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宗教現(xiàn)象歷史悠久,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宗教現(xiàn)象的反思和論證形成了豐富的思想成果。受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低下的認知能力的限制,有關宗教現(xiàn)象的思考和解釋長期被神學思想所占據(jù)。啟蒙運動以后,有關宗教現(xiàn)象的社會科學研究逐漸興起,但是由于缺乏實證研究的基礎始終陷于無神論和宗教非理性論的窠臼,對于宗教現(xiàn)象的看法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武斷的成分。1873年,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一書的發(fā)表標志著宗教學的產(chǎn)生,開辟了宗教現(xiàn)象研究的新進路。隨著宗教學學科的發(fā)展,在其內部逐漸形成了宗教哲學、宗教現(xiàn)象學、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宗教史學、宗教社會學等眾多分支學科,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宗教一時蔚為成風。宗教社會學的產(chǎn)生是相關學科發(fā)展的結果。1898年,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宗教社會學”這一名稱,標志著學科意義上的宗教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本文從宗教社會學學科發(fā)展的角度,以理論主題的演變?yōu)榫€索,對自宗教社會學誕生以來一百余年時間里理論層面的成就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在梳理觀點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宗教社會學學科發(fā)展史上具有范式意義的理論傳統(tǒng)的發(fā)展和轉變。第一章討論了宗教社會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規(guī)范問題。雖然宗教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已有一百余年的時間,但是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通用的宗教社會學的定義,有關于這個學科的規(guī)范也還不夠明確清晰,還有待于在系統(tǒng)總結學科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第二章討論了促進宗教社會學學科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歷史基礎和學科基礎。指出,宗教社會學的產(chǎn)生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科學主義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啟蒙運動以后“理性主義”思潮在宗教研究上的反映。宗教社會學的產(chǎn)生既是宗教現(xiàn)象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社會學學科和宗教學學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其中,宗教學的興起使以科學的視角研究宗教形成規(guī)范,而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則為宗教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第三章回顧了宗教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及早期理論傳統(tǒng)。指出,早期宗教社會學在豐富的理論來源基礎上形成了以馬克斯韋伯和埃米爾迪爾凱姆為代表的兩大經(jīng)典理論傳統(tǒng)比較宗教社會學和功能主義宗教社會學。馬克思、迪爾凱姆、韋伯、齊美爾等早期社會學家對于宗教現(xiàn)象的關注和理論探討成為宗教社會學得以形成的堅實基礎。早期宗教社會學在宗教的起源與發(fā)展,宗教的定義與本質,宗教的功能與影響,宗教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等方面提出了豐富的理論觀點。20世紀50年代,帕森斯開創(chuàng)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將宗教視為社會系統(tǒng)的一部分,強調宗教在文化價值層面對社會維系的重要作用,成為宗教社會學領域最早的主導型“范式”。第四章重點論述了宗教社會學發(fā)展史上第一次“范式”意義上的轉換。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衰落以后,以預測宗教正在衰落并且即將消亡為核心命題的宗教“世俗化”理論模型發(fā)展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宗教社會學領域最為主導的理論“范式”。本章對世俗化概念的來源、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現(xiàn)、宗教世俗化理論的代表性觀點以及理論的解釋力與后續(xù)發(fā)展作了全面梳理和闡釋。第五章對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宗教“世俗化”理論遭受普遍質疑后發(fā)展起來的“宗教市場理論”模型作了系統(tǒng)闡述。宗教市場理論將宗教活動比作市場行為,借用經(jīng)濟學的供給與需求模型來解釋宗教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該理論在積極批判舊范式的同時,正努力把自身建構成宗教社會學理論的新“范式”。本章對宗教市場理論產(chǎn)生的背景,理論的來源,命題與模型的構建,理論的解釋力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和評述。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土研究的實證數(shù)據(jù)對宗教市場理論在中國宗教研究中的適用性進行討論。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20
