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日據時期日本在中國華北建立了華北產業(yè)科學研究所以及農事試驗場主要從事農業(yè)科技方面的調查與試驗。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有學者對該研究所展開專門的考察以致人們對日本殖民地科學的全貌與特征的把握不是非常全面。本文基于自己赴日期間所搜集到的日文館藏資料對華北產業(yè)科學研究所的成立背景、創(chuàng)建過程、所開展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活動以及最終結局等進行了考察與梳理并借鑒默頓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所運用的方法對二十世紀前期的殖民地科學研究機構華北產業(yè)科學研究所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文章認為盡管日本政府對外聲稱華北產業(yè)科學研究所是為增進中國民眾福利而設立的“純科學”研究機構但在中日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它已赤裸裸地演變成了殖民地經營的工具。為實現“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目標該研究所開展了很多與掠奪中國農業(yè)物資相關的科學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奴化中國人的作用。這意味著不能簡單地把科學看成是天使在某些情況下科學還具有促使殖民地民眾崇拜宗主國的功能。科學的這一精神氣質是默頓所沒有看到的。佩爾森率先使用“科學帝國主義”對其進行了概括。在后殖民地時代“科學帝國主義”現象并沒有消失。因此在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仍有必要對其加以警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92
大小: 3.99(MB)
子文件數:
-
簡介:作為定量STSQUANTITATIVESTS一部分的科學計量學,很少單獨研究哲學學科,僅存的研究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包括討論領域不集中,研究深度不夠,視角單一靜態(tài)以及計量方法匱乏。而哲學內部對于哲學趨勢的討論多限于研究內容和主題,極少有對于整個學科組織模式發(fā)展的討論。在此,本文著重采用科學計量學方法(主要側重于文獻計量學),用動態(tài)的視角研究哲學學科,重點考察哲學學科組織模式的現狀及演變趨勢。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包括必要的文本處理技術、非參數檢驗、GIS可視化技術、OLS及分位數回歸等),整理研究了100,626篇AHCI哲學類論文的地理分布、文獻類型和共作者COAUTHSHIP現象。同時,本文對其中ARTICLE類型文章的1,205,540條參考文獻的文獻種類、年代以及跨學科引用綜合類自然科學雜志的狀況進行研究,以此來探索當今世界哲學組織模式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本文的結論是當今世界哲學的研究模式依舊類似傳統(tǒng)的人文科學方式,表現為大量非雜志型參考文獻的引用、大量經典和古老文獻的引用以及書評在科研中地位。但與此同時,這種研究模式正在發(fā)生科學化的轉變,表現在對自然科學綜合性雜志的引用認同、較近期參考文獻引用比例的升高以及雜志類參考文獻引用比例上的升高這三方面。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 78
大小: 8.15(MB)
子文件數: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46
大?。?2(MB)
子文件數:
-
簡介:中山犬訾碩士學位論文眼科學碩士研究生生源指標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答辯委員會主席衍亂魏弼咿位二00五年十一月B吻JⅣ~鏟眵中山大學MPH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一眼科學碩士研究生生源指標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工作時間、英語成績、研究生類型臨床型、科研型作為協變量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中,只有畢業(yè)學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說明臨床生入學前工作經驗的等生源指標對臨床能力培養(yǎng)沒有影響,因此在招收碩士生時臨床工作經驗并不是重要指標。在開題報告成績作為應變量,性別、入學年齡、畢業(yè)學校、英語成績、入學前工作時間、研究生類型臨床型、科研型作為協變量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中,生源指標入學年齡、入學前工作時間與開題報告成績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而與畢業(yè)學校等指標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大部分研究生開題可能是由研究生自行選題、設計,入學前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在開題上思路、設計上比較有優(yōu)勢。由于畢業(yè)論文發(fā)表需要時間周期,部分碩士研究生尚未發(fā)表,在發(fā)表的62篇文章中,根據國家一級學會主辦雜志、重點院校學報和一般雜志分級作為應U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42
大小: 1.07(MB)
子文件數:
-
