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與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療HCC對患者預后影響的RCT研究(中期總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與目的: 對于早期肝細胞癌(HCC)的治療,目前學術界公認根治性切除是其最佳選擇,而根治性切除術的術式有兩種:解剖性肝切除術和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為了研究術式對HCC預后的影響,最佳的方法是應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RCT),比較解剖性肝切除與非解剖性肝切除哪種術式更能減少術后復發(fā),提高HCC術后無瘤生存率和累積生存率,從而為HCC根治性切除術的術式選擇提供A級的證據(jù)。 方法與結果: 1.根據(jù)術前制定的患者納入和排

2、除標準,按照隨機化的要求,每一個入組的HCC患者行相應的肝臟根治性切除術,收集臨床、手術、病理資料,每2月隨訪1次,測定肝功能、血AFP和肝臟超聲檢查,每6個月檢查胸片1次,懷疑復發(fā)時行肝臟或肺部CT檢查。根據(jù)制定的判斷復發(fā)標準界定有無復發(fā),記錄是否生存。結合隨訪信息,分析術式不同,術后復發(fā)率、術后死亡率、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否不同;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檢驗兩組之間的術后早期復發(fā)率、術后早期無瘤生

3、存率、術后早期累積生存率的生存曲線總體水平有無差異。本研究還分析了與預后有關的其他因素。 本研究自2006年1月1日起到2007年6月30日止,共納入就診于重慶西南醫(yī)院肝膽外科研究所符合要求病例133例,其中解剖性肝切除67例,非解剖性肝切除66例。隨訪截至到2008年3月31日,中位隨訪時間是19個月(8~27個月),其中失訪3例。兩組的性別、年齡、HBV感染、Child-Pugh分級、ICGR-15、血AFP、術前肝功能、腫

4、瘤直徑、腫瘤包膜、腫瘤數(shù)目、HCC分級、肝硬化、TNM分級等一般情況和病理檢查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術后分析的有關變量包括:兩組手術切緣、手術出血量、圍手術期輸血量、術后肝功能、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并發(fā)癥、復發(fā)率、死亡率、無瘤生存和累積生存。解剖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非解剖組,分別是(744.8±539.0)ml和(952.3±634.1)ml(p=0.044.);兩組圍手術期輸血量的中位數(shù)分別是0(0-5100)ml

5、和600(0-4660)ml,解剖組明顯低于非解剖組(p=0.035)。術后1天和5天的血ALT和TBIL值,解剖組也明顯低于非解剖組。每組各有1例患者死于手術并發(fā)癥。兩組術后共46(34.6%,46/133)人發(fā)生手術并發(fā)癥,共發(fā)生57人次,其中解剖組19(28.4%,19/67)人共21人次;非解剖組27(40.9%,27/66)人共36人次。發(fā)生人數(shù)比例經過X2檢驗,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1.658,p=0.198);但發(fā)生人次

6、比例經過X2檢驗,兩組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x2=6.045,p=0.014),說明解剖性肝切除術更能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兩組共有43例發(fā)生復發(fā)或轉移,占32.3%(413/133),其中肝內復發(fā)33例,占24.8%(33/133);肺部、椎骨或后腹膜等肝外轉移10例占7.5%(10/133)。解剖組復發(fā)轉移15例,占本組的22.4%(15/67);而非解剖組復發(fā)轉移28例,占本組的42.4%(28/66),經X2檢驗,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7、X2=5.219,p=0.022)。共死亡25人,占18.8%(25/133),包括解剖組1例圍手術期死于肝功能衰竭,非解剖組1例圍手術期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解剖組死亡10例,占本組的14.9%(10/67);而非解剖組死亡15例,占本組的22.7%(1.5/66),經X2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0.864,p=0.353)。Kaplan-Meier法分析解剖組和非解剖組術后1年累積復發(fā)率是分別22.9%和41.8%,Log-rank

8、法檢驗兩組之間生存曲線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5.614,p=0.018);解剖組和非解剖組術后1年無瘤生存率分別是75.5%和48.2%,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8.601,p=0.003);解剖組和非解剖組術后1年累積生存率分別是86.8%和78.6%,總體水平無顯著性差異(X2=1.184,p=0.277)。結合單因素分析結果,COX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HCC術后復發(fā)與手術方式、微轉移、失血量、術前外周血AFPmRNA

9、和腫瘤直徑統(tǒng)計學明顯相關。結合單因素分析結果,COX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HCC術后早期無瘤生存率與手術方式、微轉移和腫瘤邊界是否清楚等3因素統(tǒng)計學明顯相關。 2.觀察并記錄HCC切除標本腫瘤邊界是否清楚、有無腫瘤包膜、有無肉眼轉移灶,測量腫瘤直徑、切緣距離、標本長度,標本固定后做成大病理切片,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轉移數(shù)目、類型、測定微轉移的距離及腫瘤細胞分級。運用組織等比回縮規(guī)律,換算出新鮮活體標本的微轉移距離。本研究微轉移分為