大?。?5.7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碩士學位論文科技智庫建設的哲學思考PHILOSOPHICALTHINKINGONTHECONSTRUCTIONOFSCIENCETECHNOLOGYTHINKTANK作者劉豐瑞導師李金齊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二〇一七年六月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國礦業(yè)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本人所撰寫的學位論文的使用授權按照學校的管理規(guī)定處理作為申請學位的條件之一,學位論文著作權擁有者須授權所在學校擁有學位論文的部分使用權,即①學校檔案館和圖書館有權保留學位論文的紙質版和電子版,可以使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學位論文;②為教學和科研目的,學校檔案館和圖書館可以將公開的學位論文作為資料在檔案館、圖書館等場所或在校園網(wǎng)上供校內師生閱讀、瀏覽。另外,根據(jù)有關法規(guī),同意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研究生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作者簽名導師簽名年月日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7
大?。?2.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在恩格斯的青年時期,其宗教思想的變化對其文學活動的影響要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更直接。青年恩格斯的文學活動承載著他的宗教思想,而他的宗教思想又是和他的文學活動風格協(xié)調發(fā)展的,它們二者之間具有交融互動的關系。青年恩格斯的文學活動承載著他的宗教思想,通過分析恩格斯不同時期的文學活動,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這些文學活動展現(xiàn)了青年恩格斯是如何經(jīng)歷信仰宗教懷疑宗教陷入宗教與理性的困惑接受唯心主義無神論轉向唯物主義無神論這一過程的,可以說青年恩格斯的文學活動作為一個載體,以具體的形式體現(xiàn)了恩格斯的宗教思想。除了以上這一層關系以外,青年恩格斯宗教思想與文學活動還有另一方面的聯(lián)系,即隨著青年恩格斯的宗教思想不斷變化成熟,其文學活動的風格也從浪漫主義轉向了現(xiàn)實主義,而它們二者之間的變化發(fā)展幾乎是同步的,即當恩格斯處于有神論階段,他的文學風格是浪漫主義的,而當他批判宗教直至變成唯物主義無神論者的時候,他的文學風格又逐步轉變?yōu)楝F(xiàn)實主義。青年恩格斯宗教思想和文學活動之間的這種交融互動關系的產(chǎn)生又是與其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宗教與文學對他的互動影響有關的。由于處于青年期,恩格斯對自身角色、對自己與宗教的關系以及對社會的思考和關注都更多了,也正是因為處于青年期,他的思想還不確定,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成熟,所以他才會有轉變文學活動風格的可能。同時恩格斯的成長環(huán)境也對其宗教思想與文學活動的變化有很大影響,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fā)展過程變化劇烈甚至有時候會出現(xiàn)反復,這讓我們看到他從小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他思想發(fā)展的影響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另外,宗教與文學在形象性、情感性和幻想性這些特點上的異同點,也為青年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和文學活動能進行交融互動提供了可能。青年恩格斯的宗教思想與文學活動之間有著交融互動的關系,這個關系是它們內在本有而不是外在附加的,這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生成過程??梢哉f,青年恩格斯的文學活動具有歷史文獻和考證文本的意義,通過探討青年恩格斯宗教思想與其文學活動的關系,能有助于我們開辟一條新的研究路徑,以更全面地理解恩格斯思想的發(fā)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文藝觀的生成。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64
