約盈余管理的發(fā)生從而有利于提
47、供盈余質量;另一方面會計準則又為盈余管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不能必然保證高質量的盈余[21]。學者閆潔指出會計準則主管上制約著盈余</p><p> 通過對上述各文獻及相關知識的查閱,發(fā)現國內外會計學領域對盈余管理的概念、主體、動機、影響因素以及與會計準則間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廣泛而深刻的認識。然而學海無涯,知識的海洋是無垠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總結認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以會
48、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通過會計估計的合理變更、會計方法的選擇運用、交易事項的時點控制以及關聯交易的適度調節(jié)來實現管理層的經營目標以及企業(yè)價值和股東財富的最大化。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為上市公司實現既定的經營戰(zhàn)略和管理策略提供保證,是公司治理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企業(yè)管理層管理水平的體現和自我發(fā)展的保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現有的企業(yè)任意改變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
49、,設置秘密準備,人為操縱利潤,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并且經濟實際表明,盈余管理的具體行為目標也是根據實際需要而不斷演化的。</p><p><b> 參考文獻</b></p><p> [1]于敏,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財會研究,2006.2</p><p> [2]徐建霞,基于新會計準則的盈余管理研究[J],財務管理,2
50、009.5</p><p> [3]中國證監(jiān)會網站:網址http://www.csre.pov.cn,閱讀時間2010.11.20</p><p> [4]Arthur.Levitt:“數字游戲”(the number game),證券市場導報,2002.5</p><p> [5]湯云為,趙春光,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0.第五題</
51、p><p> [6]顧兆峰,論盈余管理,財經研究[J],2000.3</p><p> [7]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9</p><p> [8]梁麗媛,完善會計準則規(guī)范盈余管理,財經研究[J],2010.第十五期</p><p> [9]秦海映,新會計準則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2007.4&
52、lt;/p><p> [10]貝洪俊,施建華,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觀點綜述[J],經濟縱橫,2006.5</p><p> [11]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縱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4</p><p> [12]林舒,魏明海,論經濟政策對美國會計準則制度的影響[J],廣東審計,2008.7</p><p> [13
53、]Dechow.P and D.Skinner.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gers,and regulator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Rusiness School 2000</p><p> [14]楊興全,石芳,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
54、理控制實證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3</p><p> [15]王繼紅,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第九期</p><p> [16]鄧妍娑,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8.12</p><p> [17]馬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0.第六期&l
55、t;/p><p> [18]吳磊,新會計準則與盈余質量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8.1</p><p> [19]謝曉妮,盈余管理視角下的新會計準則探析[J],財會經濟,2010,第九期</p><p> [20]郭長慧,從新會計準則看企業(yè)盈余管理[J],河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p><p> [21
56、]楊德玲,新會計準則與盈余質量若干問題研究[J],財會經緯,2010,第八期</p><p> [22]閆潔,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當代經濟管理世界,2010.1</p><p> [23] Dechow,P.and D.Skinner.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p>&l
57、t;p> 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 regulator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p><p> Business School,2000</p><p> [24]Norman H.Godwin,Kimberly G..Kim,Rebecca S.Sawyer,Financial account
58、ing choi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0,18:369~376</p><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_ _屆)</b></p><p>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
59、的研究</p><p><b> 目錄</b></p><p><b> 摘要</b></p><p><b> 關鍵詞</b></p><p><b> Abstract</b></p><p><b> Ke
60、y words</b></p><p><b> 1 緒論16</b></p><p> 1.1 研究背景16</p><p>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17</p><p> 1.3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17</p><p> 1.4 文章的內容與框架18</p
61、><p> 2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19</p><p> 2.1 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定義19</p><p> 2.2 盈余管理產生的動因19</p><p> 2.3 盈余管理的評價20</p><p> 3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21</p><p> 3.1 會計準則
62、的概述21</p><p> 3.2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相互影響關系21</p><p> 3.3 新舊會計準則比較分析22</p><p> 3.3.1 債務重組收益會計處理的變化22</p><p> 3.3.2 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22</p><p> 3.3.3 發(fā)出存貨計量方法的變
63、化22</p><p> 3.3.3 允許部分開發(fā)費用資本化22</p><p> 3.3.5 資產減值準備規(guī)定的變化23</p><p> 3.3.6 無形資產攤銷年限的改變23</p><p> 3.3.7 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擴大23</p><p> 3.3.8 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24
