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教育學復習知識點1,、教育的含義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即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微義:指思想道德教育。2、教育的本質:是指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3、教育的功能:從對象分:個體功能:即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社會功能:即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作用。從方向分
2、:正向功能: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負向功能: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發(fā)展的不良影響和消極阻礙作用。從呈現方式分:顯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符合的結果。隱性功能:伴隨顯性功能所出現的教育的非預期功能。4、教育的要素: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響5、教育的起源:a,神話起源論。b,生物起源論。c,心理起源論。d,勞動起源論。6、學校教育產生的依據:a,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為學校教育的產生提
3、供了前提條件。b,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形成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和政治基礎。c,體腦分工和專職教師的出現為學校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d,文字的產生和運用是學校產生的文化土壤。7、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a,非獨立性。b,無階級性。c,原始性。8、古代社會的教育的特征:a,具有階級性。b,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9、現代社會教育的特征:a,公共性。b,民主性 c,生產性。d,未來性。e,國際性。f,終身性。10、未來社會教育的特征:自由
4、的個性發(fā)展。1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12、教育學的萌芽階段:孔子、 《學記》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柏拉圖《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昆體良《輪演說家的教育》 。13、教育學的獨立形態(tài)階段:夸美紐斯《大教學論》近代第一部教育學專著、洛克《教育漫話》 、盧梭《愛彌兒》 、康德《康德論教育》 、德國的赫爾巴特 1806 年《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
5、科。14、教育的多樣階段:實驗教育學代表人物梅伊曼《實驗教育學綱要》 、拉伊《實驗教育學》 、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他是“兒童中心論”者,他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 ”15、學習教育學的意義:a,學習教育學,有助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反思教育行為。b,學習教育學,可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c,學習教育學,有助于科學解釋教育問題。d,學習教育學,可以掌握教育規(guī)律,指導教育實踐
6、。16、學習教育學的方法:34、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制約著教學的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23、人力資本的概念及構成: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構成要素:1.教育資本 2、健康資本 3、遷移與流動資本24、人力資本論的主要觀點:1、人口質量重于人口數量2、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大于物力資本投資的作用3、教育資本是人力投資的核心,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勞動能力4、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高于物質資本投資的收益率,因此,資本積累的重點
7、應從物力資本轉移到人力資本,要追加教育投資總量。5、政府負擔教育費用所占比重應逐步增大,教育的發(fā)展有助于社會公平25、教育對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通過培養(yǎng)大量的政治人才,為政治發(fā)展服務2、教育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為政治穩(wěn)定或變革制造所需的輿論4、教育有利于政治民主建設26、政治發(fā)展對教育的制約:1、政治制約著教育權和受教育權2、政治體制影響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3、政治制約著教育管理體制4、政治意識形態(tài)制約著教
8、育思想的發(fā)展27、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反作用:1、教育的文化保存與傳遞功能2、教育的文化創(chuàng)新功能3、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4、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28、文化發(fā)展對教育的制約:1、文化類型影響教育目標2、文化積淀直接影響教育內容3、文化觀念影響著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形成4、文化傳統(tǒng)影響著教育策略的選擇29、教育目的包含四個層次:1、最高教育目的2、培養(yǎng)目標3、課程目標4、教學目標30、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總要
9、求,是國家為培養(yǎng)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guī)格和標準。31、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個人本位論”從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發(fā),認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人,使人性得以發(fā)展,是人性得以完善化,個人的價值高于社會的價值。“社會本位論”則主張教育目的應根據社會要求來確立,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孔德,納托爾普,迪爾凱姆,凱興斯泰納。忽視了人性。內在目的論和外在目的論“教育準備生活說”與“教育生活適應說”3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基本思想:1、勞動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