簡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INTER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成為人們信息溝通和工作協同的有效工具。其中,通過INTER連接的成千上萬的計算資源、存貯資源、信息管理資源等各種數字化設備共同構成了生產、傳播和使用知識的重要載體。而網格作為一種新興的計算基礎設施,將這些物理上互連的眾多資源匯聚起來,實現了資源共享、協同工作和聯合計算的功能,并為廣大用戶提供了科學、工程、金融、軍事等各種綜合性服務。計算網格的出現使得隸屬不同用戶、跨越多個地理位置的分布式異構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而構建一種基于科學與工程計算的網格應用平臺,集成異構環(huán)境下的各種計算資源、數據存儲資源,將它們統(tǒng)一組織起來,通過系統(tǒng)提供的應用服務訪問、數據訪問和管理服務等功能,屏蔽底層資源異構性和多個管理域,為用戶提供直觀、一體化的文件視圖和方便、規(guī)范的訪問和操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如何使用戶作業(yè)高效的完成,即網格環(huán)境下任務調度,是現在研究的熱點也是難點,由于網格環(huán)境的靈活多變性,為用戶合理分配資源,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滿足用戶共享資源的需求,則要依靠作業(yè)調度過程中所采取的調度算法,它決定著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用戶的滿意程度。首先,本文設計構建了一種科學與工程計算應用網格平臺。在系統(tǒng)軟件平臺構建中,從前臺門戶到后臺資源,實現上下層之間的無縫連接,層與層之間具有嚴格的約束關系與嵌套關系,上層依附于下層,下層服務于上層。既可以呈現給用戶一個切實可用的計算服務,同時對用戶屏蔽底層信息,從而完整地表示出本系統(tǒng)軟件結構的層次觀念。底層采用GLOBUS網格中間件設計并構建一個易于擴展、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的異構環(huán)境系統(tǒng)。上層使用GRIDSPHERE網格門戶中間件和擴展GRIDPTLETS網格組件來構建網格應用門戶,實現不同計算模式科學與工程計算應用的封裝,同時集成網格記賬、網格監(jiān)控功能,為用戶提供一個靈活易用,可動態(tài)配置的網格應用環(huán)境。另外,本文以大規(guī)??茖W與工程計算為背景,網格為基礎環(huán)境,著力研究了網格過程中作業(yè)調度、資源分配與共享等相關問題,分別給出了滿足實際需求的作業(yè)調度模型和相應的調度算法。在研究現有平臺資源部署的前提下,構建DAG作業(yè)調度框架,并針對作業(yè)之間具有約束的應用調度需求,提出一種DAG調度算法思路,首先將作業(yè)進行RANK排序,然后采用分組思想進行作業(yè)分組,并調整作業(yè)執(zhí)行資源以優(yōu)化性能。最終實現了兩個目的,一是盡量降低作業(yè)權值賦值方法對算法性能的影響,二是降低了作業(yè)MAKESPAN。最終實現了多用戶高效共享異構資源的目標。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66
大?。?8.7(MB)
子文件數:
-
簡介:近年來在經濟和社會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各類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有發(fā)生直接關系著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巨大的危害性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得益于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相關消息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巨大的社會輿論并影響人們的判斷和選擇處置不當則可能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和不安??茖W的發(fā)展促進技術的進步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信息傳播的變化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公眾對科學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科學傳播成為突發(fā)公共事件信息傳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分析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傳播研究科學技術進步對于科學傳播的作用以有效防控突發(fā)公共事件。本文先從相關概念出發(fā)理清突發(fā)公共事件、新媒體、科學傳播等概念進而分析了突發(fā)公共事件、新媒體、科學傳播之間的內在相互關系新媒體與科學傳播存在著互相作用互相聯系新媒體促進科學傳播的發(fā)展科學傳播發(fā)揮出新媒體的優(yōu)勢科學傳播促使新媒體功能日趨強大技術能力不斷提高。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傳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及時迅速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傳播給公眾使公眾掌握科學防范知識有效進行防控提高科學素養(yǎng)引導公眾理性行為。論文第二部分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新媒體是公眾獲取突發(fā)公共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詳細分析了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傳播現象探討了手機新媒體、互聯網新媒體和電視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及弊端在突發(fā)事件中的信息傳播作用。