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全國卷近5年傳記文本閱讀試題分析</p><p> 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一卷語文試題分析</p><p><b> 第四大題</b></p><p> 第四大題為實用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文學類文本閱讀本來是為體現(xiàn)高中新課改的選擇性而設計的。經(jīng)過幾年考試實踐,從實際效果看,選第四大題的考生遠遠超過選第三大題的
2、,這是由兩類文本性質(zhì)的不同所造成的。為了解決三、四兩大題不相匹配的問題,我們從2013年開始作了兩方面改進,一是以"相關鏈接"的方式使用非連續(xù)性文本,二是適當增加題目本身的難度系數(shù)。今年在這一命題思路的基礎上,選擇了學術(shù)自傳,其意義在于:不僅繼續(xù)適當提高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難度,以使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貼近我們閱讀實用類文本時可能接觸和考慮到的各方面信息,如作者與文本的關系、
3、文本與語境的關系、文本的傾向性、信息的客觀性及可信度、文本的文體性質(zhì)及修辭效果等諸多方面,從而為未來考查實用類文本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文體性質(zhì)和交往功能、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機。</p><p> 本大題選文是朱東潤先生的自傳,發(fā)表于《文獻》雜志1981年第7期。為了命題的需要,在盡可能確保文章風格和意思不變的前提下對原文進行了刪改,同時增加了兩條"相關鏈接",一
4、是節(jié)選了朱東潤先生發(fā)表在《星期評論》1941年第15期上的《關于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詞》一文中關于傳敘文學概念的說法;二是節(jié)選了傅璇琮先生發(fā)表在《文學遺產(chǎn)》1997年第5期上的《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一文中對于朱東潤先生的學術(shù)作風的評價。朱東潤(1896-1988)原名世溱,江蘇泰興人,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傳記文學作家。他1913年留學英國倫敦西南學院,1916年回國,先后在武漢大學、中央大學、齊魯大學等校任
5、教,新中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教授。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和古代作家傳記寫作,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國文學論集》《張居正大傳》《陸游傳》《梅堯臣傳》等。在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史上,朱先生是重要的倡導者、拓荒者之一,具有令人非常敬佩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精神。根據(jù)測試的需要,我們選擇了《朱東潤自傳》,并將原文刪節(jié)為主要記敘他的傳記文學觀的形成過程及與其生平的關系,以突出他兼顧</p><p> 青
6、年學生喜歡閱讀傳記作品,往往能從中獲得知識的增益和為人處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氣質(zhì)上也會受到傳主的影響。因此,幫助學生理解類似傳記文學作品這樣的實用類文本的文體、功能、修辭和傾向性,使學生面對這類文本提供的各種信息時能夠理解到位并作出有效選擇,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相當重要的一項任務。選《朱東潤自傳》及相關鏈接作為閱讀內(nèi)容,在考查考生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的同時,無疑也有利于引導他們在更為寬廣的社會情境和更為細致的文本語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別信息
7、和采信信息,使得他們更好地感受實用類文本傳遞的正能量,更為準確地理解個人、文章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成為慎思、明辨、篤行的當代青年。</p><p>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p><p>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p><p><b> 朱東潤自傳</b></p><p>
8、 1896年我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失業(yè)店員的家庭,早年生活艱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波折。21歲我到梧州擔任廣西第二中學的外語教師,23歲調(diào)任南通師范學校教師。</p><p> 1929年4月間,我到武漢大學擔任外語講師,從此我就成為大學教師。那時武漢大學的文學院長是聞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師實在太復雜,總想來一些變動。用近年的說法,這叫作摻沙子。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p>
9、<p> 大約是1939年吧,一所內(nèi)遷的大學的中文系在學年開始,出現(xiàn)了傳記研究這一個課,其下注明本年開韓柳文。傳記文學也好,韓柳文學也不妨,但是怎么會在傳記研究這個總題下面開韓柳文呢?在當時的大學里,出現(xiàn)的怪事不少,可是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這就決定了我對于傳記文學獻身的意圖。</p><p> 《四庫全書總目》有傳記類,指出《晏子春秋》為傳之祖,《孔子三朝記》為記之祖,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
10、現(xiàn)在用不上了。有人說《史記》《漢書》為傳記之祖,這個也用不上?!妒贰贰稘h》有互見法,對于一個人的評價,常常需要通讀全書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墒窃趥饔浳膶W里,一個傳主只有一本書,必須在這本書里把對他的評價全部交代。</p><p>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傳、行狀、神道碑這一類的作品對于近代傳記文學的寫作有什么幫助呢?也不盡然。古代文人的這類作品,主要是對于死者的歌頌,對于近代傳記文學是沒有什么用處的。這些作品,畢竟不
11、是傳記文學。</p><p>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還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這便是所謂別傳。別傳的名稱,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稱而是后人認為有別于正史,因此稱為"別傳"。有些簡單一些,也可稱為傳敘。這類作品寫得都很生動,沒有那些阿諛奉承之辭,而且是信筆直書,對于傳主的錯誤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陳。</p><p> 是不是可以從國外吸收傳記文學的寫作方法呢?當然可
12、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沒有一個抉擇。羅馬時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時代和我們相去太遠,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著重的是相互比較而很少對于傳主的刻畫,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細致的分析。</p><p> 英國的《約翰遜博士傳》是傳記文學中的不朽名作,英國人把它推重到極高的地位。這部書的細致是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位,但是的確也難免有些瑣碎。而且由于約翰遜并不處于當時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
13、能代表英國的一般人物,所以這部作品不是我們必須模仿的范本。</p><p> 是不是我國已經(jīng)翻譯過來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可以作為范本呢?應當說是可以,由于作者著墨無多,處處顯得"頰上三毫"的風神??墒侵袊娜讼鄠鞯淖龇?,正是走的一樣的道路,所以無論近代人怎么推崇這部作品,總還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p><p> 國內(nèi)外的作品讀過一