64、</p><p> 4 新會計準則變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24</p><p> 4.1 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限制24</p><p> 4.1.1 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調節(jié)盈余24</p><p> 4.1.2 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jié)盈余24</p><p> 4.1.3 限制
65、上市公司利用編制合并報表范圍的變動調節(jié)盈余25</p><p> 4.2 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的新動向研究25</p><p> 4.2.1 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25</p><p> 4.2.2 利用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余管理25</p><p> 4.2.3 利用研發(fā)費用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26</p>&
66、lt;p> 4.2.4 利用無形資產攤銷年限不再固定進行盈余管理26</p><p> 4.2.5 利用借款費用的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27</p><p> 4.2.6 利用企業(yè)合并進行盈余管理27</p><p> 4.3 對新的盈余管理的識別和防范27</p><p> 5 準則修改前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況分析
67、28</p><p> 5.1 案例背景簡介28</p><p> 5.2 安陽鋼鐵在新舊準則下相關項目的處理情況28</p><p> 6 結論與建議31</p><p><b> 6.1 結論31</b></p><p><b> 6.2 建議31</b&g
68、t;</p><p> 6.2.1 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31</p><p> 6.2.2 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32</p><p><b> 參考文獻32</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業(yè)管理當局通過運用會計準則存在的彈性空間
69、,修正會計盈余以期影響其傳達的信息,最終達到自身目的的行為。本文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產生的影響。文章首先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定義、動機以及優(yōu)劣。在第三部分本文著重論述了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得出會計準則并不是產生盈余管理“始作俑者”,而是被利用的工具的結論。同時通過幾條具體新舊會計準則的比較分析,為第四部分闡述新會計準則盈余管理的抑制或助長作用做奠定。第五部分通過實證研究得
70、出新會計準則提高了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結論,最后總結性提出了政策建議。</p><p> 關鍵詞: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會計準則 影響 政策 </p><p>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through using the flexible spa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and
71、revising its accounting earnings to influence the message, and ultimately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This paper combines the 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tical method,aims to fish out the impact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72、on earnings management. Firstly, through combing literature, to find out the definition, motivation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I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p><p> KEYWORDS: earnings managem
73、ent;listed company;accounting standard;influence;police</p><p><b> 1 緒論</b></p><p> 本章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的框架以及本文的內容。</p><p><b> 1.1 研究背景</b>
74、;</p><p>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資本市場也正在逐步發(fā)展壯大。自1990年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至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和已經達2026家,其中上證所占有890家,在深證所上市的有113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了26.43萬億元,流通市值為19.01萬億元。其中,上證所總市值為17.87萬億元,流通市值14.01萬億元;深證所總市值8.56萬億元,流通市值為4.99萬億元
75、(數據來源:中國證監(jiān)會網站http://www.csre.pov.cn)。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股票市場已經逐漸從原來的“消息市”轉向理性市場,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成了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p><p> 研究發(fā)現,對我國上市公司與盈余信息關系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以下兩大規(guī)定:一是退市制度,即摘牌制度;二是新股發(fā)行制度。它們都是以會計盈余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并且盈余又是很多合同契約的重要參數。為了證明自
76、己在行業(yè)的市場地位,企業(yè)需要良好的盈余信息;而證券市場公開披露的會計盈余數據也是廣大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企業(yè)的盈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提供了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p><p> 盈余管理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大敵,為此證券監(jiān)管部門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出臺了一系列的監(jiān)管措施和會計準則,并不斷加以完善,以期強化對會計盈余信息的質量,然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無法消除的。會計信息必須依據會計準則產生,為