論文以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典型案例作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對兩起事件的分析探討總結了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指出規(guī)范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信息傳播的必要性提出相應的對策。文中第三部分針對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信息傳播的問題以及問題力圖從政府、新媒體、公眾三方面出發(fā)提出解決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科學傳播的對策與措施制定新媒體傳播管理體系實行傳播實名制建立新媒體權威信息平臺加強公眾用新媒體文明傳播的教育等策略。本論文在研究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中提出進行科學傳播及相應對策公眾需要科學的指導來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傳播為科學傳播提供契機。新媒體的特征與突發(fā)事件的特點有相契合之處相關應急科學知識需要傳播普通的科學常識也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多形式多內容的加以傳播新媒體本身也需要科學的傳播。本文深入研究突發(fā)公共事件、新媒體、科學傳播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做了深層次的分析。重點闡述了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新媒體信息傳播特點功能剖析新媒體傳播的利弊結合典型具體案例揭示新媒體需要科學的傳播才能有效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揭示技術進步與社會變化的內在聯系。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70
大?。?2.85(MB)
子文件數:
-
簡介:研究目的以高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所屬高校為研究對象,對我國高校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進行實證研究,為我國一流青年科學家的戰(zhàn)略管理提供有益參考,為國家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研究對象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院士合計樣本不少于30個,用比較篩選法非隨機選取不同地域、不同特點的三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為實證研究對象。根據本項目組前期所作“我國高校生物醫(yī)學基礎研究與人才生產能力關系研究”,確定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第四軍醫(yī)大學為實證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應用文獻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專家組討論法,探討構建高校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用專家組討論法擬定指標并確定內涵,確定指標體系及其權重;用評價指標體系和問卷調查法進行高校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實證研究。研究結果1構建出我國高校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經過專家咨詢及數輪專家組討論,最終確定4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和49個三級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2不同地區(qū)優(yōu)秀青年人才的數量和發(fā)展不均衡。三所高校在獲得科研資助能力上具有較強實力,科學基金總額較大,且能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速度。但青年科學基金增長速度緩慢,遠低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青年科學基金的增長速度。優(yōu)秀青年人才的后續(xù)發(fā)展值得關注。3科研評價制度科學性滿意度不高。超過一半科研人員對科研評價制度的質疑必將制約科研創(chuàng)新的持續(xù)進行和潛能的有效釋放。4缺少高級研究人員是科研團隊的合作與發(fā)展的最大困難。研究群體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評價表明,團隊或群體之間的關系存在一些問題。獲得好的課題組成員和留住好的課題組成員是當前研究團隊面對的首要問題,制約著團隊的進一步發(fā)展。5國際學術交流頻率和滿意度相對上升。調查群體與國外交流頻次明顯增加。同時,對學術交流的滿意度方面,相對于對國內同行的交流滿意度,對國外同行的交流滿意度較高。6影響國際學術交流的原因復雜。影響青年科學家國際學術交流的最主要因素是時間和經費,其次語言溝通和文化背景也起著重要的影響。相比較于國內交流,國際交流更需要在多方面促進,引導青年人才成長。研究結論1構建并初步驗證了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通過對三所高校的實證分析,驗證了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性和科學性。2東西部高校生物醫(yī)學學科創(chuàng)新外環(huán)境差距仍然較大。西部高校在獲取資助、條件基礎、人才建設方面與東部高校有較大的差距,高級人才保有量不足,缺少大的科研項目,學術交流不夠活躍。