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碳納米管于1991年被日本科學家Lijima發(fā)現(xiàn)以后,就因為其獨特的結構、化學性能、電性能和熱性能而廣受大家關注。大家認為,在聚合物基體中摻入碳納米管能增強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芳香型聚酰亞胺是一類具有優(yōu)異耐熱性能、低介電常數(shù)、高機械強度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通過碳納米管納米復合改性聚酰亞胺將是提高聚酰亞胺綜合性能的有效途徑。
然而,由于碳納米管的不溶性和高度無機相使得碳納米管在聚合物基體中的均勻分散成為一大難題,因此,碳納米
2、管在摻雜前需要進行表面有機改性。在本論文中,多壁碳納米管先經(jīng)過有機分子改性后,再分別通過液相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復合改性聚酰亞胺,并通過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X射線衍射、掃描電鏡和原子力顯微鏡等對復合薄膜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對其機械性能、熱學性能、電性能及太陽光吸收性能進行了測試。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通過市購羥基多壁碳納米管(MWNTs-OH)與3-氨丙級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3,3',4,4"
3、-二苯醚四羧酸二酐(ODPA)反應得到了氨基化多壁碳納米管(MWNTs-NH2)和酸酐化多壁碳納米管(MWNTs-COOOC),并通過元素分析、紅外光譜和熱失重分析得到證實。與MWNTs-OH相比,改性后的MWNTs的有機相容性得到了提高。
2.以對苯二酚為起始原料,通過三步反應合成了一種含氟不對稱二胺單體-1,4-(2'-三氟甲基-4',4"-二氨基苯氧基)苯(PAPB)。
3.以含氟不對稱二胺(PAPB)
4、、醚二酐(ODPA)和MWNTs-NH2為原料,NMP為溶劑,采用液相法制備了MWNTs-g-PI復合薄膜,所得到的復合薄膜表現(xiàn)出比純聚酰亞胺薄膜更好的熱性能、機械性能以及導電性。在碳納米管含量為0.6 wt%時,復合薄膜的拉伸強度和楊氏模量分別提高了25.1 MPa和0.52 GPa,同時,其體積電阻率和表面電阻率分別降低了6個數(shù)量級和7個數(shù)量級,達到了抗靜電材料的標準。
4.以含氟不對稱二胺(PAPB)、醚二酐(OD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多壁碳納米管-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多壁碳納米管復合薄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多壁碳納米管復合薄膜的制備與電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碳納米管聚酰亞胺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 碳納米管-聚酰亞胺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碳納米管復合薄膜的電性能與熱刺激電流研究.pdf
- 碳納米管-聚酰亞胺復合X射線窗口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銀和聚酰亞胺-鎳復合納米管的制備、形貌調(diào)控及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多壁碳納米管雜化薄膜的制備及力學性能研究.pdf
- 改性石墨烯-碳納米管-聚酰亞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多壁碳納米管改性聚酰亞胺三層復合薄膜的研制.pdf
- 原位聚合法制備聚酰亞胺-碳納米管復合膜及其性能研究.pdf
- 同軸電紡聚酰亞胺-碳納米管復合納米纖維及其性能表征.pdf
- 銀-聚酰亞胺納米復合薄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鈦酸鋇-聚酰亞胺納米復合薄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聚酰亞胺-無機納米復合薄膜的制備表征及性能研究.pdf
- 單壁碳納米管薄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凱夫拉-碳納米管復合薄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碳化硅納米線-碳納米管復合薄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