77、了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限制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濫,我國陸續(xù)制定和出臺了各種相關的會計制度、準則等。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在內容上又做了很大的修改。當然在很多方面能限制了企業(yè)的盈余管理,而同時也擴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可以說是利弊兼?zhèn)洹?lt;/p><p>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p><p> 盈余管理是當今國內外會計學領域廣泛研究的課題,并且在西方國家已經
78、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而我國市場機制正處于成長時期,產權結構和市場環(huán)境還不合理,證券市場投資者還不成熟,對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管理層腐敗、財務欺詐的規(guī)范約束還不完善,因此,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需要。</p><p> 首先,進行盈余管理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利于規(guī)范企業(yè)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優(yōu)化資源配置,創(chuàng)建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總體上壓縮了盈余管理的
79、空間;但同時也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會計信息使用者應該通過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上市公司盈余質量及企業(yè)價值,了解企業(yè)的真實經營狀況和發(fā)展能力。綜合考慮其他重要因素來評價公司價值而不再僅僅關注和盲目信服財務報告數字。</p><p> 其次,有利于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和完善,盈余管理的研究對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和證券監(jiān)管機構在進行準則修正和監(jiān)管的過程具有參考作用。盈余管理雖然不等于會計選擇,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會計準則的可選
80、擇性及監(jiān)管規(guī)則的疏漏來進行的。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必將引起對盈余的重新認識。利益的驅使,必然有很多公司會利用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和新會計準則中的一些新的會計規(guī)定進行新的盈余管理。因此關于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有利于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及找出相對應的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會計準則的修訂和完善。</p><p> 1.3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p><p> 本文根
81、據盈余管理以及會計準則理論,采用文獻資料法,在綜述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及研究動態(tài)的基礎上,分析盈余管理的動機并用實例加以論證,分析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比較新舊會計準則的差異,探討幾條主要的新會計準則變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包括限制性影響和可能提供的新空間,提出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幾條建議,以期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p><p> 1.4 文章的內容與框架</p><p> 本文
82、通過對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論,產生該行為的動機,會計準則的性質及其與盈余管理的互動關系的學習分析,對比新舊會計準則的不同;借由新會計準則頒發(fā)的契機,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入手,指出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多的限制但仍然留給盈余管理一定的空間。理論結合實際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新的動向、手段,提出相對應的識別方法和具體的防范措施;最后通過總結盈余管理行為提出相關的建議來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度,同時指出盈余管理對我國會計準則建
83、設具有推動作用。包括緒論在內,本文一共分成六個部分,各部分內容如下所示</p><p><b> 第一部分 緒論</b></p><p> 針對國內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并對研究方法、框架及內容做了概述。</p><p> 第二部分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p><p> 本
84、章主要闡述了盈余管理的概念,產生動因以及對盈余管理的評價。</p><p> 第三部分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及列舉眾多變化中的八條做詳細說明。</p><p> 第四部分 新會計準則變化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p><p> 通過比較分析,就針對八條變化闡述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限制以及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的新的動向。</p>&l
85、t;p> 第五部分 準則改變前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況案例分析。</p><p> 對應變化過的八條準則中的幾條,實例分析安陽鋼鐵變化前后的盈余管理情況。</p><p> 第六部分 結論與建議</p><p> 通過對上述幾部分的分析驗證,得出新會計準則在一點程度上確實限制了盈余管理,但同時又為新的盈余管理開辟了道路的結論。最后為會計準則制定以及如
86、何弱化盈余管理行為提出幾點建議</p><p> 2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p><p> 2.1 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定義</p><p> 盈余管理的定義研究。美國會計學家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他將盈余管理限定在了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采取的方法僅包括會計政策的
87、選擇,顯然該范圍是狹隘的。而另一位會計學家Schipper則是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張,她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yè)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盈余管理可以出現于信息披露過程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有多種形式。</p><p> 當然眾多的界定中還不乏一些持否定觀點的。哈佛大學教授Healy曾定義,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在編制財務報告和規(guī)劃交易過程中,運用個人判斷來改變財務報告