并且,這種差距有擴大的趨勢。3吸引和保留優(yōu)秀研究組成員是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研究團隊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4科研評價制度的科學性有待提高。對科研評價制度各方面調查的結果顯示,青年科學家對評價方法的科學性評價持懷疑態(tài)度。5一流青年科學家在國際學術交流頻次上有所增加,但持續(xù)增長則需要在多種因素上共同促進。建議1平衡成果產出與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2持續(xù)優(yōu)化評價制度與方法。3探索基礎研究青年科學家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優(yōu)秀科研人才。4評估職業(yè)傾向和職業(yè)能力與基礎研究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效結合職業(yè)興趣與高校目標。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1構建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2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對我國高校一流青年生物醫(yī)學科學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系統(tǒng)進行實證研究。繼續(xù)開展本研究的設想1進一步科學完善評價指標體系要素。2擴大實證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60
大小: 3.47(MB)
子文件數:
-
簡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腦科學研究的哲學問題初探姓名劉融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科學技術哲學指導教師殷正坤20060429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IIABSTRACTTHERESEARCHONBRAINSCIENCEHASMADEREMARKABLEHEADWAYINRECENTDECADESWHILEAKNOWLEDGEOFBRAINISFARFROMSATISFIEDDEGREETHEREFEBRAINSCIENCEISONEOFTHEIMPTANTSCIENTIFICAREASINTOWHICHALLCOUNTRIESCOMPETITIVELYRESEARCHREVIEWINGTHEHISTYOFSCIENCEWECANFINDTHATEVERYBREAKTHROUGHOFSCIENCETECHNOLOGYISALWAYSACCOMPANIEDBYTHERELEVANTPHILOSOPHICALISSUESTHEREFWHENWEPROMPTTHEDEVELOPMENTOFTHERESEARCHONBRAINSCIENCETHERESEARCHONTHERELEVANTPHILOSOPHICALISSUESSHOULDBEINTENSIFIEDRECOGNIZINGBRAINPROTECTINGBRAINCREATINGBRAINARETHEMAINTHREEAIMSOFTHERESEARCHONBRAINSCIENCEINTHEWLDACCDINGTOTHETHREEAIMSTHEPHILOSOPHICALISSUE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CONSCIOUSNESSBRAIN,BIOETHICISSUESABOUTTHERESEARCHONBRAINSCIENCETHEPHILOSOPHICALISSUESABOUT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BEDISCUSSEDFROMTHEPHILOSOPHICALANGLEABOUTTHEFIRSTISSUETHETHOUGHTOFECCLESCLICKEDELMANWHOARETHEWINNERSOFNOBELPRIZEWILLBEREVIEWEDAPPRAISEDCOMPACTLYABOUTTHESECONDISSUETHEBRAINOPERATIONTOCUREDRUGADDICTIONWHICHWASBANNEDINOURCOUNTRYGIVESACLUETOTHEANALYSISOFTHEETHICALPROBLEMSWHICHPROBABLYCOMEFTHINTHEPROCESSOFTHERESEARCHONBRAINSCIENCETHETRADITIONALBIOETHICALREGULATIONSWILLBENEWLYILLUSTRATEDABOUTTHELASTISSUETHEHIST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BEBRIEFLYREVIEWEDTHEADVANTAGESTHEDISADVANTAGESWHICHARTIFICIALINTELLIGENCEBRINGSTOHUMANBEINGSWILLBEDISCUSSEDTHERELATIONSHIPBETWEENARTIFICIALINTELLIGENCEHUMANINTELLIGENCEWILLBECONSIDEREDDIALECTICLYKEYWDSBRAINSCIENCE;CONSCIOUSNESS;BIOETHIC;ARTIFICIALINTELLIGENCE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42
大?。?0.22(MB)
子文件數:
-