14、些,也讀過法國評論家莫洛亞的傳記文學理論,是不是對于傳記文學就算有些認識呢?不算,在自己沒有動手創(chuàng)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認識。</p><p> 這時是1940年左右,中國正在艱苦抗戰(zhàn),我只身獨處,住在四川樂山的郊區(qū),每周得進城到學校上課,生活也很艱苦。家鄉(xiāng)已經(jīng)陷落了,妻室兒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線上掙扎。我決心把研讀的各種傳記作為范本,自己也寫出一本來。我寫誰呢?我考慮了好久,最后決定寫明代的張居正。第一,因為他
15、能把一個充滿內(nèi)憂外患的國家拯救出來,為垂亡的明王朝延長了七十年的壽命。第二,因為他不顧個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罵,終于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無論他有多大的缺點,他是唯一能夠拯救那個時代的人物。</p><p><b> ?。ㄓ袆h改)</b></p><p><b> 相關鏈接</b></p><p>
16、?、僮詡骱蛡魅耍臼切再|(zhì)類似的著述,除了因為作者立場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區(qū)別以外,原來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西洋文學里,常會發(fā)生分類的麻煩。我們則傳敘二字連用指明同類的文學。同時因為古代的用法,傳人曰傳,自敘曰敘,這種分別的觀念,是一種原有的觀念,所以傳敘文學,包括敘、傳在內(nèi),絲毫不感覺牽強。(朱東潤《關于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詞》)</p><p> ?、谥煜壬_是有儒家風度的學者,一身正氣,因此他所選擇的傳主對象,
17、差不多都是關心國計民生的有為之士。他強調(diào)關切現(xiàn)實,拯救危亡,尊崇氣節(jié)與品格。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p><p>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p><p> A.當年有所大學的中文系開傳記研究課,課程內(nèi)容卻是韓愈、柳宗元的古文,朱東潤就是因為這件事決心獻身傳記文學的研究。</p&g
18、t;<p> B."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這樣的表述與其說寫出了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不如說反映了朱東潤寫自傳時的心態(tài)。</p><p> C.朱東潤雖然認可國外的傳記文學,但卻擔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絕把近代人推崇的《維多利亞女王傳》作為寫作范本。</p><p> D.出于自己的現(xiàn)實關懷來選擇傳主,是朱東潤傳記文
19、學創(chuàng)作的一貫原則。有學者總體上對此表示理解,但在態(tài)度上略有保留。</p><p> E.朱東潤雖然認為"傳敘文學"的說法更加科學,但為了避免常會發(fā)生的分類麻煩,還是在自傳中采用了"傳記文學"的說法。</p><p> 【參考答案】 D、B。</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信息并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對主
20、要觀點和文章特色進行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和D級。</p><p> 【試題分析】 本題為多項選擇題。從2009年開始,全國課標卷多項選擇題借鑒美國PISA考試分層級給分的方法,即根據(jù)各個選項的難易程度,分別給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命題思路從前年開始作了調(diào)整,即A、B、C、D、E五個選項都是對所給閱讀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在相當程度上除去了學生直接確定某一選項為恰當選項的弊病。但
21、在匹配文學類文本方面,還有待于繼續(xù)調(diào)整。因此,本年度本題五個選項的設置,既注重每個選項對材料的總體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細節(jié)與材料總體的關系,強調(diào)實用類文本的泛讀必須和細讀相結(jié)合,實用類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雖然大體上是客觀的,但有其主觀性,不能毫無分辨地接受。</p><p> 本題要求選出最恰當?shù)膬身?。先看A項,原文第三段寫道,"大約是1939年吧,一所內(nèi)遷的大學的中文系在學年開始,出現(xiàn)了傳記研
22、究這一個課,其下注明本年開韓柳文。傳記文學也好,韓柳文學也不妨,但是怎么會在傳記研究這個總題下面開韓柳文呢?在當時的大學里,出現(xiàn)的怪事不少,可是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這就決定了我對于傳記文學獻身的意圖。"A項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忽視了細節(jié)"這一項多少和我的興趣有關",導致不僅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最重要的原因"興趣"給遺漏了,所以A項只能給1分。</p>
23、<p> B項分析的是本文的一個局部表述,考查的目的是通過細讀文章的局部表述來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事實描述背后作者的立場、思想和心態(tài)。"'我的命運是作為沙子而到中文系開課的',這樣的表述與其說寫出了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不如說反映了朱東潤寫自傳時的心態(tài)",如此分析,較為準確地說明了朱東潤過去的經(jīng)歷一旦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即使是由本人表述出來,也已經(jīng)不是他過去經(jīng)歷的本來面貌。"摻沙子&quo
24、t;這樣一個"近年的說法"的采用直接表明,本文的寫作不可能與具體的歷史語境和寫作者的心態(tài)無關。不過,B項的分析雖然深刻,但也只是說出了本文的一個側(cè)面,對于本文的客觀性評價不足,因此選B項應該得分,但只能得2分。</p><p> C項是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推斷。原文一方面說《維多利亞女王傳》等外國傳記文學作品可以作為范本,另一方面又說無論近代人怎么推崇,總還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
25、路"的戒心,意思較為復雜,說明作者采取的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批判性立場,并沒有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一部作品。我們從邏輯上無法推導出"拒絕把近代人推崇的《維多利亞女王傳》作為寫作范本"的結(jié)論。因此,C項的分析和推斷是錯誤的,選C項不能得分。</p><p> D項既是對本文整體內(nèi)容的一個概括,也是對本文和相關鏈接之間關系的一種理解,更是對相關鏈接中的觀點的分析和評價,因此是對題目所給
26、材料的一次整體和局部、字面和字里行間相關聯(lián)的分析、理解和評價。本文最后一段在指出過去的傳記作品都各有其得失的基礎上表示在抗戰(zhàn)期間,國家內(nèi)憂外患,家庭非常困難,自己也生活艱苦,于是選擇給拯救了明王朝危機的張居正寫傳,意味著朱東潤是出于現(xiàn)實關懷選擇傳主。而相關鏈接②說"朱先生......所選擇的傳主對象,差不多都是關心國計民生的有為之士。他強調(diào)關切現(xiàn)實,拯救危亡,尊崇氣節(jié)與品格",則說明朱東潤出于現(xiàn)實關懷選擇傳主是一貫的
27、,而說"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對朱東潤的"理解",字里行間的意思則是一種態(tài)度上的保留。D項準確、深刻、細致地覆蓋了本文和相關鏈接的核心觀點,因此選D項者得3分。</p><p> E項是對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傳記文學"和相關鏈接①核心概念"傳敘文學"之間關系的一種推斷。首先,由于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在所給材料中并無交代,
28、而二者之間又頗有分歧,從邏輯上來說,不能憑空建立二者的關系。其次,相關鏈接①說的是"傳敘文學"概念的使用可以避免西洋文學里常會發(fā)生的分類的麻煩,與E項說法明顯不符。因此,E項是錯誤選項,選E項不能得分。</p><p> (2)朱東潤的傳記文學觀是如何形成的?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p><p> 【參考答案】①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傳記作品,如《史記》《漢書》