大?。?1.9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經(jīng)驗和生活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這門課程作為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亮點,自2001年秋季進入實驗探索以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面臨如何實現(xiàn)常態(tài)實施和有效實施的問題。由于已有研究更多偏重于對課程實施的個別或局部問題的研究,而對問題的本質及課程基本理論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在此,以馬克思實踐哲學方法論為指導,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展開研究。首先,采用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相結合的研究取向,從實踐層面把握我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xiàn)狀及本質。一是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以重慶和貴州兩地的559位中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及特點,并對各種變量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二是采用半結構訪談方式對選取的9位中小學校校長和12位中小學校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并到9所中小學進行課堂觀察,對訪談和觀察得出的結果向受訪者反饋并得到同意后,再運用于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城鄉(xiāng)中小學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實驗學校與非實驗學校、中小學畢業(yè)班與非畢業(yè)班、小學與中學在課程的開設情況、師生的課程認知、活動資源開發(fā)、活動方法運用、課程保障機制、課程主體參與度六個維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師生的課程認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最為關注的,依次為主體參與力、實施方法、資源開發(fā)、保障機制,這表明了課程主體因素在課程實施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研究呈現(xiàn)的主要問題是課程開設上存在著“計劃”與“執(zhí)行”分離;師生的課程認知上存在著“熟知”與“真知”同一;課程內容上存在著“一維”與“多維”分離;課程實施方法上存在著“單一”與“多樣”分離;課程保障機制上存在著“制定”與“監(jiān)督”缺失。其根源在于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影響了課程計劃落實;教師的感性直觀認識的片面性影響教師的課程認知;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指導力的局限導致課程內容分離;傳統(tǒng)教學思維定勢使師生在活動方式上缺乏創(chuàng)新;未納入升學考試科目導致課程保障機制缺失。其次,運用理論思辨方法,一是從馬克思實踐哲學本體論出發(fā),依據(jù)課程的性質和教育價值來判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什么”及“何以存在”。按照思維結構與系統(tǒng)演化規(guī)律,圍繞“知識”、“能力”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體論發(fā)展的邏輯體系。在實踐中,認清人們在“本體論”問題上的絕對化、虛無化、理想化的片面認識。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fā)展觀、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生活教育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的的哲學、教育學、課程和教學理論基礎。透過教育實踐的需要,從加強學生生活體驗,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質,提高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進行目的定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指向。對課程本體的界定和目的定位,向人們呈現(xiàn)了課程的基本概念和觀點,為人們形成完整的課程認知提供了基礎。再次,運用系統(tǒng)分析方法,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一是以馬克思哲學實踐主客體觀為理論依據(jù),以此定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客體性質,構建課程內在結構體系。具體以課程決策主體、監(jiān)督管理主體、研究主體、實施主體、協(xié)作參與主體、評價主體在內的多主體統(tǒng)一,與課程目標、內容、組織、評價、方法、資源等多維客體統(tǒng)合,建立主客體之間的“校內”、“校與?!?、“校與社”多層統(tǒng)合,使主客體之間形成一種動態(tài)平衡關系。二是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法論意識淡漠,方法研究不足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法論歸為指向理論研究的課程研制方法論和實踐操作的課程實施方法論兩方面。