簡介: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復雜,自從現代科學的興起到如今,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清晰地闡述這一關系并被廣泛接受。一些宗教界人士和無神論者確信科學與宗教永遠沖突,因為二者運用不同的手段解決不同領域內的問題。與此相反,另外一些學者和開明神學家則認為科學與宗教為互補關系,因為二者屬于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知識領域。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現象是本文主旨。本文首先介紹和對比了兩種截然沖突的理論,即設計論和進化論,二者均關注宇宙和人類的起源,通過對兩種理論的鮮明對比,作者提出本文的核心問題“科學和宗教的關系是什么”除此之外,本文還嘗試解答一些熱點問題,例如,為什么有些科學家會有宗教信仰如何處理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等等。最后本文引證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認為應當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共建和諧社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71
大?。?1.75(MB)
子文件數:
-
簡介: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論意識與意義從胡塞爾到塞爾的科學的哲學研究姓名安道玉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科學技術哲學指導教師周昌忠20040428ABSTRACTONCONSCIOUSNESSANDMEANING_THESTUDYOFSCIENTIFICPHILOSOPHYFROMHUSSERLTOSEARLETHECORRELATIONOFCONSCIOUSNESSANDMEANINGISDISCUSSEDINTHISPAPERTOFOCUSONTHESCIENTIFICFINDINGSANDTHECLEARPROOFOFKNOWLEDGE,WHICHINCLUDESTHELBLLOWINGPARTS1THEMODEMSCIENTIFICREVOLUTIONINTHEEARLY1900SISTHERESOURCEOFLATERSCIENTIFICTHOUGHTANDALLTHESCIENTIFICTHOUGHTSARETHERESULTSOFTHEREFLECTIONOFIT.THEREFORE,AFTERABRIEFINTRODUCTIONTOTHECONSCIOUSNESSANDMEANING,THERESULTSOFSCIENTIFICREVOLUTIONJNTHEEARLY1900SANDTHEIRINFLUENCETOT11EPHILOSOPHICALREFLECTIONAREDISCUSSED.2THEACADEMICPURPOSEOFHUSSERLISTOESTABLISHASTRICTLYDETERMININGANDSELFEVIDENTFOUNDATIONFORKNOWLEDGESOASTOHAVEPHILOSOPHYBECOMEASTRICTSCIENCE.THEPURSUITOFKNOWLEDGEFOUNDATIONHASHISTHOUGHIFROMTHEEXPLORATIONOFMEANINGTOTHATOFMEANINGFOUNDATION,WHICH,FORHUSSERL,ISHUMAN’SCONSCIOUSNESS.3THEFURTHERDEVELOPMENTOFPURSUINGTHECLEARPROOFOFKNOWLEDGEISHEIDEGGER’SPURSUITOFTHENATURALCLARIFICATION,AFTERTHAT,GADANAERPROPOSEDTHENEWTHEORIES“THEFUSIONOFHORIZON”,“THEHISTORYOFEFFECT”,WHICHPROVIDEHUMANSCIENCEWITHTHEEXPLANATIONOFONTOLOGY.ABOVEALL,HUSSERL,HCIDEGGERANDOADAMERALLADDRESSINTHEINTERNALPERSPECTIVEOFTHECONFIRMABLEKNOWLEDGE,WHILEPHILOSOPHYOFLOGICEMPIRICISMANDHOLISTICANALYSISDOITINTHEEXTERNALPERSPECTIVENO.4.51970SSAWTHEAMALGAMATIONOFTHEABOVETWOPERSPECTIVES,OFWHICHONEOFTHEEXPONENTSISJ.R.SEARLE,AMERICANPHILOSOPHER.6BRIAN,INWHICHCONSCIOUSNESSANDMEANINGTAKEPLACE,ISNOLONGERABLACKBOXWHICHPEOPLEKNOWNOTHINGABOUTIT,ALTHOUGHONLYPARTOFITISDISCOVERED,THENEWFOUNDATIONOFPHILOSOPHYTHOUGHTHASBEENFORMED.AFTERDESCARTES,HUSSERLISTHELASTOUEOFTHEVERYIMPORTANTPHILOSOPHERSWHOTURNFROMEPISTEMOLOGYTOONTOLOGY.THEN,MANYPHILOSOPHERS,HEADEDBYHEIDEGGER,TURNEDTOONTOLOGY,WHICHLEDTOTHEEMERGENCEOFTWOPHILOSOPHICALSYSTEMS,ONEIS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THEOTHERISANALYTICPHILOSOPHY,THEYALLFOCUS0NTHEEXPLORATIONOFMEANINGANDUNDERSTANDINGRATHERTHANTHECONSIDERATIONOFCONSCIOUSNESS,INOTHERWORDS,THEEXPLORATIONOFMEANINGISMOREIMPORTANTTHANTHECONSIDERATIONOFCONSCIOUSNESS.THISLASTEDTOTHELATE1960S.WHENPHILOSOPHERSWEREAWAREOFTHEIMPORTANTBASICPOSITIONOF‘‘MIND’’INPHILOSOPHY,WHICHLEDTOANOTHER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55
大?。?8.67(MB)
子文件數:
-