29、《約翰遜博士傳》《維多利亞女王傳》等,并比較它們的異同;②深入研究傳記文學理論,辨析不同概念,如閱讀莫洛亞的傳記文學理論,分辨史傳、別傳、自傳、傳敘文學等;③進行傳記文學寫作實踐,如給張居正寫傳。</p><p>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 本題要求考生通過閱讀本文和相關鏈接①,自己梳理朱東潤傳記文學觀形成的大致
30、情形。朱東潤在本文中提及《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記》《史記》《漢書》《約翰遜博士傳》《維多利亞女王傳》和中國古代文人寫的傳、行狀、神道碑、"別傳"等作品,一一指出它們的優(yōu)點和不足,說明他廣泛閱讀了古今中外的傳記作品,作了精細的比較,在大量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上認知什么是傳記文學。當他在文中說史傳和古代文人偏于歌頌傳主的作品不是傳記文學,說勃路塔克的作品不重個性、《約翰遜博士傳》過于瑣碎而《維多利亞女王傳》過于簡約時,則意味著
31、他開始在理論上思考什么是傳記文學。這導致他閱讀法國評論家莫洛亞的傳記文學理論,而辨析自傳和傳人的關系,提出傳敘文學的概念,也與此密切相關。因此,朱東潤還通過理論思考加深自己對于傳記文學的認知。但朱東潤認為感性的經(jīng)驗和理論的思考都必須付諸實踐,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算得上真正認識了什么是傳記文學,因此他通過傳記文學的寫作親身驗證自己的傳記文學觀。</p><p> 由于本文和相關鏈接給予信息的限制,本題不要求考生
32、給出非常嚴密的答案,只需說明大致情形即可。本題也不是考查考生的具體行文,答案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對即可。</p><p> ?。?)作為帶有學術(shù)性質(zhì)的自傳,本文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6分)</p><p> 【參考答案】①偏重學術(shù)經(jīng)歷,主要寫自己的傳記文學觀及其形成過程;②寫生平與寫學術(shù)二者交融,呈現(xiàn)學術(shù)背后的家國情懷;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語,就像和老朋友閑談一樣。</p
33、><p>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實用類文本的文章內(nèi)容、作者態(tài)度、風格、修辭性質(zhì)等方面的理解、鑒賞和評價。能力層級為D級。</p><p> 【試題分析】《朱東潤自傳》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傳記文學的,因此考生不難發(fā)現(xiàn)本文內(nèi)容"偏重學術(shù)經(jīng)歷,主要寫自己的傳記文學觀及其形成過程",但難在將學術(shù)性的內(nèi)容理解為傳主的"學術(shù)經(jīng)歷",是傳記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
34、游離于傳記之外的學術(shù)討論。</p><p> 朱東潤又將自己的學術(shù)經(jīng)歷和生平融合在一起敘述,不僅加強了關于傳記文學的討論與自傳的有機關系,而且將自己對于學術(shù)研究的態(tài)度滲透到字里行間,很好地呈現(xiàn)了他自己的學術(shù)背后的家國情懷。也就是說,學術(shù)對于朱東潤來說,是他的生平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他關切現(xiàn)實的一種方式。這進一步說明,學者的自傳是特殊的,往往也就是一種學術(shù)自傳。</p><p> 或許是深
35、知學者自傳的特殊性,也深知學術(shù)話題的讀者有限,朱東潤有意采用了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風格。從本文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用語平易,穿插使用口語,有問有答,如"是不是對于傳記文學就算有些認識呢""我寫誰呢"等,就像和老朋友閑談一樣。</p><p> 因此,傳記的形態(tài)和學術(shù)的表述形態(tài)都是可以多種多樣的。</p><p> 以上這些內(nèi)容,考生具體寫法可以有所不
36、同,意思答對即可。</p><p> (4)朱東潤認為傳記文學作品應如何刻畫和評價傳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jié)合材料說明理由。(8分)</p><p> 【參考答案】第一問:①應該入情入理地細致刻畫傳主的個性。如果只重比較,就看不清傳主的個性,而要是像《維多利亞女王傳》那樣就不夠細致,像《約翰遜博士傳》那樣細致則難免瑣碎。②應該信筆直書,全面評價傳主的優(yōu)缺點。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
37、那樣只是歌頌死者,就不是傳記文學。</p><p> 第二問:觀點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細致刻畫傳主的個性,才能給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讀性;②人無完人,只有全面評價傳主的優(yōu)缺點,才能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觀點二:不同意。①細致刻畫個性需要史料支撐,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強調(diào)這一點,就會導致不夠客觀,顯得矯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評價傳主的優(yōu)缺點,不能有效凸顯傳主的個性。</p><p>
38、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實用類文本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p><p> 【試題分析】本題第一問考查的是考生對實用類文本進行綜合的能力,第二問則較為開放,考查其對問題的判斷和探究能力,給考生較大的空間。</p><p> 在文中,朱東潤說勃路塔克(今通譯普魯塔克)的作品重比較輕刻畫,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細致分析,說明他認為傳記應該入情入理地細致地刻畫傳主的個性;他
39、又說《約翰遜博士傳》因為細致而顯得瑣碎,《維多利亞女王傳》因為著墨不多而處處顯得"頰上三毫"的風神,則說明他認為不能一味追求細致,要注意分寸。因此,朱東潤認為"應該入情入理地細致刻畫傳主的個性。如果只重比較,就看不清傳主的個性,而要是像《維多利亞女王傳》那樣就不夠細致,像《約翰遜博士傳》那樣細致則難免瑣碎"。</p><p> 朱東潤在文中說《史》《漢》有互見法,不能在單
40、篇作品中看見一個完整的傳主形象,而傳記文學必須在單篇作品中把全部交代對傳主的評價,又說古人所作的傳、行狀、神道碑等作品主要是對于死者的歌頌,對于近代傳記文學沒有什么用處,而別傳則沒有阿諛奉承之辭,信筆直書,對于傳主的錯誤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陳,這些說明他認為傳記文學應該全面地、客觀地評價傳主。因此,朱東潤認為"應該信筆直書,全面評價傳主的優(yōu)缺點。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樣只是歌頌死者,就不是傳記文學"。</p&
41、gt;<p> 考生如果同意朱東潤先生的觀點,就應當順著朱先生的思路給出理由。給出理由可以從兩個角度著手,一是簡單說明朱的觀點如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二是簡單說明按照朱的觀點寫作出來的傳記有什么好處。前者是由因及果,后者是由果及因??忌菀鬃龅降奶骄渴怯晒耙颍式o出的參考答案是從效果上反向論證朱的觀點。"細致""入情入理""個性"等要求都與閱讀效果有關,故而
42、可從"深刻印象""可讀性"方面答題;"信筆直書""歌頌"與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如何有關,故而可從"完整的人物形象"方面答題。</p><p> 考生如果不同意朱東潤先生的觀點,就應當指出朱先生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并給出簡單的理由。這同樣可以從兩個角度著手,一是說明朱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其理論前提值得討論;二是說明朱的
43、觀點實用到傳記寫作的具體實踐時,會有一些不足。前者是正面的理論探討,后者是反面的零敲碎打??忌菀鬃龅降奶骄靠赡苁欠疵娴牧闱盟榇颍式o出的參考答案是從反面論證朱的觀點不能自圓其說的一些層面。"細致""入情入理""個性"與史料或材料的豐富程度有關,故而可從史料不足則可能導致不夠客觀甚至矯揉造作這些方面答題;"信筆直書""全面評價"與刻畫個
