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腹膜透析導管移位一例,臨夏州人民醫(yī)院 腎內科 魏學全 李曉鐘,腹膜透析導管,腹膜透析是一種終末期腎病治療的重要手段。隨著對腹膜透析治療研究的進一步認識,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該方法進行透析治療,而腹膜透析導管是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導管功能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腹膜透析導管,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可使約20%腹膜透析患者需要過渡性血液透析或最終轉為血液透析治療。目前臨床使用的腹膜透析導管種類主要為
2、鵝頸式導管和Tenckhoff 導管, 后者依其腹內段的塑形還可分為直管和卷曲管。(目前尚無結論性的證據(jù)支持任何一種導管優(yōu)于常用的也是最便宜的雙cuff Tenckhoff 導管),單滌綸套腹透導管(初始腹透管),雙滌綸套Tenckhoff導管(里程碑式標準導管),Swan neck鵝頸管(性能更優(yōu)越),腹透管類型及發(fā)展歷史,,,,腹膜透析置管方法,解剖法,盲穿法,腹腔鏡法,大多數(shù)情況下,外科置管術(解剖法)仍是最標準、常用的術式
3、,腹膜透析置管方法,病歷簡介,婁*,男,64歲,主因“乏力、納差3年,加重伴惡心、嘔吐2月”于2016-01-20以“慢性腎衰竭(CKD-5期)”收住。既往高血壓病史8年。無腹膜炎病史,無腹部手術史。24小時尿量約1500ml。Height:170cm Weight:70kgBMI:24.2,病歷簡介,查體: Bp 140/82mmHg,腹部平軟,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肝不大,移動性濁音-,雙腎區(qū)壓痛及叩擊痛陰性,雙下肢浮腫
4、。未發(fā)現(xiàn)腹部感染、疝氣、包塊等異常情況。,病歷簡介,B超:雙腎彌漫性疾患,左右腎體積為:92mm*44mm*45mm,90mm*43mm*49mm血生化:Urea 28.1mmol/L Crea 711.1umol/L UA 702.8mmol/L GLU 5.03 mmol/L TP 65.2g/L Alb 42.3g/L。血常規(guī):HGB 99g/L。尿常規(guī):PRO +2。,術前準備,2016-01-22 在局麻下
5、行腹膜透析植管術向患者解釋,消除緊張情緒術前備皮,囑患者排尿、排便標記皮膚切口及導管出口位置 選用雙cuff Tenckhoff直管選擇解剖法置管,手術過程,定位后,常規(guī)消毒,局部浸潤麻醉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和后鞘。腹透管腹腔段置于臟層腹膜和壁層腹膜之間。切開腹膜并在其周圍作荷包縫合將透析管放置至右下腹部透析液流出順暢后收緊荷包縫線并結扎縫合腹直肌鞘,固定滌綸套皮下造一弧形隧道,縫合皮膚切口,,術后
6、:導管末端位于左下腹,位置不良,導瀉,導管位置不良,按照以往經驗,給予常規(guī)導瀉糾正。促進腸蠕動法:生大黃10g煎湯,分次服用,保持大便2-3次/d。,術后第三天,導管向右上漂移,在骨盆之外,手法復位,觸摸法:患者平臥屈膝位,放松腹肌。術者站在患者右側,雙手重疊右手在下,雙手隨患者深呼吸,逐漸用力觸摸腹透管,并向左下腹撥動。,手法復位,震波法:術者在病人右側,右手四指并攏,與腹壁呈45o置于腹透管的右側,間歇沖擊腹壁,將漂移的腹透管向左
7、下腹震動,左手垂直置于右手右上角協(xié)助下推。觸摸法與震波法交替使用,每次持續(xù)10 min, 3次/d。,術后第五天,導管位置無改善,重力復位,1.下樓梯法:讓病人乘電梯上10樓,然后從樓梯以腳后跟落地下樓。如此循環(huán)往復,每次5個循環(huán),每天3次。(術后5日起)2.腸蠕動復位: a.促進腸蠕動法:生大黃10g煎湯,分次服用,保持大便2-3次/d 。 b.利用集團蠕動波:利用每餐后60min內大腸出現(xiàn)集團蠕動的規(guī)律,在該時間內段
8、內,給予手法復位或重力復位。,術后第七天,導管位于真骨盆腔內,位置良好,引流通暢,術后一月,導管位于真骨盆腔內,位置良好,引流通暢,討論,導管移位的原因及預防導管移位的處理,導管移位,導管移位一般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單純移位,導管未被大網膜包裹纏繞,第二種是被大網膜包裹纏繞而移位。,導管移位的原因,導管移位與腹透管浮力作用、體位因素、置管方式、臟器影響等有關。常見原因: --導管置入位置不當 --導管皮下隧道方向不
9、當 --反復牽拉導管 --便秘或腸蠕動異常等腸道功能紊亂,導管移位的預防,術前B超檢查。排空腸道、膀胱,使置管時,既避免臟器影響,又使尿意、便意更加清楚,置管更加到位導管的選擇 -- Tenckhoff管or鵝頸管?直管or卷曲管?手術切口的選擇 --右側?左側?,導管移位的預防,內kuff應斜行由尾側向頭側方向躺置于腹直肌中,而非垂直放置術中通過檢查引流情況確保導管置入合適位置介入下置管,X
10、線、B超輔助導管定位;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適量補充膳食纖維。 ,避免便秘、腹瀉等易導致腸道蠕動異常及張力增高的情況。,漂管的處理,當導管移位已發(fā)生,初期可使用導瀉、運動療法如下蹲跳起、下樓梯及增加直立時間、手法復位、導絲復位、胃鏡活檢鉗校正復位等予以復位;若由頑固的大網膜包裹引起或上述方法均無效,可采用腹腔鏡下復位,抑或手術拔管重置。,總結,總之,PD 置管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繼續(xù)提高導管存活率,減少PD 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和技術失敗、使衛(wèi)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