簡介:多孔陶瓷膜作為一類新型的分離介質具有分離效率高、能耗低壽命長易清洗、耐腐蝕等一系列獨特優(yōu)點已經在食品、飲料、化工、冶會、材料、環(huán)保等行業(yè)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然而與有機聚合物分離膜相比無機陶瓷膜的高制備成本和有限的品種規(guī)格尚不能滿足工業(yè)化推廣應用特別是惡劣介質環(huán)境和諸如生體、醫(yī)藥等新領域的需求。本論文以發(fā)展陶瓷膜改性制備技術降低其制備成本改善陶瓷膜的使用性能為目標研究了氧化鋯氧化鋁氧化鈦復合陶瓷分離膜及全氧化鈦陶瓷膜的制備微結構設計和性能優(yōu)化及其化學穩(wěn)定性等并依據本實驗室發(fā)展的燒結動力學方程研究了膠態(tài)粒子包覆法制備大孔陶瓷支撐體的燒結過程與機理。論文取得了如下創(chuàng)新性結果1從膠體分散穩(wěn)定理論出發(fā)利用膠態(tài)懸浮粒子法進行了氧化鋯和氧化鈦陶瓷微濾膜制備和表征研究了分散劑與陶瓷粉體的作用機理。穩(wěn)定的陶瓷粉體漿料是成功地制備陶瓷分離膜的工藝核心我們以立方氧化鋯8YSZ和氧化鈦懸浮漿料為對象較全面地研究了體系的PH值、溫度、固含量、分散劑對漿料分散性與穩(wěn)定性的影響詳細分析討論了陶瓷顆粒與有機添加劑的作用機理以此為工藝基礎采用簡單的浸漬涂覆技術在管狀氧化鋁支撐體上制得高質量的YSZ和TIO2微濾MF膜進行了孔徑和水通量表征。特別是考察研究了強酸、堿介質中腐蝕后的結構穩(wěn)定性表明氧化鈦膜比氧化鋁支撐體及其膜層具有更好的耐腐蝕性和結構強度為陶瓷膜在惡劣環(huán)境下長期應用提供了優(yōu)越分離膜材和技術依據。2利用溶膠包裹粉體工藝和反應燒結法以較低的燒結溫度制備了大孔氧化鋁陶瓷膜支撐體為陶瓷膜的低成本制備技術開發(fā)提供了技術參考具有顯然的材料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研究發(fā)現在商業(yè)鈦白粉主要成分為金紅石型氧化鈦的反應助燒作用下多孔氧化鋁陶瓷膜支撐體的燒結溫度由通常的超過1600℃降到1300℃。較詳細地研究了材料微結構與氧化鈦的添加量有機助劑和燒結溫度的關系。結果表明TIO2粉體加入量逐步增大到10WT%時材料孔隙率逐漸減少孔半徑也隨之從24ΜM降低至08ΜM有機添加劑的加入量大于25WT會導致混合不均而生坯燒結不充分1400℃保溫24小時是比較恰切的燒結條件超過1600℃燒結容易產生微裂紋優(yōu)化條件下制得的多孔支撐體開孔率可達40彎折強度為50MPA而且具有更好的抗堿腐蝕性能。為了制備大孔氧化鋁陶瓷膜支撐體而又能顯著降低燒結溫度提出了一種溶膠包裹的工藝技術在1350℃1500℃溫度范圍內燒結支撐體的開孔率達到39孔徑分布為663ΜM771ΜM力學強度為45MPA流體滲透性實驗結果顯示典型試樣的氮氣通量為513KM3M2HR1BAR1純水滲透率為984M3M2HR1BAR1。這些性能參數可通過調節(jié)撐體的孔結構、孔徑分布、孔隙率和中位孔徑進行優(yōu)化。3將本實驗室發(fā)展的燒結動力學速率方程DYDTKTNY1Y1YY1N應用于溶膠包裹粉體制備多孔陶瓷膜支撐體的燒結動力學研究對陶瓷膜成孔和反應燒結機理進行了討論,從而指導陶瓷膜制備工藝的建立。采用階梯等溫燒結法STEPWISEISOTHERMALDILATOMETRY,SID結合DTAITGA熱分析法、XRD物相分析等表征方法對溶膠包裹大顆粒氧化鋁粉體制備大孔氧化鋁陶瓷膜支撐體的反應燒結動力學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依據采用的燒結動力學方程,通過分析所得的SID實驗數據,獲得了相關的動力學數據參數,即燒結表觀活化能EA和燒結指數N在950℃1050℃、1100℃1250℃和1250℃1350℃溫度范圍內,相應的燒結表觀活化能EA和燒結指數N值分別達到460104KJMOL1729KJMOL1和287KJMOI1以及0014303395和1111這些數據可以用來定量地描述和理解相關的燒結機理并有利于針對具體的多孔陶瓷低溫燒結實踐制定合理的燒結制度。4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全氧化欽陶瓷分離膜,實驗樣品性能優(yōu)于國際上商業(yè)化產同時還測試研究了其分離和光催化復合性能。全氧化鈦分離膜比已廣泛商品化的氧化鋁膜具有更為優(yōu)越的生體兼容性能和化學穩(wěn)定性,因而是目前令人矚目的新型陶瓷分離膜材料。我們利用溶膠包裹工藝技術,輔以適當的干燥、燒結程序,成功制得了高質量的全氧化鈦大孔陶瓷支撐體和微濾膜。在十分低的燒結溫度1200℃下制得的撐體,開孔孔隙率為431,中位孔徑為210ΜM,且具有狹窄的孔徑分布15ΜM30ΜM其氮氣和純水滲透通量,分別達到1641M3M2H1BAR1和1043M3M2H1BAR1在相同表征條件下,這些膜性能測試數據都明顯優(yōu)于國際上已有的商業(yè)化產品,這一研究成果為全氧化鈦分離膜的國產化打下堅實的工藝技術基礎。以浸漬涂覆法在上述氧化鈦支撐體上制得了氧化鈦微濾膜性能表征顯示,非對稱的銳鈦型氧化鈦膜層厚度150ΜM200ΜM孔徑分布狹窄010ΜM012ΜM,分離膜具有較高的純水滲透性740LM2H1BAR1和明顯的原位光催化作用;這些實驗結果預示,多功能氧化鈦膜不僅是生物技術的優(yōu)越分離材料,也可望成為有效的工業(yè)廢物處理介質。綜上所述,本論文在陶瓷漿料分散機理、多孔陶瓷膜的成型、燒結與其機理、陶瓷膜的化學穩(wěn)定性表征、氧化鈦膜的光催化性能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結果,然而只是初步的,都還有待深化和系統(tǒng)化,以期為陶瓷分離膜高水平工業(yè)化和技術應用提供工藝技術保障。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 155
大?。?18.76(MB)
子文件數:
-
簡介:本人鄭重工作所取得的或集體已經發(fā)的學位或證書在文中以明確江蘇大學電子雜志社有縮印或其他復允許論文被查學位論文全文志社將本論文論文的公布本學位論學位論文姓二。一O年十月二十E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54
大小: 2.18(MB)
子文件數: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0801070063分類號B02密級碩士學位論文邦格的科學實在論思想研究邦格的科學實在論思想研究學位申請人寧瓊指導教師張今杰教授學院名稱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專業(yè)哲學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二○一一年六月三日2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42