44、性的效度有關,故而可從追求全面則可能無法有效凸顯個性這些方面答題。</p><p> 本題在題干的設計上與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強調(diào)考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說往年本題的測試采取的是一種以試卷為主的測試方法,本年本題則試圖作出微調(diào),向以考生為主的測試方法偏移。因此,本題"參考答案"第二問提出的各個要點,都只是作為參考,鼓勵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jù)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
45、,酌情給分",這就為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供了思考空間和發(fā)揮余地。</p><p> 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二卷語文試題分析</p><p> 第四大題為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為選考題,本來是為體現(xiàn)高中新課程的選擇性而設計的。經(jīng)過幾年的考試實踐,從實際效果看,選第四大題的考生遠多于選第三大題的,這是由兩類文本性質(zhì)的不同造成的。為了解決三、四兩大題不相匹配的
46、問題,從2013年開始作了兩方面改進,一是以"相關鏈接"的方式使用非連續(xù)性文本,二是適當增加題目本身的難度。這樣,不僅可以適當提高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難度,也使高考更加貼近、適應當今人們的閱讀實際,同時還可以為未來的考查在多個領域及現(xiàn)實生活中選材、增加多種信息呈現(xiàn)形式、為能力素質(zhì)考查提供情境等的改革措施進行一定的試測。在《考試大綱》未作修訂的情況下,今年仍繼續(xù)沿用這一命題思路。</p><p>
47、 本大題主要取材于茅海建主編《國民黨抗戰(zhàn)殉國將領·戴安瀾》(收入"中華民國史叢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作者為陳平、劉慶。為了命題的需要,又根據(jù)其他相關資料對所選文段進行了訂正、補充和整合。這些資料主要有:劉延東《在紀念戴安瀾將軍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載《黃浦》2005年第1期),戴復東、戴藩籬、戴靖東、戴澄東口述,周海濱記錄《絕筆家書--我們的父親戴安瀾》(載《名人傳記》2013年第3
48、期),戴澄東《深切懷念我的父親戴安瀾》(載《黃浦》2012年第4期),田玄《戴安瀾:"域外死忠第一人"》(載2004年12月6日《北京日報》)等。為了使傳主的形象更加豐滿,補充了兩條"相關鏈接",一是戴安瀾贈部屬各官長題詞,二是戴復東文中反映戴安瀾兼?zhèn)湮捻w武略的一段話。</p><p> 戴安瀾(1904~1942),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黃埔軍
49、校第三期畢業(yè)。曾任國民黨第17軍第73旅旅長、第89師副師長,第5軍第200師師長。先后參加長城抗戰(zhàn)和臺兒莊、武漢、昆侖關等戰(zhàn)役。1942年所部編入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zhàn),在東瓜(又稱同古、東吁)保衛(wèi)戰(zhàn)中擊斃日軍第55師團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國途中遭遇日軍伏擊,受傷殉國。</p><p>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盧溝橋的槍聲,曾震撼了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的心。在國難當頭的時候,
50、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生存,國共兩黨摒棄成見,團結(jié)御侮,用血肉之軀,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正氣歌。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就是在正面戰(zhàn)場為國捐軀的突出代表。本大題的傳記閱讀以國共兩黨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戴安瀾為對象,不僅適合考查考生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有利于在當代青年中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無疑也有助于兩岸人民在戴安瀾等抗日先烈精神的感召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p><p>
51、;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p><p>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p><p><b> 將軍賦采薇</b></p><p> 戴安瀾任第73旅旅長后,回顧多年對日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教訓,認定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部屬努力,而部屬的旺盛士氣來自他們的愛國熱情。他特意抄錄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
52、過零丁洋》,印發(fā)給各級官兵背誦吟唱,激發(fā)大家精忠報國的愛國熱忱。</p><p> 為了抗戰(zhàn)大業(yè),戴安瀾摒棄黨派成見,團結(jié)愛國人士?!蹲杂蓤蟆酚浾咦陟魅是皝聿稍L,與他徹夜討論時局,探討國共合作抗日的未來,兩人很快成為莫逆之交。這時有人提醒戴安瀾,說宗是共產(chǎn)黨,須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現(xiàn)在是國共合作抗戰(zhàn),何防之有?宗是否共產(chǎn)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聞記者,寫過許多真實感人的報道,有卓越的見解。我們正
53、缺少這樣的愛國志士。"幾天后,他還把自己的軍事著作交給宗祺仁修改并題詞。</p><p>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決定派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zhàn)。當命令到達時,已升任第200師師長的戴安瀾高唱《滿江紅》,并向官兵宣講諸葛亮遠征的事跡,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勵官兵。赴緬途中,他激情滿懷,賦《遠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
54、葛前身今又來。"其二云:"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yè)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p><p> 入緬不久,日軍主力迫近東瓜,軍長杜聿明決定集中主力擊潰日軍。戴安瀾立下誓言:"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國威之盛舉,雖戰(zhàn)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這時,英軍突然撤走,我方援軍未至,形勢危急,戴安瀾決心以身報國。他宣布:"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
55、長戰(zhàn)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zhàn)死,參謀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他給夫人王荷馨寫了絕命家書:"余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后方聯(lián)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xiàn)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報國家養(yǎng)育。為國家戰(zhàn)死,事極光榮。所念者,你們母子今后生活,當更痛苦。望你珍重,并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面對日軍發(fā)動步兵、炮兵和空軍聯(lián)合進攻,狂轟濫炸,施放毒氣,戴安瀾率部同仇敵愾,頑強戰(zhàn)
56、斗,抗擊四倍于己的日軍長達十余日。中印緬戰(zhàn)區(qū)美軍司令兼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部參謀長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異域,揚中華聲威者,以戴將軍為第一人。"日本人戰(zhàn)后回憶時也承認:"該部隊自始至終戰(zhàn)斗意志旺盛......雖是敵軍,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飯?zhí)镏袑⒁韵赂鲗⒐贌o不贊嘆其勇氣。"</p><p> 東瓜保衛(wèi)戰(zhàn)雖然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但因盟軍失利,緬北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腹背受敵的遠征軍被迫突圍