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不僅應注重哲學方法論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教育科學方法論課程方法論的縱向指導和影響;還應重視與學科課程方法論的橫向聯(lián)系和借鑒,形成縱橫交錯的方法論立體體系。在實施層面,探討了實施的方法論原則,并分別構建多元主體合作、多維主題融合、“學校基地”內外資源整合、多種活動方法分級運用模式,然后進行模式整合,形成課程實施的動態(tài)復合模式。在一定的原則和模式指導下,提出國家宏觀層面和學校微觀層面的具體實施方法;同時,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資源優(yōu)勢,利用SECONDLIFE虛擬空間設計制作綜合實踐活動平臺,能讓有網(wǎng)絡信息資源的學生快速及時地模擬完成活動的開發(fā)實施,以彌補學生在現(xiàn)實中無法開展的主題活動的不足,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一種新的路徑和方法。最后,在具備了完整的課程內在結構和合理的方法論指導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系統(tǒng)性思維為立論基礎,不斷實現(xiàn)主客體要素的整體性生成。由于課程內外影響因素的不斷變化,整體性生成又處在變動之中,由此建構綜合實踐活動多元動態(tài)生成模式,提出了以課程主體自覺為前提的觀念路徑、行為路徑和發(fā)展路徑來保障課程的整體性生成。這一模式和策略已通過實踐案例,在一定范圍內驗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94
大小: 28.0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UDCN0311OO學位論文技術認識的哲學探究作者姓名程海東指導教師陳凡教授副導師申請學位級別學科專業(yè)名稱論文提交日期學位授予日期評閱人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朱春艷教授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博士學科類別哲學科學技術哲學2012年4月論文答辯日期2012年6月2012年7月答辯委員會主席陸杰榮評閱人一、評閱人二、評閱人三、鄭文范、秦書生東北大學2012年4月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論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為獲得其他學位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封2終巧、日期∞,Z,石2羅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和指導教師完全了解東北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學校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同意東北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交流。半年口一年口一年半口兩年∥學位論文作者簽名‘筆旋彳、導師簽G孑慨簽字目期∥RZ。6≥百簽字日期如/2鄉(xiāng)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38
大?。?7.7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華東政法學院博士學位論文法律的宗教化與法律的世俗化印度法律的世俗化變革研究姓名廖初民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法律史指導教師何勤華20060509開,得出了東、西方無論是法律的宗教化還是法律的世俗化都不一樣的結論。文章認為,就法律的宗教化而言,東、西方法律的宗教化程度并不一致。在東方,法律的宗教化非常徹底;在西方,雖然法律與宗教緊密相聯(lián),但卻帶有一定程度的世俗性。就法律的世俗化而言,東西方法律世俗化途徑并不一致,如果以主動與被動作為區(qū)分的界限的話,則西方法律的世俗化過程屬于主動型的,故世俗化比較徹底,東方國家法律世俗化的過程屬于被動型的,世俗化并不完全。在本文的第一章及第二章中,主要闡述了印度法律由宗教化向世俗化的轉變過程。文章從分析印度法律的宗教淵源入手,認為古印度的法律屬于法律的宗教化階段,表現(xiàn)在一方面,法律規(guī)范的絕大部分存在于眾多宗教的典籍之中;另一方面,法律規(guī)范與宗教規(guī)范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對此可以從古印度法律發(fā)展的“經(jīng)書”法律時期、“巖石”法律時期、“法典”法律時期三個階段作出分析。就古印度法的代表作摩奴法典而言,法典的核心就是維護種姓制度,通過確立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原始種姓不同但又固定不變的法律地位,并使這一固定不變的法律地位加以神圣化,就這一點而言筆者以為明顯突出古印度法律宗教化的色彩。即便是在中世紀受到外族的大舉入侵的情況下,印度法律也繼續(xù)沿襲其宗教化的特征。由于入侵者是伊斯蘭教徒,在軍事鎮(zhèn)壓的同時,穆斯林在北印度全力推行伊斯蘭法,古蘭經(jīng)被尊為圣典。特別是到了莫臥兒王朝時期,伊斯蘭教取得了國教的地位而使得國家法律完全與宗教淪為一體,本土的印度教法則只作為地方習慣法而存在。英國人入侵后,這一法律宗教化的局面被完全打破。雖然英國人在一開始仍允許本土的印度教法、伊斯蘭法及其他宗教法存在并適用于各教徒,但這一局面并未維持很久。隨著大量的印度宗教化法律被翻譯成英文,英國人對這些印度本土法律進行充分了解后逐步進行變更而適用于具體案件的審理中。到了殖民時代后期,英國人直接頒布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了印度宗教化的法律適用,筆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45