88、的數字,達到舞蹈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yè)績?yōu)榛A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結果的目的”。這是一種超越真實性報告與欺詐性報告之邊界的行為或現象,即通過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會計報表雖然缺乏真實性但也不是欺詐性報告。該定義是廣泛的,將改變企業(yè)投資的時間安排和規(guī)劃交易也包括在盈余管理的范圍內,同時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動機問題。</p><p> 而我國廣大學者對盈余管理的定義是這樣的:企業(yè)利用會計管制的
89、彈性,為特定目的來操縱會計數據,該行為不僅包括對損益表中盈余數字的控制,還包括對資產負債表以及財務報告中其他附注等輔助信息的管理。他們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為了實現企業(yè)價值、效用最大化,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而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要增加或至少不減少公司價值,管理人員運用職業(yè)判斷編制財務報表和通過規(guī)則交易變更財務報告,以使財務報告盈余達到期望水平來操作會計盈余信息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p&
90、gt;<p> 從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中可以發(fā)現,在對盈余管理下定義的過程中,體現了學者對盈余管理行為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大致是中立和否定兩種。本文更為贊賞中立觀點,即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不合理,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出于不同的目的,利用現有會計準則規(guī)定中的彈性空間影響會計數據,從而是企業(yè)財務報告?zhèn)鬟_的信息達到企業(yè)管理當局所預期的效果的行為。</p><p> 2.2 盈余管理產生的動因</p>
91、<p> 從國內外相關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盈余管理的動機是五花八門,但總的意旨都是為了企業(yè)相關者的最終利益。其中,本文認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動機:</p><p> IPO動機。我國的《公司法》和相關證券法規(guī)規(guī)定,公司上市滿足的條件之一就是該公司要保持近3年連續(xù)盈利。由于股票上市可以為企業(yè)帶來巨大的利益,因此,一些預期無法達到規(guī)定標準但又計劃上市的公司,為了取得寶貴的上市資格,便會
92、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來美化自身的財務狀況,從而達到上市的目標。</p><p> 防虧、扭虧和保牌動機。根據我國《公司法》和《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重視上市法》的規(guī)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xù)3年虧損,該公司將被處以暫停股票上市,但是可以允許其申請一年的寬限期。倘若在寬限期內企業(yè)仍然無法盈利,其上市資格將被取消。由于我國對于公司上市的規(guī)定嚴格,公司能夠取得上市的資格不容易,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其為了保護自身及相關人員的利益
93、,就會通過盈余管理盡可能避免出現面臨警告或終止上市的現象。</p><p> 配股動機。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進行融資,是一種資本成本雖高但融資金額彈性較大且操作較方便的融資方式,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配股進行再融資的愿望非常強烈。但是證監(jiān)會對上市公司進行配股再融資有嚴格的要求,1996年規(guī)定,申請配股的上市公司3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到1999年,該規(guī)定又修正為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10%,且每年均
94、不得低于6%;時至2001年,該規(guī)定又被調整為上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的加權平均資產收益率不能低于6%。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大量上市公司在成功發(fā)行股票以后,便會利用配股的機會進行再次融資,而為了達到再融資的標準,上市公司會實施盈余管理, </p><p> 經營者追求個人私利。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公司股東常常根據盈利狀況對經營者給予獎懲,經營者則通過盈余管理追求自身的利益。當公司的利潤不能達到股東、董事
95、會的要求時,管理者就會通過盈余管理來增加公司利潤,以鞏固自身的地位或獲取獎勵;而當公司的利潤高于股東或董事會的要求時,管理者也有可能通過盈余管理來降低利潤,因此高出的這部分或許設法得到獎勵,或許還成為下一期股東或董事會調高目標利潤的依據。</p><p> 除了上述動機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還可能是出于樹立公司形象、進行合法避稅、銀行短期借款等</p><p> 2.3 盈余管理的評價&
96、lt;/p><p>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產生有其主觀動因和客觀條件,而這些因素是無法消除的,所以要想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是不可能的。</p><p> 從負面效果來看,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之一是可靠性。盈余管理首先會降低財務報表的可靠性,使投資者無法根據財務報告做出最優(yōu)投資決策而打亂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還會給國家稅收帶來不利影響,使人民的最終利益受到損害。如果管理者的這種行為得不到
97、一定程度的約束和監(jiān)督,那么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機會主義行為模式,即通過盈余管理而不是努力創(chuàng)新而獲得高額的管理報酬,從而導致資本市場停滯不前,沒法健康發(fā)展。從個人利害方面考慮,盈余管理也是有風險的,一旦投資者或債權人發(fā)現企業(yè)進行了對他們不利的操作,就會對企業(yè)失去信任,那么不僅經營者預期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還會對企業(yè)的聲譽及發(fā)展帶來負面效應。</p><p>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盈余管理有利于達成有效的契約。因為訂立
98、任何契約都必須顧及契約各方的利益和契約成本,如果投資者或者債權人想要通過苛刻的合同條款來消除盈余管理,不僅花費更多的成本,而且還會增加經營者的風險。而如果在一定程度范圍內允許盈余管理存在,不僅可以是契約成本降低,而且經營者還能對預期或突發(fā)事件做出及時反應從而克服契約的不完備和固定性,保護相關人員的根本利益。</p><p> 盈余管理還可以將管理者擁有的內部信息盡快、盡可能多地傳達給投資者,以減少溝通上的障礙所
99、造成的信息滯導。當經營者預計到企業(yè)未來的盈利能力或對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有所規(guī)劃時,往往會對企業(yè)當期的盈利作適當調整,當然這些都是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的。另外,在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盈余管理又可以促進相關法規(guī)的調整與創(chuàng)新。</p><p> 由此可見,盈余管理有利有弊,不可絕對化;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會計準則的不完備,盈余管理是無法避免的。我們應該正視盈余管理的存在,將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以保護各相關人的利益。</