57、。這時,英國要求遠征軍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戴安瀾發(fā)誓:"我戴某人寧愿與日寇戰(zhàn)死,絕不茍且偷生。"于是率部進入緬北野人山,向祖國方向艱難跋涉。就在部隊到達離祖國最近的一條公路時,突遭日軍伏擊,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圍。激戰(zhàn)中,戴安瀾胸腹中彈。時值緬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隊既要突破日軍堵?lián)?,還需忍饑挨餓,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們行至緬北茅邦村,戴安瀾傷勢惡化,以身殉國,年僅38歲。彌留之際,參謀長問他
58、下一步的行動路線,這時他已不能說話,手指地圖,示意部隊從莫洛過瑞麗江向北回國,又讓人扶著他面向祖國注視許久,安然而逝。</p><p> 戴安瀾犧牲后,遺體由官兵抬回國內(nèi)。渡過瑞麗江后,乃將遺體火化,骨灰裝入小木箱,以馬馱載。這一情景感動了沿途民眾,一位老華僑痛心地說:"壽材這么小,怎能配得上將軍的英名與地位?"隨即捐出自備的楠木壽材。騰沖縣長率全縣父老鄉(xiāng)親20萬人,沿街跪迎將軍靈車。隨后,
59、國民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追授戴安瀾懋績勛章。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舉行安葬儀式,中共領袖毛澤東派人送來挽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qū)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朱德等也敬獻挽詞、挽聯(lián)。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并以毛澤東主席的名義向遺屬頒發(fā)"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p><p
60、> ?。ㄕ幾悦┖=ㄖ骶帯秶顸h抗戰(zhàn)殉國將領》等)</p><p><b> 相關鏈接</b></p><p> ?、偃宋抑H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際要看得淡,淡則不求;生死之際要看得破,破則不懼。人能不忮不求不懼,則無往而非樂境,而生氣盎然矣。(戴安瀾贈部屬各官長題詞)</p><p> ?、谲娙艘话阋员牒窞闃s,但是戴安瀾與眾不同
61、,他多才多藝,熟讀文史,精通琴棋書畫。如果不是因為戰(zhàn)亂和外敵入侵,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位儒雅名士,但國家危難卻把他的命運引上另外一條路。(戴復東等《我們的父親戴安瀾》)</p><p>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p><p> A.戴安瀾自幼對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詩篇熟讀成誦,常常手自筆錄并吟唱,以此激發(fā)自己和官兵的愛國熱忱。&l
62、t;/p><p> B.在給夫人王荷馨的家書中,戴安瀾表明了為國戰(zhàn)死的決心,認為這是軍人的極大光榮,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兒女日后的生活。</p><p> C.面對形勢急轉(zhuǎn)直下、腹背受敵的困境,戴安瀾堅決不同意要他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的提議,奮而率部突圍,與日寇死戰(zhàn)。</p><p> D.戴安瀾從緬甸"馬革裹尸還"的情景,感動了沿
63、途無數(shù)民眾,有人獻出楠木壽材撫慰英靈,也曾出現(xiàn)萬人空巷跪迎靈車的盛況。</p><p> E.戴安瀾臨危受命,率第200師官兵馳援緬甸,固守東瓜,收復棠吉,以浴血沙場、為國捐軀的壯舉,譜寫了抗日救國的新《采薇》。</p><p> 【參考答案】 E、D</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相關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p>
64、;<p> 【試題分析】 本題為多項選擇題,要求選出最恰當?shù)膬身棥O瓤碅項,這一項基本上是對原文第一段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但其中的"自幼""常常""以此激發(fā)自己"等均缺乏原文的依據(jù),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選A項不得分。關于B項,原文引述戴安瀾給夫人王荷馨的絕命家書:"余此次奉命固守東瓜......決以全部犧牲報國家養(yǎng)育。為國家戰(zhàn)死,事極光榮。所念者,你們母
65、子今后生活,當更痛苦。望你珍重,并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可見,戴安瀾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毅然選擇"決以全部犧牲報國家養(yǎng)育",但原文并沒有說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兒女日后的生活",因為家書中還曾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B項至少是不全面的,選B項只能給一點點分。再看C項,原文確曾提到"緬北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腹背
66、受敵的遠征軍被迫突圍""英國要求遠征軍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戴安瀾堅決不同意要他申請難民身份以便英國軍隊收容"等內(nèi)容,但"奮而率部突圍,與日寇死戰(zhàn)"卻與原文意思嚴重不符,原文是"我戴某人寧愿與日寇戰(zhàn)死,絕不茍且偷生",誤把意愿當作現(xiàn)實,這一分析和概括顯然是不正確的,所以C項不能得分。再看D項,"馬革裹尸還</p>
67、<p> ?。?)有人說《自由報》記者宗祺仁是共產(chǎn)黨,提醒戴安瀾多加提防,他卻回答"何防之有",這是為什么?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戴安瀾這樣回答的理由。(6分)</p><p> 【參考答案】 ①國難當頭,應以民族大義為重,戮力同心,共赴國難;②宗的見解卓越,報道真實感人,是少有的愛國志士;③作為莫逆之交,只應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備。</p><p> 【命題
68、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分析綜合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 本題要求考生"結(jié)合材料,分析戴安瀾這樣回答的理由"。有關這一問題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答案①是對原文中"為了抗戰(zhàn)大業(yè),戴安瀾摒棄黨派成見,團結(jié)愛國人士""與他徹夜討論時局,探討國共合作抗日的未來""現(xiàn)在是國共合作抗戰(zhàn)"等內(nèi)容的概括;
69、答案②是對原文中"宗是否共產(chǎn)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聞記者,寫過許多真實感人的報道,有卓越的見解。我們正缺少這樣的愛國志士"的概括;答案③是對"兩人很快成為莫逆之交""幾天后,他還把自己的軍事著作交給宗祺仁修改并題詞"等內(nèi)容的概括。顯然,這些信息經(jīng)篩選和整合后,能夠充分說明戴安瀾回答"何防之有"的理由。至于考生的具體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對即可。<
70、;/p><p> ?。?)戴安瀾率第200師赴緬途中,曾賦《遠征》二首以明志。詩中涉及哪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又表達了什么志向?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6分)</p><p> 【參考答案】 ①第一首借諸葛亮遠征平定蠻夷的事跡,說明自己率領的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表達了蕩平敵寇、解民于倒懸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開拓疆土的事跡,表達超越秦皇、弘揚國威的壯志,抒發(fā)了澄清宇宙、安撫黎庶的氣概。&