大?。?4.8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司法公正的哲學研究姓名吳敦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師李蘭芬20071101NEPHILOSOPHYRESEARCHONJUDICIALFAJMESSABSTRACTTHEPHILOSOPHYRESEARCHONJUDICIALFAIRNESSABSTRACTSOCIALF甑MESS鋤DJUSTICEARETILEBASICCONDITIONSANDIMPONAMFEATUREFORAH舭NOMOUSSOCIE夠SOCIALFAIMESSA11DJUSTICEWEREPLACEDI11APROMINENTPOSITIONTOBUILDINGAH鋤011IOUSSOCIALISTSOCIETYILLL6SESSIONSOFSIXCCPPLENAIYCONFERENCESFAIMESSANDJUSTICEIST11EIDEALS如DGOALOFDEVELOPMENTOFHUMANSOCIE夠,ITISA1SOTLLEBASICELEMENTSOFAH黝OMOUSSOCIE鑼J塒SDICTIONISTLLE1ASTLINEOFDEFENSEOFSOCIALJ蜮ICE,WHENITC伽ESIILT0EXISTENCE,IT臼EATEDASTLLEMETTLODT0PACI匆DISPUTES,T0ELIMINATECOMRADICTION鋤DTEALIZESOCIALF抽ESSANDJUSTICEF撕MESSISTLLE10RYPURSUITOFHIML枷吼鋤DTLLEVALUEOFFLAIMESSISTLLELIFEANDSOULOFJURISDICTIONWBC鋤SAYTLLATJUDICIALFAIMESS觚DJUSTICEISTLLEIMPORT2呲FE砷鵬OFSOCIALISMSOCIE鑼ANDMODEMLEGALIILSTITUTIOLLSWITLLTLLEDEVELOPMEMOFSOCIE饑LEGISLATIONIS廿LEIMPORTANTM鋤ERT0DISTRIBUTEJUSTICE,W11ICHIST0BEMORE鋤DMOREVALUEDHUMAN時NEEDJUDICIAJFAIMESS鋤DJUSTICE,BECAUSET11EYC鋤REALLYBRINGⅡLESENSEOFSEC謝TRT0T11EGENE同PUBLIC,WILICHCAUSESMERATIONALHOPETOGETWEALTLL、訪MLEGALMEMODAND廿1EY、ⅣIUBECOⅢIDENTT0MEIRS協(xié)TUTORYPERSONALFKEDOMANDPERSONALI毋DIGNIT,PEOPLECAN舶ELYACTINTLLESCOPEOFLEGISLATION鋤DSOCIAJFAIMESSANDJUSTICECOMEHTOBEINGANDS仃ENGTLLE瑪HENCEJUDICIAL筋NLESSANDJUSTICEISTLLEIMPORTSYMBOLOFACOUII時LLILDERTLLEMLEOFLAWW汕OUTJUSTICE,THEREISN0H鋤OILIOUSSOCIE坼JUDICIALJUSTICEISAIIILPONAILTSYMBOLT0RENECTFIAIMESS孤LDJUSTICEOFAH鋤ONIOUSSOCIE鑼TLLEREALISTICSIG血FICAILCEOF血EP11ILOSOPHYRESEARCHONJUDICIALFAIMESSISTLLEPURSUITT0BENEFITSAILDJUSTICE,丘EEDOMANDORDER,F(xiàn)AIMESS鋤DE銜CIENCYOFLAW,W“CH如11YRENECTEDINMEJUDICI胡SYSTEM,TOACHIEVESOCIALJUSTICEGOALSI、L,INANAJYZETHEMERITABOMJUDICIAJFAIMESS鋤DJUSTICEOFCLLINE∞A11DWESTEMLAWAILDCEREBRATIONSTRATI肋TO∞EKMEH鋤ONYIIL吐LECONTRADICTIONS,也EWAYTOJUDICIALFAIMESSINAHARMONIOLLSSOCIE鑼鋤DAⅡ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2.2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方東美在新儒學的發(fā)展進程中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他在深入研究中西方哲學的基礎上,將二者巧妙融合又旁通統(tǒng)貫于百家之術。他獨樹一幟的新思想為進一步振興和探索中國哲學開拓了新的思路。方東美以“生命”這一重要概念為出發(fā)點,在深入研究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基礎上,將西方著名哲學家尼采、柏格森及懷特海有關“生命”的哲學理念同古代中國儒釋道三家有關“生命”、“境界”、“價值”的思想巧妙結合,運用人本主義方法、形上學方法以及機體主義方法,構建起一套“生生而和諧”的生命哲學體系。“生命”既是方東美哲學的起點又是其最終的歸宿。他以“普遍生命”為基點,構建了一套旁通統(tǒng)貫的完整生命哲學體系。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析方東美生命哲學思想的構建背景及方法,重點剖析生命哲學的內在本性及其豐富內涵,詳細闡述方東美關于生命哲學研究歷程及其價值定位,并以此為理論依據(jù),分別具體探討生命及生命哲學理論,最終旨在將其生命哲學的偉大意義發(fā)揚光大。本文的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本課題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和研究方東美的生命哲學思想第一,方東美生命哲學的構建背景;第二,方東美生命哲學理論的構建理路;第三,方東美生命哲學的意義。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是首先詳細歸納和概括了方東美思想產(chǎn)生的淵源,后系統(tǒng)梳理了方東美生命哲學理論的具體內容,深入挖掘方東美對生命和生命哲學的獨到見解的深遠意義,并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44