大?。?1.14(MB)
子文件數:
-
簡介:梁啟超作為中國學術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其對科學方法的自覺和重視。首先,他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研究方法的弊端有著清醒的認識看到了傳統(tǒng)學術研究方法的不足,梁啟超時刻注意引進西方的科學觀念、科學方法,以此來改造傳統(tǒng)學術其次,以西方的科學觀念、科學方法來重新觀照、發(fā)現傳統(tǒng)學術,從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發(fā)現被人忽視的科學因子,甚至以中國傳統(tǒng)學術觀念和研究方法來彌補西方學術觀念和方法的某種不足。在上述兩種并行不悖的思路下,梁氏在對科學方法的提倡、引進以及具體的學術研究活動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科學方法論體系,可具體分為觀察法、懷疑法、歸納法、比較法、“求通”與“躬行”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具體操作的規(guī)范性六個方面。梁氏的科學方法方法論體系既是積極吸納西方先進方法、理念的結果,更是是其以西方先進方法觀照傳統(tǒng)學術必然產物。其矛盾性體現在梁氏越是大力地倡導西方研究方法,其立足于傳統(tǒng)學術根基,促進傳統(tǒng)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化的立場就越發(fā)堅定,所以,其科學方法論體系既具有西方現代學術方法的先進成果,又具有鮮明堅定的民族立場,這就使其文學、文論研究呈現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現代性特質。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 100
大小: 5.58(MB)
子文件數:
-
簡介: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素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未成年人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應作為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對象。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本質是國際科學教育的前沿性課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然而,對科學本質認識的重要性在我國生物科學教育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最突出的反映是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普遍存在偏差。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個人訪談和文本分析等方法,重點分析了導致我國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普遍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策略建議。本文首先通過梳理生物科學素養(yǎng)、生物科學教育與科學本質教育的關系、追溯科學本質問題的哲學根源,闡述了科學本質觀的內涵;同時,通過整合國外科學教育標準中的科學本質觀,進一步回答了“科學教育領域里提倡的科學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構建了高中生物教師應持有的科學本質觀。其次,為了解我國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的現狀,筆者在得出本論文所要探討的科學本質觀的基礎上,從中選取部分觀念,并借鑒國內外已有問卷的設計思路和成形題目,編制了調查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的教師問卷;此外,還進行了生物教師對于開展中學生物實驗的認識的調查和實證研究學生實驗報告和中學生物教學案例分析。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存在一些不足。為進一步探討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存在不足的原因,筆者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個人訪談和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yè)師范類的課程設置狀況分析。最后,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探討和反思,筆者認為改變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不足的重要途徑是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基于此,提出了兩種有助于改善中學生物教師的科學本質觀的策略建議重構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yè)師范類課程體系;職后搭建有利于發(fā)展科學本質觀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平臺。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 52
大小: 3.02(MB)
子文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