71、lt;/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能力層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 作為軍人,在國家需要時,能夠"全部犧牲報國家養(yǎng)育"固然難得,但戴安瀾不同于一般軍人之處,是他還熟讀文史,能詩能文,是名副其實的"儒將",這也是閱讀材料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本題要求考生對戴安瀾赴緬途中所作的兩首詩進行
72、信息的篩選和整合,從傳記閱讀的角度,指出詩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具體評價詩歌所表達的傳主的"志向"。這就需要考生充分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積累,找出兩首詩中涉及的歷史人物--諸葛亮和秦始皇。這兩個歷史人物,考生應該并不陌生。前者曾遠征南方,平定蠻夷,七擒孟獲,后者曾統(tǒng)一六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中的《三國演義》、高中語文教材傳統(tǒng)篇
73、目中的賈誼《過秦論》,以及中學歷史課中都有相關內(nèi)容。詩中的"王師"一語表明詩人自己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島夷摧"是表達詩人"蕩平敵寇"的志向,"揚鞭遙指花如許"喻指詩人"解民于倒懸"的信念;"遠征功業(yè)邁秦皇"一句表明詩人將"超越秦皇、弘揚國威"的志向。當然,詩中表達的作者的
74、思想感情,考生的具體表述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對即可。</p><p> (4)作為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不僅深受國人愛戴,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內(nèi)在原因。請結(jié)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p><p> 【參考答案】 ①超越黨派利益,獻身正義事業(yè),血酬壯志,精忠報國;②為人平和,不求功名,臨危不懼,胸懷坦蕩;③關愛家人,情真意切,俠骨柔腸,勇于擔當;④身為軍人,熟讀文史,精
75、通琴棋書畫,兼具文韜武略;⑤英勇善戰(zhàn),指揮若定,治軍有方,視死如歸。</p><p> 【命題立意】 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本進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p><p> 【試題分析】 高考試卷中設置探究題,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課改理念。本題是為突出戴安瀾"作為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而設置的綜合探究題,要回答此題,需要對全部材料從不同方
76、面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概括、深入探究。答案提供的五個"內(nèi)在原因"的要點,實際上是對戴安瀾短暫而壯烈的戰(zhàn)斗一生,高度濃縮的五個方面:①是他成為"民族英雄"的內(nèi)在原因;②的內(nèi)容來源于"相關鏈接"①,是戴安瀾成為"謙謙君子"的原因;③是他成為"熱血男兒"的原因;④是他成為"一代儒將"的原因;⑤是他成為"軍人楷模&qu
77、ot;的原因。其中①②③④是戴安瀾"深受國人愛戴"的內(nèi)在原因,⑤則是"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佩服"的內(nèi)在原因。當然,以上五個要點也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意思答對即可,同時允許有不同答案,只要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即可酌情給分"。</p><p> 2014年高考全國課標一卷語文試題分析</p><p><b> 第四大題<
78、;/b></p><p> 第四大題為實用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文學類文本閱讀兩大題本來是為適應高中新課改而設立的,希望給不同興趣取向的考生以選擇的空間。經(jīng)過幾年來的考試實踐,從閱讀難度來看,實用類文本因其文體特點,難度較低,因此選第四大題的考生遠多于文學類。2013年在文本設計時,為適應課程改革、提高實用類文本的難度,特別是使閱讀的文本更貼近實際閱讀中所遇到的情況,在實用類文本中第一次增加了非連續(xù)
79、性文本,即采用"相關鏈接"的方式,增加文本的信息,適當提高測試難度,在考查中反響良好,因此,今年繼續(xù)在閱讀材料中保留了"相關鏈接"部分。</p><p> 本大題文本取材于鄒麗焱的《玻爾傳》,為適應命題的需要,對原材料進行了刪改,同時增加了兩條"相關鏈接"。其中第一條選自第六版《辭?!?,介紹了作為科學家的玻爾在科學上的重要貢獻;第二條選自玻爾書信,從信
80、中可以看到玻爾的可貴選擇,他謝絕了老師盧瑟福的邀請,放棄了英國優(yōu)越的研究條件,而致力于發(fā)展祖國丹麥的理論物理研究。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他是20世紀上半葉,與愛因斯坦并駕齊驅(qū)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20世紀初,被稱為物理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成就不斷,人才輩出,而量子力學本身的高難和深奧,致使普通大眾對玻爾知道的很少。但是,有一些物理學家甚至認為,玻爾對世界的貢獻在某種
81、程度上說,比愛因斯坦更大。玻爾還是一位杰出的人道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他去世時,蘇聯(lián)科學家們署名的悼詞中這樣評價他:"偉大的丹麥科學家、思想家、現(xiàn)代原子論和玻爾原子核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玻爾逝世的消息,使全世界的物理學家深感震驚。玻爾的原子物理基本規(guī)律的思想對這門科學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如此巨大而罕見的影響,人們失去了一位天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爭取和平和爭取各國人民之</p><p> 成就玻爾的除了他的科學
82、貢獻,還有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為了突出傳主作為科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的特點,命題時根據(jù)需要,截選了玻爾生平中幾個有代表性的角度,以便閱讀者對玻爾有較全面的認識。文章以物理學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爭論最為激烈和最富有哲學意義的論辯--"愛因斯坦-玻爾論戰(zhàn)"作為切入點,因為是語文的閱讀能力的考查,所以適當回避了物理學方面的專業(yè)闡釋,而著重選擇了體現(xiàn)玻爾人格魅力的相關內(nèi)容,比如他與愛因斯坦論辯后仍保持長久的友誼,他領導哥本哈根學派樹
83、立起為人稱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他對猶太科學家和其他猶太難民的人道主義救援,他在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的努力與貢獻等。玻爾作為科學巨匠,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玻爾的事跡告訴我們:在求真的過程中胸懷坦蕩,營造自由、平等的研討氛圍,鼓勵創(chuàng)新、協(xié)同合作,用自己所學報效祖國,在科學的研究中不忘為人類的未來負責,是很多偉大科學家的選擇。這一點對于強調(diào)科技與人文并重的今日中國,有重要啟示意義。</p><
84、;p>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p><p>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p><p><b> 科學巨人玻爾</b></p><p>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激烈的辯論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的"決斗"。這場辯論在三年后的第六屆索爾
85、維會議上戰(zhàn)火再續(xù),玻爾獲得勝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因此獲得了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的認同,他們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也被奉為正統(tǒng)解釋。這次辯論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玻爾論戰(zhàn)",有人稱之為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p><p> 愛因斯坦和玻爾這兩位科學巨人的背后,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他們的爭論曠日持久,幾乎所有理論物理學家都被吸引并參與進來,樂此不疲