10、兩種:微癌栓和微衛(wèi)星灶。 本研究133例患者都進行了大病理切片檢查。54.9%(73/133)患者的標本中發(fā)現(xiàn)微轉移灶。在73例大標本腫瘤外肝組織內共檢出了136個微轉移:其中13.2%(18/136)為微衛(wèi)星灶,86.8%(118/136)為微癌栓。在這136個微轉移中,61.0%(83/136)為門靜脈癌栓,15.4%(21/136)為肝靜脈癌栓,還有10.3%(14/136)的癌栓難以分辨是門靜脈還是肝靜脈。腫瘤擴散距離的

11、中位數(shù)是3.6mm,范圍是1.1mm~20.2mm。肝內有無微轉移與腫瘤大小、包膜完整性、TNM分期、癌細胞分化程度的相關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血清AFP濃度、腫瘤數(shù)目的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解剖組共有39例(58.2%)患者發(fā)現(xiàn)微轉移,共發(fā)現(xiàn)微轉移灶78個,其中門靜脈癌栓51個,肝靜脈癌栓9個,其他癌栓8個,衛(wèi)星灶10個。非解剖組共有34(51.5%)例患者發(fā)現(xiàn)微轉移,共發(fā)現(xiàn)微轉移灶58個,其中門靜脈癌栓32個,肝靜脈癌栓12個,其他癌栓6

12、個,衛(wèi)星灶8個。兩組發(fā)現(xiàn)微轉移病例數(shù)經X2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0.935,p=0.334)。兩組微轉移總數(shù)和門靜脈癌栓數(shù)經過Mann-WhitneyU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43和p=0.000)。Kaplan-Meier法分析無微轉移組和有微轉移組術后1年復發(fā)率是分別19.7%和43.1%,Log-rank法檢驗兩組之間生存曲線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8.037,p=0.005);無微轉移組和有微轉移組術后1年無瘤生存率分

13、別是76.0%和49.4%,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10.996,p=0.001);無微轉移組和有微轉移組術后1年累積生存率分別是88.5%和78.3%,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4.579,p=0.032)。 3.分別在術前和術后抽取133患者的5ml外周靜脈血,肝素抗凝,收集PBMCs(包含CTCs),提取PBMCc的總RNA,利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技術,檢測外周血AFPmRNA在手術前后的變化。我們還檢測了8例

14、肝硬化、4例肝增生、8例肝血管瘤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mRNA的含量作為對照。 研究表明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外周血微轉移癌細胞的敏感性可以達1/106-107。HCC組的外周血AFPmRNA相對表達量中位數(shù)是3.97×10-3(9.1×10-7~6.52×10-1),明顯高于肝硬化組、肝血管瘤組、肝臟增生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HCC患者術后外周血AFPmRNA相對表達量的中位數(shù)是:1

15、.673×10-2(范圍8.0×10-7~5.170×10-1),明顯高于術前3.974×10-3(范圍9.0×10-7~6.518×10-1)的水平(p=0.000)。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手術前外周血AFPmRNA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非解剖組術后外周血AFPmRNA水平的中位數(shù)是2.24×10-2(范圍4.3×10-6~5.10×10-1),而解剖組是1.35×10-2(范圍1.32×10-6~4.17x10-1),非解剖組高于解剖組,

16、但是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92)。HCC組術前AFPmRNA水平相對表達量與TNM分期、微轉移、腫瘤大小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19=0.003,p=0.002和p=0.000),與腫瘤數(shù)目、包膜完整性均、癌細胞分化程度與血清AFP濃度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周血術前后AFPmRNA相對表達量與術后早期復發(fā)、術后無瘤生存和術后累積生存相關性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Kaplan-Meier法分析術前AFPmRNA表達低組和表達高組術后1年復發(fā)率是分別

17、20.7%和44.7%,Log-rank法檢驗兩組之間生存曲線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8.868,p=0.003);術后AFPmRNA表達低組和表達高組術后1年累積復發(fā)率是分別23.4%和43.3%,總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X2=5.888,p=0.015)。 結論: 1.與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較,解剖性肝切除可以降低術后早期復發(fā)率,提高術后早期無瘤生存率,其主要原因是:HCC的微轉移灶以門靜脈癌栓為主,HCC解剖性肝切

18、除能清除更多的微轉移灶。 2.與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較,解剖性肝切除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降低肝功能損害,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HCC早期復發(fā)還與術中出血、微轉移、術前外周血AFPmRNA和腫瘤直徑密切相關。 4.實時熒光定量RT-PCR法檢測:HCC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達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反映HCC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細胞。手術可刺激HCC細胞脫落入血。監(jiān)測術前外周血AFPmRNA水平對預測HCC術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