大?。?1.03(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227
大?。?8.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論文所談的摹擬MIMESIS概念來自阿多諾三本主要著作啟蒙辯證法、否定辯證法和美學理論,并對應于它們從人類學、哲學和美學三個方面來刻劃摹擬在阿多諾思想中的方位。首先,人類學意義上的摹擬概念給了一個描述啟蒙辯證法的新視角,將啟蒙倒退為神話看作包含著辯證動因的摹擬能力異化的結果;同時,本雅明的語言摹擬理論給出的關于摹擬作為一種本真的認識模式的設想,跟20世紀人類對自身認知能力的獨特反省相呼應,暗示著摹擬可以成為理性認識的替代品。但這兩條線索并不是要建構而是要打破某種穩(wěn)定的模式。接下來,摹擬概念在歷史觀和和認識模式兩方面的批判動因,延伸到了否定辯證法。否定辯證法的批判動機跟摹擬本身的辯證動因是一致的,摹擬因此可以看是同一性哲學批判的獨特參照點。從這個參照點上看,辯證法的中斷所導致的先驗主體和絕對理念的建構,可以看作摹擬成為虛假投射的同等描述,對這個建構的批判最終也來到摹擬概念所隱含的命題,即真理與現(xiàn)實的問題。由此引出阿多諾的自然歷史理論,即從時間歷史的角度考查哲學認識的現(xiàn)實意義。這個考查過程就是把從馬克思、盧卡奇到本雅明的歷史唯物主義線索扭轉成自然與歷史相互中介的否定性姿態(tài),這可以視為阿多諾批判工作的一個頂點。隨之推出的阿多諾的重建方案表明,他企圖用意識哲學的范疇將認識的摹擬動因發(fā)掘出來,這個努力的結果最終不是給出一個有著肯定的認識論意義的摹擬概念,而是在對唯心主義傳統(tǒng)的扭轉中,將思想本身演示成一種對現(xiàn)實的摹擬形態(tài)。最后,順著哲學作為摹擬這一設想,哲學自身的美學感性學動因在阿多諾這里成為一個拯救性的動因。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03
大小: 4.6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Y769585後里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技、0{LIJ2孫IJIT2JOIF1叫哲學視野中的科學傳播受眾研究院系專業(yè)姓名指導教師完成日期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黃時進沈銘賢教;S2005IIL、、NOWAGES,SCIENCETECHNIQUEWITHFASTFIERCEDEVELOPMENTINUNDRECEDENTEDSPEED.THENATIONCONCENTRATESWITHNATIONALAFOCUSOFCEMPETITINNFORANDRACEMOREANDMOREONTHESCIENCETECHNIQUELEVEL,ANATIONALTECHNOLOGYLEVELNOTONLYNOWOFITOFTECHNOLOGYACHIEVEMENTLAST,BUTALSOTHESCIENCECULTURECHARACTEROFTHEITSCITIZENINNOWINLAST,SAME,TECHNICALDEVELOPMENTINSCIENCESINCEWANTTODEPENDONTHESCIENTISTWITHTHELARGETECHNOLOGYTHEWORKERISCENTINUOUSLYCREATIVEWITHENTERPRISING,ANDDEPENDONINTHEPUBLICTOTECHNICALCOMPREHENSIONINSCIENCEWITHACCEPT,APPLICATIONWITHSUPPORT.SCIENCESPREADSWITHTHEPUBLICSCIENCEINEXALTATIONCUTTARECHARACTER,EDUCATINGPUBLICSCIENCETHOUGHTWITHTHEMAINFULFILLMENTACTIVITYOFTHESCIENCESPIRIT,HADBEENSUFFERINGTILLTOVALUEAILCOUNTRIESLY,ISALSOTHEHOTAPROBLEMTHA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ACADEMICCIRCLESPAYATTENTIONTO.THISTEXTDINTDIAGRAMSCIENCECOMMUNICATIONTOBRINGINTOPHILOSOPHYANTITHINKWITHTHEVISUALFIELDOFTHEJUDGMENT,WITHSCIENCESPREADSTOSUFFERTHEAUDIENCEFORBREAKTHROUGHTHATPHILOSOPHYSTUDY,CHOOSEASYSTEMFORANDTHEARGUMENTATIONBREAKSTHECURRENTRESEARCHTYPE,ABANDONNINGTOUSUALLYSPREADSSCIENCETOISSEENBYAUDIENCEASPASSIVEAMAINCURRENTOFIDEA,BUTWILLSPREADINGSUFFERINGAUDIENCESEEINGAS”THEPERSONOFTHECORPUS”ANDINFULTTEXTCARRYINGTHROUGHEMPHASIZINGTHECORE”PERSONISDURPOSE”PRINCIPLE,EMPHASIZINGFROMSUFFERINGAUDIENCEINSCIENCESPREADPROCESSTHREEKEYS1INKISSCIENCETOSPREADSTOISDEMAN4BYTHEAUDIENCEFIRSTANDEXPECTATION,ISSCIENCETOSPREADSTOISATTENTIONBYTHEAUDIENCETHENEXTINORDER,ISSCIENCETOSPREADSTOISCOMPREHENSIONBYTHEAUDIENCEFINALLYWITHACCEPTANDITSFUTUREROADSLAUNCHINGPHILOSOPHYLEVELRESEARCH.THISTEXTINSISTSAKINDOF1IBERALOFSCHOLARSHIPREASONABLENESSANDRESPECTACTUALITYANDFULFILLMENTOFATTITUDE,THEOBJECTIONUSETHEDECIDEDTHOUGHTMODEWITHTHETHEORIESFRAMEGOTOTHEWORLDTHAT‘SET一‘DEVELOPTHEINSIDEWITHREALISTICPERSON,THEREFORE,AIMATSCIENCESPREADSANDSCIENCESPREADSTOISRESEARCHBYTHEAUDIENCETOHAVEMANYCOURSE,SPREADSTOISRESEARCHBYTHEAUDIENCETOHAVETOSCIENCEMANYANGLE,MANYLEVELOF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208
大?。?8.1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界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兩大旗幟,但宗教卻被作為與兩者相對立的思想而遭到否定。中國近代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突出,宗教的社會功能被凸顯出來,宗教既被作為了西方列強向中國進行文化滲透的工具,又有作為階級統(tǒng)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宗教與近代民主的觀念是相違背的。從“科學”方面來看,宗教一直被認為是為理性所不容的事物之集中表現(xiàn),偏執(zhí)、教條、迷信、將理性思維列為禁忌成為宗教的特征,宗教也成為高唱理性主義精神的科學的對立面。中國近代社會,由于社會政治問題的突出、科學主義的流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認識論的傳播等等所形成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宗教的社會政治功能,和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模式都作為宗教的負面因素被夸大為宗教的一般形態(tài),從而奠定了宗教在中國近代遭到否定和批判的基本立場。在上述思想背景下,論文著重討論了以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賀麟為代表的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的宗教觀?,F(xiàn)代新儒學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梁漱溟先生就充分認可宗教,他把宗教界定為“以超絕于知識的事物謀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宗教存在的真必要就在于它對于生、老、病、死等這些無常的人生現(xiàn)象提供合理的解釋來安頓人類的心靈世界、安慰勖勉人的情感。盡管如此,梁漱溟認為在中國則無需宗教,因為中國文化有周孔教化以道德理性主義精神來取代宗教來安慰勖勉人的情感。熊十力則從根本處反對宗教的必要。他認為宗教作為從生死發(fā)心而歸趣出世的觀念,是將本體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作了二元的區(qū)分。這一點不但與儒家積極入世的主張相悖,而且也與他的“新唯識論”中“心物一源”和“體用不二”的思想相區(qū)別。馮友蘭認為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宗教在理論上總是獨斷的,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而人類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哲學來滿足,而這種哲學具有“既入世又出世”的品格。賀麟則與前三位不同,他明確地認可宗教,尤其是宗教精神。他所謂的宗教精神就是對無限上帝或是超越事物的熱烈地、不妥協(xié)地追求。賀麟將這種宗教精神泛化為一種為了理想或是真理積極追求和積極探索的執(zhí)著精神。因此,賀麟不但認為宗教精神是科學的基礎,也是近代民族精神的基礎。但是,當問題轉向中國的時候,賀麟?yún)s反對將基督教直接移植到中國來,而是主張用宗教精神充實儒家的禮教思想,使儒家思想獲得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使儒學獲得新的開展。從對宗教的理解來看,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對于宗教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將宗教的崇拜對象看作是外在的超越實體或實在。而20世界西方宗教學則從人出發(fā),從人的生存體驗出發(fā),把宗教理解為對神圣物包括內在和外在兩種方式的信仰,把神不再看作是外在于人、外在于人生存活動的“客體”。相對于當代西方宗教學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征,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對于宗教的一般認識還是傳統(tǒng)的。