86、。盡管兩人的科學理論和思想觀點始終沒能調(diào)和,但他們卻結(jié)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友誼。玻爾高度評價他與愛因斯坦的學術(shù)之爭,認為它是自己"許多新思想產(chǎn)生的源泉"。愛因斯坦也稱贊說:"很少有誰像玻爾那樣,對隱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銳的直覺,同時又兼有如此強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們時代科學領域偉大的發(fā)現(xiàn)者之一。"</p><p> 與愛因斯坦更個性化的獨自研究不同,玻爾周圍聚集著許多杰出的理
87、論物理學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氣,更是一位偉大的伯樂。他為量子物理學培養(yǎng)和組織了一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隊伍,人們稱之為"哥本哈根學派"。后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員。</p><p> 哥本哈根學派活動的大本營就是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該所是玻爾在1917年申請,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學家的身份為研究所作擔保,籌集了大量資金。在任所長的40年
88、間,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為當時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躍的量子力學研究中心。這里先后培養(yǎng)了600多名物理學家。玻爾使這個科學家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形成了以集體討論和自由探索為特征的研究風格。他還經(jīng)常在此舉辦非公開的小型年會,邀請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出席,相互學習,啟發(fā)交流。這里沒有論資排輩,只有挑戰(zhàn)與爭鳴,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斷進取的學術(shù)精神,人們譽之為"哥本哈根精神",
89、這種精神至今仍在科學研究領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學每前進一步,或多或少都與這個學派科學家的合作研究有關。可以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優(yōu)秀特質(zhì)。</p><p> 希特勒上臺后,玻爾以訪問德國為名,暗地調(diào)查德國科學家的安全情況,然后設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猶太科學家轉(zhuǎn)移到安全地方。他還積極創(chuàng)立和參加丹麥救援組織,盡力幫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學家與其他難民。</p><p>
90、 德國納粹控制丹麥后,玻爾起初留在國內(nèi),與抗敵組織保持密切聯(lián)系。他一貫的不合作態(tài)度,令納粹非常惱火。1943年玻爾受到納粹分子的威脅,他冒險出逃,歷盡艱險,輾轉(zhuǎn)到達美國。在美期間,為抗擊法西斯,他曾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在研制過程中,他就考慮到這一研究成果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并曾多次接觸英美首腦,建議他們及早與蘇聯(lián)達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協(xié)議,但沒有成功。</p><p> 二戰(zhàn)后,玻爾積極倡導和實施國際間的科學合作。
91、1957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將第一屆"原子為了和平"獎授予玻爾,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則上,以友好的精神進行科學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滿足人類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樣"。</p><p> (摘編自鄒麗焱《玻爾傳》)</p><p><b> 相關鏈接</b></p><p> ?、俨枺?885~
92、1962),丹麥物理學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說和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礎上,于1913年提出氫原子結(jié)構(gòu)和氫光譜的初步理論。稍后,又提出"對應原理"。對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補原理。在原子核反應理論、解釋重核裂變現(xiàn)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貢獻。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摘自《辭?!返诹妫?lt;/p><p> ?、?918年,玻爾的老師盧瑟福邀請他赴英國工作,他在回信中說
93、:"雖然哥本哈根大學在財力、人員、能力和實驗室管理上,都達不到英國的水平,但我立志盡力幫助丹麥發(fā)展自己的物理學研究工作......我的職責是在這里盡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爾集》)</p><p>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p><p> A.愛因斯坦與玻爾在爭鳴中惺惺相惜,愛因斯坦高度評價玻爾的貢獻,玻爾也感念愛因斯坦
94、的支持,他們之間建立了長久的友誼。</p><p> B.玻爾以自己創(chuàng)辦的研究所為平臺,通過邀請各國科學家前來交流學習,使團隊的成員能有機會博采眾長,不斷發(fā)展量子力學理論。</p><p> C.玻爾敏銳察覺到納粹將要對猶太人實施迫害,及時轉(zhuǎn)移了大批猶太科學家,后來還親自參加了丹麥的抗敵組織,反對納粹暴行。</p><p> D.玻爾不但有科學家的直覺,也不乏
95、政治家的遠見。他預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試圖盡力說服各大國首腦達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協(xié)議。</p><p> E.玻爾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為科學技術(shù)的國際間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貢獻,并獲得了"原子為了和平"獎。</p><p> 【參考答案】 B、E。</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相關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層
96、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 本題為多項選擇題。從2009年開始,多項選擇題借鑒美國Piza考試分層級給分的方法,即根據(jù)各個選項的難易程度,分別給3分、2分、1分和0分。在設題時,相關選項既會涉及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也有部分選項是對內(nèi)容的總結(jié)和概括。其中B項符合材料,要突出作為科學家的玻爾在培養(yǎng)科學家群體的過程中的貢獻與影響,這是玻爾作為偉大科學家最難能可貴之處。此項的判斷依據(jù)主要在三、四
97、兩個自然段,需要整合的范圍比較大,要閱讀較多的語句再加以概括和總結(jié),所以是第一正確選項,給3分。E項也符合材料意思,但只是對文章最后一段內(nèi)容的轉(zhuǎn)述和概括,相對比較容易,所以是第二正確選項,給2分。A項中說"玻爾也感念愛因斯坦的支持",而原文說兩人的爭論"曠日持久",還說"兩人的科學理論和思想觀點始終沒能調(diào)和",可見愛因斯坦在學術(shù)觀點上并不認同玻爾,但原文又說愛因斯坦對玻爾頗為贊