100、p><p> 3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p><p> 3.1 會計準則的概述</p><p> 會計準則是指,規(guī)范財務會計信息產生與傳輸的標準。廣義定論,凡是有關財務會計信息產生與傳輸的標準,都可以謂之會計準則。包括了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如基本準則)、具體標準(如具體準則)以及各種法律法規(guī)。而從狹義地理解,僅指專門用于財務會計信息產生于傳輸的一半原則和具體
101、標準,無論這些一般原則和具體標準采取什么形式、稱謂如何,它們都可以稱為會計準則。對我國上市公司而言,主要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y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是從技術角度對會計實務的處理提出的要求,它不僅是會計核算的標準,也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執(zhí)業(yè)時的重要依據。會計準則對我國所有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均有約束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則是在不違反會計準則的前提下進行的,它們利用的常常是準則的漏洞或尚未規(guī)范的空白地帶。因此,會計準則的建設
102、,可以從源頭上防范盈余管理。下表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制約因素中,公司治理結構和外部審計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是個別而不是普遍的,治理結構健全的比其他的盈余管理的程度低,而高質量的事務所和經驗豐富的審計師審計的公司發(fā)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資本市場發(fā)達程度等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制約作用則是間接的,只有會</p><p> 表2-1 盈余管理制約因素的作用比較</p><p> 3.2 會計
103、準則與盈余管理的相互影響關系</p><p> (一)盈余管理對會計準則制定的指向。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會計準則的研究發(fā)現,會計準則的相關限定會導致資本市場的經濟情況,所以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行為。會計準則的取向在于利益集團的力量和會計理論自身發(fā)展力量的比劃,誰的高就偏向于誰。而盈余管理的本質是為了維護一些相關利益集團的利益,在各種利益的對比較量下,人為的主觀因素影響了所制定的會計準則必然會偏離準
104、則制定的本質意圖。盈余管理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取向受到影響。如果會計準則的制定取向在于利益集團,那么所制定出來的會計準則本身就違背了市場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為因素影響過大,就會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反之,如果會計準則以會計理論自身發(fā)展為基礎,就會使準則的制定更加合理,增強會計信息的可信度。</p><p> (二)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制約作用。股份公司的特征是公司財產所有權與公司經營權的分離,公司財產的所有者不直
105、接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肯定會導致公司管理者為了自身目的,通過信息優(yōu)勢進行相關的隱藏動作,而公司外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則處于信息劣勢。為了遏制這種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導致的后果的過度蔓延,會計準則的出臺是必然的。研究發(fā)現,各國會計準則的出臺都與制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密不可分。而我國現今已經出臺的會計準則,其重點在于規(guī)范企業(yè)盈余,這無疑是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間,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p><p> 3.3 新舊會
106、計準則比較分析</p><p> 3.3.1 債務重組收益會計處理的變化</p><p> 新準則規(guī)定“以現金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說,新準則改變了將原來因為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
107、做法,將債務重組收益改記營業(yè)外收入。</p><p> 3.3.2 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p><p> 新會計準則重新引入并強調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明確規(guī)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p><p> 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新準則的一大亮點。公允價值模式符合會計發(fā)展的趨
108、勢,能夠較好地反映企業(yè)的市場價值和盈利能力,與歷史成本等其他計量屬性相比,公允價值能夠直接反映企業(yè)有關資產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相關負債所犧牲的未來經濟利益的信息。</p><p> 3.3.3 發(fā)出存貨計量方法的變化</p><p> 新存貨準則第14條明確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fā)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相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研究[畢業(yè)論文]
- 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文獻綜述】
- 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動向的探討【開題報告】
- 試論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 淺析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 淺析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 淺析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
-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質量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淺探
- 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路徑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下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pdf
-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會計盈余管理特征研究【畢業(yè)論文+任務書+文獻綜述+開題報告+外文翻譯】
- 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的研究.pdf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基于新會計準則的視角.pdf
-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基于新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pdf
- 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