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對于宗教的理解更多的接近于中世紀對于神的看法,他們一般是從“外在于經(jīng)驗世界”的實體、有神論的角度來理解宗教的核心要素。而賀麟則不同,他更多的是站在泛神論的角度,從“外在于主體”的實體或實在的角度來理解“上帝”的,他對宗教的理解和近代對于神的理解更為接近,尤其是在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近代特征。但總體而言之,將宗教理解為對于外在的超越實體或實在的信仰,成為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的共同特征。從對宗教的態(tài)度來看,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力圖超越科學主義立場的同時,又深受科學主義的影響。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在宗教觀上,就體現(xiàn)為欲拒還迎的矛盾立場他們即使是肯定宗教的價值和意義,也反對在中國通過宗教的方式來重建中國人的價值系統(tǒng),所以他們反對將儒學認定為宗教,而是把儒家規(guī)定為人生哲學引申為社會倫理,而非宗教信仰。他們大都認為把儒學當作宗教不僅違背事實,而且會降低儒家傳統(tǒng)的價值。但是,他們通過重建儒家形上學的努力中,對傳統(tǒng)儒家天命意識的繼承,對通過直覺方法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確信,以及對儒家成圣成賢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又使得他們所構建的玄學體系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宗教的色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16
大?。?5.1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自從可記載的人類文明之始,人格問題就蘊含于人們思考之中。及至今日,人格問題在哲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很多領域中都有所涉及。哲學視域中的人格是指從哲學的生存論立場出發(fā)關照人格的價值內涵與意義,它突出的是人的生存價值的實現(xiàn)。然而現(xiàn)代哲學人格問題的研究往往把目光過多的投入到個體內在與社會外在的關系論辯之上,從而陷入目的論范式之中。本文的研究出發(fā)點正是試圖跳出目的論范式,轉而從哲學人格所承載的價值內核本身出發(fā)來研究人格問題,把價值看成一個整體,繼而在西方人格哲學發(fā)展歷程中探尋出人格所承載的兩個最基本的價值概念,即生命與邏各斯。整個西方哲學人格發(fā)展史就是圍繞這兩個概念并依此產(chǎn)生了其自身發(fā)展的兩條主線及其更替,由此形成生命與邏各斯的兩種人格,二者統(tǒng)一于整體價值之下。本文首先依據(jù)生命與邏各斯這兩個概念劃分出生命意志人格和邏各斯人格兩種類型,隨后在整個西方人格哲學發(fā)展史中考察了其交替發(fā)展歷程,從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生命意志人格與邏各斯人格永遠處于對立沖突之中,并且沒有任何歸結點,由此構成了一種悲劇式的命運。人雖然解不開命運之謎,但真正的人卻能勇敢地接受命運的挑戰(zhàn),這即是一種“悲劇精神”,在“悲劇精神”的拷問下本真的生存正是人格意義所在,這也是本文的最終歸結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34
大?。?1.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曾國藩所處的時代,內憂不斷,外患紛至,清廷國勢,日益衰微。以今文經(jīng)學派、桐城學派等為代表的經(jīng)世致用學風又重回思想界。面對內憂外患的社會現(xiàn)實,深受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影響和湖湘文化熏陶的曾國藩,其思想注定是經(jīng)世的。在其當翰林居京為官期間,研究“義理”,注重“經(jīng)濟”,崇尚漢宋兼采;在其興辦團練,絞殺義軍的軍旅生涯中,他既扶持名教,嚴肅軍心,講求“守道救時”又因時變革,學習西方,探求自強之路;在其出任兩江、直隸總督從政階段,整頓吏治,革除積弊,力圖國家振興。在其經(jīng)世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宋學與漢學相會通、經(jīng)濟與義理相統(tǒng)一、“中學為本”與“師夷智”相結合的經(jīng)世思想的特質。曾國藩一生恪守儒家“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自始至終堅持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經(jīng)世致用相結合的“內圣外王”路線,在其經(jīng)邦治國,成就豐功偉業(yè)的經(jīng)世思想中無處不透顯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其中既有儒家的孔孟之道,理學家的天人性命之學,又有法家的嚴刑峻法,墨家的勤儉治國、任人唯賢,同時還兼采了老莊道家的隱忍之術。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36
大?。?1.67(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7
大?。?0.92(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