98、譽,承認他的科學貢獻,包含了對玻爾肯定,玻爾也認為與愛因斯坦的論爭提供給自己很多靈感,因此選項中"支持"一詞的表意比較模糊,屬于不完全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只給1分。C項說玻爾"后來還親自參加了丹麥的抗敵組織"這一信息與材料不符,根據(jù)材料</p><p> (2)為什么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論戰(zhàn)被稱為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請結(jié)合材料簡述原因。(6分)<
99、;/p><p> 【參考答案】 ①從成員上看,論戰(zhàn)雙方都是當時物理學界的代表人物;②從內(nèi)容上看,辯論涉及現(xiàn)代物理學兩大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③從影響上看,辯論帶動了整個理論物理界的學術(shù)爭鳴。</p><p>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本題要求考生根據(jù)閱讀材料了解"愛因斯坦-
100、玻爾論戰(zhàn)"的背景及影響,選定與此相關的信息作出分析和提煉。此論辯之所以被冠以"巔峰",可以從論辯參與者的身份、論辯的內(nèi)容以及論辯帶來的影響等方面加以考慮,只要認真閱讀材料,并對相關信息加以提煉、概括,是不難找到答案的。</p><p> 因為試題選文篇幅所限,不得不刪簡此番對決的具體經(jīng)過,但玻爾與愛因斯坦關于量子力學現(xiàn)象解釋的爭論,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論辯之一,這場辯論之所以永載科學
101、史冊,恰是因為玻爾和愛因斯坦這兩位科學巨人在論辯中的精彩表現(xiàn)。他們的論辯波瀾起伏,尖銳而激烈,但同時又相互尊敬和彼此欽佩,用自由和開放的心態(tài)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思想火花,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二人表現(xiàn)出的大師風度將垂范后世,值得閱讀者進一步了解。</p><p> ?。?)文中說:"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具備了一個科學學派應有的優(yōu)秀特質(zhì)。"請結(jié)合材料,具體分析哥本哈根學派有哪些"優(yōu)秀特質(zhì)"
102、;。(6分)</p><p> 【參考答案】①擁有站在學術(shù)前沿的核心領導人物;②有堪稱骨干的科學家群體;③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學術(shù)精神。</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和歸納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能力層級為C級。</p><p> 【試題分析】玻爾作為科學家,除了本人的科學發(fā)現(xiàn)外,在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理論物理人才方面
103、的貢獻不可磨滅。玻爾憑借其人格魅力,聚集了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家群體。在這個和諧的團隊中,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討論,他們不迷信權(quán)威,在爭鳴與合作中,充滿激情,積極進取,享受著科學探索的樂趣,創(chuàng)造了哥本哈根精神。量子力學理論的發(fā)展正是哥本哈根學派成員個體創(chuàng)新與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了解優(yōu)秀的科學家群體所具備的特質(zhì),可以對后世的學術(shù)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規(guī)律。</p><p> 本題的回答在原文中沒有現(xiàn)成的語句可以照搬,需要考生利用
104、文中的相關信息作出自己的分析,歸納概括出哥本哈根學派的特點。優(yōu)秀學派的優(yōu)秀特質(zhì)既有客觀條件又有內(nèi)在精神。學派的建立需要核心人物,學派的發(fā)展壯大依賴優(yōu)秀群體,學派的凝聚力來自團隊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氣質(zhì),這三個方面該是答題可以參考的路徑??紤]到考生的歸納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評分參考"中說明:"意思答對即可"。當然,學術(shù)的研究也需要物質(zhì)條件的支持,比如條件良好的研究場所、充足的資金支持等。但是,不是
105、擁有了優(yōu)良的條件便可成就學術(shù)研究,所以并未把此條件作為必答內(nèi)容。</p><p> ?。?)玻爾"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p><p> 【參考答案】 ①追求真理,在學術(shù)之爭中胸懷坦蕩,不摻雜個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幫助祖國發(fā)展物理學研究;③慧眼識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學家,并為他們提供發(fā)展的平臺;④有人道主義關懷,積極營救受納
106、粹迫害的科學家。</p><p> 【命題立意】 本題考查考生的理解探究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p><p> 【試題分析】語文學科的探究題針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開設的實際,在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中設置,體現(xiàn)了教與考的統(tǒng)一。在傳記類實用文本的閱讀中,希望閱讀者不僅從文章中提煉信息,了解其生平事跡,還能從閱讀中獲得啟發(fā)和感染,從而較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領會更廣闊的精神天地。<
107、;/p><p> 今年本題的設置,承襲了去年的考查思路,即給出一個確定的命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大家都知道,科學充滿迷人色彩,吸引人類去探索其奧秘,那些為了這項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人類的精英,他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輝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更值得稱贊的是這些探索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本題扣住玻爾"特有的人格魅力",要求考生結(jié)合材料談談自己的理解。雖然"特有的人
108、格魅力"一語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但探究不能局限在此,而應從全文所涉及的玻爾的事跡中去歸納與概括。玻爾在科學探索中不斷追求真理,鼓勵青年不迷信權(quán)威不斷有所突破,對自己國家的科學發(fā)展擁有使命感,在納粹迫害猶太人時挺身而出,在科學研究中為人類的未來著想等方面,均在表現(xiàn)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參考答案"提供了四個方面,而"評分參考"中規(guī)定:"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jù)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分析
- 實用類文本傳記自制
- 2019年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傳記)a卷 教師版
- 圣像保衛(wèi)者:8份圣徒傳記的文本與文本分析
- 近年遼寧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研究.pdf
- 文學類文本閱讀小說試題
- 《圣像保衛(wèi)者:8份圣徒傳記》的文本與文本分析.pdf
-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典型試題
- 7.現(xiàn)代傳記閱讀答題
- 新聞與傳記閱讀復習總結(jié)
- 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附答案
- 人物傳記閱讀技巧及練習
- 6.現(xiàn)代文傳記閱讀
- 論述類文本閱讀高考試題
- 2019屆高三語文復習現(xiàn)代文閱讀專題十三實用類文本閱讀傳記好題狂練新人教版
- 2019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五實用類文本閱讀(傳記)微案二概括分析傳主形象
- 高考人物傳記閱讀及答案
- 高考人物傳記閱讀答題技巧
- “傳記式批評”研究——以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傳記文本為主要考察對象
- 高考語文專題匯編試題——論述類文本閱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